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第262章

作者:火星少女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穿越重生

  朱棣叹道:“北地尤其是幽云十六州自宋朝时就被外族统治,几代下来,许多人对华夏正朔早无感情。所以张弘范虽为汉人,但在崖山灭宋之时却并无任何感慨之情。”

  “而南地,先是晋朝的衣冠南渡,再是南宋,一直都是锦绣膏腴之地,且游离在元朝统治核心之外。”

  思维上的差距,还有经济上的巨大差距,这才是南北两地最大的裂痕所在。

  朱元璋道:“朕重

  塑衣冠,的确是有这个考量在。”

  朱棣立刻躬身:“父皇圣明!”

  朱元璋矜持的点点头,有些感动,又有些小小的得意:“仙画在此事上,倒是公允。”

  没有编排他。

  不错不错。

  他正色对朱棣道:“南北榜案,你如何看?”

  朱棣沉思一二,决定坦诚的说出自己的疑点:“按照仙画的说法,父皇一开始应该是不想要从重追究的,只是让人酌情增加一些北地的名额。”

  但凡复核的官员聪明一点,要达成这个目的非常容易。

  北地的学子们真的就这么差劲吗?未必。

  可他们还真就认为之前的五十二人名单没有任何问题,愣是维持了原本的判断,这就值得玩味了。

  朱棣眯起眼,闪过幽深神色:“有人的爪子忍不住了。”

  如今朝中大多都是南地出身的臣子,他们想要重演宋朝时的南北之争,形成利益团体,将北地狠狠地压在身下。

  这是他们的一次试探。

  他详细的道出自己的看法。

  朱元璋的脸色也黑了下来,但语气却和缓了不少,看想朱棣的眼神里也多了几分满意:“你能够明白就好。爪子过了界,那就一定要剁掉。”

  朱棣恭谨的表示:“儿臣知晓了。”

  朱元璋淡淡看向天幕:“帝王心术,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君臣之间,南北之间,阶层之间……”

  无数的平衡需要他去斡旋。

  之前他曾属意朱允炆来当皇太孙,但现在想想,若真是如此,允炆过于稚嫩年轻,恐怕是当不了这个大任。

  而自己到时候会怎么做呢?

  朱元璋想了一下,若是自己……恐怕会铲除朝中那些允炆掌控不了的臣子和野心家,估计到时候就是鲜血流遍朝野。

  他悚然一惊,忽然意识到,这就是仙画之前曾经说过的他杀戮戾气太重,动辄连坐的原因啊。

  正沉思之中,朱元璋就听到仙画又一次提到了自己的名字——

  【朱元璋呢,是个很矛盾的人。】

  【一方面他是很看重教育的,也很明白人才的重要性。他一手建立起了整个明朝的教育体系,并且将科举的重要性提拔到了一个高度。但是呢,另外一方面,他又看不起儒生们眼高手低,还老对自己制定的政策指指点点。】

  【这就又回到了咱们之前讲过的问题,那就是怎么办?】

  【朱元璋的做法就是把程朱理学给抬了上来——当然我觉得这也有他个人经过了元朝那种阶级森严的统治,所以更注重阶层更“父权”的原因——要知道,宋朝的时候,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很高的,见皇帝不用跪,还能时常坐一坐,连带着民间的氛围都宽松不少。但元朝后,一直到清朝,那是越来越高压了。】

  路小柒放了不同时期影视剧里面的一些场景。

  在唐宋的时候,朝臣和皇帝之间相对来说礼仪还没那么森严,大臣们也经常是能坐上椅子的。

  大多数时候也无需跪拜,只需躬身和拱手。

  到了明清,氛围就截然不同了,跪拜已是常见的场面。

  【总之,这些思维思潮上的变化,反应在科举上,那就是只准所有人写八股文。】

  【什么数学、医学、艺术,乱七八糟的,都扔一边去吧,大家都来研究怎么写好八股文。】

  【这堪称整个华夏文化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倒退!】!

第170章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七)

  朱棣低头,不敢看朱元璋这会儿的脸色。

  不过,朱元璋虽然脸黑了很多,但实际却并不像他想的那样暴跳如雷,只是深呼吸了几下就面色如常了。

  一个是因为程朱理学这事儿之前也讲过了,现在不过是旧事重提。而且,现在新的大学和新的科举方式也在逐步试行,所以朱元璋对这个已经不太在意了。

  他甚至在心中带着微微讽刺的想:这路小柒说得轻巧,若是换了她坐在自己这位置上,有一份宣扬忠君的更有利于朝廷统治的方案放在她面前,看她选不选!

