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种弟弟,在线捞兄 第6章

作者:阿洙洙 标签: 甜文 爽文 穿越重生

  “上次六郎抱八郎差点就把八郎摔了。”

  相比较之下,苏轼这个当哥哥的就没一点当哥哥的样子,凑在苏元娘身边道:“大姐姐,我也要抱八郎!”

  “我也要抱八郎!”

  苏元娘已年方十六,可不敢将苏辙交到年仅三岁的苏轼手上,耐着性子劝了劝他,便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妹妹。

  苏元娘为苏澹长女。

  她下头还有两弟一妹,分别为苏位,苏修,苏五娘。

  王氏在娘家年纪最小,几个孩子在外祖家也没有比他们更小的孩子,一个个看到襁褓中的苏辙是喜欢得很。

  小苏辙就这样在苏元娘怀中抱一抱,传到苏位手中,继而递到苏修手上,最后送到了苏五娘怀中,搞得他像个供人观赏的吉祥物似的。

  偏偏每个人抱他的时候都要说上一句——八郎可真重啊!

  苏辙:???

  我不要面子的嘛?

  更可恶的是年仅七岁的苏五娘抱着他,皱眉道:“八郎长得可真像一头小猪崽子!”

  还未等苏辙反应过来,苏轼就头一个不答应:“八郎才不是小猪崽子,他是我弟弟!”

  “是我娘生下来的弟弟!”

  他们姐弟两个是谁都不让谁,就苏辙是不是小猪崽子进行了深刻且激烈的讨论。

  王氏从前随苏澹住在京城汴京,与程氏没多少来往,更没什么仇怨。

  一个独自抚育四个孩子的寡妇,一个丧女不久的母亲,两人凑在一起是泪水涟涟,却因苏轼与苏五娘这样一闹腾,屋子里的气氛轻快了不少。

  程氏更是笑道:“……瞧我真是糊涂,大嫂舟车劳顿刚回来,想必是饿了。”

  虽说正院里设有小厨房,但苏老太爷饮食向来简单,她早就命大厨房准备好了菜肴。

  很快常嬷嬷就带着丫鬟上来摆饭,鹅项、肉油酥、金花饼、三和鲊、炙羊肉、倭菜……满满当当摆着一桌子。

  看的苏辙是咽口水,转过头来继续含泪吃起肉糊糊来。

  苏老太爷向来是个不拘小节之人,再加上苏轼与苏五娘等人活泼,一顿饭吃下来也是高高兴兴。

  等着王氏用完饭,则带着儿女们回去了自己院子。

  当初她与苏澹刚成亲时就住在苏宅东院,院子虽修缮一番,但落在她眼里这院子还是从前那个院子。

  刚行至院子门口,她的眼泪就掉了下来。

  苏元娘等人是好生相劝。

  王氏到底是心疼孩子们的,当着孩子们的面总算止住了眼泪,可一回屋,看到刚成亲时苏澹送她的白玉花瓶还摆在案上,终于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宋嬷嬷是王氏的乳娘,这次从王家回来之前,王老太太更是对她千叮咛万嘱咐,说王氏心眼不大,要她多规劝王氏些,免得王氏钻了牛角尖,伤了身子。

  可宋嬷嬷嘴皮子都快磨破了,王氏的眼泪还掉个不停。

  惹得宋嬷嬷低声道:“……夫人,您就算不为自己想想,也得为几个哥儿和姐儿想想才是。”

  “大姑娘翻年就十七了,搁在眉州,年纪着实不算小,您该多想想大姑娘的亲事才是。”

  不说这话还好,一说这话,王氏眼泪掉的愈发厉害:“我哪里能有什么门道?当初刚成亲不久,我就随着老爷去了汴京,后来老爷没了,我在娘家住了几年。”

  她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如今别说眉州有几家有头有脸的人家她都不知道,可谓是两眼一抹黑,索性道:“我看程氏是哥厉害的,索性叫她去操心元娘的亲事吧。”

  “她那哥哥说是中了进士,在汴京当了京官,门道肯定比我的多。”

  宋嬷嬷下意识扫了眼门外,这才低声说起苏七娘去世,程家压根无人吊唁一事,更说起程家与苏家的官司来:“……您糊涂啊,就算三夫人心思不坏,可人都是自私的,如今她连八少爷都顾不上,送到了老太爷院子里养着,哪里有时间操心大姑娘的亲事?”

