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208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只是出于对刘彻不幸遭遇的好奇(或幸灾乐祸), 嬴政还是坚强地让苏轼展开说说。

  反正他已经知道自己为啥费鲍鱼了, 怎么能不知晓刘彻都遭遇了啥?

  苏轼作为一个阅读面十分宽泛的博学人士,当即给霍善提供自己遍阅各类古籍读到的汉武帝八卦逸闻。

  据传汉武帝才死没多少年, 就有人在采药时发现装着经书的金箱, 里头有三十余本经书, 且还记录着许多臣子的姓名。发现之人仔细一比对, 赫然发现上面写的全是汉武帝时期的老臣。

  当时的河东太守连夜把这个金灿灿的金箱送往朝廷,汉宣帝一看, 感到很不妙,马上找他曾祖父的老臣出来辨认。

  其中一位典书郎冉登看到那金箱的经书后当即痛哭流涕:“这箱书明明是我亲自放到陛下棺木里去的, 怎么出现在外面!”

  汉宣帝既悲恸又惊愕, 忙把它供奉到武帝庙里去。

  苏轼觉得这个出自《汉武帝内传》里的传奇故事就很不错,非常适合改头换面演给刘彻看。

  你看把这皇帝换成富商,曾孙换成儿子,典书郎换成老仆, 是不是就成了个很接地气的孝子贤孙故事?最后可以让这个儿子来一句, 悔不该以金箱陪葬, 反倒让贼人动了恶念、害自家父亲尸骨曝于荒野!

  这样不就点题了吗?!

  别看宋代称得上是士大夫最好的时代,他们宋人也是坚持薄葬的。

  主要是前人都把显眼的金矿都霍霍得差不多了, 他们也弄不起那样的陪葬,再加上宋朝皇室在谏官们的监督之下连生前住的宫殿都修不起来,何况是死后的皇陵?

  在皇室的带头作用之下,宋朝自上而下都比较推崇薄葬。

  苏轼表示霍善如果想要这出戏,戏本子什么的就交给他来加工吧!

  他们宋朝人的娱乐业也是很发达的,像这种表演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滑稽戏目,他们的勾栏瓦肆里也经常会演出!

  平时的生活已经这么辛苦,谁不想看点轻松愉快的东西放松一下?

  苏轼还怂恿霍善去问刘彻有没有金箱可以借给他当道具,实在不行借几本他时常带在身边的经书也行,这样刘彻会更有代入感。

  目睹整个过程的嬴政:?

  嬴政深深怀疑苏轼是想怂恿霍善去作死,好把他骗到他们那边去生活。

  大秦还是得再抓把劲,不然抢不赢偷跑了一千多年的宋朝!

  霍善哪里知道嬴政的想法,他觉得苏轼的提议很棒,所以回到太守府后就屁颠屁颠去问刘彻有没有金箱子。

  刘彻道:“你要金箱子做什么?”

  霍善就给他讲自己要在庙会上倡导薄葬,准备命人排几出俳优戏教化百姓。可惜他手头没有这么贵重的道具!

  刘彻一听霍善是要宣扬什么薄葬就知道不是好事,压根不上他的当:“谁出门玩带个金箱子。”

  霍善听后觉得有道理,又问刘彻有没有经书之类的可以借给他。

  刘彻继续无情拒绝:“没有,谁出门玩还带经书。”

  霍善一想,对哦,他出去玩也不可能带这些东西。

  既然刘彻根本不上套,霍善也无计可施,只能去找自家师父讨道具去。反正金箱子可以不用真金的,只需要看起来金灿灿就好!

  刘彻看着这小子一溜烟跑走了,不由跟旁边的卫青讨论起来:“总感觉这小子在憋什么坏。”

  卫青道:“就他那藏不住心思的性情,哪里能憋什么坏。应当是今天聊到了孝子应该事生还是事死,他才起了这样的想法。”

  他之所以找刘彻借金箱子,估计也是因为这种东西估计只有刘彻才有,寻常人哪个用得起金子来打造箱子?

  刘彻道:“你不懂,这小子坏得很。”

  作为一个有四十年作妖经验的过来人,刘彻一眼就看出这小子没憋什么好屁。

  卫青:“……”

  知道了,你们果然是臭味相投。

  另一边,霍善找李长生说出自己的新想法。

  想要搭个戏台子演好多出戏!

  给江夏百姓看,也给刘彻看!

  李长生:“……”

  也行,不就是搭个台子,这事儿简单得很。

  府衙这边积极联络当地俳优过来试戏,也算是给江夏郡的民间艺人提供一个正经表演舞台。

  而且这既然是嫘祖庙会,那肯定也是需要个展台来展示江夏郡丝织品的。

  小孩子本来就该开开心心玩耍,有个事情给他忙活忙活也挺好。

  只是听霍善说其中几个发墓传奇故事的原型都有茂陵的份,李长生还是忍不住叮嘱道:“你可千万别在陛下面前说漏嘴。”

  霍善信誓旦旦地表示绝对不会。

  李长生:“……”

  他怎么这么不信呢?

