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重生升职记(月光蓝莲) 第242章

作者:月光蓝莲 标签: 穿越重生

  胤祦有个开挂的额捏,所以躲过一劫,可其他人没有有,不少人都遭到了弹劾和参奏。就连胤祦,虽然没了这件大事,可还有其他事,但那些事都是鸡皮蒜毛的小事。

  谁屁股上没屎?

  在官场上混的,都有!

  只是多和少的区别而已。

  所以虽然参奏弹劾,其实如果仔细瞧,参奏弹劾阿哥的都是些小事,弹劾某些重要位置上的人,那才是动了真资格,一旦较真起来就是大事。

  比如:现在担任江南江西总督的噶礼童鞋就参奏了江苏布政使宜思恭贪婪,宜思恭没啥特殊背景,皇上自然是下旨查清这事的。然后噶礼就查清了,江苏藩库钱粮、宜思恭任内共亏空四十六万一千两有零,皇上自然要下旨要追缴。

  表面上看这事没什么问题,噶礼也算是为国为民,然而实际上却没那么简单。这事一办成后,他立马密奏皇上,称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达到了300万两银子,请求对他们进行公开弹劾。

  之前那事就是一个试探,试探皇上对亏空一事的态度,噶礼真正瞄准的是江宁织造、苏州织造和两淮盐政这几个肥缺位子。

  这噶礼是什么来历,这么牛,敢弹劾皇上的奶兄曹寅和李煦?

  人家就是这么牛。

  噶礼,董鄂氏,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初年大臣,开国五大臣何和礼四世孙,然则这不是噶礼能这么牛的主要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是——噶礼额捏也是皇上的奶娘!

  也就是说他和皇上的关系,其实和曹寅和李煦一样,而且因为是旗人,不是包衣,身份还比两人要高一截。

  这也是他明明贪婪无厌虐吏害民,多次被弹劾贪污,还能得到皇上信任的原因。从内阁学士、山西巡抚、右副都御史、户部左侍郎,到现在的两江总督,无一不是肥缺之位。

  只是皇上之前无条件的偏帮噶礼,让他的胆子越发大了起来。

  贪污?

  为什么不贪污?

  反正每次被告了,不但没事不说,反而能让他升官。

  换做是谁,都会大贪特贪。

  诺敏对曹家的那么一丝好感就在这里,平心而论,曹家能得到皇上那样的信任,可还真不算贪婪,当然也不是说曹家一点好处都不收,但至少没噶礼那么猖狂和胃口大。

  同样这也是皇上对曹李孙三人维护的原因,纵向对比他们是有贪污收了好处,可横向对比的话担任三大织造的曹李孙三人真心不算贪。

  为此,皇上在江南总计亏空五十余万两他在谕示大学士等说:留此亏空迁累官民,不合朕宽仁爱养本意。江南亏空,

  南亏空,都是因为南巡费用造成,这不说明反而不好。你们要将朕的谕旨全行抄录,发给有关督抚,令他们查南巡时所用费用数目,只举出大概数目即可。至于以俸禄银扣补,必致派累百姓,绝对不可办。

  皇上态度很坚决,噶礼虽然不高兴,可也没办法。

  噶礼这只是贪婪,眼馋那几个肥缺的位子?

  当然不是!

  诺敏可知道上辈子噶礼虽然死得早,可却是八爷党!

  这也是为什么噶礼虽然说是弹劾曹寅和李煦,可实际上主要目标和重点对象却是放在了曹寅的身上,因为曹寅是只忠心于皇上,和李煦上辈子也是八爷党。

  类似噶礼这样名为为国实为为私的弹劾事情,这一两年来多得数不清,大清的官位轮换了好几次。

  皇上知道吗?

  皇上当然知道。

  只是他现在已经没有那个精力,将这些事情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

  为了大清江山社稷的稳定,也为了自己死后的名声,因此很多事情都是轻轻的放下,最多也就是追缴和罢官而已,丢了性命的人极少,更多的是调离这个官职换另外一个官当。

  可皇上却没有想到,就是因为皇上这样轻轻放下的态度,让底下的人更猖狂了。

  猖狂到,只十年的时间,大清就要走到了灭亡的边缘。

  惊奇吗?

  不算。

  不说未来北方红色帝国解体的事情,就是中原历史上都有两次,秦二世而亡,隋也是二世而亡。

  所以败家子败起家来,那真的是家里有金山银山都能给败光。

  不过皇上显然是不知道这事,他正在头疼的是江南乡试发生舞弊事件,这可是大事,甚至于能动摇大清在江南那边的通知,这些书生造反不成起,可煽动谣言却是一绝,要是被有心人利用,恐怕又要来一次起义。

  皇上自然极为重视此案,立即指派户部尚书张鹏翮和侍郎赫寿两位大臣到扬州按治,会同张伯行及两江总督噶礼一起审理此案。

  有人可能有些看不懂,为什么查案要派户部尚书去。

  这科举是礼部负责的,平时案件也是归刑部再管,咋就派户部尚书去了?

