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43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能教一点是一点。

第120章

  霍善初涉外科的时候练的都是基本功, 像清创缝合这种很多时候麻药都可以不上的活他再熟悉不过了。

  本来华佗一开始还要直接给霍善发送一个开颅术的,但李时珍他们及时制止了,他们认为他这么小就整天跑去开瓢看脑花,不利于小孩子身心健康(主要是华佗自己现在都还没从神外这个天坑里出来, 平时只能学点别的手术放松放松, 李时珍怕他把霍善带进沟里)。

  虽然去解剖尸体和模拟患者这种事也不怎么有利于小孩子的身心健康就是了。

  不过学医的总会有这一遭,华佗认为好苗子就该从小抓起, 何况霍善这小子看起来一点都没害怕, 还学得挺起劲的。

  李时珍他们一开始有点看不习惯, 后来遇到点什么医案都推送给华佗,让华佗帮忙从各种角度剖开看看这人体内到底发生了啥。

  有系统在手的好处就是, 只要你有那个闲工夫, 同一个患者能反复剖个几百上千次。

  用了这个药发现有用, 剖开看看有用在哪;用了这个药导致病情恶化, 剖开看看问题在哪。

  就是对华佗不够友好。

  华佗表示自己现在比屠夫还屠夫。

  还是后来他摸索出了让解剖室通过几种常用解剖术式对模拟病患进行自动化处理的方法,华佗才算是没和李时珍他们反目成仇……毕竟就算是外科爱好者, 一天反复剖人几十上百次也是要反胃的。

  华佗好几次都想把解剖室的门钥号拍到李时珍他们脸上,让他们自己剖去。

  有时候这几个家伙才把药灌下去, 还没生效就让他剖, 很难不怀疑他们纯粹是想累死他。

  当然,这要是叫后世那些巴巴地跟在主治医师身后、舔个一年半载才能获得当助手机会的外科小医生知道了,一准得羡慕哭。

  要知道有的人学医十年,连摸手术刀的机会都得不到, 很多抢不到充足“教具”的普通医学院校连大体老师都是给看不给剖!

  像霍善和华佗他们这种想剖几次就剖几次、想上什么手术就上什么手术的待遇, 许多人连做梦都不敢想。

  对于没有外挂在身的普通医家, 霍善能教给他们也只有最基础的外科处理手段了,止血、清创、缝合, 这是随军医家通过训练最有可能掌握也是最需要掌握的技巧。

  比如在这个没有输血手段的时代,一旦不能及时止血,伤员很可能因为失血过多而死;而止血过后若是没有正确地进行全面清创,又很容易引发伤口感染。

  霍善从华佗那里学了几样应对不同创口的行之有效且不依赖后世器械的止血手法和清创手法,足以应对许多战场常见创伤。

  这两样在关键时刻都是能救命的,而缝合反倒只是帮助创口愈合的辅助手段。

  霍善认认真真的帮每个新送过来的伤员处理完伤口,才就着刚结束的伤患案例给围在周围的军医或者对这些外科手段感兴趣的士兵进行讲解。

  这些人肯定不一定能全都学会,但情况危急时有那么一两个人用出来了,说不准就是一条人命。

  直至外头传来阵阵虫鸣声,霍善才结束了一整天耗时耗力的忙碌,由周山背着他回祖逖为他准备的营帐歇息去。

  接下来几天,霍善都挺忙碌的,每天忙到最后完全是趴在周山背上睡着回去的。

  军医们很快便发现了,霍善不仅精通外科,他解决其他病痛来几乎也是一剂就见效的水平。他们彻底叹服,每天都跟着霍善早起忙碌,给霍善介绍豫州这边可用的药材。

  祖逖还是朝廷指派的豫州刺史来着。

  可惜朝廷只给了个名头,他这豫州刺史具体能管什么地方还得看他自己能把哪儿给打下来。

  

  霍善听着众人的介绍,觉得很是耳熟。

  仔细一琢磨,这跟老秦家的创业史可真像。

  想当年老秦家的老祖宗被指派到西陲,表示这地盘封给你了,你能不能在这里安居乐业全看你能不能把那些草原民族给打跑。

  你把那些家伙打多远,你的地盘就能有多远,感动不感动!

  这么一想,老秦家最后能当上霸主乃至于覆灭六国一统天下可真不容易。

  这个过程用了好几百年。

  祖逖能在有生之年完成这件事吗?

  霍善也不知晓,不过他跟祖逖一起吃饭的时候忍不住把自己的感慨和对方讲了。

  祖逖听后笑道:“这和秦时还是不太一样的。北边本就是我们的地方,只要王师到了,地方上的人都很乐意帮我们收复失地。若是再过个十年二十年再去收复,那才叫难如登天。”

  霍善问:“为什么?”

  祖逖道:“到那时候人心就变了。”

  南边的人心变了,北边的人心也变了,双方都没了回归一统的想法,收复失地自然成了痴人说梦。

  所以即使朝廷只给了一千人的空编制,祖逖还是毅然带着自家部曲渡江北上。

  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不抓住这个机会的话往后北人再也不可能回到自己的故土。

  不是他太悲观,而是人性本就如此。

  霍善听了祖逖的分析,不由又想到了苏轼面临的局面。

  北宋要是变成了南宋,想来也是跟西晋变成东晋那样,一开始没有全力北伐成功,后面想再北伐便绝无可能了。

  难怪《阿房宫赋》的结尾要写“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代代人所面对的人和事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相似之处。

  霍善道:“那您可要一鼓作气把北方诸地都拿回来!”

