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县令,被迫登基 第125章

作者:红叶似火 标签: 种田文 爽文 基建 穿越重生

  “如此甚好。”林钦怀高兴地说,“既如此,城中这八千人就让戴指挥使带领,城外那八千人让童良去吧。这小子缺乏历练,像个皮猴子一样,让他也好好练练。”

  陈云州怔了怔,深深地看了林钦怀一眼,他拐了一圈借口什么营房太小,真实目的其实是这个吧。

  林钦怀面色淡然地任凭陈云州打量。

  没错,他就是要分化戴志明的兵权。

  戴志明这人他了解过,才能只能说一般,只是赶上了好时候,遇到殷逊带兵跑路,军中无人可用,才被陈云州重用。

  现阶段来看,他对陈云州是忠心的,可以后呢?人总是会变的,而且依戴志明的才能,也当不起大军的统帅。

  庆川兵权不能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哪怕陈云州威望很高,但也要有制衡之道。

  所以林钦怀一来就提出由童良接管一半的兵力。

  童良不是庆川城里的人,但在战争来临时,他留在了城中,训练将士,上阵杀敌,与庆川全城百姓一起抗击乱军,流过血和汗,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名气。

  庆川城中将士认可他。

  而且戴志明也才当上这个统领没多久,在军中还没有建立起威信,这时候将兵力分化是最好的时机。

  因为对广大的底下层将士来说,童良也好,戴志明也罢,都是带领他们打退葛家军的英雄,谁来做他们的将军,士兵们都不会有意见。

  他提的这个时机刚刚好。

  陈云州识破了林钦怀的意图,犹豫片刻,最终答应了:“林教官说得很有道理,就这么安排吧。”

  他不是信任林钦怀,而是信任童良。

  童良待他一片赤诚,少年人的心思简单易懂,爽朗直白,为他甚至不惜留在岌岌可危的庆川城中冒险。

  他理当回以相应的信任。

  况且,童良在这次打退葛家军的战争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封他一个将军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这是他该得的。

  林钦怀目的达成,欣慰一笑:“陈大人,三个月,三个月后,老夫一定会让你见到一个不一样的庆川军。”

  看他这副自信满满的样子,陈云州高兴的同时又想给他出点难题,便说:“我相信林教头。不过在我看来,光会打仗不行,还要会种地养猪,自给自足才行,正好我那庄子上还有不少空地和猪圈,让将士们闲暇之余养些猪,种点蔬菜粮食吧。林教头,咱们军中能不能实现十天一肉的愿望,就靠你们了。”

  这下轮到林钦怀笑不出来了:“陈大人,时间紧迫,这……”

  “几千人训练之余种个几百亩地,养个几百头猪难吗?”陈云州拍了拍林钦怀的肩,“我相信林教头可以教会他们这事的。”

  养猪种菜可是革命先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要继续发扬广大才对。

  陈云州可不光是想折腾林钦怀,看林钦怀的笑话,而是如果朝廷不给军需,他们必须要自给自足,那将士也得种地,就当让他们提前适应一下了。

  本来心里有点不爽的戴志明看着林钦怀那僵硬的脸,顿时乐了,心里那点疙瘩也烟消云散。

  

  林钦怀练兵还真有两下子。

  他到军营的后第一件事,先给士兵们分类,先从士兵中选取了一部分比较有射击天赋的年轻士兵,组成骑射营,专门练箭术和骑术,人数不多,只有一千人,由他亲自负责,安置在城外的庄子上。

  余下只有一万五千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留在城中,一部分留在城外。

  这些士兵的训练有所重合。

  林钦怀制定出了两页的军规,其中包括了整队、集合、操练中的各项详细规定,做不到会挨罚,若是一旬都合格没受过惩罚的士兵,放假时会奖励一斤粮食。

  有赏有罚,纪律严明。

  刚开始,还有些士兵散漫、拖拉,但在几百个人操练迟到三息被罚跑二十圈后,其他的士兵都老实了许多。

  整顿了纪律,接下来是体力训练和武器训练。

  体力训练主要是通过负重跑步、摔跤等来提高士兵的耐力和力量。一场战斗有时候一打就是整天,耐力不行可坚持不了多久。

  林钦怀极重视这点,体力是作战的基础,他每天都会将士兵的潜能压榨到极致,然后如此反复。大冬天的,将士们每天训练时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每天训练完,衣服都臭烘烘的。

  武器训练方面,他将这些人根据各自的身体素质不同分为好几营,分别传授刀剑矛枪斧棍棒等常见兵器的用法。

  这两方面逐渐小有成效后,林钦怀又给他们加了一项阵法操演,以训练士兵协同作战的能力。

  因为时间太紧的缘故,这个春节,他们都只在除夕放了一天假,初一又开始继续训练。

  经过林钦怀的训练,这群临时召集起来的民兵逐渐有了正规军的样子。

  看到军队一天天的变化,陈云州非常高兴。

  就在这时,他们递上去的奏折也终于有了回音。

  不出所料,朝廷果然没有答应给他们拨银子养兵。

  但在圣旨中,朝廷对庆川府能守住庆川城还给了葛家军重击,消灭数万葛家军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因此对庆川府的官员大肆封赏。

  光是封赏的圣旨就有十几道,其中陈云州的封赏最是丰厚。朝廷念他守卫庆川有功,特封为定远侯,食邑千户。

  只是陈云州,拿着这封圣旨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随着这封圣旨一同到来的还有催他们上交去年田赋的命令。

  朝廷命庆川府派人将田赋从仪州绕道送去西北的塞州,也就是目前西北大军驻扎的地方。

  作者有话要说

第64章 . 064 动摇

  庆川府的官员们得知这个消息后,升官的喜悦荡然无存。

  官升得再大,也要有命去享才行啊。

  新任司户参军崔弦没想到自己一上任就接手了这么个烂摊子,一张白净的脸顿时皱成了苦瓜:“大人,这……咱们庆川府现在也拿不出这么多粮食啊?”

