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28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霍善不仅能听到孙思邈等人的介绍,也能看到系统见缝插针放出来的科普小课堂,讲的是这种“恶疾大风”的发展史。

  到后世有人通过解剖病人身上的结节,在显微镜下发现其中有许多杆状细菌,这种病菌被命名为“麻风杆菌”。

  也就是说这种病是由麻风杆菌这种细菌引起的。

  随着医学逐步发展,相应的预防手段也随之诞生了,卡介苗或专门的麻风疫苗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接种者对麻风杆菌的抵抗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麻风杆菌能存留于病人的呼吸道与皮肤黏膜上,且在病人的衣物、被褥、餐具上能存活数日之久,所以长久地与麻风病人同住或与对方共用餐具及其他日用品很可能被传染。

  所以在诊治或护理这类患者的时候要注意个人防护,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密切接触。

  事实上这一点不必等到麻风杆菌被发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有这样的认知。

  比如孔子的学生冉伯牛染了“疠”,从此闭门不出,连孔子去看他的时候两人都是“自牖执其手”。

  连老师来了,都只能从窗户执手探看,感慨学生命不好得了这种病。

  可见当时针对这种拥有一定传染性的疾病已经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

  有人考证过冉伯牛所得的“疠”,认为当时的“疠”是春秋战国时期对麻风病的称呼。

  根据《云梦秦简》记载,秦朝对这类传染病的管控更为严格,《云梦秦简》中曾有人上报说某患者眉毛脱落,鼻梁断绝,手足不能正常行走,声音也十分嘶哑、无法正常呼喊,疑似得了“疠”。

  有关部门对此非常重视,马上批复说把患者送到疠迁所隔离。

  要是疠病患者原本犯了罪要去服役的,那就不用服役了,直接杀了完事。

  这套关于麻风病的完整上报体系以及处置流程很有秦法的风范。

  那也是在当时那种医疗水平下不得已的选择,那会儿既没有特效药也没有疫苗,面对这种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大面积感染的传染病能怎么办?

  要知道秦朝每次一搞大工程就是成千上万人一起干活,这种人群扎堆的情况最怕的就是传染病。

  直至千余年后的唐朝,孙思邈碰上这类患者依然只能治愈其中一小部分人。

  孙思邈曾分析过六百多位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现同样是恶疾大风,患者和患者之间的症状也有极大的区别,比如有的人发病初期就已经眉发尽落,有的人病入膏肓依然眉发俨然。

  眼前这位卢照邻显然很不幸地把不好的症状全占了,年纪轻轻便已经面临严重的眉发脱落问题,后来更是发生了不可逆的肢体残疾。

  霍善如今只是“入梦”,倒是不怕传染,只是系统和孙思邈几人还是给他传授了一些传染病防治事项,免得他以后真接触到这类病人后遭了殃。

  要知道小孩子抵抗力可不算太好。

  换成健康的成年人只是短暂接触麻风病人倒不至于染病,只要小心别直接接触到对方的飞沫或皮肤损伤部位就好。

  霍善认真地把孙思邈他们的话都记了下来。

  这时候正对着梨树出神的卢照邻也注意到孙思邈的归来,忙上前向孙思邈问好:“老师。”

  孙思邈朝他点点头,邀他入内说话。即使知道卢照邻将会遭遇何等变故,孙思邈还是认真给卢照邻诊了脉,叮嘱他一些养生事项。

  卢照邻感激不已,拿着药方买药去了。

  李时珍瞧着卢照邻远去的背影,给大伙分享起在后世的文坛地位:他可是传说中的初唐四杰之一!

  卢照邻传播最广的一句诗应当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了。

  霍善听不太懂。

  他趁着几个小老头在闲聊,伸手拿起旁边的白纸看来看去。

  说是白纸,其实算不得多白,隐隐带着些青色,这是六朝时期盛行的造纸工艺。

  唐中后期文化鼎盛,造纸业也经历了一次大爆发,研发出来的新纸高达数百种。只是在初唐时期,大伙用的纸还是前人留下的工艺,与张仲景在长沙用的纸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会儿没有患者来求诊,霍善便忍不住拿起纸张看仔细些。

  纸张好像比竹简好写!

