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 第779章

作者:我想吃肉 标签: 乔装改扮 穿越重生

  祝缨又给了她一纸契书:“这里,有二十亩田,拿去吧。我也不是见着一个就能管一个的,那孩子运气不好,遇着了这个傻货,总要有个交代。”

  妇人呆住了。

  祝缨一手薅着林风,又示意苏喆取了些钱给这妇人,说一声:“叨扰了。”带人离开了。

  回到府中,祝晴天也把严家的不法之事给查出来了。一则严家将将发家,可查的事比起安仁公主来算少的,二则严家也不会遮掩,祝晴天没两天就给摸清了,一条一条写明白了,交给了祝缨。

  林风还正要高兴,祝缨看他脸上的伤淡了不少,微微一笑:“不错嘛!来,二十!”

  林风惊呆了:“怎么打我?不是,怎么现在才要打我?”

  …………

  祝缨休假的几天,处理得尽是私事。待到销假,林风仍然在家中养伤,她没有哼哈二将,只带着苏喆一个独苗去上朝了。

  这几天的时间里,她的奏本也批下来了,涉及到文武两方面。陈萌管吏部,批得快一些。皇帝盯着禁军,武职批得更快!

  当□□上,一切正常,还带着“大胜”的余韵。

  散朝之后,皇帝留下了祝缨单独说话。凯旋之后,这还是两人首次单独会面。

  皇帝慰劳祝缨辛苦,祝缨也还是答:“份内之事。”

  皇帝道:“这不是户部尚书的份内事,若说是丞相的份内之事就差不多了。”

  祝缨连说:“不敢。”

  皇帝认真地说:“如今一西、一北已平,各地尽在掌握,你也该帮我澄清天下了。窦相也举荐你,他说,他看了你二十年,你很好。我曾寄希望于冼敬,但是他不行,王相遗志,总要有人来做。”

  “臣……”

  “你想好了再说话。”皇帝说。

  祝缨道:“我不挑活儿。”

  皇帝笑开了:“好!好!好!你我可一定要在青史上留下一段佳话呀!”

第434章 交替

  时值寒冬,离过年已经很近了,眼看各衙司就要封印,祝缨本以为皇帝召见只是通个气,无论下诏还是别的什么事,应该都是在年后了。照她的估计,窦朋是会在极短的时间内休致,政事堂必有一番变动,这些都要花时间。

  不太适合在眼下这个时节里办,顶好是过完了年,可以从容地完成。在此期间,姚辰英也能进京了,她也有时间把户部交到姚辰英的手上——这个也需要交割许多事。

  岂料皇帝却不是这么想的,皇帝希望新年有个新气象,正旦的时候丞相堆里再添一个年轻的、有朝气的面孔,才能有个“耳目一新”的感觉。

  为此,他催促着下诏,政事堂很快就知道了。

  冼敬惊讶道:“怎么这么突然?”

  陈萌乐见其成,但也觉得有些仓促了,也嘀咕了一句:“是啊,时间也太紧了,要办的事还挺多,一时交割不凑手反而不美,不如到了正月再说。”

  冼敬还想说,拖到正月也很着急。窦朋脸上却笑开了花:“哎~你们怎么这么讲?要办的事多,不更得添个人吗?子璋一向不让人失望,就这点子事,有什么好抱怨时间紧急的?他资历、人望、功劳也都够了,又年轻,早该来了。”

  二比一,冼敬也知阻拦无益,祝缨总比郑熹强些。

  政事堂加紧办理相关的文书,得拟诏、交皇帝批准,经中书门下,最后发出去。

  紧赶慢赶当天也没弄完,熬到了第二天。第二天办好了的时候又到了后半晌,皇帝嫌弃已经过午了,说:“明天一早再宣诏。”

  窦朋着急,道:“那我亲自去。”

  这天早朝起,窦朋就开始心不在焉了。散朝后,急忙去取圣旨,再赶到户部去。

  祝缨正在户部带上叶登、李援、赵苏等人清点今年的旧档。三人原本战战兢兢,今年祝缨出征,核算与预算都是他们在做,三人自觉不如去年祝缨在的时候做得好,都等着挨批。

  祝缨却看得开,有时候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她是尚书,叶、李是侍郎,赵苏的职位更低,身份就不一样,“诸侯”们是惯会看人下菜碟的。她粗粗看了一下,他们做得还行,就没有再追究。

  接下来就是姚辰英与他们共事了,她要抓紧时间把户部事务再拢一遍,方便开年交给姚辰英。一边清点,祝缨一边指着一些要注意的内容:“这个记一下,连着两年大旱了……”之类的。

