七十年代胡同姑娘 第80章

作者:萧笛 标签: 时代奇缘 现代架空 穿越重生

  陈常凯不知道大杂院里的人是怎么说他这个大学的。刚才也没注意到大家的眼神。听到这句意有所指的话,他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

  盛景上学后不怎么在家,但有陈小娟这个耳报神,她只要一回大杂院,陈小娟定然会跟来找她玩,嘀嘀咕咕说上一大通八卦。所以大杂院里发生的事盛景都知道。

  她道:“运动的时候,高校是重灾区,现在各个大学都特别缺老师。如果成绩优异,表现又好,去大学做老师不比到工厂里做普通工人强?”

  现在工厂里的工人工资待遇确实比老师好,可不久就要进行企业改革了。最早开始下岗的工人是一九八七年,到九十年代下岗成了潮流。

  赵盼儿今年二十岁,再过十几年三十多岁下岗。就算因为年轻她能重新找到工作,没准也要经历一番阵痛。上有老、下有小,忽然失去工作,那种压力可想而知。

  站在不远处的陈坤听到盛景这话,眼睛一亮,赶紧凑过来道:“对对对。大学老师可不是普通老师,比当普通工人强多了。”

  夏老太不服气地道:“又不是人人都能去做大学老师。哪能这么容易?”

  盛景点头:“确实。不是人人能当大学老师的。这需要大学好,自己在学校也表现得十分出色。”

  “但自古尊师重道,就算是到中学去当老师,也差不到哪里去。现在恢复高考了,家长们都重视教育,唯恐老师对自己的孩子不尽心,哪个对老师不是恭恭敬敬的?高考恢复了,也就意味着国家对教育会越来越重视,老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也会越来越高。”

  当然,八十年代流行一句话,那就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老师那时候工资待遇确实比较低。胸口别着校牌去乘公车汽车,都能防小偷——小偷都不屑往穷酸的老师们口袋里伸手。

  但到了一九八六年,《抢救中年知识分子》的提案引起了上头的注意,知识分子的待遇逐步提高;“有偿服务,自我改善”这八个字,也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过最初那十几年知识分子工资不高是事实。

  所以尽管盛景说的是事实,为防别人因为她这话选择当老师,她又解释道:“不过我劝我表哥填报师范院校,是因为师范院校录取分数线要比同级别的大学低,生活补助高。不全是老师这个职业本身的缘故。”

  因为运动时老师几乎都被批/斗,老师的待遇也不高,这时候的师范院校并不受欢迎,录取的分数线比较低。不像后世,考公考编流行,师范院校录取的分数比同等级大学还高一点。

  这时候虽然才早上八点,太阳已是火辣辣的了。

  盛景说到这里连忙把大家往屋里让:“都进屋说话吧,外面热。”

  “不了不了,我那儿还有一堆脏衣服要洗呢。”

  “哈哈,我也是。”

  李建设不是他们大杂院的人,听到说考上了大学,大家过来凑个热闹,但终究事不关已,闲事听听就完了。

  夏老太太慑于盛河川的身份,也知道盛家祖孙俩都不是好说话的,并不欢迎她进门,而且刚刚她还被盛景怼了,这会儿她也讪讪离开,没有跟进屋里去。

  倒是陈坤推了陈常凯一把:“小景是个有见识的。你去跟他们多说说话。”

  于是除了李建设外,就剩了陈常凯、陈小娟兄妹俩跟着进了屋。

  陈小娟还是那么八卦。

  一进门她就压低声音道:“小景姐你还不知道吧?中杰哥今年考出来的时候,跟他奶奶说他考得特别好,肯定能考上。夏大妈喜得立刻买了一只鸡给中杰哥补身体。结果初选名单出来时,中杰哥没找到他的名字,回家就哭了,说上头肯定搞错了。夏大妈第二天就跑去教育局吵。”

  这时代是人工改卷,还真有高考分数错漏的事发生。

  盛景道:“如果真觉得搞错了,是可以申请查分数和试卷的呀。”

  陈常凯跟夏中杰从小就不对付,闻言嗤笑一声:“什么呀?根本没搞错。夏中杰估分的时候我去问过他,他都不记得自己的答案是什么,他觉得考得好只是他的错觉,或干脆是哄家里人的。”

  盛景就笑着摇头。

  这确实是自视极高的夏中杰能干出来的事儿。

  陈小娟又道:“立冬哥今年也没考好,听说作文写走题了,数学也有一道大题没做对。他初选都没过。为了这事,赵家母女这段时间都很不高兴。”