  而且……他对朱棣道:“八股文的好处可不仅仅在于好管理,对于贫困学子来说,这才是能让他们能咬咬牙参加科举的东西。”

  民间的穷书生们也在讨论这个。

  “八股文虽然是僵化了一些,但对于我们这些穷学子来说,只考八股文就意味着只需要买那几本书就行。比之前的支出可好太多了!”

  八股文只考四书五经,所以他们只需要买固定的教材就行。

  买书可是一笔大支出!

  真正穷的人家,得到一本书都是可以传给下一代的。

  当然了,现在的书和纸笔这些东西都便宜了很多,尤其是新出的一种石墨硬笔,更是价格极低。

  “现在加了这么多科目,若是朝廷也能提供免费的教材让我们来誊抄就好了。”他们感慨道。

  买是买不起,但抄书还是可以的。

  “应该会吧,听说现在朝廷就在着人编撰数学的固定教材。”

  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

  仙画不疾不徐的继续——

  【当然了,除了规定了八股文之外,明朝的科举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最特别的一条就是针对朝廷高级官员,他们有了一个类似于培训的制度。】

  路小柒放了一张明清时学子们科举的流程图。

  层层向上,如同过关打怪。

  从童生开始,进行县试、府试、院试,过关的人成为秀才,录取率还不到十分之一。接下来,是乡试,相当于省级大考,通过的人就是举人,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

  最后,才是国家级的会试和殿试。

  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成为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按照规矩,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另外,还有一些优异者会被选进六部成为观政进士。

  【翰林院的主要工作是编书,听上去不怎么吸引人,但实际如果后面想要进入到内阁这些核心机构,这条路是少不了的,所以翰林学士是很清贵的。】

  【而翰林院也好,观政进士也好,这两三年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实习期和考察期嘛。】

  【这一点就很棒。】

  【不然,你们想想,一个学生,埋头苦读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等他终于考上,从书堆里走出来,然后一下子就成为

  了要决定国家策略的人,或者是主管一地民生的人,可不可怕?】

  【这简直就是一个恐怖故事好么?!】……

  百姓们原本不觉得什么,毕竟几百年来上千年都是这样操作的,已经习惯了。

  但现在被路小柒这样微微带一点惊悚的语气一说,那些觉得能认字的读书人就很厉害的人暂且不说,另外一些见过世面的有自己的想法的人忽然也觉得,对啊,这难道不可怕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有秀才大声辩解道,“书中当然也讲了各种道理。”

  这话听上去,糊弄一下普通百姓是可以,糊弄官府中的老吏却不行。

  有一老吏正在家中,看到这儿的时候,笑呵呵的道,“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经验的会给自家新上任的子侄辈请一位有经验的师爷带在身边。”

  有的能跟着师爷学出来,有的可能学了几年还是个酒囊饭袋。

  他的小孙女疑惑不解的问:“既然师爷这么厉害,那为什么不索性让师爷当官呢?”

  老吏一愣:“哎哟,爷爷这还真被你问住了。”

  答案当然很简单,因为师爷没通过科举,或者是根本没科举的资格了。

  但这答案就是天经地义的吗?

  老吏想起自己接触过的那些可能在考试上擅长但对民生事务和断案一塌糊涂的糊涂官们,也忍不住要叹口气。

  唐朝。

  长孙无忌忍不住说了一句:“这就是世家子弟更好用的原因。”

  世家子弟们,往往很小的时候就跟着自家当官或者是管事的长辈们学习各种人情世故,眼界更宽阔,见得多了,处理事情的手段也就更成熟。

  魏征反驳他:“可若是一直只是任用世家子弟,那平民子弟更出不了头。”

  两人争论起来。

  李世民见也吵得差不多了,伸出手来往下压了一压,殿内顿时变得一片平静。

  “所以,朕倒觉得这个所谓的观察期和实习期很有点意思。”

  明朝的这种先入翰林院的做法的确是可以,只是把对象再扩大一些就好了。

  晋朝。

  谢安想到刚刚那张复杂的科举流程图,怔然不语。

  他身边的幕僚忍不住轻轻摇了摇头:“这未免也过于复杂了些。”

  谢安却道:“看似复杂,但能这样一级一级考上去,能走到最后的且不说水平有多高,最起码是心志坚定之人。”

  否则怎么能忍受得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呢?

  光是心志这一条,就已经是出类拔萃了。

  他忍不住把自家那些后辈们依次的点了过去,细想一下,能够给撑得住这个过程的,其实也就那么几个。

  不不不,或者说,能够放下士族的颜面跑去考试的,或许数不出几个来。

  谢安看向天幕后积聚在一起的云,感受着吹拂过来的一阵阵凉意,从未如此清

上一篇:曹操是我爹

下一篇:首辅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