  祖逖朗声笑道:“有小神医你这句吉言,祖某就有信心多了。”

  霍善吃饱喝足,开口与祖逖辞行。

  祖逖观察数日,早就察觉了霍善与周山绝非兄弟。他问道:“可有人来接你?”

  霍善道:“没有,我自己回去就可以了。”

  祖逖道:“你这几日帮忙救治了那么多人,我怎么都得给你准备些诊金和谢礼才行。”

  霍善道:“不用了,你准备了我也带不回去。”

  祖逖看了眼旁边的周山,说道:“阿山以后便跟着我,我会好好安排好他的。你还会来看我们吗?”

  霍善坦然回答:“阿山能找到我,有需要的话您只管让阿山跟我说就好。”

  聪明人说话是不用把话说透的,祖逖今天得知那士兵植回的断掌重新有了知觉以后就知道他们当真碰上了拥有神仙手段的小神医。

  祖逖很清楚这种神异之人是没法强留的,但碰上霍善以后他如今对接下来的北伐有了几分信心。

  老天若是不看好他们,怎么会给他们送来这样一位小神仙?

第121章

  霍善与祖逖作别, 当天晚上便回去了。

  周山留在了祖逖麾下,他年纪虽小,为人却非常老成,祖逖对他也非常喜欢, 特意把他留在身边差遣。

  霍善回去以后, 罕见地又补了个觉。

  比起去苏轼他们那边玩耍时的劳逸结合,这次对他而言是真的有点累了。

  祖逖带着渡江北伐的俱是北人, 他们大多都是怀着重归故里的想法而来, 所以即使兵弱马少他们也没有喊苦喊累, 更没有想着退缩。

  这一批人应当是所有南渡之人中最渴望北伐成功的了,如果连他们都无功而返, 那北归之事将再无希望!

  正是凭着这样一股劲头, 祖逖迅速收拢了豫州许多失地, 准备借此好好在河南扎下根来, 以此作为朝廷北伐的通道与据地。

  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每天都有人受伤归来, 前方的事、后方的事,全都压在祖逖他们的肩膀上。

  想要江对面送物资来支援, 基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他们只能自己生产粮食、自己生产武器,还要争取做通豫州众多坞堡主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要对王师有信心,动员他们为收复北地共同努力。

  其实是有时候劝着劝着, 祖逖他们自己都忍不住想, 自己真的可以做到吗?自己这是不是劝别人跟自己往死路上走?兴许他们躲在坞堡之中反而能多活几年?

  当真是千头万绪。

  霍善身在其中, 也能感受到所有人心中的紧迫感:这是最后的机会了,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我们必须要牢牢抓住这个机会,否则此后只有在午夜梦回之时才能重归故乡……

  在这种氛围之中,霍善不知不觉也跟着忙碌起来,他治疗完伤痕累累的士兵,又去治疗病痛缠身的百姓。

  在这种乱象四起的时代,伤病什么的大伙都是忍忍就过去了。

  许多人连个安稳的落脚处都没有,夜里觉都睡不踏实,哪里管得了身上那点儿病痛?死不了就行了。

  真死了也没事。

  

  这个时代到处都是死人。

  只要出去走一遭,不出百步就能看到好几具来不及掩埋的骸骨。

  想治病也没办法治,根本没有药。饭都吃不上了,到哪里找药?

  霍善掏了许多药出来,治好了许多人的病,但是回去的时候感觉心里还是空落落的。

  对于周山他们将要面临的巨大难题,他好像根本帮不上忙。

  霍善沉沉地睡了一觉。

  醒来的时候,他看到了霍去病。

  霍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爬起来喊人:“爹!”

  霍去病伸手摸了摸霍善圆溜溜的脑壳,见他瞧着精神奕奕的,总算是放下心来。

  今儿是休沐日,霍去病和往常一样早早出城来了新丰县这边,结果却听刘据他们忧心忡忡地说霍善今天没醒来。有那么一瞬间,霍去病整颗心都提了起来。

  别看霍善平时活蹦乱跳的,小孩子一病起来可不是小问题。

  霍去病把人抱起来问:“有没有哪里不舒服?”

  霍善精神抖擞地说道:“没有,我好得很。”他摸了摸肚皮,“就是有点饿了。”

  算上他“上门出诊”耗费的时间,他睡了约莫六个时辰,会感觉饿实在再正常不过。

  霍去病让他先去洗漱,自己则吩咐人去给霍善把饭食端来。

  父子俩相对而坐,正要一起开吃,刘据几人就找过来了。刘据在旁人面前挺有太子样,在霍善面前倒真像个好表叔,见霍善醒来了高兴地跑过去说道:“阿善你可算醒了,我刚才都没心思上课。”

  此前他们花了大半个月把邻近的乡里都走了一遍,刘彻就把老师给他们打包过来了,让他们直接在这边享受田园课堂。霍善每天也跟他们一起上课,上完课便绕着庄子和福寿里“巡逻”,这小子胆儿特别肥,还爱去看二柱他爹养的蜜蜂。

  别说刘据跟着霍善涨了不少见识,连刘彻指派过来教导他们的博士都感觉这庄子住起来倍儿舒坦。

  在知道庄子这边有个摆满书的院落以后,那几位博士也直接把铺盖卷了过去,和那些个来庄子上干活的读书人一样,轮到他们负责上课就来上课,没轮到他们的话,他们就一头扎进书斋里根本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