崽他有皇位要继承 第4章

作者:星月琼玖 标签: 强强 宫廷侯爵 种田文 穿越重生

  慧娘想的是识字的男子都有本事,明月要是识字,以后恢复女儿身也好嫁人。

  到时候就说是自己当初想差了,愿一死承担罪责。

  左右明月才三岁,跟着族长学上三四年,也没有男女大防之说。

  本想着试一试,没想到族长真的答应了,接下来只盯着明月每日认会几个字就成,明月聪慧,一定能成的。

  这边郭阿奶还在埋怨赵远山:“慧娘一个寡妇,靠着织布过活,不说赵大虎对礼儿有恩,就咱俩都是看着慧娘长大的,也不能收这礼啊!这礼还不轻!”

  赵远山头疼:“你说的这些我能不知道,只慧娘是什么性子你也知道,这礼拿来了她就不可能再拿回去。以后明月每天都来,你在吃食上贴补些,那钱我给明月买纸笔,肯定不叫她们母子吃亏。”

  当初郭阿奶怀小女儿时胎位不正,刘阿婆每日过来推摩,最后有惊无险。慧娘从小灵巧懂事,时常来赵家玩儿,郭阿奶是真拿她当女儿疼。

  一觉睡到日上三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赵明月一早就被慧娘叫醒,先干一碗糖水鸡蛋,再吃一小碗粥,身边跟着大黑和白雪,倒腾着小短腿,吧嗒吧嗒去族长家。

  大黑和白雪看着太威风,村里的小孩不敢靠近。

  赵明月一路刘阿爷张阿奶,叔叔婶婶的叫过去,叫错了也没事,人会自动更正。这娃儿白白净净的,奶声奶气的,不管认识不认识,见人就笑着招呼,惹人喜爱得很。

  赵文锦已经在书房摇头晃脑背书了,赵远山指着书上的字,教赵明月念:“人,之,初。明月今天学这三个字。”

  赵明月:这个世界肯定被前世的古人穿过!

  赵明月跟着念,小手还比划笔顺,三遍后,大眼睛眨巴眨巴看着赵远山,“族长爷爷,我会了。”

  小娃儿总是对自己没有自知之明,赵远山关上书,在纸上写个“之”字,问:“这个字怎么念?”

  “之!”赵明月自信回答,“我还会写。”小手比划。

  学了半个时辰,赵明月学了赵文锦一天的学习量,带着个郭阿奶给的小饼子回家去了。赵远山心道小孩儿就有记性特别好的,但忘记的也快,明天说不得还得重新教。

  第二天……

  第三天……

  赵远山每天都在想,过两天要重新教了……

  直到《三字经》学完一半,赵明月前面记的一字不差,还都会比划。赵远山终于确定,这是赵家出了一个好苗啊!他真的只教两遍,赵明月就会了,记住了的就不忘记。

  赵文锦不知道自己被卷了,只觉得他不应该挨这么多戒尺。

  现在赵明月每天上午去族长家学一个时辰,下午去学一个时辰,其他时间自己在家学习。

  赵远山原本一天教几个字的打算,早丢到九霄云外去了。要不是怕赵明月人小,身体吃不消,他还想教更多。

  如此一年后,他能教的都教完了。

  赵远山这几天愁得睡不着觉,赵明月这天赋,要是不送去县里进学,他怕死了要被祖宗们追着揍。

  赵大虎父母兄弟都无,落户他们望山村,同样都姓赵。慧娘又是族里自家看着长大的,明月说是赵家人一点都不违和。自己族里出了这么个读书的好苗子,不好好养着上进,要遭雷劈的呀!

  明月这么点大,去县里进学,身边总要有长辈跟着照看。要是赵大虎还在,或是明月有个兄长叔伯的跟着都行啊,偏偏身边只有慧娘一个寡妇。

  年轻寡妇带着一个小儿,在县里人生地不熟的,不妥不妥。

  自家不是不能相帮,只是一来慧娘不一定愿意让明月离开自己眼皮子底下,二来非亲非故的,其中还得掺和银钱往来,一个不好,两家心里都存了芥蒂,反而不美。

  思来想去,还得慧娘拿主意。这么好的娃,你说怎么就不是自家的呢?

第5章

  关系到赵明月的前程,这娃儿又早慧,赵远山跟慧娘商量着,最好送明月去县里进学,“明月是个出息娃,银钱上不称手,我作为族长不会袖手旁观。若是过几年中了童生,族里还能支应着。慧娘你是个主意正的,你自己好好想想。”

  族长的话说得再清楚不过,慧娘想不到赵明月还真有科举的天分!

