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迷途未返
都知道要被满洲勋贵牵制,即便是能登上那个位置,也会是个傀儡,所以何必呢。
胤祺回道:“他在宫里的处境,以及他的才能和不甘,这所有因素交杂在一起,注定了他一定会这般选择。”
安清猛地回过神来,是她想的狭隘了。
傀儡又如何,大不了先走上这个位置,再同满洲勋贵博弈便是。
清朝历代皇帝不皆是如此吗,就像当初的康熙一般,在四大臣辅政这般大的政治威压下,都能强势地撕开一个口子来。
至于八阿哥的处境,他母族出身低微,注定无外家力量可依,那注定了要借助力,与满洲那些勋贵集团合作,则是他最优的选择。
除非他甘心做个寂寂无名,不被重视闲散的王爷,但以八阿哥的能力和野心,以及在宫里和他额娘自幼受的那些委屈,又怎么可能让他甘心如此啊。
安清突然扭头看向了胤祺,一脸庆幸的表情。
“怎么了?”胤祺不解问。
安清冲着他笑了笑,庆幸道:“没什么,我就是在想,还好当初嫁的人是你。”
其实,胤祺同七阿哥和八阿哥相差都不大,当初康熙赐婚时,他们的婚事也都没定。
若是康熙当时脑子一抽,将她指婚给七阿哥倒也罢了,但若是八阿哥……那她应该大概率只能选择独善其身了吧。
胤祺怔了下,随即反应了过来,脸上也闪过一丝庆幸。
他轻握着她的手,笑着回道:“对啊,还好嫁给我的人,是你。”
*
自八阿哥府上设宴后,没几日,九阿哥府上也热闹了起来,但和八阿哥封爵设宴不同,九阿哥府上是喜宴。
因为九阿哥的女儿要出嫁了,嫁的人是巴林博尔济吉特氏郡王璘布,是满蒙联姻,康熙生前便定下的婚事。
这日,雅利奇早早便准备好了要去她九叔府上,但正准备出门,恰好碰到了上门的张若霭。
“雅利奇,你去哪里?”张若霭问道。
雅利奇抬手一巴掌拍在他的后脑门上,没好气地说道:“臭小子,喊姐姐。”
张若霭抿了抿嘴,倔强地不开口。
雅利奇也懒得同他计较,不过,她看着面前生的挺拔俊朗的少年,不由有些气馁,这小子怎的长得这么快,这会瞧着都要她要高了。
还是怀念他还是小屁孩那会,天天跟在自己后面喊姐姐的时光啊。
“你是不是偷吃什么好东西了?“雅利奇道。
张若霭怔了下,有些没反应过来。
雅利奇‘哼’了一声,“你都比我高了。”
张若霭笑了笑,回道:“我是男子,高一些也正常。”
雅利奇撇了撇嘴,心想哪里就正常了,他明明比自己还小三岁啊。
张若霭笑了笑,见她不高兴,便不再继续这个问题了,而是转而问道:“你这是要出府?”
雅利奇点了点头,“对啊,我准备去九叔府上,去陪陪塔尔玛姐姐,她过几日就要抚蒙了。”
张若霭轻点了点头,九贝勒的二女儿要去抚蒙的事,他自是听说了,这是当今圣上登基后,第一个嫁去蒙古的郡主。
他看着面前的雅利奇,她如今已经十四岁了,怕是这亲事也快要定下来了吧,他听他爹说过,按照皇家的规矩,抚蒙的公主或郡主,亲事都是要先提前几年定下来的。
即便是不去抚蒙,待她过两年及笄后,她的阿玛和额娘也要为他寻觅夫婿了。
“你今个怎的有时间过来,不用读书吗?”雅利奇问道。
他如今要在书院读书,平日里也不得闲的,今个也不是他休沐的日子。
张若霭有些心不在焉地回道:“今个先生有事,放了一日假。”
雅利奇“哦”了一声,那怪不得呢。
张若霭沉思了半晌,突然抬起头,问道:“那你以后也会嫁到蒙古吗?”
雅利奇有些意外他会突然问这个问题,但也没太在意,耸了耸肩回道:“谁知道啊,这就要看皇伯父的意思了。”
“不过,应该是吧,我玛嬷都说了,这京城里可没有男子敢娶我。”
因着安清和胤祺一贯不拘着孩子天性,雅利奇和京城的女子贤良淑德的那一套可是一点也不沾边。
当然,宜妃这话还有下半句,那就是这京城内的那些满洲勋贵家的纨绔子弟,也配不上她家孙女。
张若霭抬头看向她,张了张嘴,似是想说什么,但半晌后,却只是低声嘟囔了一句:“谁说没有了。”
雅利奇没听清,“你说什么?”
