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县令,被迫登基 第191章

作者:红叶似火 标签: 种田文 爽文 基建 穿越重生

  兵部很多官员并没有上过战场,也不想接手这个烂摊子,所以才会站出来力挺戈箫。

  戈箫很狡猾,他不去评判贾长明和甄卫到底是立了功还是罪人,又或者功过相抵,他只摆事实,将利益明明白白地摊在面前。

  嘉衡帝扫了众大臣一眼,目光落到奏折上。贾长明说葛家军大部已经被他们剿灭,如今只是在垂死挣扎,最大的威胁是庆川军,若非庆川军横插一脚,背后偷袭,他们早收复禄州,也不会这么大的伤亡。

  其实对皇帝而言,庆川的威胁也比葛家军大。

  葛家军如今就两州,庆川可是掌握着七个州府,在他看来,葛家军那就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陈云州和龚鑫才是心腹大患。

  所以禄州战事没进展,他也并不是那么生气,他心疼的是禁军,西北军,这可是军中精锐。

  但这些大臣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两人虽有过,但也立了一些功,这时候贸然换将确实不妥,他就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嘉衡帝合上奏折,突然提起了另一个话题:“诸位爱卿对拿下庆川地区可有什么好主意?”

  不少大臣默默垂下了头。陈云州油盐不进,软硬不吃,他们能有什么好法子?

  关键是,要真提出了什么法子,搞不好皇帝就会指派他们去庆川。

  要知道,去年去庆川的鲁公公到现在都还没回来呢,开始几个月还有信回京,后来信也没了,现在也不知是生是死。

  鲁公公是个阉人,无牵无挂,滞留庆川也就滞留吧,但他们不一样,他们这些人可是有家有口的,这一旦去了庆川完不成任务,不是在庆川掉脑袋,就是回京掉脑袋,一个弄不好还会祸及家人,全家跟着一块儿掉脑袋。

  “废物,一旦朕问你们点事,你们一个个都成哑巴了?”嘉衡帝手指发抖,“说话啊,平时不是挺能说的吗?咳咳……”

  “皇上,皇上……”王安连忙去轻抚嘉衡帝的背。

  嘉衡帝咳得差点没喘过气来,王安吓坏了,赶紧命人去请太医,又带着小太监将嘉衡帝扶到了偏殿休息。

  余下一众大臣们面面相觑,皇上这身子骨是越来越差了,只怕得早做打算。

  半个时辰后,一个小太监才姗姗来迟,宣布退朝。

  诸位大臣怀着沉重的心情出了宫,只有戈箫反其道而行之,要求面见嘉衡帝。

  过了一会儿,小太监将他带去了嘉衡帝的寝宫。

  嘉衡帝躺在龙床上,眼睛半阖着,面色发青,浑身透着一股子死气沉沉的感觉。

  只看了一眼,戈箫就垂下了眼睑,恭敬地行礼:“微臣参见皇上!”

  嘉衡帝摆手,声音似是有些吃力:“戈爱卿,有事?”

  戈箫连忙拱手道:“皇上,关于陈云州,微臣有一计,只是刚才在朝堂上,人多眼杂,恐会走漏风声,因此微臣特意退朝后才来面见皇上。”

  嘉衡帝一听这话,面上顿时一喜,精神都好了几分。他伸手示意王安将他扶了起来,靠在床头,目光灼灼地盯着戈箫:“戈爱卿有什么好计策?”

  戈箫说:“皇上,微臣一直在派人暗中查探陈云州的消息。经过数月暗查,不负使命,终于找到了破局的法子。庆川军和各州府官员幕僚,皆是以陈云州为首,陈云州无亲兄弟,也无父无子,若他身死,庆川地区将成为一盘散沙,不足为惧。”

  “因此微臣的法子是绞首行动,暗中派人接近陈云州,出其不意,取其首级。只要他一死,庆川群龙无首,再派兵一路向南,收复失地,获得火、药配方,当可快速平定乱局,保大燕江山社稷,千秋万代!”

  戈箫这个提议有理有据,代价也不高,非常具有煽动力。

  嘉衡帝赞许地看着他:“好,好,戈爱卿一人抵十将,配享太庙,此事就交给你了!”