  叶登等人渐渐放下心来,宣旨的人就到了——居然是窦朋。

  祝缨得到通报,忙出去迎接他,丞相亲至,礼数得周到了。远远地就看到一个笑容可掬的老头儿,手里托着个东西,越瞧越觉得不对劲儿。

  窦朋含笑道:“哈哈,子璋,还不准备接旨?哈哈哈哈,是好事。”

  这笑得……

  户部正堂,摆起了排场,窦朋上面站着宣读,读完整个诏书,祝缨微怔了一下。

  窦朋道:“明天你就要到政事堂去处理公务啦!来,我先领你去看看。快把这个接了。”

  户部上下先是怔,继而狂喜,待祝缨接了旨意,转身交给赵苏捧着,户部官吏们又开始担忧:尚书大人升了,是兼管着户部,还是会派个新尚书来?

  一想到新上司,大家又是一阵抑郁闷。新上司哪有丞相兼管着好呢?

  窦朋一把攥向祝缨的腕子,祝缨手一抖缩了一缩,窦朋一下没抓着,微讶地看了祝缨一下。祝缨道:“您怎么比我还着急呢?”

  “哎,国家大事,不能马虎,有旨意下,我当然要尽快领你入道啦。走!”

  祝缨道:“我这儿得安排一下……”

  叶登马上说:“这里有我们!相公且去!”

  “我还要上表给陛下。”祝缨说。

  “哦哦!”窦朋的高兴劲儿这才减了一些,“那好,明天你就直接过来吧!今天就算啦,虽然你先前也常到政事堂,但有些事儿不经手还是清楚的,今天我与你讲一讲,你就不用今天值宿了。过了明天,咱们四个再排班……”

  叶登心道:怎么窦相公看着比咱们尚书大人还高兴呐?!

  ……——

  仿佛是怕祝缨反悔一般,政事堂做事雷厉风行,当天,小道消息就满天飞了,第二天邸报上也刊了。

  看到消息的人都不觉得意外。

  许多人却都不约而同地忙碌了起来,第一个是祝缨,她得给皇帝写奏本。暂时代管户部事务,同时向上推荐一下姚辰英接替自己。看窦朋一副要跑路的样子,她进政事堂就得干活儿,怎么干,也得有个章程。

  同时,还要应付不断上门的客人,再重新安排新年计划——以往那样主要与同乡、朋友、故旧的聚会之外,还要添加一些会见陌生官员的事项。又添加了一些宴请的名单、还要拜会一些人。

  她又特意与陈萌碰了个头,托了他一件事——祝炼在北地做县令也有些时候了,看情况做得不错,祝缨希望能给他升上一升,往南调一调,做一府司马也行,做一州司马亦可。腿快点儿还能赶上到京城过完新年再南下赴任。

  陈萌两个儿子都经过祝缨的手,祝缨拿学生托他,他也拍胸脯保证了。

  祝府上下自不必说,准备给祝缨庆祝的礼物,准备过年,准备接待客人等等。苏喆承担了大部分的事务。

  第二个忙的居然是陈夫人。陈萌许诺的就要兑现,祝缨家里没个女主人主持,就由陈夫人操办烧尾宴等事。苏喆再能干,奈何祝府底子不行,陈府的厨房承担了大部分的任务。

  然后是窦朋,整天逮着机会就是把手上的事务交到祝缨手里。

  祝缨私下问陈萌:“你刚进政事堂的时候也这样?”

  陈萌双手一摊:“你运气好,遇到他想休致。”

  合着她成替身了!

  终于,在各处封印前,祝缨正式进入了政事堂,四人粗略分工。即使是政事堂,名义上是管着全天下的事儿,不同的人也有其侧重点。

  窦朋属意将原本手上的那一摊交给祝缨,他虽然资历最老,论理手上的事本该更多,但之前生过一场大病,此后就将手上的事分出去一些,现在手上管的事儿不多,倒也符合祝缨一个新来者的身份。

  窦朋打的好算盘,他手上的事务一移,祝缨还有一个户部。以后政事堂再打起来,祝缨也能稳一稳局势。诚如窦朋所言,他观察祝缨二十年了,反而觉得祝缨与郑熹没有那么的亲近。

  其他三人都明白他的心思,祝缨仍然要问一句:“那您干什么呢?”

