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开国篇 第372章

作者:雁九 标签: 穿越重生

  宋林虽是花甲之年,可之前养尊处优,看着比同年人年轻;如今劳心劳力快一年,他头发花白了一半。

  只是精神极好。

  之前他对于长孙先是“弃文从武”,后又“弃武从文”带了不满,可眼下却是看开了。

  “如此正好,没有必要拿咱们的短处去比旁人的长处,那不是傻子是什么?”

  宋林对孙子交代着:“如今做好自己这一摊,旁人不可替代就行了……”

  滁州军里不缺猛将,缺的还真是理政的人才。

  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缺少让霍家父子全心信任的人才。

  如今十几个州府,不管是镇守的都尉,还是执政,都是滁州军中的老人。

  等到滁州军进了金陵,看似招揽了大量人才,不少士绅相投,可真正用起来的就只有金陵的史今与贾家兄弟、扬州的商会新会首李会长、扬州的降将金错。

  其他人也各有安排,只是想要出头还要等着。

  之前宋氏族人被惩处,宋林心中也不好受,不过更多是庆幸。

  早发现问题早解决。

  总比等到日后罪过更大的要。

  否则话他们祖孙三代再卖命,也抵不过族人败家。

  等到日后开国……

  宋林每每想起,都跟年轻了三十岁一般……

  *

  转眼,就到了端午节。

  初四这天,太尉府设家宴,宴请霍家诸人过太尉府过节。

  等到初五正日,就是太尉府大宴,宴请在金陵的滁州军众高层。

第318章 端午

  马寨主的夫人史氏、杜老八的夫人郭氏,都是第一次过太尉府。

  霍五与马寨主、杜老八情逾骨肉,对于他们俩的新媳妇,自然也当成亲弟妹一般,带了霍宝相见。

  等到两人叫人,霍五还预备了丰厚的见面礼,一人一匣子宝石、一匣子珍珠。

  将史氏、郭氏惊得够呛,态度越发恭敬。

  太尉府没有女主人,总不能婢妾待客,就霍六婶带了秀秀、妞妞招待女眷。

  史氏十九岁,待人温软,却眼神坚毅,外柔内刚。

  郭氏性子爽朗,体态微丰,治得一手好席面。

  霍、马、杜几家不是亲族,胜似亲族。

  史氏、郭氏也早受了交代,待霍六婶这个村妇出身的寡妇视之为嫂,给秀秀、妞妞等人也准备了见面礼。

  鸡犬升天,不外如是。

  来的女眷,还有林清文的夫人春氏。

  春氏年岁与霍六婶相仿,看着比史、郭两人大了一辈儿。

  回金陵大半月,春氏自是知晓马寨主、杜老八等人的地位,也知晓公公在滁州军的地位与两人查不了多少。

  他们续娶的都是貌美温顺、家世体面的闺秀,只有林家……

  之前在辽东卫所,春氏还能坦然面对丈夫的亲近与敬重。

  到了金陵,她也是不免心中忐忑。

  这样出身,真得能当得起林家主妇?

  日后两个儿媳妇进门,当如何相处?

  春氏心中百转千回,面上却是不露。

  一时之间,众女眷倒是其乐融融。

  *

  前头客厅,霍五吃着雄黄酒,看着马寨主与杜老八笑呵呵。

  如今正好,大家熬过了最艰难的时间,也该开始安定下来。

  等明后年两家添了儿女,就是霍宝的弟弟、妹妹。

  “老八加把劲,等到弟妹有喜,不拘男女,我都收为义儿!”

  霍五看了马寨主一眼,对杜老八道。

  杜老八笑得见牙不见眼,忙不迭点头道:“五哥等着,指定明年就有个小侄儿。”

  他心智比常人略晚,之前是真真的童男子。

  就算收了霍五的几个高丽婢,也没有说收房,都是给手下分了。

  直到洞房花烛,他才算开了窍。

  如今倒是真盼着早日生下儿女,论起来也算是“老来得子”。

  眼下说起儿子,倒不是杜老八重男轻女,而是他对比着马驹子与霍宝,觉得还是儿子更讨喜些;生下姑娘,耍起混来,打不得骂不得,还不如儿子省心。

  霍五“哈哈”笑道:“好,好,我就等着!”

