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女儿上桌?行,那就都别吃! 第295章

作者:语乔乔 标签: 穿越重生

  五人僵在椅子上,只觉得手脚都不听使唤,嘴巴也失去了功能,不知道说啥好。

  六百个鸡蛋,每家都能分到五十!好的话能孵出四十多只小鸡崽,最差的话也有二十只,年底能开窝,加上主家给的五只老母鸡,一天二三十个鸡蛋,不是不愁吃,分明是管够!

  哪有鸡蛋能管够呢?那是什么神仙日子。

  好半晌,周有粥才找回自己的声音,小心翼翼的问:“夫人,这鸡蛋是不是要留着等您来卖了换银子?还是咱们卖了后给您?”

  他们卖的话,就怕到时数量说不清。

  水清说道:“不用,这是给你们补营养的,你们太瘦了。”

  这些汉子已经瘦的不得了,更别提家里的妻儿老小,都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

  再说靠一天一个蛋挣钱太少了,她有更好的营生等着他们!

  五个汉子听到太瘦了,眼泪不受控制的扑簌簌往下掉。

  以往在牙行,他们也经常听到这些话,只不过那是主家管事挑拣他们,不满意说的,这还是几个月来第一次有人真心诚意的关心他们!

  并且实打实的给吃的,连老母鸡和鸡蛋这样金贵的东西都舍得!

  水清也不知道怎么安慰,这些汉子有感动也有对这些日子以来的害怕委屈苦痛,她安静的等着,一直等五人哭的差不多了方才继续开口。

  “还有兔子,这个繁殖快,你们先带一些回去,好好养,等多了后我会派人过来收皮毛;

  鸭子和鹅我这儿不多,猪羊太大了你们也不好带,并且你们刚开始在竹林村住下,哪哪都不还不熟悉,等后面熟悉了再去南宁府买一些回去养着吧;

  布料我准备了麻布和粗布,每个人一样一身衣裳,不多,有个换洗;

  口粮嘛,主要以土豆为主,另外配些白面和大米,等回去了你们按人口分;”

  .....

  水清一条条细致的摆出,还未说完,原本哭泣声渐小的五个汉子逐渐转为嚎啕大哭。

  就连在厨房的胡母也忍不住跑了过来,生怕自家闺女欺负人!

  见五个汉子哭中有笑,不放心的一步三回头回了厨房。

  水清一摊手,无奈道:“你们看,再哭下去,怕是院子里的人都要认为我欺负你们!”

  五人止住哭声,用破破烂烂的衣袖抹了把眼睛和脸,扯了一个大大的笑容,哽咽道:“不哭了不哭了,我们是高兴的!”

  “太高兴了,忍不住。”

  不但有老母鸡和鸡蛋,还有兔子,甚至每个人都有两身新衣裳!其中一套还是粗布。

  给了土豆,还有白面和大米,这样的主家,打着灯笼都难找,怎么能不高兴激动。

  “好了,我还有很重要的事需要你们做。”水清看向五人,突然说道。

第442章 种甘蔗事宜

  五个汉子惶恐的站了起来,黑瘦脸上满是欣喜,“夫人,您说!”

  有事给他们做,那他们就是有用的。

  水清没直接说,而是跟着站起,边往屋子外走边说道:“你们跟我来。”

  五人听话的跟在身后。

  水清领着人一直走到最外面的库房外,打开,指着里面一捆捆竹竿样的东西对上五人吩咐:“你们把抬出来,放板车上绑好。”

  这是甘蔗,本来想今年自己种了制糖,但村子上一来人多眼杂需要找借口,二来村子上四百多号人每个人都有事做,等到秋季就算甘蔗丰收也不一定招到人榨糖。

  况且最重要的是,如今的山水村每一寸土地都有用!自家的也是如此,就算拨出来一部分土地种甘蔗,也没法形成气候,不划算。

  还是分工好了,山水村打造成药材村,药材为主,牙刷毛笔工坊为辅;

  竹林村这两年以种土豆供应粮食为主,但甘蔗也要慢慢种起来,后面打仗接近尾声或者不需要竹林村供应粮食了,也能立马转型种甘蔗,开办制糖坊。

  这朝代,盐和糖都是金贵物,但盐归朝廷,动的话是死罪,糖却是大力鼓励的,五百多亩的田地用来种粮食几文钱一斤,人累不说也赚不了多少银子,但制糖的话收益却能翻倍,甚至十几几十倍!

