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263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光凭江夏一郡的旧衣被也没法尽数满足关东诸郡的需求,霍善便建议汲黯去找自家师父聊聊,趁着天气还没冷下来改进一下本郡的采煤技术。

  只要完善好关于煤矿从开采到加工的生产过程,官府开采出来的煤矿完全可以供更多人取暖。

  正好可以把那些可能熬不过冬天的人聚集起来干活,期间给他们供给食物和冬衣,这样大部分人都能安稳过冬了。听说晏子就是这么干的!

  汲黯本来只是想来道谢的,没想到霍善还热心地给关东诸郡出谋划策。

  他越看霍善越是喜欢,邀霍善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到他家去做客。

  小老头儿虽然脾气倔,但也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谁都骂的。

  汲黯走后,刘据才和霍善讨论起来:都说这汲黯脾气不好,怎地瞧着还挺慈眉善目的?

  霍善怎么知道,他也是第一次见到汲黯来着。

  想到汲黯以前只要是他写信去问了,往往都会耐心地回信给他答疑解惑,霍善评价道:“可能他是个面冷心热的大好人,所以大家都误会他了!”

  刘据觉得很有道理。

  几个小孩都没把这个小插曲放在心上,继续投身于伟大的弹棉花事业之中。

  汲黯才走没多久,他们的“棉花屋”又迎来几个不速之客。

  刘据听到门口的动静抬头一看,嚯,我爹。

  卫伉三兄弟跟着抬头一看,嚯,我们爹。

  正埋头弹棉花的霍善一抬头……

  嚯,我爹!

  没错,刘彻领着卫青跟霍去病过来遛弯了。

  霍去病一眼就看到弹棉花弹得自己满身毛茸茸的霍善。

  霍去病:“……”

  怎么才半天不见,自家娃就能玩出点新花样来?

  霍善见到霍去病三人,马上又放下手头的活跑过来给他们派发口罩,等他们都戴好了才领着他们入内参观棉花屋。

  一张大大宽宽的高腿木板床上,摆着张洁白如雪的半成品棉被,上头的棉花已经被弹的蓬松柔软,瞧着就给人一种暖融融的感觉。

  霍善积极地向卫青表功:“这是我们合力给舅公你做的新婚贺礼!”

  卫青知道这事肯定是霍善起的头,所以笑着摸了摸霍善的脑袋,劝道:“要是累了就歇着,你们的心意我都知晓了。”

  

  霍善道:“不累!”

  刘彻摸着那雪白的棉被,开始对霍善发动一些言语攻击,大意是这样的:你们江夏郡的棉被卖遍了长安,怎么皇宫里一张都没有?

  霍善和刘彻分辨起来,说他们皇宫里用的都是寻常人家用不起的蚕丝被,更别提火墙椒壁之类的防寒保暖措施,哪个冬天不是过得温暖如春?这东西就算送进宫里也没什么用处。

  还是刘据年纪稍长,一下子听懂了刘彻的意思,麻溜说道:“我们给父皇你也弹一张!”

  刘彻这才满意地在边上欣赏了一会他们轮流弹棉花,等看明白具体是怎么回事后便对刘据他们谆谆教诲:“这种事你们轮流弹几下就成了,剩下的交给底下人去做,别把太多时间浪费在此等小道之上。”

  刘据乖乖点头。

  刘彻转身走人。

  卫青多留了一会,让霍善把这张他们弹了半天的棉被留给刘彻,给他的新婚贺礼随便弹几下就好。

  他们回到长安有大把的事情要做,不能真耗费好几天在这种事上。他们几个能好好地长大成人,就是给他的最好的礼物了。

  同样的话由卫青说出来,听着就完全没有刘彻那种狗里狗气的感觉。

  

  霍善玩了半天弹棉花也觉得有点腻味了,马上积极响应:“我看着人弹一张最好的给舅公!”

  卫青笑了笑,伸手摸了把他毛茸茸的脑袋,转身去追上了早已走远了的刘彻和霍去病。

第245章

  霍善玩得很开心, 还趁机溜回去找他师父。

  李长生回到长安也见了见友人,中午汲黯登门拜访后他也没藏私,把在江夏郡摸索出来的采煤新法给汲黯讲了。

  这种黑漆漆的能烧的“石头”,从有文字以来就一直被人开采利用, 汉代的煤矿产业也挺发达。

  当初窦太后就有个被卖掉的弟弟曾经进煤矿干活, 当时煤矿突然坍塌,正在底下休息的一百多人都没了, 只有这位窦少君没出事, 当时的人都觉得神异至极。

  窦少君这位当事人也是这么觉得的, 他捡回一条命后感觉自己不是普通人,进了长安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找个算命的看看自己运势如何。

  算命的给他一看, 可不得了!窦少君分明不是穷苦命, 而是贵人命, 他姐姐应当是皇后, 而他是可以封侯的!