  李时珍见霍善对纸感兴趣,便给他科普了一下纸张发展史,表示这个纸一点都不好,后来他们用上的纸又便宜又好用,大大地降低了读书成本。要不然他们明代的印刷业也不可能蓬勃发展!

  搁在唐代要是有人拿珍贵的纸张来印刷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还不得被读书人骂死?

  他们明代就不一样了,光是《三国演义》就有印了好几个版本,甚至还有不少偷偷盗印的哩!

  说起来他编写的那本《本草纲目》也是将近两百万字的鸿篇巨著,老废纸了。

  当初他为了刊印《本草纲目》可是费了不少功夫,甚至不远千里前往江苏求当时的文坛大佬王世贞求序,可惜在他生前依然没能成功找到愿意为他印刷这本百万巨著的书商。

  唉,没点名气想印书可太难了!

  霍善听得津津有味,并问他:“印刷是什么意思?”

  李时珍:“……”

  闲着也是闲着,李时珍就给霍善讲解了一下宋明时期蓬勃发展的印刷业。

  虽然官方经常会搞点出版物管制行动,但是宋明时期的印刷风潮确实带来了许多好的改变,像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孙思邈的《千金方》都曾被宋人从典籍之中悉心整理出来刊印成书。

  否则到了明代不一定还能看到全本。

  只是印刷业想要发展起来,还得先有便宜好用的纸。

  李时珍表示等明晚可以带霍善去感受一下明朝浓郁的文化气息。

  明代的造纸业可是极其发达的,纸张不仅用在书写绘画方面,还凭借着价格优势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窗户用纸来糊,扇子用纸来折,雨伞用纸来做,路边卖饼的用油纸把饼包给你,连上厕所都是用草纸擦屁股。

  主打一个吃饼不烫手和擦便便不伤屁股!

  哪像一千多年前的汉朝人,擦屁股还要用厕筹!

  一千多年前的汉朝崽霍善:?

  他怀疑有人在炫耀,并且有证据!

  霍善感觉写不写字的不要紧,印书什么的离他也贼拉遥远,反倒是油纸和草纸对他用处极大。

  吃饼不烫手和擦便便不伤屁股,这两点可太重要了!

  于是霍善积极发问:“您知道油纸和草纸怎么做么?”

  李时珍:?

  李时珍所在的时代市面上能买到那么多纸,哪有心思琢磨纸是怎么造法?

  李时珍说道:“回头我带你去拜访工部的朋友,看看他能不能带你去造纸作坊看看。”

  出门行医的人最不缺的就是朋友,李时珍也一样,他虽说不上知交满天下,真想找人了解一下造纸术还是没问题的。

  在明代造纸术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技术,遍地都是大大小小的造纸作坊。何况寻常的民间作坊要藏着吃饭的本事,朝廷的作坊难道还要藏着不成?公中的东西大伙都不心疼,谁爱学学去。

  霍善听李时珍这么说,开开心心地说道:“好!”

  这时陆续有人得知孙思邈归来的消息,纷纷带着财帛与礼物登门求医。孙思邈身边的学徒们也都忙碌起来,收拾的收拾、煎药的煎药、整理药材的整理药材。

  霍善跟着孙思邈刷了半天的跟诊任务,孙思邈见他面色有些疲乏,便让底下的学徒带他出去买点吃的,顺便逛逛大唐的长安城。

  左右他们这是在“入梦”,还有李时珍他们三个跟着,倒也不怕霍善在外头走丢。

  霍善在长安城只住了两三天,若非他缠着霍去病带他绕城走了一圈,说不准连大汉的长安城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眼下孙思邈让人带霍善出去走走,霍善才出了门便问人家能不能带他走遍全长安。

  那学徒便给他讲,长安城有一百多坊,每一坊都和他们光德坊一般大,想花一天走完可不容易,等回来时坊门都落锁了!

