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县令,被迫登基 第32章

作者:红叶似火 标签: 种田文 爽文 基建 穿越重生

  “多谢了。”陈云州笑着拱手,“今日诸位济困解危,陈某铭记于心。”

  庞源三人连忙站起身推辞:“不敢当,不敢当,今日没帮上陈大人,想必大人还有很多事要忙,我等就不叨扰陈大人了,告辞。”

  郑深将人送走后,回来发愁地看着陈云州。

  陈云州没说话,又等了一会儿,柯九等人回来了,还带回来一个让郑深更加气恼的消息:“陈大人,小的按照您说的做了,那冉家、陈家、邹家……粮铺恼羞成怒,米价直接涨到了四百文一斗,稻谷涨到了三百二十文一斗,而且他们还对外以三百文一斗的价格收购稻谷,不少小粮商或是家中有余粮的,要么是惜售,要么就都卖给了冉奎他们。”

  “好,好极了!”陈云州拍手叫好。

  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现在冉奎他们有多猖狂,过几天,他们就会有多后悔,暂且让他们先高兴高兴。

  陈云州笑眯眯地说:“柯九,去将王捕头、大刘他们叫过来。”

  柯九点头,忙跑了出去。

  不一会儿三人就一起回来了。

  陈云州让他们关上门,书房里只有他们五人,陈云州正色道:“柯九,王捕头、大刘,今日叫你们来,是有一桩重要的任务安排给你们,现在你们各挑十个衙役,换上便服,现在就从衙门出发,天黑之前赶到安阳镇。”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从抽屉中取出一封封碱好的信交到柯九手中:“这封信交给柯九保管,在到达庆川城外时才准拆开。”

  然后他拿出一个漆黑的小匣子,打开,里面是堆得整整齐齐的银子:“这匣银子则交由王捕头、大刘共同保管,信上会交代让你们如何处置这笔银子。”

  三人都从陈云州这郑重其事的交代中意识到了此事非同小可,连忙表态:“小人定不辱使命。”

  陈云州摆手:“现在就召集人手,即刻出发吧。”

  为了不惹人注目,陈云州并没有送他们。

  人走后,郑深狐疑地看着陈云州:“陈大人到底有何计策?”

  陈云州笑着说:“郑大人,咱们庐阳县的粮食大部分被他们几家控制了,可这天底下又不止庐阳县一个地方。我让他们去庆川买粮。”

  郑深恍然:“这倒也行,只是这么远,他们三十个人能买回来多少粮食?而且他们还没带车子。”

  庆川距庐阳并不是特别远,但路很不好走,即便有马车,一辆车也就能拉个上千斤,他们需要的可是几十万斤,远远不够。而且若是碰上下雨的天气,粮食被淋湿就全泡汤了。

  陈云州笑了笑:“郑大人莫急,过几日你就清楚了。”

  不是他不信任郑深,而是他真正的计划越少人知道越好,不然一旦传入了冉奎等人耳中,就前功尽弃了。

  为了做得逼真点,陈云州还让衙役在县衙门口张贴了告示,按照涨价前六十五文一斗的价格收购稻谷。

  现在这个价格自然是收不到稻谷的,这都是做给冉奎他们看的。

  果然,冉奎几人得知这个消息,在背后嘲笑陈云州天真。

  “他不会以为县衙一贴告示,大家就放着好好的钱不赚,应和他吧。”张员外直摇头,“先前我还当这个姓陈的有什么招呢,原来就这?真让人失望啊。”

  梁员外说:“大家也不能掉以轻心,我听说官府派人请了庞源三人去衙门,走的时候,庞源三人的脸色都不大好看。”

  冉奎轻笑:“庞源他们几个一直跟官府走得近,跟那个郑深关系很不错,估计是郑深请去帮忙的吧。可官府一句话,就想从人口袋里掏出粮食,庞源跟郑深关系再好,只怕也不愿意贴这个钱。”

  梁员外点头:“没错,庞源不想得罪官府,就推脱说别人已经定了。他派人给我送了一封信,愿意将他们三家的一千多石粮食都卖给我们,价格两百八十文一斗。”

  邹员外有些不情愿:“这么贵?”

  他们并不缺粮,只是为了抬高粮价才做出收购的样子。现在外面有大量粮食的人不多,而且很多人担心粮价还会进一步上涨,卖了就亏了,因此真正到他们铺子中卖粮的人并不是特别多,一天也就收个两三百石稻谷而已。

  冉奎也说:“确实贵,一千多石,算下来可是三四千贯钱。但这个咱们又不能不买,不然他若是卖给了官府,咱们的计划恐怕就要功亏一篑了。”

  张员外大咧咧地笑道:“三四千贯钱而已,咱们四家平摊下来,还不到一千贯,也不算太大的数目。我赞同,这事咱们不能输,不然以后谁还找咱们借钱?”

