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色
顾玖好奇的道:“他们家运这么多东西,要去干嘛?”
谢湛看一眼,道:“这两日城外的流民越发多了,大约邻居家里运粮食去城外施粥吧。毕竟是官宦人家,家里人的善举,对在京城的官员的名声也有帮助。”
顾玖点点头表示明白了,“这么多的流民,刺史大人也不知道会怎么处理。”
“程刺史的为人,不至于不管,先赈济,如果流民不多,可能会收留下来。以刺史让咱们种药材的事来看,那是一位实干的,是想踏踏实实干出点政绩的人,肯定也想发展人口。”
两人边说话边走,周大春赶着马车在后面跟着。
到了州学门口,不时有路过的学生跟谢湛打招呼。
谢湛礼貌又客气的点头回应。
顾玖又忍不住凑近去,小声道:“谢湛,你好像挺出名的。”
谢湛轻敲一下她的脑门,“上车吧,别去迟了。”
说着把顾玖扶上马车,交代周大春:“路上慢点,注意安全。”
到了地方,顾玖在医署拐角下了马车,让周大春自己回去。
刚走没两步,守门的大爷看到她,颠颠的往回走,边走边道:“来了来了!”
顾玖满脸疑惑的走过去,走到大门口,才发现大门两侧整整齐齐排列着两排人。
医署学生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一张张笑脸看着她。
顾玖吓一跳,站在门口不敢动,这是搞什么?
只见学生们齐齐望着她,双手交叉,身体微躬,整齐的道:“大师姐晨安!”
顾玖:“……”
搞什么扑腾蛾子,土味十足肿么回事?
学生们行过礼,笑嘻嘻的一哄而散。
顾玖一脸的懵逼,所以今天起,她就是整个医署的大师姐了?这是认姐仪式?
走进教室,陈鸣谦五个已经开始日常的整理脉案工作。
顾玖今日把《黄帝内经》带来了,原本邓先生教的那些学生,正在学习医书上的内容。但陈医令认为顾玖已经是个成熟的大夫,对医术的了解已经十分深刻,再回头学医书,进度会很快,跟着那些孩子一起就太浪费时间。
所以陈医令才决定自己亲自教。
顾玖因为之前看过《黄帝内经》,而且由谢湛给她断过句读,倒是读起来不困难。
《黄帝内经》分《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今日顾玖学的是《素问》。
《素问》九卷八十一篇,因为顾玖已经读过,而且有丰富的医药知识,只需要对不懂的地方加以学习就行。
一上午时间,一小半就已经学完。中间两人还时不时对某些内容进行探讨。
陈医令直犯愁,这样下去,没几天所有医书都给她学完了,学完后还会不会待医署里?
顾玖留在医署,不光可以带着陈鸣谦他们学习,还给女孩子们开了个头。以后说不定还有女孩子愿意到医署来学医,这样以后妇人们看病就方便了。
重要的是,有顾玖坐镇,肯定女性病人会逐渐多起来,医署的收益也能好一点。
地方医署其实一直是苟延残喘的状态,开支大,效果不显著,朝里很多大人视医署为鸡肋,屡次建议取缔。
如果地方医署能做出些成绩,让朝廷的大人们看到成效,或许就能多存在几年。
到了下午看诊时间,顾玖和五名师弟再次坐到昨日的位置上。
病患们也在巷子里排好队伍。
大家往队伍里一看,都不自禁发出“咦”的一声。
“怎么了?”不明所以的顾玖问道。
太医署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院
第232章 妇人病
“今日患者中间多了三名妇女。”陈鸣谦道。
“往日没有吗?”顾玖问。
大家齐齐摇头,“没有。”
陈医令看看顾玖,了然的道:“冲你来的。”
顾玖有些不敢置信,要说就因为昨天一天,她的名声就打出去了,她可不信。
陈医令给她解释:“妇人们看病难啊,虽然咱们做大夫的,眼里没有男女之分,但妇人们若是得了带下类的病症,就不好跟咱们细说,只能生生熬着。大约是昨日听说医署来了个女大夫,就过来试试。”
顾玖就明白了。
第一位来的就是个女患者,年龄约莫二十六七岁,精气神不怎么好。
一进来就看着顾玖,不好意思的陪笑道:“我可以找这位小大夫看诊吗?”
陈医令严肃的道:“规矩不可废,这位太太,还是按咱们的规矩来吧。”
妇人为难道,“我们可都是冲这位小姑娘大夫来的,咱们的病如果能给你们看,早就看了,也不会等到今天。”
陈医令耐心解释:“咱们医署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教出更多的医者,所以才有必须让学生看诊的规定,这位太太若不遵守咱们的规矩,那就只能请这位太太,去外面的药堂看诊了。”
妇人想了想,无奈的道:“行吧,看就看吧!”
果然规规矩矩坐到陈鸣谦身旁,伸出自己的手腕。
陈鸣谦问完姓名年龄,道:“请问,您哪里不舒服?”
妇人道:“我肚子疼。”
“具体是哪个位置疼?”
妇人:“都疼,整个肚子里都是疼的。”
整个肚子都是疼的,难道是肠子出了毛病?
