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圆记事 第22章

作者:竹笋君 标签: 天作之合 种田文 宅斗 穿越重生

  吃着宁宣千里迢迢送回来的零食,段圆圆甜滋滋地想,要是早点成亲跟表哥一起住看起来也不错啊~

  然后她就开始兴致勃勃地包喜糖,这是段老太爷给她种的,甜汁都榨出来了,最后做了足足三百斤的糖。

  她和宁宣两个人八辈子也吃不完!

  想到段家爱女之心,宁宣也不想浪费,就回信说——一点糖都舍不得丢,干脆拿来做喜糖吧。

  段圆圆甜得牙都掉了。

  现在喜糖不是上桌就发,是入洞房的时候才往外撒,让想吃的人来抢。而且一般只有冰糖、冬瓜糖、橘糖和龙眼四个品种,跟她做的小扇套一样,象征四季分明,甜到白头。

  变化就是出格,大家都忌讳这个。

  宁宣愿意让她用自己的糖替换,显而易见也要顶一些压力。

  但新娘子都是自己准备婚礼啊!段圆圆画着包装纸,跟丫鬟一起包喜糖有了货真价实的参与感。

  红彤彤的糖很快做好了一批,她做的都是现代喜糖的款式,上边写着大大的喜字。

  她有了货真价实的参与感,仿佛回到了现代,包完了喜糖就能见到亲朋故友前来恭贺。

  不过真来了可能她们都会吓一跳,她应该是班里最早结婚的新娘子了。

  等信再过来,段圆圆就把喜糖装了满满一盒子还回去,里头做了五六个样子,都是她亲自做的包装。

  宁宣看里头有一个糖球儿,加了花生碎,用红色的纸包得皱皱巴巴的一团,跟被捶过得金片似的,还有两头拧紧中间是个大肚儿的帆船糖,吃起来只有浓浓的甜味和白芝麻味。

  剩下的就比较普通,都是寻常见糖,

  宁宣一看就知道这两个才是小表妹想要的,味道还可以,但长得太“出格”,但之前已经答应圆圆了,宁宣想了会儿,还是将两种糖挑出来,放在书桌上笑。

  只能好人做到底,依小表妹的心了。

  段圆圆高兴得快跳起来了,每天都在家里做喜糖,武太太也觉得日子越来越近,想让她在春天捂白,好好养养性子。

  段圆圆更是连门都不怎么出去了。

  每做一点喜糖,她感觉表哥就走近一点,几百斤的糖最后只用了一小半,也一直到三月份才将将做完要用的。

  做完的那天,段圆圆找了个阴天,和丫鬟们一起把糖装到伪装成节礼的大箱子里,打算让马车悄悄地先带给宁宣,假装成是他办的先过明路。

  让人知道是女方做的糖,又是一桩麻烦事。

  武太太看着几箱子的喜糖,想到女儿辛苦得手尖儿的皮脱了好几层,结果连说是她自己做的都不可以。

  怎么就这么难呢!武太太眼泪落了一地,亲自去城里找了退休的老太医,开了去死皮养手的膏给她。

  边擦边问:“幺女,你怎么不说出门玩儿了?是娘拘你拘太久了?娘不骂你,你想去哪里,娘都带你去!”她担心女儿是心里害怕成亲,所以最近在家里才这么安静,看着甜滋滋的,心里不知道多苦。

  段圆圆想说不是,她真觉得做喜糖这件事很快乐,让她觉得有事干很放松。

  就跟期末考试一样,做得越好越有成就感。

  只是武太太就是不信,她觉得这是胡话,她嫁过人,心里清楚女儿家这个时候会想什么。无非是爹娘以后不疼自己了,夫家的日子不好过怎么办。

  高兴绝不可能比紧张多!

  后边的她没办法教,只能让女儿自己去摸索。但前边她能给啊!怎么女儿就是不问她要呢?