  主业上挣得多,其它像养鸡养兔子养猪等也就无需用来换零碎银钱,用来改善伙食,不管是华国还是洺朝,只要吃的好,日子就有盼头。

  五人连多问一句都没,齐刷刷的听话将竹竿样的东西搬到板车上。

  一捆大概五六十斤,哪怕现在瘦,曾经也是干力气活的人,加上晚饭吃的饱,一个人就能搬得动不需要抬。

  各自搬了两三趟,就将库房所有的库存搬完了。

  连夜要回竹林村,水清站在板车旁慎重说道:“时间紧,我先给你们说一遍,你们五个认真听,回去了相互询问,实在不懂不会的到时再过来询问!

  路你们也认识了,有驴子在来回也方便,这个关乎以后营生,不能马虎,知道了没?”

  “知道!”五人齐声回答。

  个个神情认真。

  别说有驴子,就是靠走路,两三天就能来回,带上干粮也不算什么。

  主家如此重视这个竹竿一样的东西,他们必然认真对待,说不定买田地买他们就是因为这东西,可不得做的好好的么。

  水清现场教学:“好,你们看凸起的地方,苞谷粒大小,这是芽点,种植的时候朝上;

  种它们的田地要起垄,大概在小腿肚子到膝盖的位置就成;

  ......

  回去了要抓紧时间先种它,这些大概能种五六亩地,秋冬季收,这个不急,到时我会过去教你们如何储存,全部留作来年的种。”

  她在商城里挑选的是亩产特别高且适合制作糖的甘蔗品种,适合南方气候生长,亩产量能达到上万斤!

  今年这五六亩地如果没有意外,收获后就是好几万斤,明年做种的话至少也种好几百亩地,而庄子上人有了今年的种植经验,明年大批量种也更加让人放心。

  一切顺利的话,明年年底庄子上的制糖坊就能办起来。

  “听明白了,夫人放心!”

  “我记住了,咱们五个回去会仔细研究,实在不懂的不会轻易拿主意,到时挑选一人过来询问意见。”

  “必然不辜负信任,将此物种好!”

  水清看着清亮月色下黑亮的眼眸,感叹白满善真是有先见之明,挑的是一百多号人里面机灵灵敏的,吩咐灵敏之人做事,那是特省心。

  要是碰上一个猪一样的队友,真的能把自己气吐血,还教不会!

  她继续说道:“你们居住的屋子现在盖怕是来不及,先委屈点搭个草棚子居住,等春耕后,打土坯屋顶和这个村子人一样用灰瓦,以后不用每年换茅草屋顶,节省人力。

  至于盖屋子选址,前面是白家庄,你们过去询问下庄子上人,看看哪里能避免水患,我准备了五十两银子,你们十多家买灰瓦足够。

  屋子尽量多盖一些,盖大一些,大屋子大院子住在里面舒坦。”

  这边的气候天热居多,大屋子比小屋子清凉,村子上土地不像城里贵,完全可以多盖和盖大。

  并且都是大家人口,安定下来后,儿女会愈发多,也省去了年年加盖。

  龚尚只觉得今天的惊喜一波接着一波。

  事实上他们家人到了竹林村已经开始收拾住的地方,能吃饱心就是定的,他们没钱财没家当,又正值春耕,根本没想过盖耗费力气的土坯屋子,更不敢想需要好几两银子的瓦面屋子!

  想不到主家一出手就是五十两银子,要知道他们一百多号人都没有五十两,这比买他们还贵。

  五十两,又快能买四五十亩地了.....