  从去年十一月开始打仗,城中将士的一应开支,还有战后抚恤,都是从田赋中出的,如今庆川城这一万六千将士也是用田赋供养。

  将士无论是打仗还是训练,消耗都非常大,所以饭量也特别夸张,一个人一顿的饭量能顶三四个普通妇人。

  所以去年收上来的田赋已经消耗了近一半,只剩一半多,就是全缴上去也还差一大截。

  而且若是将这些粮食都上缴了,那军营中一万六千名将士吃什么?总不能让人家上阵杀敌,还要自带干粮吧?

  其他人也一脸愁容,这缴不上田赋,他们是抗旨,缴上了,没钱养兵,葛家军再打来怎么办?他们这些人连同自己的家人全都要完蛋。

  陈云州轻轻敲了敲桌子说道:“此事我有办法解决,不过需得诸位统一口径。”

  大家连忙看向他:“大人,您说。”

  陈云州慢悠悠地说:“我上折子说田赋都被葛家军抢了,现庆川府已无粮可缴。朝廷总不能因此就治我们的罪吧?”

  反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葛家军也抢过好几个州府的粮食,多他们庆川一个很合理啊。

  但关键是庆川府要上下一心,别捅到朝廷面前了。

  所以陈云州才将他们召集过来说这个事,提前说好,大家统一口径。

  这些官员也不是傻子,当即明白了他的意思,崔弦当即递来投名状:“大人,下官与大人一同上书朝廷,这乱军实在是太嚣张了,将我们的粮食都抢光了。”

  “是啊,不是咱们想抗旨,是葛家军将田赋都抢走了。大人,下官愿一道上书朝廷,禀明此事。”

  ……

  有了完美的背锅对象后,众官员就跟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纷纷将罪名都推到了葛家军头上,而且还一个个全都表示愿意上书朝廷。

  陈云州被他们吵得头晕,抬手制止道:“诸位大人的心意很好,不过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咱们大家都上书,还说得都差不多,反倒不妙,惹人生疑。此事就由我和崔大人上书朝廷说明情况吧,想必朝廷会体谅我们的难处。”

  不体谅还能派人来两千里外找粮食不成?

  众官员对视一眼,也觉得有道理,就点头答应了。

  有了决断,陈云州便提笔写奏折,他先请罪说他无能,让乱军得逞,抢走了田赋,如今庆川府已无粮可缴,请皇帝责罚。最后又多提了一嘴,朝廷可募捐军费,抵抗高昌人入侵,平定乱军,为此,他愿带头捐出他这定远侯的一千户食邑。

  画饼嘛,谁还不会呢?朝廷给他画饼,他再把饼反手一个扔回去就是,谁能不说他一声高义?

  这一千户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兑现的食邑在空中转了一圈,又回到了朝廷手里。

  陈云州做这事虽然有恶心皇帝的意思,但其实也是希望朝廷能采纳他的意见。

  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若是庆川府有余力或是葛家军没打过来,他是愿意缴这笔田赋的,原因无他,高昌人到底是外族,不管大燕内部有什么矛盾,但面临外敌入侵时大家都应该团结起来赶跑侵略者。

  这可是关乎着整个族群的命运,他相信没有人愿意做别人统治下的二等公民。

  朝廷没钱,可京城那些权贵富商也没银子吗?

  大敌当头,就应该由这些权贵阶层出血养兵,他们出点钱还可能保住自己现在的地位和财富,但若是让高昌人打入京城,他们恐怕就要步徽、钦二宗的后尘了。

  若是乱军入京,依葛家军的残暴贪婪,他们的结果恐怕跟明末官宦没什么两样。

  当初崇祯帝募捐百万两银子守京城没人愿意掏钱,最后闯王进京直接搜出了七千万两,这就是血的教训。

  若一味搜刮百姓,压榨百姓,民不聊生,以后揭竿而起的人只会越来越多。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这些既得利益阶层让利方能挽救大燕。

  如今就看朝廷能不能想通,皇帝有没有这个魄力把这些官员治得服帖,这些官宦、富商能不能以大局为重了。

  这件事成与不成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庆川知府能决定的,陈云州将折子递上去就不管了。

  反正依如今乱糟糟的局面,朝廷也不可能会动他。至于平定天下后,大不了他爆马跑路,直接出海,朝廷还能拿他咋样。

  这件事在陈云州这里只荡漾起了一圈极小的涟漪,很快就过去了。

  他没放在心上,有个人却上了心。

  林钦怀得知此事后,将戴志明、童良等将领召集到一块儿说了这事。

  戴志明早就知道了,有些不解:“林教头,这事陈大人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你不用担心。”

  榆木脑袋!

  林钦怀叹了口气:“我知道,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才将诸位召集过来,陈大人为建庆川军,为保护庆川不惜欺上瞒下,得罪朝廷,若有朝一日朝廷清算,陈大人这欺君之罪是跑不了的。”

  “林教头,谁要敢治陈大人的罪,先从我们的尸体上踏过去。”一个营指挥使气呼呼地说道。

  “对,除非我们都死了,不然谁也不能治陈大人的罪。”

  “陈大人只是想保护庆川,何罪之有?若朝廷要罚,那就连同我们一起罚好了。”

  “若他们连陈大人这样的好官都要罚,那这朝廷不效忠也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