  为了让段圆圆安心,武太太把最新的嫁妆单子拿给她看,说家里准备给她陪三分之一的地,一共有两百亩,一百五十亩都是上等的,另外五十亩都是坡地,但每年种种果子,也能让她四时不馋水果。

  现在段家只有二十多间铺子了,只能给她三间。一间绒线铺,一间板鸭铺,一间零嘴儿铺。

  管事都是现成的,她还在家里就替她管着,她只需要分红,以后她跟段老爷都死了,就让她自己算账。

  段圆圆狠狠感动了,陪嫁一百五十亩地,在周围县里都是很了不得的财产!

  钱会花光,铺子会亏损,只有土地是永恒的,只要王朝不更迭,勤快的人有土地就永远饿不死。

  家里几百亩地,段老太爷攒了一辈子,看得跟眼珠子似的,日日都在田边上玩儿。这是他老人家非常重视她,才会把田分给她。

  当然段家肯定也考虑过宁家送的聘礼太贵重,嫁进那样的高门大院,不给足嫁妆,多半要被人瞧不上。

  但段圆圆更愿意相信他们眼里最重要的是她这个人。

  她本来以为家里最多会给自己几千两银子就了不起了,这么算下来,都能有一万两了。

  果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武太太只有这一个心肝肉,从小就被陈姨妈带走,她心里知道这个女儿早在很多年前就嫁人了,每次回家都跟暂住似的。

  两口子都觉得亏欠女儿太多,还每天都在铺子上逛,看还有没有能给她带过去的锅碗瓢盆。

  大户人家的姑娘嫁妆从落地就开始攒,到出嫁的时候压根没有多少能添的东西,最后只能往数量上加,结果连镜架和绣花针连针都准备了二十多套,她边丢边用也能至少花十年!

  武太太把东西都收拢起来装在描金箱笼里,整整齐齐地收拾出八十抬,看着不多,但都是好东西,这还没算屏风和螺钿床这种大物件儿。

  等到六月份,院子渐渐空下来了,只有段圆圆的房间还是原样,等着出嫁前两天装。

  段老太太瞧着有些可惜,她生性节俭,从小也是吃苦头长大的,段圆圆的院子靠着隔壁,她瞧着好景好院的白放着可惜,家里又没这么多人口去住。

  恰好邻居想出二百两银子买下来盖个小戏楼专门唱戏玩儿。

  段老太太心里就有些动摇,迈着步子回家问儿媳妇,段圆圆也是她亲自带过的,不可能不疼,她也没有坏心,只是没有给出嫁女留屋子的念头。

  她道:“卖掉的钱都给圆圆带走,也算家里给她再添的嫁妆。”

  老太太真心觉得这是好事。

  武太太险些没叫婆婆气死,女儿还没走,家里就想把她的房子卖了,就是宁家,段圆圆还打小就有一个窝,脸没忍住拉了下来,道:“圆圆的屋子只要我还在,就要给她留下来。这孩子本来在家时间就不长,要是看着没地方住,她更不会回来了!”

  段老太太就有点不太高兴,出嫁女本来就没事不会回娘家!她也是为了孙女儿出门多一笔银子,怎么搞得她跟恶婆婆似的?

  两个人为这个生了场闲气,闹得段圆圆都知道了。

  段圆圆听武太太说的时候,还挺惊讶的。她记得老太太以前很疼自己,怎么几个月不见就变成这样?

  武太太难得叹了口气,道:“多得是你不知道的事!变的哪里是老太太一个人呢?”

  还有谁变了?

  专心备嫁闷在房里几个月的段圆圆忽然察觉到,家里发生了她不知道的事。

  作者有话说:

