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2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四个小老头儿齐齐露出疲惫却坚强的笑容。

  不坚强又能怎么办?眼下霍善字都认不全,新手任务都接不了!

  为了更好地展开教学,他们还利用空余时间相互探讨、相互学习,如今孙思邈和李时珍都已经熟练掌握汉代关中话了!

  孙思邈趁着霍善被自己发起的话题吸引,一面给他讲鞠球的起源一面塞入劝他学医的私货:【相传这东西可是黄帝发明来强身健体。黄帝知道不,就是《黄帝内经》的那个黄帝,你多识些字后我们可以教你学这本书……】

  霍善: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霍善拒绝接受孙思邈的劝学,马上把小脑袋转了回去,兴致勃勃地与小伙伴们分享自己刚获得的新鲜知识:“你们知道鞠球是怎么来的吗?”

  小伙伴们齐刷刷给他当捧哏:“不知道!”

  霍善得意洋洋地道:“相传鞠球可是黄帝做出来的——不是长安城里的那位陛下,而是《黄帝内经》的那个黄帝!”

  小伙伴们听得糊里糊涂。

  霍善索性捡了根枯树枝在地上划拉起来。

  先写了个“黄”字。

  再写了个“皇”字。

  小伙伴们都不识字,但看得出两个字笔画不一样,惊叹道:“你会写字啦?”

  霍善更得意了:“当然会!”

  他本来也是不会的,记得去年李长生要教他识字,他屁股都没坐热就想往外跑。

  别说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便是抓知了追蜻蜓都比读书习字有意思!每到捡蝉蜕的季节,他天没亮就能爬起来到处寻摸,简直快活到不行。

  这不是有四个小老头儿见缝插针地轮流教学嘛。

  在他们通力合作之下,整体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这不,霍善这会儿都能跟小伙伴们炫耀自己会写字了。

  “字写得不错啊,谁教你的?”

  小孩子们正热热闹闹地围着认“黄”和“皇”,却听身后传来一把天生带笑的好嗓子。

  霍善好奇地转头看去,瞧见个三十五六岁的中年人,对方穿着一身粗布麻衣,手里提着坛酒。他身量极高大,凤眼狭长,相貌堂堂,只是脸上总噙着几分似戏谑又似嘲讽的笑,瞧着便不怎么正经。

  是个不认得的外乡人!

  霍善很有保卫福寿里的责任感,站起来问来人:“你是什么人?”

  要知道寻常黔首和达官贵人不一样,他们平时顶多去县里赶个集,想要出远门须得去县里登记清楚去哪里、去多久、什么时候走以及什么时候回来。

  自己随便往外跑可是犯法的!

  正因如此,寻常人对外乡人的到来也很警惕,总担心这些外乡人是瞎跑过来的。

  窝藏犯人也犯法!

  “别害怕,我叫东方朔,是来拜访朋友的。”那男子笑眯眯地安抚众小孩,“你们这里一个叫李长生的人对吧?你们知道他家住哪儿吗?谁能给我领路?”

  众小孩齐齐看向霍善。

  东方朔明白了,瞧着最机灵的霍善应当就是好友李长生收的徒弟。

  他身高九尺,手长脚长,一伸手就把霍善从小孩堆里提溜起来了。

  东方朔把他拎在手里掂了掂,夸赞道:“长生把你养得不错啊,挺坠手的。”

  霍善最不喜欢被人拎着了,登时奶凶奶凶地喝道:“快把我放下,不然我咬你!”

  说完他还朝东方朔龇出一口小白牙,表示自己牙口可好了。

  一咬必见血!

  就问你怕不怕!

  东方朔见霍善气鼓鼓的,便没再逗他,从善如流地放他下地。

  霍善知晓东方朔可能是自家师父的客人,哼哼唧唧地将自己的东西收拾收拾,左手抱着心爱的鞠球,右手抱着心爱的竹节水壶,不太情愿地迈开小短腿把东方朔往自己家里领。

  作者有话要说:

  霍小善:你的小可爱突然出现!

  *

  开文啦!

  想给我们初来乍到的霍小善求点营养液!富婆,饭饭,饿饿!(*ω\*)

  *

  写在前面:日常文,从崽小时候写到大,没啥大格局,只是热爱分享一些藏在史料堆里的小快乐;非考据党,剧情非全部跟着历史走,人物关系以及事件发生时间可能会按剧情需要调整,这类调整在小说里不是错误,不必特意指出(?)。

  *

  注:

  ①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出自《黄帝内经》

  ②鞠球做法:出自《康熙字典》

  “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戲毬,古用毛糾結為之,今用皮以胞為裏,嘘氣閉而蹴之,或以韋為之,實以柔物,謂之毬子鞠”

