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贵媳躺赢日常 第151章

作者:雪上一枝蒿 标签: 穿越重生

  “几车的礼?”永平王重复了一句。

  “可不,而且满满当当的,依我看啊,恐怕在珉州的时候,就采买了一些回来。”翟氏叹了口气,“都说女生外向,但这话对夏氏可不适用。”

  见永平王不说话,似乎是陷入了沉思,翟氏决定再接再厉。

  “我倒不是说她不应该给娘家送礼,但也得为她和老四的将来着想,他们现在是没孩子,以后也不会有吗?唉,等她为人父母就知道。”

  翟氏一副为宋濯和夏忱忱着想的模样,但眼睛却不时地瞟一瞟永平王。

  “王爷,您说,我说的可在理?”翟氏神情少见地温柔。

  翟氏当然不是真的在意宋濯和夏忱忱,她只要永平王的认可。

  如果永平王觉得她说得有理,那么四房的钱财该怎么用,她就可以说上一两句了。

  更有甚者,永平王为了保住王府的财物不流向夏家,甚至将夏忱忱叫过去训一顿都是有可能的。

  这样的话,自己往后行事就更方便些。

  一直以来,因为永平王的纵容,导致翟氏做事缩手缩脚的,很是受阻。

第237章 侄女像姑母

  好不容易得了个机会,翟氏怎么舍得放过。

  “嗯,在理!”永平王点了点头,“所以现在多送点儿,你就别念叨了。”

  啊?翟氏没明白永平王的意思,又将这句话在心里咀嚼了一遍,还是没明白。

  “王爷,您方才也说我讲的在理,那为何又道应该多送?”翟氏觉得永平王只怕是表达错了意思。

  永平王看了翟氏一眼,叹了口气,这都想不明白?

  也是,聪明点儿的也成不了他这永平王府的正妻。

  见翟氏依旧是一副难以理解的模样,永平王看在夫妻的份上,才道:“夏家是什么人家?人家缺银子,还是缺这几车礼?”

  “自是不缺。”翟氏毫不迟疑地回道,可又觉得这话里面只怕是有套儿,便又补了一句,“既然如此,又何必送这么些?缺的是咱们家。”

  夏氏如果真是个懂道理的人,就知道应该贴补的是哪一家。

  作为一个王妃,说出这番话来,是挺不容易的,这也就是在永平王面前。

  “你眼光放长远一些。”永平王过年也没什么事,于是多了些耐心,“那几辆马车的礼,有几样是咱们王府的?那都是夏氏自己的,她不送去夏家,还会给咱们不成?”

  翟氏心想,说的可不就是这个吗?她是王府的媳妇,怎么就不能拿来用在王府呢。

  “这会儿送到夏家去了,夏家心里一感动,只会回得更多。”永平王看着翟氏摇了摇头,“你啊,脑子是喜欢想事,但看得不远。”

  翟氏看了永平王一眼,动了动嘴唇,但还是没说什么。

  永平王见翟氏明明有话说,却一副颇为隐忍的模样,很是不喜:“你我是夫妻,有话你就说出来,何必如此吞吞吐吐。”

  翟氏见永平王动了动脚尖,分明是想走人的样子,心里不免有些气恼,大过年的也留不住他。

  “那我可就直说了。”翟氏也实在是憋得厉害,“即使是夏家回了不少礼,但那也是回四房的,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呢?”

  以翟氏对夏忱忱的了解,她是不会把夏家的回礼全部都送到公中的。

  “那你就错想夏氏了,她不是那样的人。”永平王立即摇头道。

  “王爷,您可真是太不了解夏氏了。”翟氏没好气地说。

  “我就是了解才这样说的,不信你等着瞧。”永平王一副必赢的模样。

  “这要真的被王爷您说中的,那倒真的是我看错了夏氏。”翟氏表面上在笑,心底里却在冷笑。

  等到永平王离开了,翟氏的这一声冷笑才真的笑了出来。

  “王妃,看来王爷对四少夫人还是很看重的。”春溪在翟氏耳边小声道。

  “看重又怎样?难道老四还能夺了大爷的世子之位不成。”翟氏没把这个当回事,如果不是因为夏家的银子,王爷会多看四房一眼?

