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74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一般这种地方上的谢表都要走上十天半个月,但是有刘彻的命令在,负责传信的人那边都是以最快的方式往长安送,所以还不到十日,霍光他们代霍善拟写谢表就送了回来。

  刘彻知道这种谢表上头没什么有用的内容,直接把信使给宣了进来,询问江夏那边具体是怎么个情况。

  信使便把霍善初到西陵城那两天的事一五一十告诉刘彻。

  才刚到江夏,朝阳侯就请来位名叫诸葛亮的厉害隐士,听说朝阳侯唤他孔明先生。

  司马迁他们几位饱读诗书的郎官,与这位孔明先生接触过后竟都对他十分推崇,看起来确实能耐不小。

  朝阳侯似乎有将江夏郡务尽数交托给他的想法,自己则对一种叫做番薯的作物十分关心,亲自在太守府中种满了番薯。

  信使之所以知道得那么清楚,就是因为过去拿谢表的时候发现几个说得上话的人手头都沾满了泥巴,只能由底下的人进屋把谢表取出来给他!

  刘彻:?????

  想想长安城中那种满东陵瓜的医馆,刘彻沉默了。

  

  这孩子上次不是还特别羡慕别人有漂亮大园子吗?

  怎么不管住到哪都要拔光园子里的花花草草给种满吃的?

第152章

  霍去病这次来西陵城也是有正事的, 他想让李时珍去看看士兵发现的几处云梦泽疫病高发地,给出点相对有效的防疫意见。

  霍善听后马上说道:“我也去,我也去。”

  霍去病道:“你刚到任地,怎么能擅离职守?”

  霍善道:“我听说郡中军务也归我管的, 我得去看看。而且爹你发现的这些地方不都归江夏郡管辖的吗?”

  霍去病听他讲得有理有据, 便没再拒绝。他也想多跟自家娃相处相处。

  诸葛亮提出想跟去看看。

  他想瞧瞧大汉强盛时期的兵力。

  霍去病知晓诸葛亮是医馆的特殊“患者”,并没有拒绝诸葛亮的要求。

  一行人当天便赶赴云梦泽驻军处。

  正式的水上训练还未开始, 士兵们基本被安排着就地筑屋、屯田、造船, 人人都忙忙碌碌地看着自己的活。

  霍去病带着人回营不久, 一个年轻小将便寻了过来,与霍去病汇报今日营中诸事。

  这人瞧着虽然挺年轻, 做起事来却极有章法, 听得在旁边坐着的诸葛亮颇为赞许。等对方出去以后, 诸葛亮才询问道:“不知这是何人?”

  霍去病便给诸葛亮介绍了一番, 此人姓赵,名充国, 年方二十,但很能干, 他在上林苑给刘彻练兵时一眼便相中了, 留在身边准备重用。

  诸葛亮:“……”

  什么一眼就相中了,你们父子俩分明就是仗着自己知道得比别人多,有什么厉害人物都往自己身边扒拉吧?

  这赵充国,也是昭宣时期曾经在对外战争上战功赫赫的大汉名将啊!

  那时候能打的人可不多了。

  还得多亏了他屡次上书提议让士兵在河西诸郡屯田, 才让大汉在挺长一段时间内好好地守住了河西这条通往西域的通道。

  想到刚才沿途看见的连片军屯, 诸葛亮越发确定霍去病他们就是凭借先知先觉让人家赵充国早为大汉种田五十多年!

  

  这父子俩年纪都不大, 心怎么这么黑?

  霍去病并不觉得自己心黑,既然大汉南方地广人稀, 那么让士兵驻扎到哪种到哪有什么不好,一定程度上还能缓解军粮压力。

  再有一点就是,那些已经开垦的农田是不能随便改变耕种性质的,一般而言每户要种多少粮食、多少桑麻,县衙都会一一安排下去,以免当地黔首私自改种经济作物弄得吃不上饭。

  毕竟本县真要出现大面积饿死冻死的情况,首先问责的就是当地官吏!

  霍善想要试种一些新作物,拿军屯新开垦的荒地来试是最适合的。

  赵充国真能把这事办好了,成就绝不会比霍善所说的那个“未来”差。

  这样一个年龄比自己还小几岁的将才,霍去病是真心想早些把他培养起来。

  一方面是确实爱惜这样一个人才,一方面则是考虑到倘若自己当真没能看着霍善长大,有这么个寿数绵长的名将帮着看顾一二也是好的。

  

  入夜后诸葛亮走出营帐,看着迎风飘扬的大汉军旗出神。

  霍去病见霍善睡下了,也走到外头单独会了会这位来自两三百年后的蜀汉丞相。

  诸葛亮见霍去病来了,叹息着与他感慨道:“某数次出师北伐,皆是耗空军粮无功而返,蜀中黔首其实多有怨言。军中这样好的面貌,某已经许久不曾见过了。”

  他们都认为汉武帝穷兵黩武,其实对于蜀中百姓而言他兴兵北伐何尝不是在穷兵黩武?他们本来安安稳稳地生活在蜀地,却一次次被他的决定卷入征伐之中。

  只是昔日携手并进的人一个接一个地埋骨泉下,倘若连他都放弃北伐,又有什么人还记得他们共同的心愿?未能辅佐幼主克复中原,他有何面目去见先主?