  这可是长久的利益,每年都可以给他们提供成千上万贯钱。

  胆小的陈员外也举手赞成:“咱们如今已经得罪官府了,若是这事没成,被官府占了上风,以后咱们这买卖恐怕是更难做了。”

  百姓都是慕强的,谁更强他们就更信服谁。

  一个一心想改变,但却没法给他们带来实际好处的县令,哪怕再好心,也是没法得到他们拥护的。

  反之亦然,若是这次官府强势赢了,百姓以后肯定更信服官府。

  几个人都表了态,梁员外说:“那依大家之见,咱们共同吃下这批粮食?”

  邹员外也点头:“买吧,平摊下来,一家也不过三四百石稻谷。回头这些粮食迟早也会卖出去,不过是在咱们手里过一道手罢了。”

  只要粮价维持在现在的水平一段时间,他们就不会亏本,相反还能赚得盆满钵满。

  于是他们准备了钱,迅速把庞源手里的这些粮食买走了。

  当天晚上,陈云州便收到了庞源派人送来的两百八十贯钱。陈云州看着一箱子铜板,啧啧感叹:“还是粮食太少了,不然就发了。”

  寻常时候一百石稻谷也就卖六十多贯钱,这一下子翻了四倍。

  要是有个一千石稻谷,赚的钱都够给全县农户每家补贴一百斤种子了,还是本钱太少啊。

  平白赚了一笔,陈云州心情大好,面上却继续装出一副很发愁的样子,天天进门衙门都愁眉不展,还让人又继续在各个城门口、菜市场等地方张贴收购粮食的通知。

  甚至暗中派衙役去找那些小粮商、地主,要求以六十五文一斗的价格收购粮食,还让衙役告诉他们,稻谷的价格很快就会降下来,他们现在不卖,以后只会卖更便宜。

  陈云州当然不是指望这样能收购到低廉的粮食。

  他是故意给这些小粮商和地主施加压力的。

  现在三百多文一斗的稻谷价格实在是太高了,大家都知道这价格有多离谱,虽然很多有粮的人还抱着继续上涨的希望,但也有不少人会担心价格会降。

  这部分胆小的小商人和地主既担心价格下跌赚不了多少钱,又担心官府哪天会强征他们的粮,保险起见,还是将手里的粮食卖出去,落袋为安方为上策。

  而现在庐阳县还愿意花高价吃下他们手里这些粮食的也只有冉奎这些人了。

  果不其然,接下来卖粮的小商户多了起来很快,冉家、邹家、梁家等铺子每日收购的粮食由原先的一天两三石,逐渐涨到了一天七八石,其中绝大部分是稻谷。

  

  转眼,三日之期一下子就到了。

  衙门里的粮食只够几日吃的,但陈云州一点都不急。

  他让人把官府借贷种子的告示贴了出去。

  官府会向每个农户提供一百斤的种子,利息为百分之二十,秋收后,十月初一到十月初十折断时间连本带息归还借贷的种子,也可按当时的稻谷价格偿还银钱。

  此外,为避免一次性涌入太多人到县衙发生踩踏事故,也为了避免大家排太长时间的队伍,官府决定按照村子来,统计之后会给每个村子安排固定的借贷时间,大家都必须按照所在村子相应的时间到县衙借种子。

  所以官府下发通知,让各村村长、里正先大致统计村子里大概需要借贷多少种子,汇报到县衙,县衙再根据相应的情况安排合适的时间。

  其实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复杂的流程。

  陈云州搞这些只为一个目的,那就是名正言顺地拖延时间,拖到柯九他们回来,一切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柯九揣着信,和大刘他们赶了一天多的路,在第二天下午到达了庆川城外。

  大伙儿停下,柯九当着他们的面展示了一下信件完好的封碱,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打开。三人中,只有柯九念过三年私塾,王捕头在衙门当差多年,也连蒙带猜认识一些字,大刘是妥妥的文盲,就更别提其他衙役了。

  于是柯九举着信念了出来,听完后,大家都对陈云州佩服得五体投地。

  王捕头一拍脑门:“绝了,我老王在衙门当差快二十年,就没见过陈大人这样聪明的人。咱们只要把庆川的粮商引到庐阳,冉奎他们这计划就不攻自破了。”

  柯九笑嘻嘻地说:“那可不,大人可是堂堂的状元郎,神人下凡,岂是我等凡俗能比的?走吧,咱们三队分头行动,一定要尽快完成大人交代的任务,庐阳能不能便宜买到粮就看咱们了。”

