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93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什么白蜡、桕蜡,全都是苏轼给霍善讲过、霍善又一五一十转述给李长生听的。

  李长生去年趁着秋高气爽,与何必他们就地采集了许多源自于动物或植物的蜡,合力研究如何科学取蜡、批量制蜡的流程。

  他们现在只需要把蜡灌进批量制作蜡烛的工具里,就可以一口气获得上百支蜡烛!

  生产效率超高的!

  就是原料和灯芯比较难搓,不过大冬天的男男女女都没法出门干活,给各家分派点搓灯芯之类的活儿问题不大。

  这也是霍善有底气号召大伙一起搞灯会的原因。

  顺便给富户卖点蜡烛赚钱。

  就霍善这整天不是救济、施粥就是举办热闹活动的劲头,节流是肯定不可能的了,只能争取能多多开源!

  别小看这小小的蜡烛,实际上它价钱可不低。

  毕竟这东西便于携带,烧起来烟小,亮度还比油灯高,深得达官贵人们的喜爱。点得起蜡烛,那可是身份的象征!

  在汉初这东西还是贡品来着,比如南越王就曾给朝廷进贡“蜜烛两百支”,这蜜烛就是用蜜蜡做的。

  在南方,蜜蜡比蜜源稀少的北方更容易收集,只是这东西到底是从蜂巢里头弄来的,数量还是稀少得很。

  唐代的韩翃有句诗叫“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讲的就是寒食当日天下禁止生火,唯有以“五侯”为代表的达官贵人能获得皇帝赏赐的蜡烛,破格点烛照明。

  

  所以说这既然是身份的象征,卖贵点怎么了?

  面对这明显是想掏富户们钱袋子的活动,富户们会上当吗?

  那当然是……会的!

  不说这扎花灯的手艺值不值得学吧,光是可以批量订购蜡烛就足够让大伙心动了!

  要不是官府不让他们敞开了买,他们肯定得买它个一万根!

  这东西放着又不会坏,囤再多都没问题。

  可惜太守府限购啊!

  霍善当然不是有钱不想赚,而是……去年收集的原料只够先宰他们一笔。

  

  等接下来把圈定的几处蜡源给收拾出来经营个一两年,说不定就可以把长安那边的钱也给赚了!

  长安那边的有钱人可比江夏郡多多了,目光要放长远一点。

  反正就算是限购,这一波蜡烛和花灯卖完也足够让霍善把元宵灯会的花销全给赚回来了。

  甚至还能有大笔盈余。

  事实证明,霍善还是低估了众人对灯会的热情,每天的十个号牌都是天没亮就被人抢光,没抢到号的人也不顾外面天有多冷,纷纷围在外面探头往里看。

  衙役们见赶他们不走,便也不赶了,自己也跟着站在一边学。

  

  要是里头有人学得太慢,他们则是全都痛心疾首,觉得要是换成自己在里面肯定早就学会了!

  遇到脾气暴躁的围观群众说的话就很不好听,弄得后面再放号牌时那些做事太慢的人都不敢抢了。

  毕竟被那么多人一骂,他们可能直接学不会了。还是不要去浪费名额为好!

  霍善每天上课之余都要过去溜达一圈,见群众的学习热情这般高昂,心中欣慰不已。

  今年一定能过个热闹年!

  与此同时,何必他们制作出来的第一批量产蜡烛,也通过江夏郡的专用进贡路线送到了长安。

第170章

  汉朝地方官可以通过驿站往长安递送信件, 但也有些官员特别会来事,专门安排一条长安专线,不管是送给上司或者皇帝的信件或者好东西都以最快的速度直达长安。

  要不怎么活该别人升官,许多事都是于细节处见真章啊!

  你就算在基层埋头苦干, 干得政绩斐然, 长安那边不晓得你的努力,不知道你的存在, 你这几年还是等于白干。

  像人家专门设置长安直达专线的人就不一样了, 有点什么好东西就往长安送, 没事也要写信嘘寒问暖一番,或者表示自己遇到点小问题希望能得到前辈的指点。

  这样坚持不懈地刷足了存在感, 长安那边想忘记你都很难对吧!

  霍善当然不懂其中的门道, 但他手底下有的是人懂, 比如霍光就会帮他把东西都准备好, 并且及时提醒他给长安那边写信。

  霍善平时话就很多,霍光一提醒, 他马上就敞开了写。比如连着蜡烛寄过去的信,就讲述了他关于元宵灯会的宏大构想。

  虽然他在新丰县那边搞过中秋灯会, 但那只是在福寿里范围内搞的, 所有人家加在一起也就那么百来户。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他在西陵城搞灯会,城里城外可是有好几千户人的,到时候几千盏灯一起点起来, 瞧着肯定壮观得很!

  虽然距离元宵灯会还隔得老远, 霍善已经在心里想了百八十遍了, 给刘彻他们描述起来自然也写得活灵活现。

  他对灯会的期待都快溢出纸面了!