  窦朋微笑:“老了,不顶用了,该休致了,以后就看你们这些年轻人的了。我年后就上表,这些时日子璋可先试行,有什么事只管问我。”

  他有点怕像施鲲当年那样,总也走不了,因此先声夺人。

  三人又是一阵惋惜。

  窦朋倒有些高兴的样子,回家过年去了,这一年除夕是陈萌值宿,初一才是祝缨。原本祝缨要抢除夕的,陈萌道:“明年你,明年你,今年你太仓促了,家里须得你镇一镇。”

  祝缨也不知道就一个除夕有什么好镇的,不过既然是陈萌的心意,她也就心领了。

  正旦朝贺,皇帝看到祝缨一身簇新立在前排,再往下又是“众正盈朝”,胸中也升起一股豪气来。心道:阿翁阿爹没有做、没做成的人,不能在我的手里再滑过去了!

  他发誓,要经营好这座江山,再传之子孙,千秋万代。

  祭祀的时候,他又默默许愿:愿国家遇到困厄之时,能有忠贞之士、能臣干将。

  这个新年,皇帝过得很舒心。西番的使者条件还没谈妥,省去了昆达赤再派使者来的麻烦,此外又有胡使等,端得是“四夷宾服”,飘飘然间,他仿佛置身于祖父年间,有了一种可与祖父比肩的自信。

  过年总要有许多场宴会,宫里的、宫外的、熟的、不熟的。

  皇帝大宴群臣是其一,自家的“家宴”是其二。

  家宴的时候,皇帝飘飘然的情绪还没有下去,看到呆呆木木的长子也夸一句:“大郎倒是沉稳。”骆皇后与长子生母一同称谢。

  皇帝的笑容在看到长子没有反应之后淡了一些,接着,他又看到了第三子,相较之下,这个孩子就机灵太多了。皇帝重又高兴起来,招招手,保姆要抱孩子过去,不想这孩子挣扎着下了地,自己摇摇晃晃地跑到了皇帝跟前。

  皇帝更高兴了,伸手将他抱到了膝上,耐心地逗弄了一会儿。

  这一幕落到了许多人的眼里,各自起了心思。安仁公主犹豫着发作,被永平公主眼疾手快地按了下去,提醒道:“切莫弄巧成拙。”

  严归的身上承受了许多的目光,她努力保持着平静,尽量让自己少说些话,只含笑看着自己的儿子,眼角却忍不住往新婕妤的身上瞟,她与李才人等算“老人”,皇帝登基后新纳的几位算“新人”。新婕妤出生又好,如今又有了身孕,由不得人不关注。

  一旁的李才人扼腕,她生的女儿还太小,这个场合并不适合出现。

  穆太后将众人的心思看到眼里,她不想让儿子在这个时候不开心,而是在宴散之后,命宦官给皇帝捎了个话。皇帝本欲就寝,闻讯急忙往太后宫中赶去。

  穆太后卸了大妆,一个宫女正在给她揉肩,另一个跪在地上捶腿。穆太后道:“来了?坐。”

  皇帝问道:“阿娘这是……不舒服么?”

  “有年纪的人了,不经累。”

  “那……”

  穆太后道:“你一直抱着三郎,不管大郎,这样不太好。”

  皇帝皱眉道:“他有保姆,难道要我给他擦鼻涕?”

  “儿子,随你喜欢哪一个,大郎是长子,又是中宫抚养,你不喜欢,也别让他们没脸。要不,就先都别抱。以后你孩子多了,还能个个都这么带着?男人家,也不兴带孩子。”穆太后语重心长地说,如果大郎不合适,又何必三郎?她更愿意让后来新人开枝散叶。

  皇帝的高兴劲儿去了一半,悻悻地道:“以后有好孩子,我也抱。”

  穆太后道:“大郎,也到了该有师傅的年纪了,教一教,会好的。等他长大了,你想像现在这样抱他也不能够了。”

  皇帝只听进去了前半句,胡乱答应了:“我与丞相们商议一下师傅的事,就不打扰了阿娘了,您歇着吧。”

  …………

  穆太后说“到了该有师傅的年纪”只是约指,实际上大郎再等个两三年也不算很晚,三郎现在更是才开始识字。但是皇帝上心了,无奈正在假期,他只好把值宿的祝缨召到面前来,先问一问她的意见。

  祝缨对孩子上学的年龄也没个概念,早的晚的都有,反正皇子一个人配十个八个老师盯着学都配得起,她也没理由反对:“能读书是好事呀,选合适的师傅就成。天子富有四海,不缺鸿儒,但是品性要好。可惜了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