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251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霍善笃定地点头:“我刚买的,哪能有错!”

  苏轼跑庖屋讨来两个热乎乎的白馒头,将信将疑地挖了点那不知名肉酱拿来就着馒头尝了尝,说道:“味道还不错啊,什么做的?”

  霍善热心地给他解答:“蚂蚁卵!”

  苏轼:“……”

  虽然李时珍说我曾写诗表示在崖州蛇虫鼠蚁蝙蝠都尝过了,但我这辈子真没有吃过啊!

第232章

  周朝对酱这种东西的喜爱是自上而下传开的。

  据传周天子每次吃饭时有六十种肉酱可以挑选, 而且这些肉酱往往都有固定的搭配菜肴。

  资深吃货看到端上来的是什么酱,就该知道即将上桌的是什么菜了。而特定的菜,也需要搭配特定的主食!

  比如吃野鸡羹,那是要拌螺肉酱的;吃鱼羹, 那则得配上鱼子酱。

  像这个蚁子酱, 人家就是吃肉干时用的,绝对不是像霍善这样配馒头片。

  苏轼这个什么书都读一点的博学人士, 知晓自己刚吃的是什么玩意以后一本正经地说道:“大冬天的, 这么吃感觉会闹肚子。这样吧, 我们中午把它做成周代八珍之一的名菜淳熬,让大家都尝尝!”

  霍善不懂就问:“什么叫淳熬?”

  苏轼便简单地给他讲了讲, 就是把肉酱热一热浇到饭上去, 再浇上一勺热腾腾的动物油膏, 那味道香得哟, 周天子都赞不绝口,把它列为“八珍”之一!

  书上又没说非要用什么醢, 咱用这个蚁子酱也是一个道理!

  反正甭管什么酱什么饭,热猪油一浇上去, 饭肯定是香的!

  霍善听馋了, 马上屁颠屁颠去找李长生说他们要给大伙做那什么周八珍。

  李长生认真听完后陷入沉思。

  

  这浇完后要是拌上一拌,那不就是猪油拌饭吗?

  只是见霍善兴致勃勃的模样,李长生也没拦着他们去庖屋里捣腾。

  左右只是往饭上浇个肉酱,总不能像烤竹筒饭那样烤焦。

  中午司马迁他们在府衙里吃工作餐, 很快发现今天似乎又是个新鲜吃法。

  热腾腾的黄米饭上浇着热腾腾的肉酱和热油, 连那平日里看起来没什么滋味的黄米仿佛都生出了几分诱人光彩来。

  一行人忙活了半天, 本来就饿了,闻着饭香更觉已经前胸贴后背, 麻溜吃起自己那份午饭来。

  尝了几口香喷喷的肉酱饭,有人开始感慨还得是太守府这边伙食好,别的地方莫说是天天吃肉了,就连粗粮饭那也是一天两顿。

  这也是广大黔首正在过的日子,上午一顿,下午一顿,一天就这么应付过去了,不是逢年过节的好日子那是一点荤腥都没有的。

  司马迁他们的出身倒不至于过那样的艰苦生活,至少饱暖问题他们从不需要考虑太多。

  只是他们在江夏郡这边待得久了,看到的民生民情也多了,听了同僚这样感慨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把自己那盘饭吃得干干净净,一粒米都没有浪费掉。

  就是忍不住在心里犯嘀咕……这酱的口味有点怪。

  不难吃,但挺怪。

  肉酱这种东西,在周朝是由专门的醢人制作而成的,主要材料是各种生肉、生卵经过专业处理后佐以适量的盐、酒,密封起来耐心等它发酵个百八十天。

  甭管用的是什么肉什么卵,可以想象这玩意开封当天的味道肯定有点一言难尽。

  到汉代开始流行豆酱,这东西便宜实惠,味道还香,实在是造福千千万万餐桌的伟大发明。

  司马迁吃饱以后正要去干活,路上遇到在廊下遛弯消食的霍善,不由问起中午这顿工作餐用的是什么酱。

  此前好像没有吃过!

  霍善见司马迁如此慧眼识酱,马上开心地给他介绍起来。

  那可是来自周朝的蚁子酱!

  我们要感谢丘先生的馈赠!

  想想看,蚂蚁那么小,想凑齐一坛蚁子酱多不容易!

  别人给我们赠送这么珍贵的东西,我们一定要珍惜啊!

  霍善归纳总结:“既然你们喜欢吃,下次让庖屋那边再给你们做。”

  司马迁:“……”

  司马迁麻了。

  司马迁委婉地说道:“倒也没有那么喜欢,这东西做起来一定很麻烦,不用特意给我们吃。”

  霍善听司马迁这么说,也没有非要给他投喂蚁子酱不可。

  都聊到这里了,霍善又给司马迁科普了几句蚂蚁可能存在的寄生虫问题,蚂蚁有时候也像钉螺一样承担着中间宿主的角色,当一些类型的绦虫卵、吸虫卵进入蚂蚁体内后可能发育成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囊蚴,胃酸都酸不死它们!

  霍善道:“所以,我们最好不要生吃蚂蚁!”