  ③说起召唤出来的这几位名医,有三个在隔壁《闲唐》和《嬉闹三国》出现过哦(此处毫无广告痕迹

第2章

  不远处有座洁净整齐的农家小院,其中一侧用竹篱笆围起了几只肥母鸡,它们边咯咯咯边来回踱步,看起来有股子“劳动最光荣”的骄傲劲。

  毕竟家中小主人霍善吃的蛋全仰赖它们供应。

  另一侧有口大大的石井,井旁坐着个丰神俊朗的青年男子,约莫也是三十五六岁,一身方士打扮。

  此人正是霍善的师父李长生。

  他正专心致意做着雕刻活,刻刀在他手里灵活飞动,那刀分明又轻又薄,由他使来却有着削铁如泥般的锋利。数不清的碎屑雪花似地散开,精巧的图纹渐渐随之显现。

  这是李长生最近刚接的新活:给新丰县一富豪的老母亲做墓砖砖模。

  汉兴八十余年,至少有七十年是覆笼在黄老之学影响下的。

  须知他们的高祖皇帝可是个能在儒冠上撒尿的狠人,他打下大汉江山后虽然起用了一批儒士,但也仅限于起用。

  接下来几任帝王都十分推崇老子的“无为而治”,希望天下黔首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学《老子》的人得意洋洋数十年,压得儒士们抬不起头来,有什么想法都只能憋着。

  近些年倒是有了些许变化,主要是刘彻继位后儒士之中竟憋出了一个董仲舒。

  董仲舒这家伙通读百家之学,精挑细选地把有用的东西都揉吧揉吧编进自己书里,然后给刘彻上书提出“罢黜百家”的建议。

  刘彻一看董仲舒的说法,又是什么学术上的大一统、又是什么天人感应,处处都搔到了他痒处,欣然把这个建议推广开去。

  当然,这并不妨碍刘彻继续寻仙问道、迷信方士。

  矛盾吗?不矛盾。

  你看董仲舒提了天人感应的说法,说明儒家也认为人间之外别有天,那他想上天成仙有什么不对?

  连当皇帝的都如此坚定升天之说,寻常人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活着的时候有钱有权、格外幸福的那批人,他们都坚定不移地认为人死之后可以升天为仙。

  这一点充分体现在汉代人的墓葬文化上:他们用来砌墓室的墓砖都印有各式各样的导引图,深信这些与成仙相关的图纹能够指引逝者羽化成仙。

  皇帝和许多达官贵人更是在生前便开始修筑自己的陵墓。儿孙给自己修陵墓,哪里有自己亲自盯着来得尽心?

  比如当今陛下刘彻的茂陵目前已经动工二十多年了。

  足见时人对死后之事是多么重视。

  既然大伙都信这一套,李长生这个方士想混口饭吃可太简单了。

  比如他正在雕刻的砖模便是门不错的营生。

  墓砖都是先做好砖胚,再把砖模往上一摁,各具花样的砖头便成型了。

  李长生做的砖模又更为特别,都是依据逝者的家庭情况、个人经历、临终心愿等等为对方量身定制一套升天导引图纹。

  只不过这种独一份的东西么,价格总是贵一些的。他一年只需要接上一两次活,就可以养活自己和两个徒弟。

  李长生正埋头地忙活着,忽听院外传来哒哒哒的脚步声。

  一听就知道是霍善回来了。

  人相处久了是可以认出对方足音的,霍善这小子从学走那会儿起就特别好动,一天到晚跑来跑去,走起路来还特别用力,每一脚都踩得啪啪响,一个月就能把鞋子穿坏。

  李长生放下手头做到一半的砖模,汲了些井水洗净手。他才刚拿起旁边的巾子把手擦干,就瞧见霍善径直从外头蹦了进来,边朝他跑来边嚷道:“师父,师父,有客人来啦!”

  李长生无奈地叮嘱道:“走慢点,小心摔着了。”他说完抬眼往门口一看,神色微讶。

  霍善看看李长生,又转头看看东方朔,哒哒哒地凑到李长生近前问:“是您认得的人吗?不是坏人吧?”

  东方朔:“………”

  你小子说这种话能不能小声点?

  霍善一点都不怕被东方朔听到,男子汉大丈夫从不背后说人小话,合该当面大声讲!

  李长生抬手摸了摸霍善圆溜溜的脑袋,笑着说道:“这是我的好友东方朔,你去叫易知多备些吃食,今儿要招待客人。”

  东方朔哈哈笑道:“我就知道来找你蹭吃蹭喝准没错。”

  霍善又哒哒哒地跑去后院给易知传话。

  易知是个哑巴,父母去世以后为兄嫂所不容,不仅不给他吃饱,还变着法儿折磨他。

  有次霍善意外撞见了易知挨打,非得让李长生把人给带回家。

  李长生抵不过他的央求,只得与那户人家商量着把易知带了回来。

  易知本来没正经名字,“易知”二字还是去年李长生给他起的。霍善仗着别人不能说话,对着易知一口一个“师弟”地喊,非说是他先进的师门,所以他是师兄,易知是师弟!

  别说易知是哑巴反驳不了了,就算他不是哑巴也不打算反驳。

  每次霍善喊他师弟他回应得很快。

  自从正式拜入师门后,易知便自觉地肩负起劈柴挑水烧火这些杂活。

  易知年纪小,身板还不算太结实,脾气却格外倔,李长生不让他干他也非要干,仿佛不干点活就对不起自己吃下的饭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