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61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霍善一口把整片煎粽子咬掉一大半,只觉外面煎得焦黄的糯米香香脆脆的,里面的糯米又软糯又热乎,好吃!

  肥瘦相间的猪肉煎过以后也是滋味十足,连周围的糯米都沾上了油香。而那沙沙香香的咸蛋黄,吃着又是不一样的口感。

  至于咸鱼……

  在这个用料丰富的肉粽里头,也算是给整个粽子增添了别样的风味吧。

  霍善吞下了嘴巴里的粽子,转过头两眼亮亮地望向霍去病:“很好吃对不对!”

  霍去病虽然觉得世上所有肉粽经过这么一煎也会很好吃,但是自己的儿子当然是自己惯,他毫无原则地应和道:“对,很好吃。”

  众人:“……”

  瞧你们父子俩这一唱一和的,看来今天这咸鱼粽子咱是不得不尝了!

第139章

  大伙在新丰县过了个热闹的端午, 回去后都有些意犹未尽,纷纷和没能一起去玩耍的亲朋好友分享。

  得知那位小小的朝阳侯又捣腾出那么多新鲜玩法,因为有别的事没去的人都扼腕不已。他们早该知道的,若是不好玩人家肯定不会费那个劲印传单宣传!

  有些过去察看敌情的商贩则是……悄悄把关扑学了过来。

  根据他们的观察, 这关扑的概率约莫是一半送一半卖, 只要卖的价钱足够高,商户是不会亏的, 就算亏了也只是亏掉拿出来关扑的那点货物, 而吸引来的客流却能给店里大大地创收!

  这就用起来!

  什么?你说这是偷师?做生意的事能算是偷师吗?

  根本算不得!

  长安城中又是好一番热闹。

  没有人知晓, 当天晚上霍去病歇在新丰县,与李长生讨论了一下那蒺藜火球的问题。

  李长生拿到蒺藜火球已经好几天了, 早就把它拆开又还原了好几遍, 里头的火药也被他拿出来研究了一下配比。

  李时珍他们看到这玩意, 也知道火器这玩意估计是瞒不住了, 便与李长生讲了讲其中门道。

  这东西威慑力还是有的,只是一来他们接触不到太详细的火器做法, 二来他们也不想霍善玩这么危险的东西,所以才没有讲给霍善听。

  霍去病倒没想到看起来不太靠谱的李时珍偶尔也能靠谱一回, 居然还知道有些东西不能跟小孩子讲。

  有的东西虽然不一定要用, 但是手头有总是好的,霍去病便托李长生暂且先秘密研究,有了成果他们马上报上去弄个相对保密的地方来试验一番。

  李长生没有拒绝。

  墨家最擅长的就是研究守城器械,如今不过是想办法把火球之类的东西塞进守城体系里面去罢了。到那时候边城若能长治久安, 对大汉来说也算是好事一桩。

  两人就研究火器之事达成一致, 第二天霍去病才安心回长安去。

  

  霍善哪里知晓只要给李长生一个火球, 李长生就能把其中门道摸个一清二楚?

  他过完了一个热闹的端午,整个人都快活得不得了, 连跟着刘据他们上课都没那么爱扰乱博士们的思路了。

  弄得博士们受宠若惊之余,又有些不太习惯。

  可能人就是这样的贱骨头,明明一开始觉得忒烦人,习惯了就觉得整堂课上下来不发散一下思维好像不太完整。

  霍善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把博士们改变成习惯抬杠的形状了,他愉快地浪了一天,晚上准备去赴阿印的约,到金陵随园过中秋去。

  李时珍等人也没见识过明朝以后的世界,此前虽从阿印那里得知了只言片语,却远不如亲眼所见来得真切,所以这家伙也准备以小老头儿的方式去凑热闹。

  美其名曰是怕霍善一个人过去迷失在陌生朝代。

  华佗几人也被说得意动,与他们一并过去了。

  最终霍善带着四个小老头儿出发前往随园。

  乾隆年间的金陵城繁荣无比,织造业、印刷业、造船业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自然孕育出无数豪商巨贾、才子佳人。