  到时候满棚的花灯挂在那儿上,会解灯谜的有缘人就可以带走自己心仪的花灯啦!

  他们府衙的媒人们还会针对处于适婚年龄的男男女女出一批成对的花灯, 要是在茫茫人海中看到提着相似花灯的少男少女可以勇敢地上去和对方说说话。

  这未尝不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有句诗叫什么来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对了,听说孝文皇帝敲定元宵节作为法定节假日,这天是祭祀太一神的重要日子,所以他们还要举办盛大的游神仪式,到时候将会敲锣打鼓舞狮子诚邀太一神来江夏郡玩耍。

  至于这些习俗起源于哪里的,霍善其实也不太清楚,反正怎么热闹怎么来就是了。

  一点都不考虑别人筹备起来是忙不忙累不累。

  常年只负责提出“我要这个”“我要那个”的霍善在信中猛吹了一通,才把信连着蜡烛一同送往长安。

  

  等远在长安的刘彻等人收到信,灯会的筹办流程都已经走了一大半。

  刘彻收到蜡烛,也没觉得多稀奇,毕竟他是皇帝,皇帝还不至于用不起蜡烛。

  唯一比较特别的是霍善送来的大多是白蜡烛,颜色和蜂巢中取出来的黄蜡有一定的区别。

  刘彻随手拿了根蜡烛给旁边坐着的卫青看,没旁人在,两人的坐姿都挺随意,靠得也近,卫青一伸手就能把蜡烛接过去。

  刘彻嘲笑:“这小子没见过什么好东西,得了几根蜡烛就往长安送,也不嫌寒酸。”

  卫青应和道:“小孩子能有什么见识,自己觉得好的就径直送来了。”

  刘彻未置可否,心里却还挺受用。

  没错,就是这个道理,虽然送来的东西挺普通,但也算是小孩子的一番心意。

  可等展信一读,刘彻脸上的笑容就渐渐消失了。

  这家伙居然要举办一场盛大的元宵灯会!

  你小子去了外头怎地能玩出这么多花样?

  最关键的是,你跑那么远去玩,我连夜出发都赶不过去。

  真是岂有此理!

  刘彻对此十分愤怒。

  怎么不早点说!

  卫青道:“就算他提早说了,冬天也不好出门。”

  刘彻还是很不满,开始在心里计算举办这个灯会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算完以后他就舒坦了,乐道:“你看他这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的,不会把全部身家贴在江夏郡里头吧?”

  别的不说,光是这满城灯烛就耗费巨大。

  长安城这种遍地富豪与权贵的地方还好,江夏郡哪有那么多能陪着他整日豪奢的豪商巨贾?

  事实上刘彻答应把霍善放去江夏郡,也不全是因为觉得这小孩有几分神异在身上。

  这小子年纪这么小,到了地方上难免有人欺他什么都不懂事,动点不该动的心思、干点不该干的勾当。

  刘彻是要对南边动兵的,要是将来事到临头这些家伙却推三阻四不配合,扯起皮来更麻烦。还不如提前把这些心怀鬼胎的家伙给勾出来,找个由头把他们全收拾了。

  至于霍善这娃儿会不会真的被人欺负,那肯定是不会的。真要有人敢叫霍善受了委屈,霍去病那脾气还不把整个江夏郡给掀了。

  只是霍善上任这小半年,居然没生出什么乱子来,反而还有传言说他是什么“断案如神小太守”“妙手回春小神医”。

  真要问他神在哪里,又说不出太玄妙的案例来,治的都是些极寻常的病,断的也都是些极寻常的案。

  这点儿本领霍善在京师时便展露过,再听别人汇报上来似乎也没多稀奇。

  刘彻觉得他这又义诊赠药又大搞灯会的,迟早会把他那不怎么宽裕的钱袋子给掏空。

  说不准得把冠军侯府也给赔出去。

  刘彻说道:“等他们父子俩回长安,说不准得靠你这个当舅公的接济过活了。”

  卫青倒是有不同的意见,他觉得李长生等人绝对不会让霍善随意挥霍。

  提到彼此都挺亲近的晚辈,卫青不免也与刘彻开起了玩笑:“万一阿善把江夏郡治理得富可敌国,陛下可就要烦恼怎么给他升官了。”

  刘彻说道:“有什么好烦恼的,他真要能把江夏郡治理好,便是给他当个丞相都无妨。”

  卫青:?

  这玩笑不开也罢!

第171章

  虽说史书经常点评刘彻爱把丞相当摆设, 遇事只找自己看重的人讨论,不过扔个奶娃娃上去当摆设还是儿戏过头了。

  为防刘彻当真把霍善扔上去当靶子,卫青不得不敛容正色劝刘彻不要开这样的玩笑。

  见卫青这一本正经的模样,刘彻笑呵呵地手里把玩着江夏郡进贡的白蜡烛:“看来你对这孩子还挺有信心的。”

  这都帮忙推辞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