  戈箫恭顺地拱手:“是,皇上。”

  

  陈云州还是过了八月十五中秋节后才启程离开了仁州,返回庆川。

  杨家稻总共收了四千一百斤,陈云州带走了两千斤,剩下的留给严焕在仁州做试验田。

  他一路南下,经过定州兴远时各留了五百斤稻谷,将试验的事交给了詹尉和钱清荣,让他们来年种在公田上。

  在兴远州停留时,钱清荣设宴招待陈云州,席间他提起了一件事:“大人,这次贾长明将禄州的失利全推到了你身上,说是若非咱们庆川军在背后偷袭,他们已经拿下了禄州,朝廷因此很是忌惮您。”

  陈云州不是太在意:“贾长明也不算冤枉我,若没有林将军带兵吞了他那一万多人,又烧其粮草,禄州城很可能已经破了。”

  他早就跟朝廷撕破了脸,再记一笔也不是什么大事。

  钱清荣点头:“下官知道。但我父亲送信过来,说当时嘉衡帝问要怎么针对咱们庆川,大臣们都不说话,嘉衡帝差点气死,但事后却再也没提这事,而且情绪也稳定了下来。”

  “这不合理,嘉衡帝为人独断专横,心胸狭隘,大人您和庆川军恐怕早已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了,他突然不追究,也不管咱们了,这事不正常,大人还是早做准备吧。”

  陈云州明白了他的意思,点头道:“你提醒得对,我会注意的。”

  陈云州打算回头派人送信给林钦怀,让他注意朝廷偷袭。目前庆川掌握的七个州府,仁州是北边的门户,也是目前最有可能被偷袭攻打的州,其他州府要安全许多。

  此外,要摸清朝廷的动向,提前预防,最好的办法就是向京城安插探子。

  只是这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首先若安插的探子,身份太低,很难获得一些机密的信息,就连钱清荣的父亲,堂堂博远侯很多时候也不清楚朝廷的具体打算。

  要想在短期内培养一个探子渗透到朝中重臣或是嘉衡帝身边很难。

  至于重金收买,那些位高权重者怕是不好收买,而且隔得太远,他对这些人缺乏有效的辖制,万一对方假意答应,给他个假消息呢?

  假消息有时候比没有消息还致命。

  所以在确定对方的忠诚或是掌握对方的把柄之前,陈云州是不会轻易相信这些“变节”人员的话。

  还是只能派自己的人去,哪怕短时间内混不进重要的圈子,但稳打稳扎,至少带回来的消息保真度高。

  回到庆川,他就与郑深商量了这事。

  之所以只找郑深,是因为陈云州隐约猜到郑深前期应该混过京城那个圈子,只是不知为何跑到庐阳这等偏僻的地方做一个不入流的小官。

  郑深不提,他也不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不想言说的过去。只要这点不妨碍庆川,那没必要去深究对方的秘密。

  郑深听完后点头赞许:“大人说得是,咱们注定要与朝廷为敌,是该在京城布置一些探子。这样,回头我跟夏员外商量,在京城开个商铺,做书肆或是银楼、酒楼这样的买卖,书肆酒楼接触的读书人多,京城读书人多是官宦子弟,知道不少,银楼权贵人家的女眷出入比较多,这都是比较容易搜集信息的法子。”

  陈云州听完笑了:“没想到郑叔你还是做买卖的好手。”

  郑深摆手无奈一笑:“哪里,只不过很多重要的消息都是不经意泄露的,既然咱们起步晚,那就从细微处入手,以小观大。”

  比如女眷买首饰,大不大方,挑什么款式,就能判断一些该府的状况。还有小厮替主人采买东西,奉承几句,有些个得瑟的稍不注意就说漏了嘴。

  至于酒楼里那群家伙,喝高了哪还会注意自己到底说了什么,一些不讲究的恐怕会把他昨晚睡在哪个小妾的房里都嚷嚷出来。

  陈云州颔首笑道:“郑叔说得是,看来咱们府邸的下人也要好好调教一番,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能说。”

  陈云州只是随便说说,哪晓得郑深还当了真:“我也这么觉得。府中的下人要再仔细查一遍,以后不能轻易添人,一旦入府都必须是信得过的。”

  好在他们俩都是光棍,平日里事务繁忙,也就回后衙吃个饭,睡个觉,所需的仆从并不多,这几年都没再添过人了。

  凡事小心谨慎为上,他想查,陈云州也没出言阻止,只是派人把陶建华和庆川府其他主要的官员请了过来,宣布了几件事。

  一是杨家稻明年试验种植这事,交给了郑深。

  第二件,是在庆川辖下七个州府开展工业,吸纳残疾军人或烈属的计划。

  陈云州要求,各州县都要建水泥工坊、砖瓦工坊,因为这些太笨重,运送成本太高,就地生产是最划算的。

  很快他就会凑齐兑换蒸汽机的拥护值,以后庆川的工业必然会迈入一个大发展的阶段,基础设施必须弄起来,否则以后大量的工业品怎么销售出去?

  所以陈云州的第三件事是修路。

  修路一来有利于商贸,二来有利于行军打仗,集结兵力。

  所以陈云州打算在今年冬季将七个州的道路全部修通,宽度要求一丈二,能基本满足两辆马车并行。这次路面也有具体要求,先得铺上一层一寸半的石子或是一层砖块,然后再在上面浇上一层水泥,这样下雨天也不会受影响。

  而且因为古代都是马车、牛车这类的车子,载重顶多也就几千斤,而且行进的速度很慢,不会轻易压垮地面,这样的路应该能走很多年。

  庆川府官员面面相觑,被陈云州的大手笔给震惊了。

  良久,一官员问道:“大人,那这修路的银钱从何而来?”

