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明君社死现场,给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送金手指 第214章

作者:零度冰川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系统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看着备受皇帝宠爱的弟弟广召时俊,门庭若市。

  不知道这时候的李承干想到了什么。

  是想到他的老父亲秦王李世民开文学馆广招俊才,终得十八学士,还是想到杨广伪装仁孝俭约恭敬。

  是想到李建成身死的下场还是想到杨勇的迟钝被陷被废。

  是想到母亲不逝世后自己与父亲愈发少的交流,还是想到宠冠诸王的魏王会是下一个秦王,会开启第二轮的玄武门之变。

  父亲是真喜欢李泰这个弟弟。

  贞观十五年弟弟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父亲如获至宝,频频大肆赏赐,其赏甚至远超他这个太子的规格,惹得群臣劝谏。「15」

  父亲果然喜爱弟弟,为了不限制弟弟的开支,甚至取消了东宫的出用库物限制。「15」

  宠爱有加礼秩逾制,让他这个太子为弟弟让步。

  父亲果然喜爱弟弟,胜于喜爱他。】

  一段似是太子独白的话,让臣子们沉默。

  褚遂良: “人有情,然后制法,后有国家,有储君诸王之分。圣人制礼,尊储君卑诸王。储君正体,特须尊崇,诸王虽爱,不得超越储君,现如今储君用物竟因王而退步……” 「15」

  褚遂良眼中流露出悲意: “所以有嫌疑之渐。佞巧之奸,乘机而动,私恩害公,惑志乱国。此乃祸乱之源。” 「15」

  其他臣子沸腾。

  “陛下功超邃古,道冠百王,发号施令,为世作法,怎在教子上胡涂。”

  “陛下爱子,当教之以义方,诸侯王与储君本就敏感,此等情形下陛下怎能让储君让步。”

  还有那什么文学馆自行招募学士,上一个这么干的皇子,叫李世民

  上一个被李世民废掉的太子叫李建成。

  上一个宠溺超过太子的诸侯往叫杨广,上一个被杨广干掉的太子叫杨勇。

  这是让储君让步吗?这是在打压一国储君的脸面啊!

  李世民连屁不敢放一个。

  都不敢说这是未来的他做的,不是现在的他做的,请臣子们不要马前炮。

  因为仙幕上清晰的展示,

  褚遂良甚至因为这个事情上疏劝谏过,只是他乐呵呵地表示赞同后却一点也没放进心中,继续我行我素,宠溺魏王。

  魏征幽幽: “陛下,您晚年太过狂野了。”

  李世民恍若心口被扎。

  魏征仍觉不够继续道: “比您年轻时野多了。”

  萧瑀这个毒舌接着插刀,他啧啧称奇: “年轻时尚且能听劝,临到老了,竟什么劝也听不进去了。”萧瑀嘲讽脸, “陛下,是臣等劝得不够好听吗?还是只有魏征劝您才听”

  李世民: “朕朕朕……”

  未来的苦果,现在竟就要偿还了吗QAQ

  ————————

  二凤啊,是真的拔剑想自刎,真性情啊。

  「1」上自投于床,无忌等争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夺刀

  两仪殿群臣尽出,独留长孙无忌及司空房弘龄,李积。(太宗)谓曰: “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此,我心无聊。”因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无忌等惊惧,争前扶抱,取佩刀以授晋王。——唐纪·唐纪十三

  「2」李泰被贬后生活条件倒是好,新皇车服珍馐,特加优异。

  「3」幼而聪慧,端庄安详,一派宽厚仁慈,和睦兄弟之相

  「4」隔镜细观我,半生快活,半生坎坷萧索——半生你我-白袂

  「5」于天下士大夫,可谓无负,于天下苍生,可谓赡养。——《全唐文》

  功超邃古,道冠百王,发号施令,为世作法——谏魏王泰物料逾东宫疏(唐代褚遂良创作

  「6」李承干在长孙皇后在的那些年倒是很平和安稳。

  「7」太宗努力过了,没拉回来而已。

  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如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又令刘洎,岑文本与马周递日往东宫,与太子承干谈论。

  「8」张玄素比‘阿房成,秦人散’比‘袭亡隋之弊,不如隋炀帝’

  「9」《旧唐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二十八○于志宁》汉典古籍

  「10」标注段落以及以上于志宁所说的话,段落皆有历史史料出处——《旧唐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二十八于志宁》

  「11」张玄素的谏言:

  时太子李承干游玩不学,张玄素任职东宫后即上书谏劝他。张玄素认为: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茍违天道。人神同弃…。’。慎终如始,犹惧渐衰,始尚不慎,终将安保!”但太子不纳,继续游玩如故。贞观十三年(639年),张玄素又上书谏劝太子,应该“学文以饰其表”,不可“骑射数游,酣歌戏玩,茍悦耳目,终秽心神。”太子又不纳。