  刚才赵盼儿也在水笼头那里洗东西呢,却没有跟大家一起来过来恭喜一声。

  要是平常邻居就算了,毕竟李建设不是大杂院的人。不恭喜也没什么。

  可去年盛景和方毅为了送她去医院生孩子,差点连自己高考都耽搁了。赵盼儿现在还这样,就让陈小娟瞧不上。

第88章

  ◎我是不是没这个命?◎

  盛景虽然放假了, 但她是老师们的得意门生,又是北城人, 比较好使唤, 老师们便把她留在学校帮着做课程。

  她有时候帮忙整理资料,有时候跟着老师跑工厂做调研,槐花胡同离学校远, 盛河川又时常不在家,她干脆不回来,就住在学校里。

  如果有空她就往李家庄跑。方老爷子陆续淘到了一些家具, 她自己也购买了一些小东西, 她过去把屋子布置一番,顺便看看自己埋金子的地方有没有人动过,晚上再回学校住。

  今天之所以在家, 也是想着明天周日了, 盛河川可能回来,她把家里打扫打扫,休息一两天。

  所以她还真不知道陶立冬和夏中杰落榜的事。

  陈小娟又道:“小景姐你知道吗?何美华过了初选了。”

  盛景吃了一惊:“真的?”

  陈小娟点头:“她从考场出来跟她爸妈说她没考好,让她爸妈别太期盼,放榜时她都没去看。还是立冬哥去看了后告诉她们的,她们去看过确认后,高兴坏了。”

  说着她又轻哼一声:“中杰哥还是跟我们一块儿长大的, 结果他看了榜一声不吭,根本没提这事。人家立冬哥才来两年,自己也没考上,都知道帮看一眼。这人啊, 关键时候才知道好坏。”

  盛景:“……”她都不知该说什么好。

  何美华一个初中刚毕业, 只上了半年高中的小姑娘, 说自己考得不怎么样结果过了初选。夏中杰这个正儿八经的高中生,还复习了整整一年,说自己考得好却落了榜,还真是有些讽刺呢。

  不过盛景在内心里有些替何美华惋惜。

  那是个很有数学天赋的小姑娘,如果能考上个好大学,遇上个欣赏她的老师,未免不在数学界做出点成绩。

  但何美华跟陈小娟不一样。她偏科厉害,继续读下去谁也不能保证一年半后她就一定能考个好大学。没准到时候连中专都考不上。

  毕竟高考恢复的头两次考试,因为中断十年和下乡知青的缘故,高考题目比其他时候都容易。

  盛景问陈小娟:“何美华过初选了,你后悔吗?”

  去年俩初中刚毕业的小姑娘跟她们一起参加高考,没考上,两人就继续读高中。

  只读了半年,就传来七月份再一次高考的消息。

  陈坤当时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让女儿参加高考,还是继续把高中读完。

  正好盛河川和盛景那周末都在家,他就特地过来请教。

  盛河川了解了一下陈小娟的学习情况后,就给他分析:“孩子聪明,成绩不错,好好读完高中再考大学,应该会考上一个不错的学校;您现在就让她去考,火候不到,没准就只能考个大专和中专。”

  “当然,现在教育断层厉害,这两届的题目才相对容易。往后高考的题目肯定会难一些。你们好好斟酌斟酌,权衡利弊再做决定,也听听孩子自己的想法。”

  陈小娟当时是跟着一起来的。

  见盛河川看向她,她就表示:“我想读完高中。”

  盛景意外小姑娘意志的坚定,提醒一句:“你不怕题目难?”

  “大家都是一样的,难又不是针对我一个人。”陈小娟的头脑十分清醒。

  陈坤之所以犹豫,也是因为自己这个小女儿成绩好,偏又没上完高中,高中好多知识没学到。贸然去参加高考,肯定不如人家读完高中的。

  这会儿听盛河川这样说,陈小娟自己也十分有主意,当即做了决定:“那就好好把高中读完。”

  陈映霞夫妻当时没来,之后才听陈坤转述了盛河川那番话。他们一家商议过后,决定还是让何美华参加高考。

  何美华偏科,成绩不如陈小娟好。多参加一次高考,就多一次考上的机会。

  哪怕是考上个中专,她后半辈子就不用愁了。去个小单位或小厂子当个会计坐办公室,在他们这大杂院也是顶顶有出息的。

  没想到何美华争气,竟然过了初选。

  陈小娟摇摇头,态度很决定:“我不后悔。我感觉还有很多知识要学,我还没做好考大学的准备。我相信等我学好了,一定能考个好大学。”

  她钦佩又羡慕地望着盛景:“小景姐,我要是能考进华清,成你的师妹就好了。”

  盛景拍拍她的肩膀:“那你好好努力。”

  她正要转头跟李建设说话,就听到一个男子的声音在门外响起:“盛景,陈常凯。”

  盛景还没反应过来,陈常凯就先应声了:“立冬哥,快进来。”说着转头看了盛景一眼,“可以吗?”