  现在也就庆川和兴远、桥州的路修通了,其他路段都是老路,残破不堪。这可是个大工程,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而他们家大人又不喜无偿征用那些杂役,每次至少都会管饭。

  陈云州早想过这个问题了:“前期由官府垫资,等路修成之后,以后凡是马车、牛车等从一州到另一州,都需缴纳十文钱的养路钱。这笔钱,一是用于偿还修路的钱,二是如果某段路因天灾毁塌或是踩破,都由官府维修,资金就从这养路钱中出。”

  这是陈云州借鉴了现代高速公路收费制度。

  先修后收费,而且他这只对车辆,还是跨州的车辆收费,通常来说,两个州府之间都有几百里,一辆车收十文钱对能出得起这样远门的商贾而言,根本不算什么。

  毕竟要是坑坑洼洼的烂路,万一遇到雨雪天气,车子直接陷进泥里,那在路上耽搁的时间都远远不止十文钱。整个行程要是能节省一两天,住店吃喝的费用算下来都够了。

  不过这样一来,前期官府的资金会比较紧张。

  所以陈云州还有第二个策略。

  “各州县若资金不宽裕,可与当地的富商巨贾合办砖瓦工坊、水泥工坊这类惠及当地民生的工坊,官府出地,富商掏钱,占股,这样砖、水泥的开销可由工坊垫付,等来年收了养路钱后,再分批依次给工坊。”

  其实还有更不花钱的法子,比如在路上隔一段设立一个石碑,一是指路,二嘛在上面弄个善人榜,鼓励地方上的有钱人出点血修路,造福一方。

  这个就要看各地官府的动员能力了,不能强求,所以陈云州也就没在这儿提,免得弄成了指标,下面的人难办,毕竟不是每个地方官员都擅长搞这些的。

  见他方方面面都考虑好了,其他人笑着赞同:“也好。实不相瞒,下官半年前去了一次乡下,走那路是真不习惯。”

  “是啊,只要能解决这个钱的事,修路确实是一件好事。”

  陈云州见没人反对了,笑着说:“那就这么定下来了,回头我会拟一份详细的公告,发往各州县衙门。”

  官员们点头赞同。

  陈云州又道:“还有最后一件事,我准备在庆川辖下的七个州府,鼓励百姓明年种植棉花,官府会按照今年的市场价收购。”

  这是基于两个考量。一来等蒸汽机制造出来后,那离蒸汽纺织机还远吗?庆川的纺织业必然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纺织业往往是工业化起步阶段发展最快的行业,也是吸纳人口最多的。

  而棉纺织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棉花。

  第二,他们迟早要北上。庆川军的将士基本上都是南方人,突然到北方肯定受不了那种酷寒天气。因此得提前准备一批棉衣棉裤,数量至少也要备个十万套,这是战略物资,必须提前准备。

  这步子实在是太跳跃了,就连陶建华都有些担忧:“大人,这,万一各州县百姓都大量种植棉花,咱们,咱们能吃得下吗?”

  陈云州笑着说道:“没关系,官府并不强制收购,只是保底收购,到时候各地纺织工坊肯定还会购买棉花的。咱们只是相当于托个底,给百姓信心,让他们愿意种植棉花。”

  要是这些商户不买,那他就把高效率的纺纱机、织布机卖出去。

  等买了机器,自然也就要买棉花了,不然机器搁在家里吃灰啊。

  陶建华听完了陈云州的解释,点头道:“那下官没意见了。”

  一下午,陈云州公布了好几条大刀阔斧的措施。

  但这只是在陈云州规划中的初步阶段,若非现在外部环境并不太平,陈云州的举措会更激进一些。

  庆川官府用了两天时间,将陈云州提的这几条,细化修改后,印刷了数百份,下发给各地官府,再由官府张贴在城中,若有多余的,也可给当地有善心的富户送一份,看看有没有愿意主动奉献的。

  

  告示送去各地官府后,陈云州稍稍闲了一些,他让人叫来乔昆,了解了一下工坊这段时间的运作情况,然后交给乔昆一项出人意料的任务。

  “从即日起,工坊的人每日上午提前半个时辰上工,然后派人教他们识字和算术。每人发一支铅笔,一个小册子,除了会识一些通用的字,还要练习写。”

  所谓的铅笔,是用竹片、石墨、棉花、绳子做的。竹片中间夹一根石墨,空隙处塞满棉花,再用绳子捆绑好,一支简单的铅笔就做成了。

  这样的铅笔携带方便,而且成本比较低,也比较容易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