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4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霍善似懂非懂。

  东方朔便问他见没见过飘在水里的蛙卵。

  霍善点头。

  东方朔道:“蛙卵得公母抱对才能让蛙卵变成小蝌蚪,形单影只的可没用。鱼也同理,瞧着肚子再鼓,光靠它自己也生不出小鱼。”

  随着东方朔的介绍,霍善听到了熟悉的一声“叮”。

  【叮!基础知识点数+1!】

  【绝大多数鱼类以及蛙类的生殖方式都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

  【请宿主尽快积累足够多的基础知识点数,争取早日开启新手任务……】

  霍善:?

  霍善没搭理它。

  一开始这东西叮叮叮的时候他还听不懂它在讲什么呢,还是华佗和张仲景两个小老头儿出现以后才换成他听得懂的话。

  当然,话是能听懂了,具体意思没有懂。

  霍善先自个儿琢磨了一会,才转过脑袋向东方朔虚心求教:“让鱼卵蛙卵变成小鱼和小蝌蚪的过程叫做‘受精’么?”

  东方朔冷不丁被霍善这么一问,差点都答不上来。

  他还真没听过受精这个词。

  好在东方朔对《黄帝内经》也颇有研究,自然知晓早在黄帝时期“精”之一字便与生殖息息相关。

  《黄帝内经》里面曾这样介绍男女的生殖年龄:女子是“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则是“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也就是说女子十四岁来月经后就步入可生育阶段了,而男子性成熟要晚一些,一般得到十六岁才“精气溢泻”。

  而关于男子生育能力衰退的描述也是“天癸竭,精少”。

  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受精一词倒是挺贴切。

  东方朔颔首对霍善的说法表示赞同,并简略地给霍善介绍“阴阳和合万物生”的道理:别说鱼和蛙了,就连许多花木都得有雌有雄才能结出果子来,不然就是白开花。

  霍善一点就通,马上来了个举一反三:“我们家没养公鸡,所以我们家母鸡下的蛋是孵不出小鸡仔的!”

  东方朔愈发喜欢这么个聪慧的小娃娃,哈哈笑道:“是这样没错,你放心吃吧。”

  霍善连连点头。

  东方朔见他点头如捣蒜,不免又起了逗弄之心:“说起来南方有种叫‘活珠子’的吃食,就是专挑里头有小鸡的鸡蛋来吃。做法也简单,拣出孵了小半个月的蛋文火煮熟,敲开大的那头轻轻一吸,里头鲜嫩多汁的小鸡就哧溜一下滑进你嘴里去了,鲜美得很。”

  霍善:?????

  他悄悄退开了一些,望向东方朔的目光活像他是个会生吞小孩的恐怖存在。

  东方朔被他那警惕的表情逗乐了,伸手把霍善拎了回来:“你怕什么,我又不吃小孩。”

  霍善道:“你吃小鸡仔!”

  小鸡仔那么可爱,为什么要吃小鸡仔!

  东方朔道:“我没吃过,我只是听说过有这种吃法而已。”

  霍善一脸不信。

  这人说得这么活灵活现,肯定偷偷吃过!

  见霍善被“活珠子”吸引了注意力,遍览医书的李时珍忍不住出来说话了:【我曾读过一本《岭南卫生方》,里头提到一味叫‘凤凰胎’的药,说的就是这种已经受精但还没成雏的鸡蛋,但我记得那方子是用来催吐的,不是用来吃的。】

  可见连无所不吃的岭南人都吃了都会吐。

  霍善听明白了,一般人都不会吃这玩意!

  他看向东方朔的眼神更警惕了,挣扎着下了地,咻地一下跑得老远,坚决不继续和东方朔待在一起。

  东方朔哈哈大笑,找李长生出门遛弯去。

  傍晚暮色四合,东方朔和李长生在村外转悠一圈归来,瞧见的就是霍善在自家菜圃里跑来跑去玩得兴起。

  东方朔不由驻足看了好一会。

  菜圃那头,易知负责提水浇菜,霍善负责从东跑到西再从西跑到东,积极找出菜畦里的杂草或者虫子将它们消灭掉。

  师兄弟俩忙得不亦乐乎。

  东方朔目光落在霍善那跑得红扑扑的小脸蛋上。

  李长生很快察觉东方朔没跟上,倒转回来寻他。

  见东方朔若有所思地盯着霍善看,李长生走近询问:“怎么了?”

  东方朔沉吟片刻,如实对李长生说道:“我总觉得这孩子有点眼熟,仿佛在哪里见过。你这徒弟从哪收来的?可知道他的身世?”

  李长生道:“阿善是我师妹留下的孩子,当年师妹来找我时已是病入膏肓,什么都没交待清楚,只来得及给孩子起了名。”

  东方朔颇为遗憾地说道:“我一时想不起来为什么觉得眼熟。”

  李长生对此并不执着。

  东方朔自己也说如今长安城中处处都是明潮暗涌,倘若霍善生父正巧是长安城里的人,那他还真不放心在这节骨眼上把霍善交给对方抚养。

  偏偏这个可能性还挺大。

  毕竟当初他师妹离开师门后便去了长安。

  能叫师妹心动的人,必然也不会太普通……

  思及早早香消玉殒的师妹,李长生神色有些黯然,叹息着说道:“还是过几年再说吧,等他懂事了再问问他想不想找。”

  东方朔何等聪明一个人,一听便知道李长生的顾虑。他笑道:“你把这孩子养得太好了,换成是我我也舍不得别人来摘桃子。”

  两人正说着,忽听有人焦急地朝他们喊:“长生,长生,老贾被蛇咬了,你快来看看该怎么办!”