  “叫奴婢说,您是长房夫人,您不在,这个家由三夫人当倒也说得过去。”

  “如今您回来了,哪里还有叫三夫人继续当家的道理?”

  “这世上,又有谁会像您一样真心实意替大姑娘打算?苏家乃眉州世家大族,您当了家,就能四处走动,想为大姑娘说上一门好亲事岂不简单?”

  王氏的眼泪是戛然而止。

  她觉得宋嬷嬷这话很有道理。

  姑娘家的嫁个如意郎君是顶要紧的事儿,她的元娘小小年纪没了爹爹,总不能往后还继续受苦吧?

  殊不知,宋嬷嬷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

  这几年她跟着王氏住在王家,处处仰人鼻息,看人脸色不说,更是每个月就靠那几个子的月钱过日子,家中还有儿女即将成亲,她不趁着这个时候多捞些银子还等什么?

  原先她早就听人说过苏家没钱了,可今日一看,破船还有三千钉,苏家想必银子还多着咧!

  她太清楚王氏的性子,王氏当家不就等同于她当家?以后的好处岂不是多的很?

  宋嬷嬷再一番游说,王氏是越来越心动。

  甚至王氏顾不得如今天已擦黑,叫人撑着伞就去了三房。

  这时候程氏正怀中抱着苏辙,考问苏轼功课了。

  她虽是一介女流,但从小也是饱读诗书的,给不到四岁的苏轼启蒙还是绰绰有余。

  小小年纪的苏轼聪明过人,如今正摇头晃脑背着《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爹爹今日教我说了,说的就是学到的东西再重新温习一遍,也是件很高兴的事情……”

  他边背《论语》,还边冲着苏辙挤眉弄眼,可见区区《论语》根本考不倒他。

  等着他一段《论语》背完,候在门口的春桃这才上前来。

  春桃是知道自家夫人性子的,六郎读书背书若无要紧事是不准打扰:“夫人,大夫人来了。”

  程氏忙道:“请大嫂过来。”

  她猜到王氏这时候过来肯定是有要紧事,但等着王氏说明来意,却还是愣了一愣。

  王氏不算聪明人,先前经宋嬷嬷挑唆一阵,本就对程氏有些意见,再加上方才被程氏晾了这么久,意见更大,想着是程氏这是在欺负他们孤儿寡母,便愈发想要将管家之权抢回来:“……原先住在舟山娘家时,我就时常与元娘说你三婶娘辛苦了,说起来我是苏家长媳,这苏家上上下下的事该有我来操持,却辛苦你三婶娘这么多年。”

  说着,她微微一笑,憔悴的面上带上几分神采:“如今我回来了,以后三弟妹就不必辛苦了。”

  程氏看着一阵风吹来仿佛就能倒下的王氏,面上笑意不变:“大嫂说的是,是我想的不周到。”

  她扫了身侧的常嬷嬷一眼,吩咐道:“将账册清一清,都送到长房去。”

  她甚至还与王氏道:“大嫂好几年未曾回来,若有什么不清楚不明白,不必亲自过来,差人与我说一声,我过去长房就是了。”

  王氏心里这才觉得受用一二,略说了几句场面上的话,这才笑着走了。

  常嬷嬷等却是脸色讪讪,不免觉得王氏欺人太甚。

  王氏刚回来就将自家夫人的管家之权要了去,这不是欺人太甚是什么?

  被程氏抱在怀中的苏辙也觉得王氏做的不太对,可他却敏锐的察觉到了,自家娘亲好像心情很不错?

