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明君社死现场,给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送金手指 第196章

作者:零度冰川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系统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李世民沉默,其实魏征有时候也很糟心,每以规劝,进谏,都耻他这个皇帝不及尧,舜。气人很的

  日日被拿来与尧,舜两位圣君做对比,李世民对此有种熟悉的感觉。

  这种时时刻刻被隔壁家优秀娃打压的即视感,他幼时也经历过,只不过幼时他才是那个别人家的优秀娃。

  不过即使如此,李世民不敢想没有魏征的日子得多难过。

  若他为尧,舜,玄成就为稷,契,引他日慎一日,走正途,提醒他民为水,君为舟,提醒他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提醒他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1」

  要是世间没有魏征,就如前方缺少引路明灯,虽可前进走到终点,但总归会摔几跤。

  【论治中央之人。】

  【擅长总结历史教训的李世民整合历代帝王治国经验,去治中央朝廷之人。】

  【有什么经验可总结,无非就是尧舜禹夏商周与秦汉隋加上中间的魏晋南北朝。

  作为一个第四个大一统封建制国家,他能够总结的经验大多来自秦汉隋。

  他们借鉴秦隋为何两世而亡?除了历史惯性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是暴虐而亡,因为过度集权,因为唯君权视是,他们倒在唯皇独尊的专制体制,皇帝一旦选错人,满盘皆输。故而才有秦隋的贪官们还来不及发力,就因为选错了二世皇帝而亡。

  他们借鉴汉朝为何可以兴盛,因为群英璀璨,群策群力。】

  【《旧唐书·张玄素传》曰: “臣观自古以来,未有如隋室丧乱之甚,岂非其君自专,其法日乱。”

  专制的君主,乱七八糟的法制。

  君主乃万乘之重,又欲自专庶务,日断十事而五条不中,中者信善,不中者……直接狗带?若这不中者乃是一郡,一县,最后那片地方直接民不聊生?】「1」

  【皇帝一日万机,己多亏失,以日继月,乃至累年,最后会导致的就是……

  唐太宗李世民也问了这个问题: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自然不能尽善尽美。

  最后只可能变成,朝政漏洞百出,民不聊生。】

  【皇帝日理万机不见得就是励精图治,一日万机可能是断十事而五条不中,可能是劳累亏失,为王朝的灭亡抽砖减瓦,做国家另类的蛀虫。

  皇帝权利越大,责任越大,影响越大,要做的不是把事情都推到皇帝身边,合理分配工作才是真,哪能真的让皇帝一人兼数职,若真的如此,所带来的就是效率底下,错误愈多。

  皇帝大权独揽,独断专行要不得。

  国家的治理就是一个同心圆,皇帝应当知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高居庙堂难以全面了解民间万事,所以无论这个皇帝如何英明神武,曾经有多么伟大的功绩,无所不管,发号施令,必定乖谬甚多,不足以支撑一个国家长期的发展。「1」

  所以就要:合理分权。

  所以就要:任用贤能共同治理。】

  秦。前日阅120斤。现日理万机。始皇: “?”

  日断十事而五条不中,为王朝的灭亡抽砖减瓦,做国家另类的蛀虫?

  宫殿内的臣子们悄咪咪的看向自家日阅120斤的始皇陛下,总有种自己的主上一不小心被打成国家拆墙工和国家蛀虫的内涵感。

  秦始皇倒是不觉得被内涵到,他只是觉得那个唐太宗所说的其实非常有道理,他年少时觉得日阅120斤的奏折还能胜任,但当年岁大了就觉得身体不济。

  同时伴随着朝廷日益稳定,地方上的迂腐势力也在逐步萌芽……

  有一团灰黑色正在侵袭着本是白纸的大一统帝国。

  试图腐蚀大秦帝国的地基。

  作为第一个中央集权,前面没有任何参照物的皇朝,其实秦始皇才是最喜欢听仙幕介绍这些后世王朝的人。

  他想知道历史规律是怎样运行,他从汉朝的世界看到道家的无为而治不仅仅能带来与民生息,也有可能带来官吏腐败,功勋后代成豪强,也看到了外戚干政,看到了一个强大帝国的逐步衰败。

  他在其中看到了地基被腐蚀掉的大一统国家合久必分。

  也看到了可灾后重建的新大一统国家的百废待兴,无限可能。

  “秦到李唐建国,历经了八百多年,八百年的时间王朝起起落落,唐太宗所建立的分权制度在秦的基础上应当有了极大的改进。”秦始皇饶有兴趣道, “不知道改成了何种样子,是否有借鉴意义。”

  其他人深有同感,他们对这种东西很感兴趣。

  李斯: “在汉朝的界面仙幕很少详细的介绍君臣分权,李唐能成盛世,他的特色应该就是君臣与君民,仙幕才会详细君臣分权。”在汉朝的界面介绍更多的是治草原之策与财务危机,而李唐着重介绍的就是君臣民相处之道。

  这些都是他们应该学习的东西。

  其他臣子也很好奇,好奇李唐的君臣民之道到底能够走到何种地步。

  【太宗尝临轩谓侍臣曰: “我为人主,兼行将相之事,是夺公等之名” 「1」

  “昔汉高祖得萧,曹,韩,彭,天下宁宴;舜,禹,汤,武有稷,契,伊,吕,四海乂安。此事朕并兼之。” 「1」

  前代贤君所拥有的各类人才,我现在全都有,怎能再夺大臣之功兼行文武将相的事务?