  自古医道不分家,修道之人大多也懂点医理,李长生这个方士自然也学了些治病养生的本事。即便他没打算开馆行医,村民们遇到突发情况还是会来找他求助。

  没办法,村里的老村医前几年已经撒手人寰,如今村里人要看病得抬到县里。真要有个急病,说不准还没到县里就嗝屁了!

  这便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好歹李长生家里备着不少应急药材,总比自己熬着或者死在路上要强。

  听见老贾媳妇由远及近的呼喊,李长生二话不说转身回去取出药箱跟着老贾媳妇往他们家走。

  霍善远远听见老贾媳妇在喊什么,哪里还有心思在菜圃里玩耍,当场迈开小短腿追着李长生跑。

  李长生已经顾不上霍善这个小跟屁虫,边快步朝老贾家赶边询问老贾媳妇:“瞧没瞧见那蛇长什么样?”

  也只有这种时候,他才没了平时那副做什么都慢腾腾的温吞模样。

  老贾媳妇道:“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家老贾胆子小,被咬以后就吓破胆了,哪里看得清那是啥蛇?他喊我过去的时候蛇早跑了,真造孽,怎么就叫我们老贾给碰上了!”

  两人都走得极快,说话间已经抵达老贾家门口。

  李长生掀开门帘走进去,只见老贾白着一张脸坐在地上,抱着自己的脚直哀嚎:“要死嘞,我要死嘞。”

  不能怪他被吓破了胆,前几年村里就死过人,毒蛇咬的,那么牛高马大一汉子当晚就没气了。如今那汉子的婆娘早就改嫁给别人,而且还三年抱俩了!

  想着想着,老贾不禁悲从中来。

  他脑海里甚至已经出现自家婆娘以后拧别人耳朵、跟别人生儿育女的画面。

  谁能想到毒蛇会钻进他们家里来哟!

  霍善追过来探进颗小脑袋往里看时,恰好听到了老贾近乎绝望的恸哭声。

  他顿时有些紧张。

  居然这么严重吗?

  贾伯伯对他可好了,每次樱桃熟了都会摘老多老多给他吃。

  他不想贾伯伯死!

  作者有话要说:

  突然发现我还是不适合存稿,新章放在存稿箱里总是改来改去,偏偏又改不出什么新花样来,简直浑身难受,还不如有多少发多少现写现更!

  所以!加更一章!足足一万字了!能不能给崽再浇灌一点营养液!

  *

  注:

  ①“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则是“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天癸竭,精少”:出自《黄帝内经》

  古人还是挺会观察和归纳的(?)

  ②活珠子:南京名菜(?)听说江浙一带的凤凰蛋是乾隆下江南时爱吃的菜

  乾隆:怎么又是我?!

  东方朔肯定是吃不上的,这里纯属戏说!

  ③凤凰胎:出自《本草纲目(金陵本)》,里面引用了很多前人奇奇怪怪的方子

  比如这个《岭南卫生方》的催吐法:【胡蔓草毒∶即断肠草。一叶入口,百窍流血。惟急取凤凰胎(即鸡卵抱未成雏者,已成者不用)研烂,和麻油灌之。吐出毒物乃生,少迟即死。】

第4章

  纵观华夏医史,历代名医学医的初衷往往十分相似:一般他们会有一位体弱多病的母亲,或者一位被庸医耽误的母亲。

  又或者是一位体弱多病且还被庸医耽误的母亲。

  这与历朝历代“以孝治天下”“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有关,也与人最基本的天性有关:只有自己亲近、自己看重的人出了事,才会切身体会到那种无能为力的痛苦。

  那种恨不得以身代之却什么都做不了的挫败感会像潮水一样将人淹没,令人生出种灭顶般的悲恸。

  所以从孔子开始,就倡议读书人要学点医理。不为别的,只因为自己的父母在渐渐变老,人老了,病也来了,你哪怕不懂怎么治病,也要懂得分辨有没有遇上庸医。否则耽误了父母的身体,你想哭都没地方哭!

  霍善一紧张,李时珍几人也感受到了,不过病人在前,还是霍善关心的病人,他们也没趁着这个好机会游说霍善抓紧学医。

  现在他们也想开了,没一开始那么挫败和紧迫,闲暇时四个老头儿聚在一起讨论历代医案,感觉也挺有意思的。不着急,慢慢来。

  【你先别慌,瞧他这一嗓子嚎得中气十足,不像中了蛇毒。】孙思邈捋着白胡子作出初步判断,头一个出言安抚霍善。

  张仲景对此表示认可:【我观此人面色虽然白了点,但应当是忧恐所致,和蛇毒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