  司马迁听了半天,也只听懂这最后一句。

  他忍不住道:“一般人都不会生吃蚂蚁。”

  霍善疑惑:“不会吗?我小时候就想吃吃看!”

  司马迁已经是几个娃的爹,听霍善这么一说也想起来了……每个小孩似乎都有个看到啥都往嘴里塞的操蛋时期!他说道:“我会叮嘱家里的小孩儿别乱吃。”

  霍善用“孺子可教也”的眼神看着司马迁,又给司马迁讲起另一样周代肉酱常用材料——蜗牛。这个更是寄生虫大户,千万不要生吃!

  司马迁:生吃蚂蚁还好,生吃蜗牛这玩意就算是小孩子也需要一定的勇气吧?

  ……等会,周天子除了吃蚂卵酱外,还吃蜗牛酱的吗?

  嘶。

  从未关注过的奇怪知识又增加了。

  看来那时候的醢人为了凑齐六十种肉酱可谓是煞费苦心啊!

  司马迁秉承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原则,很快就把他们中午吃了蚁子酱的事给众人讲了,顺便还把霍善给他讲的寄生虫小课堂一并传播出去。

  接着每个人都怀着……“我不能一个人听到这些玩意”的淳朴想法,对路上遇到的所有一起享用过蚁子酱的同僚分享这一切。

  对于太守府而言,这又是到处都充满知识芬芳的一天。

  霍善当晚送走了跑过来凑热闹的苏轼,还和孔丘汇报了一下大家都很喜欢吃蚁子酱浇饭以及自己积极传播周代饮食文化的事。

  我,霍六岁,今天也在努力让咱大汉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你推崇的周礼!

  不用太感动,这是崽应该做的!

  霍善还向孔丘提问:“也不知道蜗牛酱这东西味道怎么样,您吃过吗?”

  孔丘:。

  说实话,他也没吃过。

  嬴政在群里冒了个头:“连天子都吃这么古怪的东西,可见他那边的饮食实在不怎么样,下次还是来我们这边玩吧。”

  苏轼道:“恕我直言,你们那边也没好到哪里去。”

  嬴政念:“靖康耻,犹未雪……”

  苏轼:“……”

  苏轼当场反弹:“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世界一下子清静了。

第233章

  过了岁首, 天越发冷了,许多人都待在家里猫冬,霍善平时也减少了出门溜达的次数,转为在府衙内遛弯, 或者背着小手去郡学那边看人读书。

  路上遇到落单的生员, 霍善还似模似样地抽查人家的学习进度。他小小年纪就把许多书倒背如流(实在不行还能现场找场外援助),着实激励了不少年轻人, 一个两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埋头苦读。

  有董仲舒这么一位拥有三十多年从教经验的教育大家在, 江夏郡新一年的教育规划很快走上正轨。

  别看董仲舒在后世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挂钩,实际上他博闻强识, 少年时便把百家之学都通读了一遍。

  他悄悄把自己需要的内容都整合进儒家学说里, 不需要的内容就剔除出去。

  像他一心推崇的天人感应之说, 许多内容就是从阴阳家以及道家那边化裁而来。

  既然精华都已经挪用过来了, 百家自然可以一脚踢开了,这才有了《汉书》所说的“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以六经为代表的“儒术”形成了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

  而天人感应学说伴随而来的灾异论, 一度成为臣子制约皇帝的武器, 在汉武以后的汉代政治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可惜这种作用是极其有限的,皇帝要么充耳不闻,要么推锅给臣子——这日食/月食/地震的出现都是因为你们这些臣子干得不好!

  比如聪明如刘彻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陷阱,对董仲舒的学说只采纳了可以增强自己集权的部分, 对于天人感应部分表示“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一脚把董仲舒踢去给自家兄弟当了好些年的国相。

  要不是董仲舒跑得快, 估计现在坟头草都老高了。

  不管好不好用,董仲舒总归还是试着把武器制造出来了, 这武器上可制约皇权,下可教化黔首,深受历代文官阶层喜爱。

  只要国家处于太平无事、平稳发展的阶段,就是它大绽光彩的时刻了!

  国家有事约等于没用。

  这日霍善与刘据一起到郡学溜达,顺路去找董仲舒聊聊天,讨论他当初那“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春秋》大一统观点。

  按照董仲舒的意思,墨家、医家、农家这些实用学科的上升道路都要被断绝,这难道合理吗?

  霍善对此不太服气,江夏郡这两年的发展证明了这些学科都是很有用的。

  董仲舒坚持己见:“有用是有用,但不能拿来治理国家。”

  “工匠、医卜之流只适合安心做自己的事,若是把心思摆到了别的方面又如何能做好本职?他们要是把本职工作做得足够出色,自然能得到相应的地位和奖赏。”

  他举了霍善认识的义姁当例子,义姁为太后治病立下功劳,刘彻因为她自己不是男子不能赏她官当,便把她那杀人逃窜混迹江湖的弟弟捞出来封了官,如今她弟弟义纵都当长安内史(相当于半个首都市长)了。

  提起义纵这种以敢杀豪强著称的酷吏,董仲舒语气里明显带着几份不喜。他们这类人喜欢秩序,不喜欢这种长期以残酷手段达成目的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