  窦少君很快就有了面圣的机会,见到了他姐夫孝文皇帝, 姐弟俩就此重逢了。

  可见在汉代已经有不少人贩子把人卖去黑煤矿当挖煤的,出一次煤矿事故能死百来个矿工的那种。

  李长生知道因为这种事故而停止开采煤矿是不可能的, 所以尽可能的完善和规范开采流程才是正理。

  既然汲黯都愿意亲自登门来讨教, 李长生自然是把整套更高效且更安全的开采技术都倾囊相授,甚至还拿出图文并茂的流程图。

  只要是行之有效的新技术,他都会分阶段进行归纳整理,以便有需要的时候能及时拿出来。

  汲黯不是那种不通庶务的腐儒, 相反, 他的地方治理经验还是很丰富的, 一看李长生给的文稿便有些坐不住了。

  恨不得立刻回去安排此事。

  李长生也没有多留他。

  这么一个一把年纪的小老头还为了郡中诸事到处奔走,着实不太容易。

  听闻汲黯对自己现在的职位是不太满意的, 真做起来却一点都不懈怠,难怪连刘彻都对他十分敬重。

  霍善是在汲黯走远以后才跑回来的,见到李长生后他就不肯跟刘据回宫去了。

  刘据不想勉强霍善,只能一个人回宫去,他也满身都是棉絮,跟个白毛人似的,得好好洗洗。

  霍善也在冠军侯府里“除毛”,李长生见他弄得脑袋上都是白棉,亲自帮他收拾了一番。

  又跟他问起汲黯的事。

  霍善道:“听说是黄河不听话,他家乡和他目前管辖的淮阳郡都经常遭灾。”

  黄河哪里是那么容易驯服的,听说一直到明代大伙都还在为黄河水患烦恼。

  人们总想让黄河按照自己的想法走,实际上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再好的水利工程也没法真正将这样一条巨龙听自己指挥。

  不过朝廷如果下定决心投入数以几十万计的人力物力去治理的话,为沿岸百姓争取百八十年的安稳还是可以做到的。

  只是在此之前黄河引起的水患只是让下游诸郡遭殃,并没有真正影响到长安这边,而朝廷又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必须倾举国之力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所以黄河决口的事就一直耽搁在哪儿了。

  汲黯当初不顾惹恼刘彻的可能支持与匈奴和亲,也是希望朝廷不要再被战争拖着,能够腾出手来解决这把悬在关东诸郡头顶上的大刀。

  对于靠天吃饭的寻常黔首而言,这种一到雨季就得担心自己的口粮会不会被淹没的日子实在太难熬了。

  霍善只跟着祖逖去好好看过一次黄河,对于水患问题也没什么很好的解决办法。

  那么大一条汹涌湍急的大河,该用什么办法才能防止它在雨季泛滥成灾呢?

  李长生道:“朝中能人无数,只要陛下有心想解决这个问题肯定能拿出办法来。”

  霍善点头。

  李长生思量片刻,对霍善说道:“你也可以问问濒湖先生他们认不认识这方面的能人。”

  后世对待黄河决口改道问题应该有更丰富的经验才是。

  现在霍善手头还攒着一些邀请卡没用,有李时珍他们提供相关信息的话应该可以邀来一些相关人才。

  霍善闻言马上跟李时珍他们打听起来。

  得知霍善要解决什么问题,不少人都开始冒头。

  嬴政:“要不是你想要有后世经验的,我倒是可以给你出个郑国。”

  郑国不是个国家,而是韩国派到秦国的间谍,主要任务是给嬴政画个大饼,让郑国渠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拖垮秦国。

  嬴政得知此事后的决定是……甭管你是不是间谍,这个项目我投了!

  郑国渠修好以后,秦国农业有了跨越性的飞跃……

  总而言之,感谢韩王的馈赠!

  华佗和张仲景也提供了一个人选,他们东汉的王景,这人治黄河特别有一套,据说黄河经他治理以后八百年都没出过问题。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不了解王景的具体情况,毕竟他们和王景都隔了好几代人了,根本不可能准确无误地把他给邀请过来。

  孙思邈表示王景既然保了黄河八百年,他们唐初正好在八百年之内,所以他不认得这方面的专家。

  黄河再次泛滥成灾是从唐中后期到宋代的事了。

  苏轼欣然入场,开始揭自己人的老底:他们宋朝可就牛逼了,为了不让契丹人偷偷飞渡黄河直抵开封,一心想要人为摁头让黄河改道往东流。

  结果当然是黄河开始发飙,不是当场崩溃就是频繁决口。

  当初改道计划失败以后,贬官的诏书还是苏轼写的,内容骂得很脏:“汝以有限之材,兴必不可成之役,驱无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

  一般诏书这种东西都写得体体面面的,苏轼也是觉得他们纯属乱来,才忍不住破口大骂。宋朝朝廷固执地三易回河,河南、河北、山东等等地方的土地全被霍霍了一遍……

  现在赵煦正为这事头疼着呢。

  没错,苏轼回到开封时,第三次“回河”计划都已经搞完了……这次回河计划还把禹王庙给淹了,可见连大禹都没眼看!

  有些事决不是随便嚷嚷几句“人定胜天”就可以办到的,还是得因势利导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你想让黄河来保护自己,也得看黄河愿不愿意啊!

  霍善听得叹为观止:“你们宋代人还真是敢想也敢干啊!”

  乐观如苏轼闻言也直叹气。

  他有什么办法,劝又劝不住,打又打不过,只能回家炖碗东坡肉安慰安慰自己。

  李时珍这边倒是真有个适合的人选,此人名叫潘季驯,一辈子都在和黄河打交道。

  哪怕他仕途总是起起落落,每次黄河一出事朝廷就会派人来请他起复。

  最严重的一次是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清算他们全家,潘季驯上书表示累及老幼实在太残忍了,万历皇帝对他很不满,找了个由头把他一撸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