  程氏如今的心情可不仅仅用不错来形容,一开口就吩咐春桃去外头叫一桌席面回来,“……八娘爱吃羊肉拔鱼儿汤,六郎喜欢吃糖霜玉蜂儿,都买些回来。”

  至于苏辙,因他年纪太小,这等好事自然是没他的份儿。

  不过如今他也不惦记这些,满脑子想的都是为何他娘会这样高兴。

  王氏前脚回去长房,后脚就忙不迭看起账本子来。

  只是看着看着,她脸上的笑容却是越来越淡,到了最后更是彻底消失不见。

第6章

  宋嬷嬷眼瞅着王氏脸色越来越难看,忍不住道:“夫人,这是怎么了?”

  王氏只觉得眼前一黑,强撑着道:“这账面上统共就剩下十六贯钱。”

  马上就要过年了,处处都是要用银子的地方,十六贯钱能有什么用?连几桌像样的席面都置办不了。

  主仆两人都傻眼了。

  她们两个商量来商量去,这才明白其中的门道。

  原来王老太太说苏家一日不如一日并非假话,苏家之所以能有今日的风光,大概是程氏拿了嫁妆银子贴补。

  这一刻,宋嬷嬷悔的是肠子都青了,迟疑道:“……奴婢从前就听人说过,说是程家是眉州首富,想必给三夫人的陪嫁也不少。”

  说着,她更是自己掴起嘴巴子来:“都怪奴婢给您瞎出主意!”

  王氏虽有几分自己的小心思,可本心并不坏,只皱眉道:“好了,这件事也不能怪你。”

  她想着将这掌家之权重新还给程氏,但这个念头刚冒起来,就被她压了下去,她丢的起这个人,她的几个孩子可丢不起这个人:“我们王家虽比不上程家,但也是眉州有头有脸的人家,这个家程氏当得,难道我就当不得?”

  “元娘几个没了爹爹,亲事本就艰难,若我能立起来,旁人也不敢瞧轻了他们。”

  可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虽说苏家田产不足两百亩,但光是往年的账目,人情来往的账册,置办年货,筹办除夕宴等事就叫王氏累的够呛。

  更不必说苏家如今是入不敷出,王氏隔三岔五就要托人去变卖嫁妆,是劳心又伤神。

  不过大半个月的时间,王氏就瘦了一圈,嘴角更是起了燎泡。

  可王家到底家底比不上程家,王家姑娘又多,当初王氏出嫁时嫁妆仅仅只有十二抬,如今是变卖一点少一点,用起钱来,王氏自比不得阔绰的程氏大方。

  很快苏家上下的丫鬟婆子都议论起来,明里暗里都说王氏没这个金刚钻还学程氏揽这个活儿。

  要知道原先丫鬟婆子每顿还有个肉菜,可换成王氏当家,一开始肉菜变成了肉沫,再变成了肉星,最后更是油花儿都看不见。

  吃的差也就算了,丫鬟婆子过年的新衣裳也被王氏省了。

  用王氏的话来说,苏家就靠着二老爷的俸禄过日子,又不是那显贵之家,下人哪里能年年添新衣?

  丫鬟婆子们听到风声,是好一顿咒骂。

  那些年老的婆子们是上有老下有小,原想着添了新衣将旧衣送回家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她们怎会不恼?

  那些丫鬟们更不必说,一个个都是十三四岁,长身子的年纪,去年的袄子到了今年再穿就短了半截,冷风只管袖口裤腿灌,冷的直哆嗦,哪里还有心思当差?

  像往年年底的赏钱,那更是想都别想。

  苏元娘这日闲来无事去院子里赏雪,就听见有两个小丫鬟哆嗦着说起王氏的是非来:“……叫我说大夫人根本就不是当家这块料,说是长房的灯每日亮到半夜,就这样,大夫人对的账来还老是出错。”

  另一个小丫鬟冲手心哈着气道:“谁说不是了?虽说老太君去世多年,但每年给史家的年礼早早就送过去了,今年还是老太爷提醒了大夫人一声,她这才想起来。”

  “史家是老太君的娘家,每年三夫人备下礼是又厚又重,大夫人匆匆忙忙准备年礼,能有什么好东西?连燕窝都没有,还是用银耳代替的,史家知道了还当咱们家不愿与他们来往了咧!”

上一篇:揽流光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