  清代许多文人墨客都爱待在江南,尤其爱待在南京。

  像袁枚这位大清文坛骚客,更是以随园为根据地打造了一个提供交游、宴饮、创作、印刷一条龙服务的文友交流根据地。

  没错,袁枚还会自己写书自己印、自己宣传自己卖,完全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这也是袁枚三十多岁就可以彻底“隐居”的原因,他的隐居不是隐居,而是买个大园子直接转型畅销书作家兼社会活动家。

  缺钱是不可能缺钱的,以他的知名度以及社交圈子随便写点什么都能成为热卖商品。

  何况那么大一个园子也不是白放着的,经常会被他用来承办各类文友活动,从文会到婚礼都可以举办。

  根据袁枚自己吹嘘,他这随园来历可不简单,《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原型就是它!

  毕竟一干文学爱好者考据过曹雪芹的出身,都认为出任过江宁织造的曹寅是曹雪芹家中长辈,而这随园的原身恰好是曹家园子。

  袁枚当场开始吹了起来:“四舍五入,来我园子做客等于进大观园玩耍!”

  作为清代文坛最热门的一本小说,《红楼梦》的人气可不是盖的,袁枚这广告词谁听了不心动啊?

  纷纷预约前来随园宴请亲友。

  当然,目前随园远还没有后来那么有名,还处于打响知名度的阶段,所以袁枚正积极地通过各类活动告知众人他家随园的存在。

  比如今年上元节,袁枚就准备在随园替他妻妹操办婚礼,热热闹闹地嫁掉这个妻子家最小的妹子。

  整个随园一大早就热闹起来。

  在随园上上下下都喧闹不已的情况下,霍善的到来就不那么引人注目了。

  阿印见到霍善后很是高兴,招呼他一起去见她舅舅袁枚。

  袁枚正在用朝食,见外甥女引着个粉雕玉琢的小娃娃过来,招招手让他们快到近前来。

  阿印和袁枚这个家中大家长的关系很好,跑过去跟袁枚说起霍善的来历,说自己此前就是遇到霍善才治好嗓子的,现在霍善想来这边小住三日,不知道可不可以。

  袁枚不仅是个诗文爱好者,还是个兼职小说写手,他写的《子不语》写的就是各类虚实结合的灵异故事。

  对于阿印凭空变出个小娃娃来,还说此前就是霍善治好了她的嗓子,袁枚颇觉新奇。

  多好的《子不语》素材啊!

  袁枚来了兴致,招手让霍善也走近一些。

  霍善好奇地打量着袁枚的脑壳。

  袁枚笑问:“你看什么?”

  霍善道:“你们把脑门的头发全部剃光光,这种天气不冷吗?”

  袁枚:“……”

  袁枚把放在一边的帽子拿起来亮给霍善看,笑呵呵地说道:“我们可以戴帽子。”

  霍善想想也是,帽子一戴,有没有头发都不重要了。

  袁枚道:“你这么小就会看病了,不如给我看看我有没有什么毛病?”

  霍善昂起脑袋认真看了看袁枚的气色,又给袁枚诊过脉,才说道:“你身体没什么问题,哪怕偶有小病也没多大妨碍。”

  

  袁枚道:“你这话说得,我倒是看不出你的深浅了。”

  霍善不解地问道:“你看我深浅做什么?”

  袁枚笑道:“若你当真会瞧病,我便跟人说我们随园有位四岁大的小神医。别人听说有这么稀奇的事,不都得来随园看看?”