  “那,四少夫人真的会把回礼放到公中吗?”春溪明知道答案是什么,但还是问了问。

  作为翟氏的贴身丫鬟,主子想不想说话,这是怎么着也必须看得出来的。

  “放不放到公中,于我们都没有坏处。”翟氏慢悠悠地说,“放到了公中,那是夏家的孝心,不放到公中,哼,看王爷怎么说。”

  夏忱忱完全不知道永平王和翟氏居然在讨论夏家的回礼,她正在被夏老太太不阴不阳地质问。

  “你只有一个姑母,你父亲他们也只有这一个妹子,好不容易过个生辰,怎地你回都不回?”夏老太太一改往日的强势,竟露出一丝哀伤且无奈的神情。

  “老太太,以前姑太太过生辰,可是不让我们娘家人过去的,怎地现在倒要忱忱回府来?”苏氏拦在夏忱忱面前回道。

  “此一时彼一时,那是什么时候的事了,你竟拿来说?”夏老太太垮着脸看向苏氏,“这么些年了,谁还不会变一变。”

  “敢情姑太太怎么变,大家也得跟着变,好大的派头。”苏氏用同样的口吻回了一句。

  “我说一句,你便应一句,你不怕别人说你不孝,连累了儿孙?”夏老太太对苏氏可是毫不客气的。

  这会儿夏忱忱若再不开口,她就是不孝了。

  “老太太,我娘的儿孙不也是您的儿孙?我爹娘好好地奉送您,大夫都长住在府里,库房里的药材一个月便换一次,生怕发霉了,这还叫不孝吗?”夏忱忱摇头叹道,“老太太,您可真的是没吃过苦头呢。”

  被一个小辈说没吃过苦头,夏老太太只觉得手心都是痒的,差点把拐杖都砸过去。

  这时,夏凤兰突然从外面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忱忱,你可别跟你祖母计较,你是王府的媳妇,见多识广,何必跟你祖母一般见识呢?”

  好不容易盼得夏忱忱回府了一趟,夏凤兰喜不自禁,便立即赶了过来,她连话都没听明白,便开口就是奉承,可不想把她给得罪了。

  “姑太太说得是呢,方才老太太在责怪我没回来给姑太太过生辰,我想起当年您过生辰,似乎并不乐意我们亲近。”夏忱忱说到这里,瞟了一眼法令纹越发深刻的夏老太太,“可老太太说,您变了。”

  夏忱忱慢悠悠地说着,夏凤兰却听得心里一阵紧一阵松的。

  “是,当年……当年我也是年轻不懂事,其实,娘家才是我们出嫁的女儿永远的依靠,哪儿能远着呢,你说是不是?”夏凤兰说着便上前就要握住夏忱忱的手,却被她躲开了。

  “不是!”夏忱忱摇了摇头。

  “啊?”夏凤兰没想到夏忱忱会这样直接反驳自己。

  “姑太太当年可从来没想到娘家是依靠,我呢,也没想过。”夏忱忱轻声道,“都说侄女像姑母,想来还真是。”

  虽然心里并不是这样认为的,夏宪给的嫁妆就是她最大的依靠,可这会儿夏忱忱是不会承认的。

  她相信夏宪和苏氏都能明白她的意思。

  “姑母”这两个字夏凤兰听着很是感慨,夏忱忱的嘴里一直说的可都是“姑太太”。

第238章 都不是前世的那个人了

  “那不是姑母我不懂事么。”

  夏凤兰丝毫不觉得这样说,对于自己来说是很没面子的一件事情。

  活到这个岁数了,面子这些东西是最不实用的,当不得吃当不得喝的。

  “姑太太不懂事,可我不能不懂事,夏家能给我什么依靠呢?便是哪日,我死在了永平王府,是老太太还是姑太太,会过去帮我讨个说法?”