  周有粥眼眶又热热的。

  草棚子委屈吗?他们本来也只配住草棚子,不说庄子上的下人,就是他们原本的村子上好多人家也是草棚子。

  主子还说屋顶用灰瓦节省了他们每年给屋顶换茅草的人力,可哪家主子管下人换茅草累不累,这不都是下人应该做的活么,主子这明显是在为他们着想!

  其他三人心里暖呼呼,主子特意叮嘱屋子盖多盖大,说大屋子住着舒坦.....

  水清又打开库房,放五人将布匹搬到板车上绑好,鸡和兔子装进竹筐里,现在不急,他们一行人下半夜才出发,临出发前再装即可。

  米面用的木桶装,上面垫上一层油纸放鸡蛋,起到减震的作用,鸡蛋不易碎。

  该叮嘱的事叮嘱一遍后,水清吩咐人赶紧去睡上一觉——下半夜要动身去竹林村,整夜不睡伤身体。

  一切都准备妥当,水清进了主屋,将白满善给她的地契以及卖身契掏出,放入内室的木匣子中,再收进储物柜中随身携带。

  田、地、人目前都有了,挣钱的产业有了两项,明年底还能多一项,现在急缺现银置办铺子.....去余杭的人也不知药材卖的怎样....

第443章 范大柱和张春花成婚

  山水村的人如今只有忙和更忙。

  前面收土豆的时候忙,收回来后心定了,只忙着做成土豆干和土豆粉,他们是要当口粮吃的,这么多土豆放到后面发芽了那不是拿一家老小的命不当回事嘛。

  家里妇人孩子们忙着做土豆干和土豆粉储存,地里也没法歇,要赶紧耕好种药材!

  还没耕好,药材坊要送炮制好的药材去余杭,家里下地干活的汉子少一个不说,连耕地的驴都得带走,好在药材坊停工了,里面上工的自家妇人回来也多了个劳力,一大家子人早出晚归尽量多耕些。

  勉强将地收拾好,能种药材了,药材坊改成毛笔坊,嗷,后面又改成牙刷坊,停工回来的妇人又回去继续上工。

  这也没什么,毕竟上工一天能有二十文!能买好几斤粮食呢,种田种地哪有这个收成,家里其他人多担些,努力种吧。

  结果没种几天,牙刷坊又扩招,扩招后没几天又将牙刷柄交给他们做,村子上家家户户都能做!一支就是一文钱!

  这谁顶得住啊,但作为靠田地刨食的庄稼人,土地不能空,所以现在是早上天刚亮汉子妇人们去地里种药材,家里半大孩子们负责吃食。

  等到了晌午回来吃过晌午饭,开始做不累人的打磨活计,做上两个多时辰就当休息了,下午再去地里种药材。

  而家里手脚灵便的老人和孩子也全程参与进来。

  就连一向以勤快著称的王桂芬都觉得日子前所未有的充实~太充实了!

  日子忙忙碌碌,来到三月二十八日,今日村子上最大的事是范大柱和张春花成婚!

  成婚是大事,尤其一个村子上,秉着爱看热闹的天性,所有人有事没事都会来瞄上几眼凑热闹。

  张春花爹娘和村子上人家关系都算不上好,她家不办喜宴也就不用请人操办,作为村子上仅有的一座茅草屋,张灯结彩没有,红喜字没有,显得和平日里并无二致,格外冷清。

  张春花这个新嫁娘,没有大红的新衣裳,不过有一块大红的红盖头和一身簇新的麻布衣裳。

  “想不到张秃子他家还给张春花做了套新衣裳,没有大红嫁衣,有个红盖头也不错。”吴婶子看了眼感慨道。

  李大娘看着张春花身上的灰色麻布衣裳,愤愤不平:“他家聘礼要的多,以往七八两就成,那范大柱腿瘸了娶春花进门就是为了伺候一大家子才愿意出十两银子;

  那可是十两银子!张秃子两人还不得给春花做身新的啊,要我说拿出二两银子红嫁衣红盖头红布鞋都能置办齐全,女子一生就这一回,以往没能力也就罢了,他这要了十两银子拿出二两银子也不是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