  三人把箱子里的钱一分,然后就各自带着人进了城,直奔各家粮铺而去,听说庆川的稻谷只要七十文一斗,他们都高兴坏了,当着粮铺的人就提起了庐阳现在离谱的稻谷大米价格。

  三支队伍在各个粮铺转了一圈,刻意放出风声后,柯九他们又花钱收买了许多乞丐在城里散播消息,说庐阳县因为去年严重的旱灾,现在极度缺粮,稻谷都涨到了三百多文一斗,还供不应求。

  于是,只用了一天,庆川城内连三岁的小儿斗知道庐阳县缺粮,稻谷价格奇高,当地百姓都要饿死了。

  对于这样的流言,精明的商贾自然是将信将疑的。

  但巨大的利润使人疯狂,如果这事是真的,那将能赚取比现在多几倍的利润。于是有心人开始寻找庐阳来的人打听这个消息是否属实。

  两地虽隔了七八十里,但还是有少许结亲或是走卒贩夫来往的。

  这些人证实了坊间传闻,现在庐阳的粮价确实贵得离谱。

  就在商贾们还在犹豫时。三支不同的队伍,各自带着十余辆马车,装着满满的粮食出了城,直奔庐阳的方向。

  有心人打听这三支队伍的来历,很快就摸清楚了。他们是来自庐阳的商队,因为人少本钱少,所以只租了这点车,买了两百多石粮食回去,还说等转手卖了挣了钱还会再来。

  一听这个,不少商人都坐不住了,陆陆续续准备了不少稻谷,雇了人手和马车,启程前往庐阳。

  这些都还是小打小闹,直到第三日,庆川大商人夏喜民组织了一百辆马车,带着上千石粮食杀向了庐阳县。

  马车绵延数百米长,光是经过城门就用了一刻钟的时间。

  这事在庆川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因为夏喜民是庆川数一数二的商贾,家财万贯,而且为人豪爽仗义,在庆川名声很不错,尤其是商界中人更是唯他马首是瞻。

  他这一带头,又有数家商贾带了几百上千石粮食涌向庐阳。

  完全不知道大笔大笔的粮食即将冲击庐阳的市场,冉奎等人还在做着发财,用高价将这批粮食贷出去,既赚高粮价的丰厚利润,又赚高利贷的高额利息。

  不过他们比普通百姓要精明很多,看着官府忙忙碌碌,又是登记造册,又是排队的,就是一直不发种子,他们就猜到了陈云州应该是在拖延时间。

  官府有没有那么多稻谷种子,别人不清楚,他们这些随时盯着官府动向的人还不清楚吗?

  全县就这么几家粮食大户,现在余粮大都落到了他们手里,官府到现在都还没找他们接洽,这位年轻的大老爷可真沉得住气。

  但局势这么僵着,拖久了对他们也不利,因为最近这几日坊间一直在传粮食要降价,不少小商户撑不住,把粮食都卖给了他们。

  短短七天时间,他们已经收购了四千多石粮食,若是再加上先前庞源那一千多石,他们光是收购的粮食就有近六千石,而且这些粮食都是以三百文上下一斗的价格收购的,算下来,他们往里面投入了一万多贯钱。

  便是他们五家家大业大,长期这么搞也有点吃不消了。

  可事已至此,骑虎难下,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冉奎讲几人叫来商议:“不能再这么耗下去了,官府一直拖着,咱们每天真金白银的买粮,再这么下去,咱们手里的现钱迟早要耗光。”

  几人中,陈员外家底最薄,也是最难受的,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赞同:“没错,冉兄可是有什么好法子?”

  冉奎跟梁员外对视一眼,然后笑道:“法子已经有了,不过需要大家齐心协力。”

  大家便明白,他跟梁员外商量过了。梁员外消息灵通,脑子灵活,冉奎心狠手绝,做事果决,这二人其实是他们这个小团体中的主心骨。

  三人望向他们:“冉兄,梁兄,你们就别卖关子了,有什么好法子,赶紧说吧。再这么下去,我家的仓库都要装不下了。”

  梁员外笑道:“很简单,发动咱们各自的佃户前去官府借粮。三日之期已经又过去了四日,官府雷声大雨点小,说低息借粮给大家,到现在一颗粮食都没放出来,根本就是糊弄百姓,沽名钓誉,新的大老爷想借此博个好名声罢了,咱们要让百姓意识到这点,这样他们就只能找咱们借钱借粮了。”

  冉奎笑道:“没错。大家都派些老弱妇孺前去,不要闹,就在衙门前哭,哭田已经翻过了,如今就等着稻种下地,若是再没种子,就要耽搁今年的春耕……哭得越伤心越好。到时候不用咱们说,只要这位大老爷还拿不出粮食,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加入到要粮的这个行列中。”

  焦虑这种情绪是会传染的,尤其是僧多粥少的时候,百姓唯恐落下自己,必然会蜂拥至衙门。

  届时看这陈云州如何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