  霍善一听,这竟也有刷宝箱的机会,马上说道:“可以吗?”他把自己到处搞义诊的好习惯讲给袁枚听,要是这边也能搞义诊的话他肯定得多来几趟。

  袁枚道:“你若当真有本事,义诊可太简单了,街上到处都是药房,你只消给他们开好方子便能让他们自己抓药去。”

  若非霍善此前去的许多地方(比如荒僻落后的儋州以及兵荒马乱的豫州)药材储备实在不够丰富,义诊一般都是这样搞的,义诊的大夫只负责诊出毛病以及开出对症方子即可。

  霍善很有些心动。

  可是袁枚又没病,他没法凭空展示自己的医术!

  袁枚见霍善这般苦恼,笑着说道:“那我来问你好了,我在苏州那会儿眼睛出了毛病,我的一位名医朋友过来给我诊病,结果只给我用木瓜泡茶就把我眼睛治好了——你给我讲讲这是什么原理。”

  木瓜这个霍善熟,李时珍在长安医馆那边还种了几棵木瓜来着,顺道给霍善讲过木瓜的用处。

  肝对应的五官是“目”、对应的五味是“酸”,眼睛出了问题,往往说明脏腑之中的肝不对头,用酸味的东西去治疗是正好对症的。

  《本草衍义》中也说过“木瓜得木之正,故入肝益筋与血”。

  霍善条理清晰地给袁枚解释了一遍。

  这个治疗方法老祖宗们早就讲过啦,全都明明白白地写在书里!

  小老头儿李时珍坐在霍善肩头连连点头,没错,就是这样,他把古代医书中这些内容都摘录出来写在《本草纲目》里头了。

  虽然经常因为没有仔细筛选而显得前后矛盾,不过人家古代医书本来就是这么写的,他这样摘录才能保持它们原来的味道啊!

  上次他们一起去学习疟疾的治疗史,还提到过后世青蒿素的研究曾从东晋那位葛洪的医书里得到启发。

  当初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里头提到的一个流程:青蒿入药的方法是“绞取汁”而非熬煮!

  常规的药草都是熬成汤药或者搓成药丸,这里却是直接取汁,当时的人可能只凭经验记下治疗方法而不知晓其中原理,后世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了青蒿素的特性:几乎不溶于水而且遇热容易分解。

  这意味着熬煮反而会使其中的天然青蒿素失效!

  所以把前人的经验如实记录下来还是有意义的,万一随着科学发展可以将其中原理研究清楚,从而将相关方法推而广之造福世人呢?

  霍善这会儿也是因为心中有数嘴里不慌,三两句话就把袁枚的眼疾为什么要用木瓜来治讲得清清楚楚。

  “你遇到的这个医家不错。”霍善说道,“我听说许多医家开方唯恐不能多塞几味药进去,太便宜的方子他们不爱用,像他这样只用随手可得的药材给你治病的良医着实难得。”

  袁枚欣然应和道:“我这朋友确实是当世良医,今年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是每天都有人去找他求医。他常年隐居在苏州一带,许多公卿之家想请他去看病他都不去,说是不爱搭理那些人。”

  袁枚说的这个医家叫薛雪,和世间许多成名医家一样,他早年也是个读书人,后来因为自己母亲常受湿热病之苦改行决心研究医理,最终写成一本《湿热条辨》。

  薛雪比袁枚大二十岁,但两人认识以后很快成了忘年交,薛雪乐意来给袁枚看病,袁枚也热衷于写诗猛夸薛雪的医术和医德,交情一直相当不错!

  霍善说道:“以后您得空了能带我去拜访这位薛医家吗?”

  袁枚见霍善一副悠然神往的模样,便知他确实是个学医的小孩儿。他说道:“当然没问题,我本来也想找机会再去趟苏州。”

  霍善高兴不已。

  袁枚说道:“来者是客,这次你来就先不搞义诊了,且先开开心心地玩上几日。要是有机会的话你就给我们露一手,没机会的话我下次安排好了再找你过来。”袁枚的接受能力显然非常强,这会儿已经主动询问上了,“你是想来就来的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