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20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得了“仙人”和“仙童”的夸赞,饶是豁达如苏轼也有些开怀,笑着谦虚道:“偶得之作而已。”

  李时珍却继续和霍善分享道:“我为了研究《苏沈良方》,侥幸读过东坡居士的文集。”

  《苏沈良方》这本书主要是沈适写的,后人发现苏轼对医学也颇有研究,就把苏轼提及过的一些药方也加了进去。毕竟苏轼更有名,加上他的名字肯定更多人买!

  苏轼这人爱到处跑,还特别爱吃,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里长的,就没有他没尝过的。就连各种药方,他也格外热衷于尝试,遇到有效的就群发分享给亲朋好友。

  比如他在杭州发现榧子果真能杀死人肚子里的寄生虫,就欣然写了首诗盛赞炒榧子的奇效:驱除三彭虫,已我心腹疾!

  再比如他常年和自己的陈年老痔作斗争,不仅在研究出茯苓芝麻饼这种清淡饮食之余的食补佳品,还宣布自己要戒酒戒肉抢先把自己给饿瘦了,争取能饿死痔疮(主人枯槁,则客自弃去)!

  只是读书人学医大多都是学了个皮毛,真要说苏轼医术有多高超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后世有人研究苏轼临终前给自己用的那几味药,点评说“这也是错”“那也是错”,都十分为这位大文豪惋惜!

  都是专业医家太少惹的祸啊!

  事实上就连《苏沈良方》中沈括本人的那部分,不少人的评价说文化人瞧不起医家,写医书很不上心。

  李时珍本人倒是挺喜欢苏轼的,写《本草纲目》经常引用苏轼的诗文。

  甭管他讲得对不对,反正我先囫囵着给你展示一下大佬对这位药的点评!

  李时珍洋洋洒洒地给霍善介绍了一通,听得苏轼本人一阵沉默。

  不是,我还在旁边,你为什么要讲我误诊我自己这种残酷事实?!

  李时珍似乎也想起了苏轼本人在场,决定换个友好点的话题:“你可知道东坡居士最爱骂的两位皇帝是谁?”

  苏轼:?

  霍善不解地追问:“是谁?”

  李时珍道:“他最爱骂的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

  李时珍还在群里发了消息:【@嬴政,@苏轼可以来认识一下被骂当事人。】

  

  【嬴政:?】

  【苏轼:?】

  霍善则是兴致盎然地追问:“他怎么骂我姨公的?”

  苏轼:?

  等会,你姨公是谁?秦始皇?

  李时珍道:“他不仅爱骂你姨公,还骂你舅公,骂得太难听,我就不给你讲了,免得你听了不高兴。”

  霍善一听苏轼居然不仅骂刘彻,还骂他舅公卫青,马上不高兴了。他气鼓鼓地对苏轼说道:“我们这处庄子还是舅公掏钱建的,你怎么可以骂我舅公!”

  苏轼还是没弄清楚情况,他虚心求问:“你舅公是……?”

  霍善道:“我舅公叫卫青!”

  苏轼:?????

  这时候嬴政也腾出空来回了消息——

  【嬴政:@李时珍@苏轼,怎么骂的,发来看看。】

  堪称大宋第一嘴炮、自谓满肚不合时宜的苏轼:“……”

  完了,早知如此,他就不在读史书的时候指点江山了。

  谁能告诉他,为什么他会有机会见到自己骂过的那些老祖宗啊!

第98章

  苏轼对卫青和霍去病指指点点, 其实也不是他自己的意思,是他读《史记》读出来的观点。

  苏轼无非是把司马迁用的春秋笔法都点明了而已。

  比如司马迁和后续整理者都反复提及卫青的出身,从他是与卫子夫同母异父的私生子到他给平阳公主当过骑奴,都提了一次又一次。

  比如王维为什么写“卫青不败由天幸, 李广无功缘数奇”, 霍去病的“天幸”和李广的“数奇”都是司马迁的原话。

  再比如司马迁写到汲黯的时候说汉武帝“不冠不见”,也就是刘彻见汲黯时必须穿戴整齐, 没戴发冠都不好意思接见对方, 以此体现刘彻对汲黯的敬重。

  关键就在于司马迁写这一点的时候, 还拉卫青来做对比,说刘彻接见卫青的时候“踞厕而见之”。

  这踞厕在后世学者里有两个说头, 一个是“厕”同“侧”, 指刘彻坐在床边就见卫青了;另一个是直接就取原意, 说刘彻上厕所边蹲坑边见卫青。

  反正吧, 无论哪种都没把卫青当外人。

  苏轼一读这段记载,自然忍不住要锐评一番, 说看看人家汉武帝干啥啥不行,但是对待卫霍这个态度就很不错, 咱对外戚完全不需要尊重!

  所以说, 苏轼会这么干,始作俑者还是司马迁!

  还有就是宋朝有“与士大夫共天下”的优良传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读书人生来就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等人才。

  像苏轼他不仅瞧不上卫霍, 连李唐的李靖、李勣他也曾锐评说他们一开始还算开国功臣, 后来也就跟卫霍一样只会打打杀杀, 对江山社稷一点帮助都没有!