  皇帝不应干纲独断,而应像三代贤主和刘邦那样会用人。「1」

  于是权利合理分割进行时,制定可行的让政府依法执政三省六部制出现。

  这个基于“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文帝时期的制度,终于在唐太宗时期得以完善和发挥应有的作用。「1」】

  秦始皇眼睛一亮,好似看到了他可学习的新制度。

  这就是治中央之臣的新制度?

  其他臣子也是心中一跳。

  权利合理分割进行时?

  尤其是宰相李斯这个老兄弟,听这话听得一不小心皱起了眉头。

  在秦朝要论除了秦始皇谁的权利最大,那不用说,一定是他和萧何这个丞相了。

  所以分割权利什么的……

  不会就是分割他的权利吧……

  刚成为宰相没多久就有可能被整顿的李斯,心有戚戚。

  【权力的腐败一般包含官员的腐败和制度的腐败两种类型。

  由个人施政专向集体施政后唐太宗担心官员腐败,日常念经:中书所出诏敕,意见不同且可能有错失,本为公事,故需门下省相互纠正。需要你等灭私徇公,坚守直道,方可长久,切记行亡国六政之事。「7」

  宰相职权分三份。

  让决策和行政分离,让政令和执行分离,既然利益引诱出腐败,那就让行政与利益分离,杜绝腐败的可能性。

  行“群相制”,以三省中书令,侍中,尚书令行宰相之职共议国政,在坐的诸位都是我亲爱的宰相,不分大小。

  担心制服腐败,秦王李世民确立了这个制度后为这个制度那可谓是操碎了心。】

  【最后引入第三监督者—— “言官”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1」

  在这些“群相”身边设置右补阙,右拾遗,记录事情和言论的史官,把这些臣子们的言论,编制档案,撰进史志。「1」

  想要青史留名还是臭名昭着,就看你们自己选择了,我亲爱的诸位‘宰相’们。

  当然“言官”这种东西自古有之,那唐太宗的朝代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是在他的治下的言论批评与监督被极大的强化,区别就是他这个皇帝本身能够做到以身作则。

  比如提起谏诤,大部分人想起的就是唐朝的谏诤,为何呢?因为唐朝有历史最出名的谏诤官——魏征。

  提起魏征,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整天被魏征提溜着念叨来念叨去的唐太宗。

  例如那只无辜闷死的雏鹰…… 】

  怕魏征怕到闷死心爱雏鹰的李世民: “……”

  有点黑历史那味了。

  听过魏征念叨到李世民袖中雏鹰被闷死,无论是大李唐唐太宗界面的臣子,还是小李唐秦王李世民界面的臣子都在暗笑。

  不同的是大李唐界面的魏征被臣子们围观的视线下面无表情毫不心虚。

  小李唐界面的魏征感受到在场臣子们的围观视线却有种无辜中箭的感觉。

  他暗中猜想未来的自己是真没发现还是假没发现,毕竟雏鹰被藏袖中总会有动静,他不可能没有看到那个动静。

  最后还未成为李世民近臣的魏征心有所悟。

  他很肯定,未来的那个他一定发现了雏鹰,但是很恶趣味的一直抓着秦王讲事情。

  魏征再一次为与秦王的亲密而感叹。

  谁能想到呢,让他青史留名的竟然是当初的敌对势力秦王殿下。

  【因此,唐太宗以身作则成为臣子们的好榜样,开启了唐朝中央朝廷良好的制度风气。

  群相分权,设立三省六部相互制约,监督制度强化,三者相结合,让唐朝在全盛时职有常守,而位有常员,法制精细而周密,施于事则简而易行。「7」

  以此待天下贤材。】

  仙幕逐步解析唐朝确立的三省六部制,让秦汉的人有时间记录下这个制度的可贵之处。

  也让他们能提炼出其中适合他们的细则。

  秦始皇盯着仙幕目不斜视,让身边官员逐字逐句的记下仙幕所言的唐朝中央制度。

  “决策,审议,行政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明显比三公九卿更加完善。”

  不愧是站在后人肩膀上的大唐,所行的制度就是比较完善。

  秦始皇在脑海中演算一次就知道这个制度的优越性。

  他们现在所行的三公九卿其实并不完善,目前也在寻找可以改变的契机。

  三公九卿政,军事,监察之职责,这三者融为一体,其中的少府,太仆,光禄勋只是为宫廷服务罢了,却占据九卿之位,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其实不利于现如今秦朝的发展。「1」

  卫尉和中尉这两个只是禁卫军统领罢了,但他们的位置却不适宜,也没必要设立占据两个卿位。

  更为主要的是而且最主要的是这个制度下的皇帝与丞相所拥有的权利大到可怕。

  皇权之下只有丞相,其他人的权利皆比不上丞相,而丞相的权利有所大?大到一人就能处理全国政事。

  没有向唐朝的三省六部一样进行权利的制衡和分权,丞相独自掌握决策,审议和行政三个大权。

  相权大到可以与皇权并立。

  这种并不适合现如今的秦朝,皇帝一朝势弱,相权必定上位,相权一朝势弱,皇权无人可挡。

  现在皇帝是他嬴政秦朝还能比较稳定,能够制衡相权,也拥有力压相权之后的处理政务压力。

  但未来新帝上位,这种权利使用方式,就真的危险了。

  想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秦始皇:心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