陈鸣谦皱皱眉,“除了肚子疼,还有哪里不舒服?”
“没有了,我就肚子疼。”
“什么时候开始疼的?”
妇人心虚的避开陈鸣谦的眼神,“今早才开始的。”
“可这脉象不对呀!”陈鸣谦挠挠头,小声嘀嘀咕咕,“整个肚子都疼,应该是吃坏肚子了,或者肠子有什么毛病。但脉象虚,细数,应该是湿热,或者气血两虚。”(脉象“数”的意思是频繁的意思,脉数,是说脉跳动的频率快。)
陈鸣谦实在搞不懂她是怎么回事,又问诊了几遍,得到的结果依旧是只有肚子疼。他本身脉诊还欠火候,不敢以自己的脉诊为准,只得按吃坏肚子开了方子。脉案记录好,让她去下一处。
轮到简安时,仍然还是这套说辞,简安束手无策,药方没开,只在脉案上写了推拿的法子。
到了顾玖这里,问的第一个问题,依旧是你哪里不舒服。
结果妇人的回答却不一样了,“我小腹疼痛,还腰疼,全身都不舒服,没力气,不想动。小大夫啊,我这到底是怎么了?”
顾玖细细感受着指下的脉搏,又问道:“平时癸水量大吗?这样子多久了?”
妇人做贼似的两边看看,祈求的望着顾玖,“咱们去旁边问行吗?保准你问什么我答什么。”
顾玖也没为难她,两人一起去旁边蹲着,嘀嘀咕咕的说了好一会儿话。
顾玖站起来,重新走回桌案前,提笔写医案。
陈医令无奈的摇摇头,他哪能看不出妇人的打的什么主意,她就是压根不想让男大夫看,所以故意瞎说症状。
叹了口气,算了,这年头女人不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看到顾玖提笔写脉案,忍不住道:“要不,你来口述,我帮你写?”
实在是,昨日看了顾玖的脉案,患者的脉象、问诊结果、面诊结果、病因形成、患病时间,以及处置的几种方法,如果行针,走的是哪条经络,开方子或用经方,或自己配伍,方方面面,记载的那叫一个详细。
这脉案若收藏在医署,就是最佳的学习资料。
关键是,处置的完全没毛病,让他来处理,也不会更好,而且对于有些患者的处理,因为有针灸加持,比他还要高明。
关键是,他写了大半辈子脉案,因为成竹在胸,脉案记录的都简单,相比起来,顾玖的脉案从发病的原因,到外在的表象,一目了然,更利于教学。
但是----那字真的很难看懂啊!
顾玖被谢湛打击多了,了然的看看陈医令,“嫌我字丑是吧?那行,您来。”
想了想又道:“我家里有个姐姐,平日是我的助手,明日可以让我姐姐过来吗?”
在医署写的脉案是要留在医署的,她自己还想留一份,供以后查阅。傅蓉娘来了的话,不光可以帮她抄录医案,还可以打打下手,例如煮针什么的。
陈医令把自己桌上的纸张铺好,蘸上墨汁,应承道:“行啊,没问题。”
只要顾玖愿意留下来,她就是带上十个八个丫鬟也行。
陈医令示意顾玖可以开始了,那妇人却突然道:“等等,小大夫啊,能不能等我走了再写?实在是,实在是……”
妇人满脸为难,想起刚才顾玖问她的那些话,什么房事疼不疼啊,带下的颜色啊,有没有味道,多久洗一次下体,房事多久一次等,还交代她,这病就是房事频繁、不讲究卫生引起的,让她房事千万不能太频繁,下面要保持干净等等,她都觉得想死的心都有了。
现在两人还打算当着她的面再复述一遍,还要记录在纸上,她觉得还不如死了算了。
陈医令了然的点点头,“那就先抓药吧!”
妇人再次不好意思的道:“那个,我听我们村的张大郎说,这位小大夫只需要扎一针就能把病治好,能不能也给我扎一针?”
这样就不用花钱买药了。
陈医令无语了,原本他以为今日多了几个妇人,是因为医署有了女大夫,原来是因为大家以为只需要针灸就能治好病,为省俩钱来的。
以前医署的先生都不善针灸科,今后九娘在的话,还得明确一下针灸的费用。
可以少收,不能不收。像昨天一针治好的病人只是少数,多数针灸都需要好多天,甚至几个月,总不能白忙活。
第233章 古代抗生药
顾玖认真的给妇人解释:“我不是神仙,扎一针治不了病,昨天那位大叔,是因为外伤,不严重。你这病很严重,而且特别难治,你想针灸治疗也可以,但隔一天得来一次,针灸个两三个月,配合汤药才有可能治愈。”
妇人有些急,“小大夫您再想想,能不能一针给扎好,我家在城外十里地,来一趟不容易。一针不行,要不你十针,一百针都行。”
顾玖摊摊手,“我就是把你扎成筛子,也不能一次治好你的病。”
陈医令在旁边解释:“治病是个缓慢的过程,不是一天就能治好的。放宽心,慢慢来。”
妇人一脸失望,“那算了,我不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