  至于马寨主这边,霍五不需要这些话。

  不管马驹子眼下如何,都是马寨主疼了二十来年的独生女,也是霍五、杜老八等人看着落地的宝贝侄女,到底不一样。

  “老六这边,到底有了驹子,就算有了新侄子、新侄儿,也越不过驹子去……要是驹子受了委屈,我可会给驹子做主!”

  霍五正色道。

  他素来心细,自己不续娶就是为了怕委屈儿子,如今马寨主续娶,难免又担心起马驹子。

  马驹子心高气傲,有几分小算计,可真要与内宅妇人相比又实在比不得。

  马寨主想起糟心的闺女,亦是心累:“五哥放心,驹子再怎么样,也是我亲闺女……”

  他与杜老八又不同。

  他做了多年鳏夫,没有续娶,可一直没有断过女人。

  要是能生,早就生了。

  唯一欢喜的是,就算他生不出小的,还有个外孙子等着。

  马驹子年前怀孕,如今算下来已经快七个月,等到中秋前就瓜熟蒂落。

  按照马驹子招亲前的约定,马驹子与霍虎第二个儿子姓霍,其他儿女都姓马,承继马寨主香火。

  马寨主如今连名字都想好了,生下外孙就叫“马英俊”,生下外孙女就叫“马芙蓉”,只盼着外孙、外孙女都能长得更像霍家人一些……

  太尉府这边接连待客,金陵城里多少人家看着。

  倒不是说其他几方势力增加了多少耳目,更多的还是各州府士绅人家。

  从前年弥勒教教主烧香起义,至今已经一年半。

  这白衫军刚乱起来时,各地士绅还不当回事。

  弥勒教教主随后身亡,手下教徒立时四分五裂,也似乎印证大家的认定。

  可谁会想到,朝廷会在这个时候裹乱。

  争权夺利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生生丢了半壁江山。

  金国公满门掌握着大宁四成兵力,本是朝廷最好的藩璋,却是被折腾了三回,弄得兵力零散。

  皇帝安心了。

  金家接二连三收重创,没有能力再阻拦他立贵妃子为太子。

  可是弊大于利,金家与朝廷也离心。

  要知道金家可是今上登基最大的功臣,没有金家,皇帝压根就坐不上皇位。

  如此忘恩负义,倒行逆施,也是的众将帅心寒。

  樊国公在辽东卖了滁州军个面子,卖马给滁州军,除了顾念自家骨肉,未尝不是对皇帝冷了心。

  江西兵、山东兵、山西兵,哪个没有为朝廷立功劳?

  要不是江西兵收复杭州府,将蕲春军撵回去数百里,遏制了蕲春军的发展,蕲春军说不得已经与朝廷划江而治。

  结果,江西兵首领被调离,随后流放云贵。

  整个一支江西兵,被拘在杭州府,成了一盘散沙。

  再说山东兵,“收复”淮北重镇徐州府,灭了河南道最大的白衫势力,还差一点收复亳州,或抓小教主与左护法。

  结果一个调令下来,就追着大军班师回朝。

  等到山西兵这里,集合整个山西兵力,势如破竹,一路上战无不胜,接连灭了好几个白衫军小帅,等到淮安时,也是满心胜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是这次朝廷对主帅更过分,不是调离,也不是流放,而是直接毒杀。

  再一再二再三,再老实的人这样欺负也恼了,何况金家本就不是软柿子。

  金家,怕是该反了。

  就是有族人为官的士绅人家,也不能说白衫军是小打小闹了。

  不管别的地方白衫军如何,滁州白衫不仅擅战,还擅长安民。

  如今和州、庐州两地囤田,足以供应数十万大军军粮。

  如今又得了常州、苏州、松江之地,再添盐铁之利。

  还有滁州军的用人,武官全凭战功升迁,文官则是各州府公平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