  唐太宗因张玄素对太子多次进谏,于是在贞观十四年(640年),加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兼太子左庶子。但太子劣性不改,一度又游宴深宫,久不见宾客。张玄素又上书谏劝太子应以国事为重,引见宫臣, “广置群僚,以辅睿德。”张玄素一再进谏引起了太子的讨厌,于是派人暗杀他,使他几乎送命,但他并不引以为训,仍劝谏不止。太子不知改悔,恶行日盛,终于被唐太宗黜废。张玄素因是东宫官员被牵连免职。——《旧唐书·卷七十五·列传第二十五》

  「12」足疾是小,耽于享乐这是太宗的意思。

  太宗谓正伦曰: “我儿疾病,乃可事也。但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若教示不得,须来告我。” ——《旧唐书·杜正伦传》

  「13」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太子听断,太子颇识大体。

  「14」李承干的情况就是如此

  「15」各史料中李泰相关的记载

  「1」-「15」标注段落以及标注上面的三个段落有参考了《唐纪》《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

  本章啊,看着拗口的文言文,基本上都有史料出处,尽量还原历史人物。

第173章

  唐高宗永徽之治与天册金轮圣神皇帝的霸气

  【面对危机,只要是人都会做出反应。

  更何况贞观十三年前都为臣子称颂,被众多能臣名相重点补习过的李承干。

  既然父亲喜爱弟弟远胜于喜爱他,既然弟弟不让哥哥活,那么哥哥反杀弟弟总没错吧?

  既然老爹可以为了保住脑袋瓜把爷爷变成太上皇送去养老,那他李承干搞一波,直接送老爹李世民去养老也没错吧?】

  【既然怕李泰再搞玄武门2.0,成为秦王李世民2.0,那就先下手为强,自己先成为李世民2.0.

  老爹的例子不就是一个成功政变的例子,证明了皇位先下手为强,史书是胜利者书写的,只要能够当好皇帝,创造治世,就会为人称颂,受百姓爱戴。

  不想成为李建成2.0的李承干,在理智与情感的双重作用下自以为很‘聪明’的决定

  ——走李泰的路,让李泰无路可走。】

  【李世民2.0出现,李承干准备再现玄武门竞争上岗,凭自己的努力向世人展示,他有能力成为竞争上岗的高质量太子。

  至于有没有人跟从他政变,这还用说吗?

  君不见太宗李世民对于玄武门之变可是从未避讳,那些跟随他进行玄武门政变的人又如何人人看在眼中。

  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文臣武将们封赏甚隆,一品满地走,二品多如狗,多年征战不如从龙一搏。

  跟从李承干谋反的臣子甚多。

  亲手把李唐皇位正常继承机制给砸烂的李世民或许曾试图修缮这个继承机制,如登基后就立李承干为太子就是一个最好的态度。

  但玄武门之变的影响还是太大了,成功所获的利益也太吸引人了。

  至此,玄武门之变2.0开启。】

  殿中满地走的一品二品臣子: “……”

  “太子与帝王的关系之亲密,本就要超过其他儿子,这怎么反上了!”

  “原先以为陛下不避讳玄武门之变乃光明磊落之举,未曾想后辈会以此为借口,效仿政变”

  “已为太子为何要谋反啊,当年秦王那是逼不得已,不反则死,太子有何理由谋反?”

  臣子们不解,臣子们憋屈,臣子们……遗憾。

  谋反得来的帝位,总有种名不正言不顺之感

  当然他们不是在说他们陛下,他们陛下是不一样的存在,他们是在说其他皇子。

  臣子们试图盖弥彰。

  “仙幕不是多次说了吗,太子只要不瞎折腾,安稳乖觉,总能登上皇位的。”

  “与其造反,不如好好监国,无事可做就去长孙皇后坟前哭诉想母亲了,与太宗相聚时多回忆往昔,比作天作地强多了。”

  “学魏王看史修书,烧香拜佛,都比造反来得可行。”

  主要吧,秦王李世民的反是那么好造的吗?以为谁都是李渊不成?

  臣子们笃定。

  当然不屑一顾的也有。

  侯君集倒是不这么认为,他冷漠道: “前废太子不也曾预备谋反,不过不成功而已,太子要是皆不做反应才不可能。”

  “魏王来势汹汹,咄咄逼人,陛下的政变珠玉在前,谁都觉得自己会是下一个开启治世的明君。”

  “太子本人那时又有腿疾在身,整日被臣子批驳,心思敏感,谋反,正常。”

  至少在他的想象中,很正常。

  摆正心态不作死,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做起来可不容易。

  【不过很可惜,玄武门竞争上岗不是那么容易的,上一届成功进行政变的李世民是李唐历史上最优秀的政变毕业生,跟随他的政变队伍可是能够打下一个国家,创建一个治世的开国能臣。

  哪能容许李承干这个毛都没长齐的小伙子来放肆。

  很荣幸,很不幸,李承干的谋反胎死腹中,血都没溅一星半点,就有人告发了。】

  结果很喜人,但李世民脸上一丝一毫的高兴都没有,只余心寒。

  李世民一颗拳拳爱子之心,碎了。

  碎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