  接下来几天,霍善都在接收苏轼他们传过来的戏本子。

  在元曲盛行之前,民间和宫廷也是有那么一批“戏子”的,秦汉时期他们被称为俳优。

  俳优之中有专门给人逗乐的,也有暗中在戏里夹带讽刺内容暗骂皇权、官府乃至于乡绅豪强的。像刘彻就爱把东方朔带在身边解闷,有人认为刘彻就是把他当俳优来对待。

  要写后世那种文雅的戏文可能得精雕细琢,写这种只需要对白足够震撼人心、情节足够引起热议的命题俳优戏,对袁枚他们而言简直小菜一碟。

  霍善快速集齐几份大伙一起修改出来的戏文,溜达去找司马迁探讨选角事宜。

  没错,司马迁目前在太守府中是管人事的。

  碰上天子巡幸江夏郡这种大事,司马迁每天都打起十二分精神地在太守府干活,晚上还要去关心自家随驾而来的老爹吃得习不习惯、睡得习不习惯。

  整个人都处于很紧绷的状态。

  到底还是个没经历过太多事的年轻人。

  今儿一早,司马迁右眼眼皮就一直跳个没完。

  不妙,不妙,似乎有什么不好的事正在发生。

  瞧见霍善抱着叠文稿过来了,司马迁的眼皮就跳得更厉害了。

  只是都迎面碰上了,司马迁也不好转身就走。

  霍善做事一向不磨蹭,见到司马迁后立刻拉着司马迁让他通知城中俳优过来试戏。实在凑不齐人的话,临时拉几个上台后不会怯场的壮丁来也可以。

  

  司马迁早就听闻霍善要排戏的事,目光不由落到了霍善那叠文稿上:“你已经准备好戏文了?”

  霍善点头如捣蒜,大方地把自己整理出来的戏文稿子拿给司马迁看。

  这些戏文对俳优的文化程度要求不是很高,只要知道大体情节,只管你来我往地演出来就可以了。

  而情节往往也非常简单,像取材于茂陵失书的《金箱藏经》,只需演个发现金箱、送回金箱、辨认金箱、抱箱痛哭就完事。

  司马迁一向是爱搜集各种传说故事的,一开始读那叠文稿就有点停不下来的感觉。

  明明是极其寻常的教化故事,读起来怎么就这么让人欲罢不能?

  《金箱藏经》读完了,接下来就是《真假孝廉》,这是围绕着“举孝廉,父别居”来讲的。

  故事有两位主人翁,一位叫贾孝,一位叫甄孝。

  贾孝在其父生前任他自生自灭,其父死后却大办丧礼装孝子,偏偏考察孝廉的人过来以后看到他哭得那般情真意切,又把丧礼办得那般隆重,当场把他举荐给朝廷!

  而甄孝因为悉心侍奉生病父母、掏空家底为父母治病,以至于在父母亡故后无钱料理丧事,自责地在父母灵前哭得肝肠寸断。

  考察者见他家中只余一草堂,给父母准备的棺木也十分简陋,登时觉得他不孝至极,判他一个永不录用!

  司马迁看得痛骂出声,直呼从未见过如此荒唐之事。

  这个举荐人难道不去核实一下的吗?

  简直草率到令人发指!

  再往下看,这样的国家自然很快要完蛋了,下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发墓》了。

  王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其中有个叫曹操的诸侯,个头短小,心却不小,他因为自己无钱打仗,决定效仿前辈们干点缺德事。他设立了发丘中郎将以及摸金校尉,进行有组织有纪律地发墓行为,凡是瞧着有点规模的陵墓都遭了他的毒手!

  什么王侯将相,什么孝子贤孙,就是你们最喜欢往墓室里塞金银珠宝对吧,那我就笑纳了!

  这些墓主人生前绝不会想到,竟是这些他们到死都放不下的金银与珍宝害得他们最终曝尸荒野!

  曹操靠着发墓得来的庞大军资成为了一代枭雄,正是因为自己起家时干了那样的缺德事,他坚决不让儿女给自己搞丰厚的陪葬,死前叮嘱妻妾们把自己房间里用剩的香都拿去分掉了。

  据说除了薄葬以外,曹操还设置了许多疑冢,让人无从知晓他的尸骨到底埋在哪儿。

  这可全都是凭借老曹自己丰富的发墓经验而琢磨出来的举措啊!

  看来他也很懂盗人者人恒盗之的道理。

  司马迁读完这三个故事,就明白霍善的意图了。他说道:“你想推行薄葬?”

  霍善仰头看司马迁:“薄葬不好吗?”

  司马迁当然不可能说不好,他也是赞同薄葬的,比如劝说孝文皇帝简丧薄葬的人就获得了他的高度赞誉。

  只是刘彻可没他祖父孝文皇帝那么好劝。

  司马迁认真说道:“这样挺好。”

  他便与霍善一起去筛选适合上台演出的俳优,并爽快地应下监督这些人排演的差使。

第187章

  霍善跟着司马迁挑了一会的人, 注意力就转到了那些会杂技的民间艺人身上,兴致勃勃地让别人表演给他看看,只剩下司马迁在苦哈哈地照着标准选人。

  司马迁挑好人后找霍善看看他满意不满意,霍善才意犹未尽地从一个耍猴人身上收回目光, 他对排戏的新鲜劲已经过去了, 一本正经地对司马迁投以“你办事我放心”的表情,并表示将这件事全权委托给司马迁来督办。

  司马迁:“……”

  他真不是干这个的!

  只是想到这些戏都是有教化意义的, 绝对不是只为了娱乐大众, 所以司马迁还是无奈地应了下来。

  霍善一点都没有自己特别不靠谱的自觉, 将事情统统甩出去以后就兴致盎然地和那只驯化得很好的猴子坐到一块,跟人猴子你一颗我一颗地分果子吃。

  等他小伙伴夙小星来找他玩耍, 就变成两娃一猴排排坐吃果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