  感谢大家的支持,后边还有一更~

  我看什么时候写完什么时候放。写了一万二,头昏脑胀,这已经破了我一天码字的最高记录。

  明天还是晚上十二点更,大家记得参加抽奖~

第22章 米粉西施

  院子里的丫头都是包打听, 但事情涉及到太太老爷的闺房事,段圆圆不问谁也没法张口。

  紫绢就七嘴八舌地告诉她。

  ——段老爷最近跟个娼妇网上了。

  见天儿跑去村口吃米粉,段家村有段家在, 说是乡更像城乡结合部,还有些小铺子在。

  疑似跟段老爷有首尾的是米粉西施刘贞儿, 刘贞儿原是官妓, 到了年岁脱籍从良后四处辗转,前几年飘到他们这儿落了脚。

  大家一直相安无事, 谁知道段老爷突然失心疯, 一天不吃她的米粉就坐不住, 还跟武太太闹别扭。

  紫绢怕这件事涉及到自己,慌得六神无主。

  她知道自己长得还行, 可完全没有爬床的念头!但武太太最近看她跟见鬼差不多,是个丫头都要吓死了。

  要死的娼妇,紫绢比谁都恨得深,要是她再被卖,就不知道会流落到什么地方去了!

  段圆圆完全不可能卖了她, 就是养条狗几年下来也有感情了,如果她真的对宁宣有意思,最后成功了。

  那也只能说宁宣不行,没有紫绢也有红绢蓝绢。

  但这丫头吓得够呛, 本来红润的鹅蛋脸都瘦成瓜子儿脸了,见姑娘终于回身对家里事关注起来, 她见天儿往外跟人闲扯, 回家就竹筒倒豆子跟段圆圆说。

  段圆圆瞧了两天, 看武太太果然经常暗地垂泪, 心里立马信了八成。她很少有动真气的时候, 现在连饭都不跟她爹一起吃了,可不是真伤心了吗?

  陈姨妈把段圆圆当宁大姑娘,段圆圆也把武太太当自己亲妈,她出嫁前出这种事下半辈子别想睡安稳觉了!

  她想去会会刘贞儿,要钱还是赎身都行,只要不理段老爷就万事大吉。

  正好她还想看段抄手有没有欺负萧丽娘。

  刘贞儿不挂红花都是做正经生意,等她不挂红的时候,段圆圆就偷了裕哥儿的衣裳,只带着紫绢偷偷地在刘贞儿米粉铺子跟萧丽娘碰面。

  萧丽娘还是又小又瘦,只是脸色红润了许多。

  段圆圆只出现了一次,但她的那块妆花缎一直沉甸甸地压在老太太心口。

  萧丽娘不想行房的时候都说要陪段圆圆说话,怕精神不济惹烦了她。

  萧丽娘身材娇小,平时只会喊疼。

  段抄手比起跟她敦伦更想要钱,有钱要多少媳妇儿都成! 大部分时候都由她。

  当然也有了新的麻烦,门房吓破了段抄手的胆,他们不敢动萧丽娘,就把她孤立起来了。

  人怎么可能跟神仙说话呢?

  萧丽娘扭头跟段大姑娘说两句不好听的,那怎么办?

  不过萧丽娘不在乎,她一个人乐得轻松。

  两人在铺子跟前坐着说悄悄话,背地里拿眼瞧刘贞儿。

  刘贞儿穿一身水红衣裳,头发挽得高高的,长得秋海棠一样,不动都艳丽婀娜。

  她拿一口大锅,里头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汤,肥肠牛肉猪盘子装满了三个大桶,米粉一锅锅地下,麻利得压根看不出来是做皮肉生意的。

  摊子里头坐了个身材高大的男人,手上拿着刀,大口吃着粉,鞋底子比周围人都要高一些,一看就是吃皇粮的,结帐放了满满一巴掌数的铜板。

  段圆圆认得他,这是镇上的捕头,姓何。每年都要上门给段老太爷拜年。

  萧丽娘不像其他媳妇子,日日都在外头找活路,知道的事情不少,就告诉他这人是个好人,想娶刘贞儿当正头老婆,花了钱又不肯睡,只跟她聊天,还说要攒银子娶她。

  但不知怎么,刘贞儿始终不肯嫁。

  因为有这桩事在,周围还有许多妇人来买她的米粉。再多风言风语,也抵不过有个戴官帽儿的男人每个月总要来一两回守着她卖米粉。

  村人都当这个是她正经姘头,哪个男的又胆儿给官老爷戴绿帽子?

  刘贞儿惯会做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她的米粉都是一天一个价,对她好的男人钱都卖得贵,对她不好的卖得更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