  北伐无功,他连死都不敢死。

  霍去病平时是不多话的,见诸葛亮如此怅惘,才劝慰了一句:“凡事问心无愧即可,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他一向不太搭理旁人的评议,也不知道底下的人过得苦不苦,左右那不是他的长项,他只要把仗打好就可以了,赏罚抚恤之类的事朝廷自有安排。

  不过听闻诸葛亮是因为新帝年少而临危受命、从此必须得军政一把抓的能人,所以诸葛亮这是既要搞军事又要搞内政,两头都得他操心,面临的心理压力自然比单纯打仗要大得多。

  难怪要被弄来他家娃的医馆里休养。

  诸葛亮仰头看了会天象,笑着对霍去病说道:“明日天晴无雨,可以早些出去看看那几处有疫病的地方。”

  霍去病点头:“先生也早些安歇吧。”

  翌日一早,霍善精神抖擞地醒来。他昨晚去了趟随园,袁枚已经给他安排好义诊的地方了,不仅让他薅了好多宝箱,还给他送了样他心心念念挺久的作物。

  棉花!

  虽然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回来应该能薅回点西域那边的棉种,但商城这个棉花种子可是经过无数代人选育的,产量和适应性都有很大的改变。

  霍善看了看介绍,发现江夏一带适合四月栽种。

  从现在攒棉花种子到明年初夏适宜播种时,江夏郡就能种好多棉花了!只需每户种个一两亩,过个暖冬不算事。

  明年满足了本郡人口和军屯的需求,后年就能给别处也安排上!

  霍善得了好东西,一醒来就兴冲冲拿去给霍去病献宝。

  于是霍善刷牙洗脸的时候,霍去病就在边上拿着团白色的棉花在认真研究。

  这白白的棉团,就是霍善以前给他们讲过宝贝吗?

  霍善刷干净他的小白牙,就跑到霍去病面前表示自己攒到冬天,就可以给霍去病攒出一身棉被褥,他在城里不冷的,霍去病在军中很需要!

  霍去病当然不会说自己也不是很需要,他衣食住行样样都是最好的,只点着头应道:“好。”

  霍善顿觉自己攒棉花的任务特别重要,务必要在它上架当天统统买光光。

  一行人前去士兵们目前排查出来的几个乡走了一圈,遇到需要自己出手的地方,李时珍和霍善都显得靠谱了不少,两个人认真地商量着怎么处理当地的血吸虫病问题。

  血吸虫病这东西只要染上了,严重起来过个几年功夫就能让一个壮年男性失去劳动力,这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致命的。

  幸而现在有诸葛亮这个“患者”在,他们可以直接从随身药房支取需要的药材,可以针对性地治疗和对相关疫水进行消杀。

  而且他们已经通过研习血吸虫病史了解过相关防疫手段,知道配合药物消杀的同时还需要发动群众的力量配人工消灭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钉螺。

  得对当地人进行宣讲,让他们了解到灭杀钉螺这个重要环节的必要性。

  这些细致活可以安排给当地县衙干。

  诸葛亮在旁边听着一大一小你来我往地讨论着相关措施,越发感觉霍善这孩子有着远超于年龄的可靠。

  难怪那么奇异一个医馆落到他这四岁小娃娃手上也没出什么岔子。

  就是老问他会不会做馒头这件事有点怪。

  他都不知道馒头什么玩意。

  不用想都知道,这一定是李时珍干的好事。

  一行人前往第二个疫区的时候,发现当地人正在举办一场祛病仪式。

  为首的是个巫医,正在神祠前跳着很特别的舞蹈,霍善到底是个小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兴致盎然地站在人群后头看看巫医到底是怎么给人治病的。

  前头的乡民全都虔诚地跪坐在地,聚精会神地看着巫医手舞足蹈地做着些非常夸张的动作。

  由于前头的人都是坐着的,便衬得霍善他们一行人非常显眼。

  霍善认真看了好一会的巫医舞蹈,感觉要是五禽戏配上吹吹打打的乐曲应当也有这么个效果。

  他很快便觉得没意思了,目光往左右看了看,很快发现旁边有个年纪和他差不多大的小孩儿同样没坐过去接受巫医赐福。

  霍善好奇地过去问道:“你不是这乡里的人吗?”

  对方正剥着莲蓬,见霍善凑过来跟自己说话,大方地掰开莲蓬分他一半,点着脑袋说道:“当然不是,你怎么看出来的?”

  霍善道:“你穿的衣服和他们不一样,而且你都不打算坐过去。”

  看见对方递过来的莲蓬,霍善先瞅了瞅对方的手,发现对方指头干干净净,散发着健康的红润,顿时放心地接过那半莲蓬,学着对方那样剥莲子吃。

  只尝了一颗,霍善立刻被这清甜可口的莲子征服了。

  他积极发问:“你上哪儿摘的?我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莲子!”

  俨然很有跟着人去摘莲子的势头。

  小娃娃答道:“我师父自己种的。”

  霍善麻溜打开自己的小荷包,从里面拿出一小包糖分给对方作为回礼。

  不是他小气不肯多给,而是掏多了会让别人怀疑他的小荷包到底有多能装。

  

  小孩子的友谊就是这么简单,你分我一口吃的我分你一口吃的,马上就变成好朋友了。

  霍善主动和人交换起姓名来,很快得知对方名叫夙小星,很奇怪的名字。

  据说是她师父在天色还没亮起来的清晨捡的她,所以让她姓夙,而当时天上还有残星当空,正合古诗中所传唱的“嘒彼小星,三五在东”之象,所以便给她取名小星了。

  当然啦,这些东西夙小星都听不太懂,全凭着记性好记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