  她感激道:“慧娘回家好好想想,族长的大恩,我和明月一辈子都记在心里。”

  回家后,慧娘关上门就去屋里盘算银子。

  大虎当初留下了八十两,临山村赔偿的七两,这些都没有动用。这三年还攒下了二两,一共不到九十两。

  不知道县里租个院子要多少银子,一年的束脩是多少,家里的两条狗肯定是要带去的。县里啥啥都要钱,不知道这些银子够不够明月念到童生?

  还有跟着去县里的人的花用,也不是一笔小钱。一头乱麻之际,自言自语的,赵明月知道了她娘的顾忌。

  “娘,大不了咱们花钱请外祖父外祖母跟着,去了县里找个营生挣钱。”

  赵明月出家门的这一年里,慧娘也带着赵明月回了几次娘家。

  赵明月也发现了她娘和娘家人的关系都还成,以前不回去,八成是怕她还小,不知道遮掩身份,怕被人发现她是女娃了。

  “你外祖父除了太喜欢钱,也没啥不是。你三个舅舅都老实巴交的,舅母也还成。你外祖母对我和你咋样,那就不用说了。这几年,咱家的柴火都是你舅舅们打来的,娘织的布都是你外祖父外祖母帮着去卖的。你刚出生那会,你外祖母照看了咱俩一个月,家里也没说啥。”

  慧娘想想又道,“你外祖父对娘其实挺好,他要不同意,你外祖母也不能今天拿把菜,明天两个鸡蛋的来帮衬。”

  赵明月:“咱现在想那么多都没用,不如去看哪个舅舅有空,咱去县里探探情况再说。”

  慧娘一想也是,两眼一抹黑的,想啥都白搭。

  吃过晚饭,慧娘就带着赵明月回娘家。都在同一个村里,不年不节的空手回去也没啥,慧娘为免麻烦,还是带了几个鸡蛋。院子里圈着八只鸡,七只母鸡都在下蛋,慧娘和明月两人也吃不完。

  金乌西沉,这个时辰各家都吃完饭了。

  男人们要么聚在一起侃大山,要么在家编竹筐打草鞋。女人们抓着泥猴们去洗漱,塞被窝里睡觉。

  赵明月过来,赵发财还是很高兴的。这娃儿机灵,这么小就能跟着族长学字,以后自己肯定能沾光。

  说实话,当初慧娘要五两银子的聘礼才嫁,也不能全怪赵发财。

  慧娘从小听着刘婆子讲各家小媳妇生娃的风险,她心里多少都留下了惧怕。从刘婆子的故事里,她敏锐的觉察到了,那些年纪更小的媳妇生娃危险性更大。

  她爹爱财,她话里话外的,自个长得好,人又聪明能干,婆家多出些聘礼是理所应当的。

  赵发财听得多了,要五两银子的话就秃噜出去了。村里人再酸两句,越发下不来台。

  不过要是慧娘到十八九还没有人来下聘,聘金该降还是要降的。

  当初赵大虎出了五两聘礼,没钱大摆酒席,赵发财也不好在自家摆。

  慧娘明面上是带着自个的衣裳就嫁了,没有陪嫁箱子被褥,私下里可是带了二两银子。

  那二两银子可是让赵发财心疼得几个晚上睡不好觉。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赵大虎去了后,他默许刘婆子不时就去帮衬一把,赵发财自认为在村里算得上是好爹了。

  慧娘守寡,前两年虽然人不来,逢年过节的礼也都让刘婆子带回来了,赵发财很满意,是个孝顺女儿。

  “爹,你跟娘明天有没有空,我和明月要去趟镇上。”慧娘把鸡蛋给大嫂张氏,也不跟赵发财客气,直接开门见山,“族长说明月可以去县里私塾,看看有没有夫子收。”

  带着明月去县里,那肯定管饭吧?赵发财心里想啥,慧娘一眼就知道,无奈道:“好久没来看爹娘了,正好请爹娘在县里吃顿饺子。”

  “那哪好让你破费?”赵发财笑眯了眼,“明天一早,吃过早饭,我跟你娘去找你。”嗐,虽然女儿守寡,生活不易,但女儿的一片孝心,也不能拒之门外呀。

  况且女儿本事大,她娘一年帮忙去卖几次布,织布的银子不老少,他可是一文不少的,都让她娘给女儿了。请她爹吃顿饺子还是请得起的。

  去县里的路上,赵明月是她娘和外祖母外祖父,轮流着抱着去的。她腿短,跟不上,走慢了天要热起来了。

  赵明月估摸着得走了一个半时辰,竹筒里带着的水喝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得留着回来的路上喝。