  可以说是公平平等地瞧不上一切武将,坚决反对所有穷兵黩武的可耻行为。你看那个李世民让李靖去打高丽, 跟头栽大了吧!

  治国还是得看咱读书人!

  李时珍给霍善分析了一番苏轼的心态,认为这是“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典型例子,这是因为他根本看不到他们这些开启大宋党争时代的士大夫阶层即将玩出什么局面。

  霍善听后更气愤了,原来苏轼不仅骂他舅公,还骂他爹!

  苏轼听了则有种很不好的预感。

  苏轼忍不住插嘴:“什么局面?”

  李时珍就给他讲了一下大宋在他死后二十六年,金兵就踏破开封城门,然后士大夫们仓皇难逃,君臣齐齐南渡杭州,建立了“临安”这么个都城。

  

  这些家伙嘴上说是暂时在这里安家,实际上没几年就“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你们的汴梁城,没啦!

  至于什么给草原人称臣当孙子什么的,也就是附带的羞辱而已。要知道两脚羊之类的说法,就是你们宋朝文人记录下来的,可见靖康之难期间天下百姓的惨况。

  还得是苏轼老朋友(目前已反目成仇)章惇有远见,众人议立宋徽宗时他就认为端王此人太轻佻,不适合当皇帝。可惜他这人做事太偏激太惹人恨,很快就也被流放出京了。

  也就比苏轼多活个三四年而已。

  苏轼听得心里哇凉哇凉的,他忍不住追问:“我活了几岁?”

  李时珍道:“六十四岁。”

  苏轼脑袋嗡地一声,只觉一道晴空霹雳当头劈下。他已经六十岁了,理论上只有四年可活,而他死后再过二十六年大宋就将遭逢大难——也就是说短短三十年的功夫,大宋从此将分为南北宋!

  更重要的是他马上要远贬儋州,那可是大宋最偏远的地方,就算他愿意抛却性命去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又有什么本领可以力挽狂澜?

  到那时候他虽然死了,但他的儿孙、子由的儿孙都还活着,他们将会遭遇什么样的厄难?是受尽屈辱死去,还是含羞忍辱活着?

  饶是苏轼这么乐观一个人,也被李时珍讲述的那个“未来”给弄得安静无比。

  霍善显然也很会做算术题,他在心里算出那个宋朝命运的转折点,转过脑袋一脸认真地对苏轼说道:“我们一定会让你长命百岁的!”

  苏轼长命百岁,正好可以亲眼看到靖康之难的发生,说不准还能回杭州逛逛苏堤呢!

  到了南宋,国都可是在杭州那边哦,苏轼可是很受杭州人爱戴的,那回去不得享受宾至如归的快乐吗!

  不用客气,这是医家应该做的!

  我绝不会因为你骂我舅公就违背《大医精诚》!

  苏轼:?????

  你是魔鬼吗?

  小小年纪的,想法怎么这么恶毒!

  霍善哼哼唧唧。

  

  让你骂我舅公!让你骂我爹!让你骂我……算了,姨公勉为其难让你骂骂好了,因为姨公这人贼拉坏,整天跟小孩子(霍善本人)抢吃的。

  苏轼知道自己这是得罪小东道主了。

  不过小孩子的想法就是可爱,明明都在生他气了,想出来的法子竟是叫他长命百岁。

  虽然知道自己挽救败局的可能性很小,可只要活着总能聊尽微薄之力。

  苏轼不是会颓丧太久的人,很快便精神抖擞地跟华佗去做指检了。

  李时珍啧啧赞叹:“不愧是东坡居士,心态调整得真快。”

  见霍善瞧着还有点气呼呼的,李时珍便给霍善讲了苏轼在吃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可是连患了痔疮都能给自己做芝麻茯苓饼的人!

  正好霍善从刘彻那里薅了不少胡麻过来,回头可以让苏轼做给他尝尝鲜。

  李时珍谆谆善诱:“按照华前辈的说法,如果真的要做手术,那术前可是要禁食的,到时候你就趁着他禁食清肠的时候让他给你做饼。”

  对吃货而言,什么最残忍?

  那肯定是能看不能吃最残忍!

  张仲景两人:?

  你个李时珍怎么回事?一开始你不是还挺爱苏轼这位大文豪的吗?怎么感觉你挺喜欢看大文豪乐子的呢?

  李时珍捋须微笑。

  人越厉害,乐子才越大。

  换成个普通人,就算他拥有三十年老痔疮,跟大伙又有什么关系?还是得大人物的陈年老痔才容易引人关注!

  霍善听了李时珍的建议很是心动,他醒来后哒哒哒地跑去找李长生,跟他说起医馆那边入驻了华佗的事。

  还有苏轼的到来。

  苏轼,听说是个大文学家、大美食家,可惜他坏,骂舅公,一会就让他给大家做芝麻茯苓饼吃!

  李长生一开始听得很认真,等听到“芝麻茯苓饼”的时候就有些哭笑不得了。

  所以最后还是绕到了吃上面。

  李长生温言笑道:“好,让你师弟先准备好胡麻和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