  原因就在于张鹏翮是一个清官,一个出了名的清官。只有这样的人下去查案,才能让现在心情已经是□□桶随时一点就着的士子们安静下来,不会火上浇油。

  只是皇上没有想到的是张鹏翮是清官不假,可他却不是傻子,清官不等同于酷史能不畏强权。

  张鹏翮和赫寿都是有本事的人,顺藤摸瓜一查,就查到两江总督噶礼身上了。前面就说过了这噶礼着实牛,又是皇上的宠臣,且党羽遍布朝中,两人不敢开罪噶礼,所以他们在奏折中有所隐瞒了,只把主考和副主考,阅卷老师的罪行上报给皇上。

  可两人没有想到的是,一旁早就有一个对噶礼虎视眈眈的人一直在盯着这事,江苏巡抚张伯行听到此事后,立马上奏揭露了此事。

  皇上虽年过花甲,但很多事情他心里都清楚,只是不说而已。皇上自然知道此事不会如此简单,于是又另外派了钦差大臣再去江南查访。、

  其实现在只要是在官场上混得多,或者是熟悉噶礼性子的人,都知道噶礼确实是江南科考舞弊案的总后台,但一般人是不敢得罪这种满人权贵。于是另外派去的钦差大臣,到了江宁府就首先拜访两江总督噶礼,双方串通好了,才开始审案。

  这样能审出什么结果来?

  不出意料,第二次还是这样的结果,只处理了主考官、副主考和阅卷老师,两江总督噶礼却以受贿查无实据而宣布无罪,反而诬陷江苏巡抚张伯行,两次会审,只惩罚从犯,不追究主犯。

  可皇上也不傻,知道两次派去的人都怕得罪噶礼,不敢秉公执法,所以决定将人犯押解进京,由六部九卿会审。

  皇上对这次会审寄予了很大的重视,他亲自阅览卷宗,下严旨让六部尚书秉公审理此案。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审了十几天,和第二次得出的结果一样。

  噶礼真是被冤枉的?

  扯淡!

  噶礼是什么货色,皇上心里门清。

  因此皇上异常震怒,怒斥群臣不作为,害怕权贵,不敢秉公审理江南科考舞弊案,这一次皇上不得不自己出手审理了。

  为什么不是雍亲王胤禛?

  就是因为皇上知道噶礼是什么货色,心里已经大概猜测出来这事的真相,所以才不敢让秉公执法的雍亲王胤禛来审。

第475章 看重皇权

  彻查江南科考舞弊案重要吗?

  既重要, 也不重要。

  很是矛盾的说法。

  重要是因为这事影响很大,毕竟这个时代发言权都掌握在书生手里, 一个处理不好就是遗臭万年外加江南局势动荡。可说不重要也不算重要, 因为这事还动摇不了大清的江山社稷。

  皇上之所以会生气,一来是这事会影响他的声誉, 二来也是因为这些臣子不听他的话。

  对于噶礼, 皇上看在自己奶娘的情分上, 就算他再贪污, 也不会怎么严惩他, 更不可能要了他的命。

  这事, 大臣们可以看穿, 可以羡慕嫉妒恨, 但唯独不能越俎代庖。

  现在是什么情况?

  是很多人都包庇噶礼,对江南科考舞弊案只查表面上的东西。

  搁在其他时候其他事情上皇上或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别忘了现在几乎每个月都会有请立储君的折子送到乾清宫, 那些折子无声的对皇上说着一句话:你老了, 该退位让贤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皇上几次三番的下令要严查此案,但那些官员却依然我行我素包庇噶礼。在皇上眼里看来, 这不是顺从他心意放过噶礼, 而是觉得他老了,不听他的话起来。

  皇上岂能不怒?

  退一步,就算要绕过噶礼,那也应该是皇上开恩, 皇上给恩典给噶礼,而不是底下那些大臣卖噶礼面子。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皇上从登基起就知道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拼命除去鳌拜。

  同样现在这事在皇上眼里,就是大臣不听他的话,欺瞒他。

  凡事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有了三后,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今天是在江南科考舞弊案上欺瞒他,那么明天是不是就瞒着他要造反了?

  而且老实说这事无论是噶礼还是钦差大臣都做得太蠢了一些,就推出主考官这么几只小官员做替罪羊,当所有人都是傻子不成。

  另外了,噶礼贪污到什么程度?

  科考前他以考场不够为由,买民居拆迁新造号房三千间,偷工减料包工建造,乡试结束后不久即全部坍塌。

  这是当所有人都是瞎子不成?

  简直是在侮辱人智商。

  皇上气的不是这些人贪污,也不是有人动了科举,而是气这些人对他的隐瞒。

  可即便是如此皇上也仍然想要保住噶礼,所以他才会自己亲自来审此案,而非让公正无私的雍亲王胤禛来审查。

  结果了?

  案件的真相其实很简单,皇上不到半天就审问出来了真相。

  但这事还没完了,对于后续的处理,皇上和大臣们又发生了分歧。

  大臣们认为督抚互相攻击,有失大臣体统,二人均应一齐革职,把张伯行这个不为强权的清官也革职,这样才能让他们以后的贪污受贿不会被人弹劾。

  皇上如何看不出来这些人的想法,虽然皇上对满人很是包容宽厚,可皇上也看重江山社稷,他可不想大清的江山社稷会在他手上葬送掉,因此断然否决了大臣们的意见,直接下令革去噶礼职务,张伯行仍留原任。

  这事让皇上动了真火,尘埃落定之后,皇上又病了,只是这事一出后皇上对自己的权利看得也越发紧了起来,但凡是请立储君的折子,通通都驳斥了回去。

  立储?

  想要从龙之功?

  呵呵,他还没死了!

  有他一天在,这些人就别想着什么从龙之功!

  “十二那里可有什么异动?”皇上对着暗卫问道。

  “十二阿哥并无,倒是十贝子那边和好些人家走得很近。”暗卫回道。

  皇上眼神一冷,随后又问道:“其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