  县城里人不少,各个铺子是卖什么的一目了然,街上来往的人衣服上补丁比村里少多了。

  刘婆子是常来县城的,这两年赵发财懒得走那么老远,多是三个儿子轮流陪她来,不过在县城吃饺子还是头一回。

  县城里都是白面肉馅饺子,给娃儿来一碗打打牙祭还成,自个是舍不得吃的。添点钱割二两肉回家,混着菜包杂面饺子够一家人吃的了。

  选了一家看着人多的进去,四人正好坐一个小方桌,要了三碗饺子。

  慧娘头三年守孝,今年才偶尔沾沾荤,一下子吃多了肉怕肠胃受不住,赵明月也吃不了几个,两人一碗正好。

  赵明月不缺肉吃,刘婆子每次卖了布,都会带一大块肉回来,慧娘拿盐淹了,够赵明月吃好久。她小娃子一个,生下来一年后才吃肉,没人会说闲话。

  她尝着也就那样,面皮不够劲道,肉里混着点菜,除了盐没有其他调料,没她娘在家包的味道好,至少她娘会在肉里放姜末。

  姜在这里还是当做药来用。慧娘担心哪天不注意风寒就找上赵明月了,从小一变天就给她煮姜汤喝,就算是放了糖,赵明月也是百般不愿。

  后来慧娘给切成沫,混在肉末菜粥里,赵明月觉着还挺好吃的,她就更喜欢买姜了。

  前年春天,一小块姜发芽了,赵明月偷偷种在菜地里,现在她家菜地有一小块都是姜了。省了老大一笔买姜的钱。

  赵发财一边吃,一边感叹:“这十文钱一碗的饺子就是好吃,沾了女儿的光了,沾了女儿的光了。”

  说着话也不影响他吃,一口一个的老快了。眼瞅着就只剩几个了,刘婆子把自己碗里的拨了几个过去,他才慢下来,细细品尝。最后碗里的汤都喝光了,一模肚子,舒坦。

  刘婆子和慧娘这边碗里的汤也喝光了,这汤里泛着油花,可不能浪费。

  一碗饺子只能吃个半饱,慧娘又买了三个饼子。爹和娘各一个,她吃一半留一半等赵明月饿了再吃。

  打听私塾很顺利,县里人都知道。

  文柳巷那边有个李家私塾,李夫子四十多岁了,教学严厉,一年束脩一两银子;永安巷那边的张家私塾,夫子才将将三十岁,听说还在准备考举人,一年也是一两银子。但若是只跟着识些字,学个算术,那就一年只要五百文。

  单看束脩还不是太贵,但进学笔墨纸砚和书都要钱,衣裳也不好穿太破的。一年下来不是个小数,不是普通人家读得起的。

  只简单学认字写字,咬咬牙学两年还成,若是要科举,那没个大几十两的家底子就甭想了,来回考试路上的花费大得吓人。

  两家私塾各有好处,李夫子教学严格,张夫子要是取中举人,那就有个举人夫子的名头了。

  慧娘一合计,先去文柳巷那边。赵明月年纪小,最好是有个重规矩的夫子,省得被同窗欺负了。

  赵发财按慧娘教的说辞去找门房,门房接了荷包,捏了捏里面至少二十文,笑容满面的让他们在门口等着。

  好半晌才再出来,领着赵发财和赵明月进去。

  赵发财微弯着腰,也不敢四处看,到了房门口,门房示意赵发财在外面等着,只带了赵明月进屋后退到门口。

  李夫子是听门房说这小儿才四岁,《三字经》和《千字文》上的字都全认会了,才破例召来看看的。

  他一听就知道门房收了银钱,夸大其词。这个年纪会背这两本就是很聪慧的娃儿了,会认的他还没见过呢。那得是府城,京城里的大户人家才能养出这样灵秀的娃娃。

  这门房是他夫人娘家的侄儿,也没啥大过错,就爱贪这种小便宜。反正见了人,收不收的还在他,李夫子摇摇头,也不去计较。

  李夫子十分符合赵明月脑海里的夫子形象,身着长衫冠帽,留着胡须,四方脸,不苟言笑。

  赵明月才一进来,李夫子就暗自点头。四岁娃儿,独自一人见了他,脸上神色不变,先行礼,跟不少八九岁来的差不离了。

  召到跟前,随手写了几个字,赵明月口齿清晰,都认出来了。再随口说了上句,赵明月也立马就能接下句。

  两柱香之后,李夫子纠结了,这娃儿还真把《三字经》和《千字文》上的字都认会了,有些意思说的也正确。

  好苗子啊!可不到四岁,万一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