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222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赵煦你知道不,他是大宋的皇帝,不过他们大宋的情况比天宝十三年要好点。

  虽然赵煦本人不治疗可能没几年可活了,但按照记载大宋得二十多年后才搞出靖康之耻的危局,可见当时宋朝还挺有折腾的本钱,不像大唐这样迫在眉睫!

  赵煦看过大变活瓜以后也积极配合治疗了。

  好西瓜,立大功!

  杜甫:“……”

  没想到那个每天没心没肺吃吃喝喝的苏轼竟也有过那么坎坷的经历。

  霍善抱着瓜重回到那座富丽堂皇的道观前。

  一点都没有因为自己刚说过“钱够了就不卖了”的不好意思。

  他昂起脑袋问守门人自己能不能带杜甫进去拜访李持盈。

  守门人是看着人客客气气把霍善送出来的,闻言犹豫片刻,打发个小道童入内通传。

  很快地,那小道童跑出来领霍善两人入内。

  霍善见那小道童和自己年纪相仿,相当自来熟地和人家聊了一路。

  说话间,他又被领到李持盈所在的静室之中。

  李持盈只比李隆基小那么几岁,目前也已经六十多岁了,她虽然辞去了封号与食邑,生活却依然优渥得很,有自己的道观与几处别庄,想去哪儿修行就去哪儿修行,日子过得十分舒适。是以岁月在她身上留了情,即使年过六旬,她丰腴的面庞瞧着不见丝毫老态。

  见霍善又抱着个瓜进来,身后还跟着个中年文士,李持盈不由笑着打趣道:“不是说钱够了吗?”

  霍善说道:“我这次不是为了钱来的。”

  李持盈伸手拍了拍他抱着的西瓜,说道:“那你怎么又带着瓜来了?”

  霍善道:“我给你表演一个术法哦!”他当着李持盈的面把西瓜收回到医馆仓库里头。

  那么大一个西瓜,凭空消失了!

  李持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李持盈虽然入道多年,也见过不少道家高人,可真要说道家术法,她还真没见识过。她奇道:“你难道是天上仙童下凡来了?”

  霍善道:“不是的,我是来给人治病的。”

  李持盈:“你是说我生病了?”

  霍善摇头。

  李持盈道:“那是谁生病了?”

  霍善一本正经地说道:“你们大唐马上要生病了!都说‘上医治未病’,所以我来给你们讲讲,看看你们要不要治。你能带我去见能作这个天下主的人吗?”

  《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要是等真正发病了再去治疗,很多事情就给耽误了!

  李持盈虽辞了公主封号不再关心朝政,却也听闻了朝中的诸多乱象。她瞧了瞧眼前长得玉雪可爱的小娃娃,再看了眼那瘦削的中年文士,邀他们坐下说话。

  杜甫把自己遇见霍善的始末给李持盈讲了。

  当然,关于霍善的身份以及见到李世民的那些细节他没有多提。

  那与眼前的事不太相关。

  霍善在旁边听他们讲了一会,忽地感觉肚子有点饿了,于是……凭空掏出一份青精饭。

  他看着香喷喷的青精饭思索片刻,又……掏出一颗开好口的椰子。

  这是他前些天抽空跟着黄道婆去崖州给苏轼打卡纪念的时候商城新上架的商品,方便他随时随地有椰子水可以喝。

  只可惜西陵城种不出椰子来,他在家里反而不能随便掏出来。

  在外头就不一样了,他掏出什么都没问题,完全不用管别人怀疑不怀疑!

  光吃饭太干了,配上清甜可口的椰子水刚刚好!

  霍善就这么愉快地大快朵颐起来。

  直到察觉李持盈和杜甫都不再说话,齐齐转过头来目光幽幽地看向他,霍善才眨巴一下眼,目光在杜甫两人身上逡巡片刻,恍然大悟般分别给他们来了一份椰子加青精饭套餐。

  霍善大方地邀请道:“你们也吃!”

  如果说光听杜甫的叙述李持盈还很怀疑真实性的话,那看到眼前那蒸得晶莹剔透的乌米饭后她就彻底动摇了。

  即便霍善不是通晓古今的小神仙,至少也是身怀至宝的世外小高人。

  倘若杜甫所说的那个“未来”当真会发生,那对大唐而言无疑是极其惨烈的打击。不说大唐百姓会面临什么样的灭顶之灾,就连她们这些皇室宗亲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公子王孙又如何,战乱一起她们什么也不是。

  李持盈见霍善吃得老香,也没有催促霍善马上跟自己一起去求见李隆基。她派人先去兴庆宫那边递了个消息,才跟着霍善尝起了眼前的青精饭。

  本来李持盈觉得自己会食不知味,可第一口青精饭刚送进嘴里,她就感觉所有的味蕾都被它给唤醒了。

  她把整份青精饭都给吃完了。

  李持盈抬头一看,杜甫那边也已经光盘。

  两人四目相对,一时都有些赧然。

  ……他们本该表现得忧国忧民一点的,无奈这个饭实在太好吃了。

第202章

  李隆基夏日避暑, 爱待在兴庆宫。

  兴庆宫是他少年时的住宅,李隆基登基后便把它扩建成兴庆宫。

  等夺了儿子寿王的王妃杨氏当贵妃,便时常与她长住兴庆宫,叫底下的人喊杨贵妃“娘子”, 两人宛如一对寻常夫妻, 对弈,听歌, 赏舞, 弹琵琶, 有着年轻貌美的贵妃作陪,李隆基便感觉自己的生命流逝得慢了些。

  他很享受这种感觉, 享受到不想再为朝中诸多杂事费脑子。

  他只要把控好方向, 大唐这艘大船自然会好好地往前驶去。他亲手缔造了这样的太平盛世, 百姓安居乐业, 天下人才皆得其所用,难道还有人会想不开造他的反不成?