  “当然。”盛景这才反应过来刚才那声音是陶立冬的,赶紧道,“快请进。”

  陶立冬走了进来,朝盛景局促地笑了笑:“你好。我听说你们在讨论高考的事,就过来听听。”

  “快坐,我们就随便闲聊。”盛景站了起来,“我给你们倒水。”

  “不用了。”陈小娟一把拉住盛景,把她又按到了椅子上,“常来常往的,哪那么多讲究?”

  “对对,不用客气。”陶立冬忙道。

  “你太客气会把我们吓跑的。”陈常凯开玩笑道。

  大家都是年轻人,盛景便没坚持,而是看向了陶立冬:“听说你作文写走题了?可惜了。不过没关系,明年再考呗。你底子在那里,明年肯定能考上。”

  盛景忙,好久没跟陶立冬面对面碰上了。有时候远远看到个身影,她也不可能盯着人家的丈夫瞧。

  这会儿坐在对面,盛景明显发现陶立冬比起当初他回城跟赵盼儿结婚时老了一大截。他本来身量就偏瘦小,这会儿更瘦了,两眼深凹,黑眼圈极重,下颚处有着淡淡的胡茬,笑起来竟然有了鱼尾纹。

  最重要的是,他眼里没有了光。

  听到盛景安慰的话,他苦笑着摇摇头,眼里满是迷茫:“我常常在想,我是不是没这个命?”

  去年高考,他是很有把握的。他后来估了一下分,如果不是赵盼儿难产导致他理化那科只考了二十分钟,只得了三十多分,而是按他平时的水平考到八十多分,他的分数就比陈常凯还高。

  现在又过了半年,按理说多了半年时间复习,他应该比上次考得更好才对。

  可有了孩子,哪能让他有清静的时候?不是哭了就是尿了。好不容易孩子睡着了他可以看会儿书,陈招娣却看不得他坐下,嘴里天天骂他一个大男人在家吃白饭,靠她女儿养,一见他闲下来就使唤他做事,哪怕没家务,也得糊火柴盒。

  再加上为了让赵盼儿能睡个好觉,晚上都是他照看孩子,睡眠严重不足,白天孩子睡了他又不能跟着睡,整天昏昏沉沉的,看书的效率不高,现在的他跟半年前比,不光没有长进,反而退步了一些。

  这次没考好,除了以上原因,还有心理压力问题。他知道,一旦这次他考不上,他的日子会比以前还要难过。

  陈招娣嫌弃他他可以不在乎,可赵盼儿也少了初婚时的温柔体贴,跟他说话经常是不耐烦的语气,眼里偶然也有嫌弃。

  他常常会想,如果他不是为了回城而跟赵盼儿结婚,而是呆在乡下复习,乡下的日子虽清苦,但能专心恢复,不受其他事的影响,第一次高考他就能考上。

  考上了,他就有锦绣的前程,有心灵契合的伴侣;而不是像这样,被人嫌弃,低人一等。

  所以这就是命!

  盛景也觉得陶立冬有些倒霉。

  她开解道:“这怎么能算命?不过是一些小挫折。你想想那些被下放的专家教授,你想想六十年代初去插队、从而在农村成家的知青,你是不是比别人强多了?别人能在艰苦的环境里好好复习,你为什么不能?这得靠毅力。”

  她讲了几个她们这一届的一些知青的例子,其中就包括秦春。

  秦春不知是因为生活太难想找个依靠,还是在劳动中跟丈夫产生了感情,反正她嫁给了当地人。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她婆家不同意她参加。一个结了婚有了孩子的女人,不好好呆在家里操持家务,考什么大学。考上了不是要抛夫弃子?

  秦春是在当地知青的帮助下才参加的高考,接到通知书后又让自己父母下去狠闹了一场,这才得以脱身。

  “当时秦春的孩子也只有一岁多,她还得下地干活,高考消息传到她们那里,离高考没多少时间了,还一书难求,根本找不到复习的资料。在这样的条件下,她还是成功参加了高考,考进了华清。这其中的艰难险阻,咱们可能都想像不到。跟她一比,你这点困难算什么?”

  “跟秦春这样的知青一样艰难的比比皆是。这时候拼的就是毅力。古代人科举都头悬梁、锥刺股,你也可以克服困难。你回去跟盼儿姐和陈婶儿好好谈谈,寻求家人的理解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