  夏忱忱说到这里,不由得想到了前世,声音控制不住得有些悲怆。

  “忱忱,可不能说这样的话。”苏氏赶紧抓着夏忱忱的手。

  “娘,我只是打个比方。”苏氏掌心的温暖让夏忱又回过神来。

  “打比方也不行。”苏氏一脸严肃地说。

  “娘,是我错了。”夏忱忱顺着苏氏的话道。

  夏老太太面沉如水,只觉得夏忱忱这是仗着自己的身份,来拿捏自己。

  “二丫头,如果真如你说的那般,好好的我们讨什么说法?若死于非命,那定是你自己的不是。”夏老太太撑着眼皮子瞟了夏忱忱一眼,“嫁到王府是福气,你这臭脾气得收一收,别回头把自己的福气给作没了。”

  “老太太,母妃她们可都是说我温柔贤淑,您倒说我脾气不好……”夏忱忱无奈地摇了摇头,“老太太自幼便不喜我,但也不必颠倒黑白。”

  温柔贤淑?夏老太太眼睛眯了眯,这话她也好意思说得出口?

  要说月娥温柔贤淑,倒还……月娥?夏老太太心思不免动了动。

  夏凤兰听到夏忱忱说“老太太自幼便不喜我”这句,心里不由得一紧。

  “忱忱啊,你祖母不是不喜你,只是对你寄予厚望。”夏凤兰给夏老太太递了个眼色,然后又看着夏忱忱道,“忱忱回得可真是早,我都还没过来呢,想必也是念着家人的。”

  有夏凤兰在刻意调和,夏忱忱也不想大过年的让苏氏不开心,便不再多说什么。

  倒是夏忱忱和苏氏离开后,夏老太太很是埋怨地看着夏凤兰:“你何必如此低声下气,你靠不上她的。”

  “娘,那也别得罪她呀。”夏凤兰一脸愁苦地说,“过几日荣贵就要带着琨哥儿一家到陵川了,我还想着哪怕借着与王府有亲这个名声,也能让他们找个好的差使嘛。”

  “那跟你大哥二哥说一声,他们未必找不到。”夏老太太皱眉道。

  “娘,荣贵是秀才,他只愿意去书院里教书,这大哥和二哥……”夏凤兰一脸为难地说。

  荣贵是夏凤兰的夫君,虽说是个秀才,但一直没考上举人,在镇上自己办了一个私塾,私塾也没几个孩子。

  之前有父母帮衬,日子还能过。

  前些年刁家老爷子老太太都过世子,这一家人的日子便过得格外地困顿。

  如果不是夏家贴补,就刁荣贵哪里能养活这一家子人。

  但就算是这样,刁荣贵也不让夏凤兰回陵川夏家来走亲戚,嫌弃夏家是商贾。

  还是夏凤兰听说夏忱忱嫁到了王府,刁荣贵觉得岳家有可能改换门庭,这才同意夏凤兰回来。

  原本夏凤兰是想带刁琨一起回陵川,正好和外祖家拉近一下感情,可刁荣贵不同意,怕儿子沾染上了岳家的铜臭气,夏凤兰无奈,这才带着女儿刁月娥回了娘家。

  夏凤兰这一离开,刁荣贵和刁琨的日子便不大好过了。

  临行走,夏凤兰给了隔壁李婆子五百个铜板,希望她能给刁荣贵和刁琨做些饭菜,浆洗一些衣裳,收拾收拾屋子。

  只是夏凤兰一离开,刁琨便去李婆子家把铜板要走了,说要去买笔墨纸砚,实际上当天就进赌场输光了。

  李婆子本就不喜刁家人,之前是看在钱的份上,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她连一根草都不会捡的。

  没办法,父子俩只能自己动手做饭。

  刚开始的时候不是糊了,不是没熟,浪费了不少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