  杨国忠年前还煞有介事地跟他说安禄山正招兵买马, 表示“不信您把他召来长安,他肯定不敢来”。

  李隆基听杨国忠讲得言之凿凿, 将信将疑地命安禄山来长安一趟。

  结果你猜怎么着, 安禄山马上就奉召来长安了,在他和贵妃面前依然和过去一样亲近,舞跳得还是那么好,身体轻盈得一点都不像个满身横肉的大汉, 仿佛依然是当年那个十来岁的胡儿。

  李隆基看得很开心, 心里又有些愧疚:自己怎么能听信杨国忠的话怀疑这么好的胡儿?比起自己那些个不讨喜的儿子, 安禄山又能干又敬爱他,处处都合他心意。

  为了补偿自己对安禄山的猜疑, 李隆基本想让安禄山出任三镇节度使的同时再兼任个国相。可惜杨国忠他们坚决不同意,李隆基便只能同意了安禄山的请求,让他再兼个监马的差使。

  这种跟马匹打交道的苦差事,给他又何妨?

  李隆基一点都不觉得这一决定等同于把老鼠放进米缸里,他目前还是需要安抚好安禄山的,因为他还要高捧着手握重兵的安禄山来震慑住太子。

  他已经年近七旬,而太子也已经四十多岁,谁能保证他不会等不耐烦了直接逼宫上位?

  李隆基当年就是凭自己的本事当上皇帝的,所以他有意识地从方方面面制约太子,决不让太子有机会效仿自己。

  他死后皇位当然是要给太子的,可他不是没死吗?

  太子最好就安分一点,否则他又不是没别的儿子。

  兴庆宫中有一池,宽阔得可以泛舟其上,名唤龙池。李隆基命人在龙池之上修筑了三面临水的龙池殿,不仅可以享受清凉的夏天,还可以欣赏宛如水中仙般的龙池乐舞,日子实在再逍遥不过。

  李持盈派人来言明求见之意时,李隆基正在龙池殿和杨贵妃对弈,闻言笑道:“她要来见我怎么还要先派人来问?要我派车去接吗?”

  李隆基就剩这么个一母同胞的妹妹了,李持盈想来兴庆宫他自然不会拒之门外。

  来报信的人恭恭敬敬地说起李持盈还要带旁人过来的事。

  李隆基来了兴致,还真命人驾车过去接李持盈几人过来。他颇觉稀奇地和杨贵妃讨论道:“她不是说最近要清修不见外客,连我邀她她都不出门了吗?”

  杨贵妃道:“许是认识了什么有趣的人想引荐给你。”

  左右一会儿就能见到人了,李隆基也没有再猜,继续笑着往棋局上落子。

  没一会,李持盈就领着霍善二人到了。

  杜甫早前因为献上的歌功颂德诗文写得很有水平,也被安排在长安待诏。

  这种待诏要待到什么时候谁都不知道,得看你本人的社会活动能力了,大唐读书人想要施展满腔抱负得先折腰一次又一次、直至被打磨成适合官场的模样才能获得入场资格。

  像李白那样走特招渠道进来的,不就证明了根本不适合嘛。

  想长久当同僚的,还是得学会和光同尘才行。

  到目前为止,杜甫都没有真正踏入官场。

  李隆基自然也不怎么记得杜甫,不过他妹妹年轻时便喜欢这种文人墨客,见杜甫也算相貌堂堂,再听他自报家门,出身也还不错,出过个杜审言。

  这杜审言,李隆基有点印象,跟苏味道他们几人都是因为诗文写得好得了他祖母青眼。他那位祖母就爱养点会歌功颂德的文人在身边,要说多重用那肯定是没有的,但颇爱看他们掏出毕生才华来比个高低。

  杜审言是其中最自傲的,有次他跟着苏味道在吏部搞官员考核,出来后撂下豪言说:“这次苏味道要死咯。”别人听了大骇,问杜审言是怎么一回事,杜审言得意洋洋地说:“他看了我写的判文还不得羞死?”

  这家伙不仅脚踩当朝同僚,还拳打古代一众文豪,表示论文章宋玉屈原只配给他打杂、论书法王羲之得喊他一声老师。

  谁听了这等豪言能没点印象?

  那时候李隆基才十几岁,也曾听闻过杜审言其人其事,并亲眼看着他们这批御用文人在神龙政变之后被流放外地。

  印象比旁人更深一些。

  杜审言的孙子若是有那么一点才华,看在妹妹的份上给他个差使也不是不行。

  毕竟他如今也就这么一个妹妹了。

  只不过这杜甫为什么……把自家孩子也带来了?

  李隆基年纪再大,也不至于连妹妹家的孩子都认不出来,杜甫身旁那个长得分外讨喜的小娃娃绝对不是他的甥孙。

  霍善乖乖在旁听着杜甫自我介绍,等李隆基的目光落到自己面身上了,他才开口报上自己的姓名。

  姓霍的,那便不是杜甫的孩子。

  李隆基看向李持盈,想知道自家妹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李持盈说道:“兄长能让其他人先退下去吗?”

  李隆基看了眼杜甫,觉得这书生没什么威胁,他摆摆手让众人都退下。

  杨贵妃还坐在旁边没动,她不觉得自己是外人,李隆基也不这么觉得。他们在兴庆宫中就是一对再寻常不过的恩爱夫妻,按照民间的说法,夫妻都是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