  

  霍善知晓旁人是不会和他爹一样惯着他的,当即乖乖跟着人往坊门方向走。

  坊门前有大鼓,是坊门关闭和坊门开启前敲的,霍善好奇地跑过去左瞧右瞧,很想上手敲一敲。可惜人家打鼓的兴许就是提防他这种闲着没事手特别多的家伙,直接把鼓槌带回去了。

  学徒只觉一个错眼,师父让自己带出来逛长安城的小孩就不见了,差点眼前一黑。

  学徒这种身份,历来都地位低下,工钱是没有的,事情却必须抢着干,只有让师父看见自己学医的决心与诚心,师父才有可能把毕生所学教个一星半点给自己。

  像这种师父让你带孩子,你可不能嫌弃孩子闹腾,必须得替师父好好盯着他才行。

  霍善研究完大鼓,转头瞧见学徒满头大汗的着急模样,只得乖乖由对方牵着前往西市觅食。

  西市就在光德坊旁边。

  西市特别大!

  唐朝特别鼓励贸易,据说唐玄宗曾经因为朝中权贵高价出租自家店铺反复下旨强调“从今以后铺面租金不得超过五百文”。一个月只要花五百文,就能在长安最大的东西两市做生意,这谁能不心动?

  当然,实施起来可能有点水分,否则唐玄宗堂堂一国之君也不至于闲到去管满朝权贵怎么收租。

  不过在大唐朝廷的大力支持之下,长安两市不仅商铺林立,连道旁的摊贩也多不胜数。不管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还是那琳琅满目的货物,都是霍善平生所未见的,看得他感觉自己眼都花了。

  学徒领着霍善走了一段路,给他介绍道:“前方有处卖饮子的药家,只卖一味药饮,乃是师父高徒孟诜孟先生拟的方子。这饮子可受欢迎了,不少长安东头的人都过来买。这饮子味道很不错,我带你去讨一杯尝尝。”

  长安东头住的大多都是达官贵人,他们离东市比较近,等闲是不会来鱼龙混杂的西市采买。所以这家店能吸引城东的人过来买饮子喝,说明它确实格外有名!

  霍善奇道:“没病也喝药吗?”

  学徒吹嘘道:“这饮子可不是一般的药,它是孟先生悉心拟出来的养生良方,身体不舒坦喝了百病全消,身体无恙的话喝了延年益寿。”

  李时珍几人听得一阵无言。

  这简直比系统出品的橘井井水还神奇。

  他们行医多年,都不敢吹嘘自己开的药方能百病全消。

  这小孩果然只是个还没入门的小学徒。

  不过听学徒提到孟诜,李时珍也想起来了,他看过孟诜的《食疗本草》。

  这人的养生观念就是“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致力于研究各种药材怎么煮既好吃又保有其养生健体的效果。

  比如别人都喝茶,他喝药草熬成的“代茶”。

  没想到长安西市还有这么一家养生饮子店!

  考虑到霍善如今只是在“入梦”,随便吃随便喝也不会出事,李时珍几人便没拦着他去尝鲜。

  那学徒还真没瞎说,这款养生饮子确实很受欢迎,不少人在外面排队等着买。

  学徒带着霍善径直入内时还有人面色不善地拦下他们:“怎么插队呢!”

  其他人也应和:“没错,我都等三天了。”“我也是,前天就来过了,说还没轮到我。”“三天算什么,我都五天了!”

  光听他们这些埋怨就能看出这店的火热程度。

  学徒忙报出身份,说他是孙思邈身边的学徒,这孩子是孙思邈让带出来走走的。

  众人一听他跟着孙思邈学医的,又确实作医者打扮,这才不甘不愿地继续排队。

  伙计认出了学徒,笑着领他和霍善入内,给霍善斟了一杯代茶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