张若霭深吸了口气,看着她的眼睛,道:“我说你这么好,京城里肯定有很多男子想娶你。”
雅利奇听到这话,不由一乐,拍了拍他的肩膀,回道:“你不用安慰我,放心吧,我又不在意这些。”
没人敢娶,她还不稀罕嫁呢。
再说了,旁人可能害怕嫁到蒙古去,但她却是不惧的,哪里可有着疼她的外爷外奶和舅舅姑姑们,任谁也不敢欺负了她去。
“行了,不同你讲了,我今个和塔尔玛姐姐都约好了,再不出门就迟了,等改日你休沐,咱们去城郊骑马去。”雅利奇道。
张若霭点了点头,“我们一起出去吧。”
她不在府里,那他留在这里也没什么意义。
两人一起出了恒亲王府,雅利奇在门口上了马车,隔着车窗同他挥了挥手,“我先走了,你也快些回去吧。”
张若霭轻点了点,看着马车渐渐走远,他转身心事重重地上了自家的马车。
*
皇宫,养心殿内。
雍正在桌案前处理着公事,眉头越皱越紧,可见棘手之事确实不少。
苏培正进来禀报,“皇上,怡亲王求见。”
雍正头都没抬,直接回道:“宣。”
没多会,十三阿哥便走了进来,两人没说上几句话,便开始商议起了政事。
这自打雍正登基后,这种情况在养心殿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如今西北战事持续吃紧,国库空虚,朝堂不稳,全国还多地频频传来灾情,兄弟两人整日都忙得焦头烂额,半点不敢懈怠。
待看到黑龙江递来的折子后,雍正和十三阿哥紧皱的眉头,总算是舒展开了。
“还好有黑龙江农场的屯粮,西北前线的粮草之事总算是有着落了。”十三阿哥感慨道。
雍正轻点了点头,也不由松了口气。
西北前线战事吃紧,粮草之事是万万断不得的,但如今国库空虚,还好这些年黑龙江那边垦荒之事做的好,农场已经建了五十多个了,余粮充足,不然这事还真不知要如何解决。
这事说起来,还是多亏了他五弟和五弟妹啊,雍正想。
十三阿哥见时间不早了,便出声劝道:“四哥,如今前线粮草之事解决了,您今个早些休息,注意身子,旁的事咱们慢慢来,总能解决的。”
雍正捏了捏眉心,轻点了点头。
但愿吧,他如今才刚登基半年,朝堂本就不稳,又是多事之秋,也确实是经不起旁的折腾了。
然而,人往往是最怕什么偏偏来什么。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几个老农正坐在龟裂的稻田地里,唉声叹气。
这般大旱庄稼欠收,这老天爷真是不给人活路啊。
一老农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戳了戳,突然一虫子从地上飞了起来,他本来还没在意,但当发现第二只时,不由一愣,这才仔细看了起来。
然后,就是这么一看,他整个人直接吓软了腿,是、是……蝗虫!!
第151章 五福晋151
蝗虫过境,寸草不生。
众所周知,蝗虫具有非常强大的啃食能力以及繁殖能力,它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迅速繁殖并扩散,所以,蝗灾一旦发生,便很难以控制,且往往会多年连续发生。
可想而知,若是连续多年颗粒无收,对寻常百姓而言,那则是灭顶之灾。
而自古以来,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三大天灾,其危害甚至比水旱灾还要严重,细数过往多少朝代的灭亡,都与蝗灾息息相关。
远的先暂且不提,明朝就是一个赤裸裸的例子,像崇祯年间,便暴发了两次连续五年以上的特大型的蝗灾,也正是这种连年频发的蝗灾,使得民不聊生,这也成为了摧毁大明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古代,人们则普遍认为蝗灾是由上天降下的惩罚,是因为人类的行为触怒了神明,所以,每当有大型蝗灾发生时,在任的皇帝都会主动下“罪己诏”,承认施政上的错误,以此来请求蝗神原谅。
而在民间,百姓们则会架起祭坛,进行焚香祷告等一系列事宜,希望‘蝗神’保佑人民,也祈求蝗虫远离庄稼。
养心殿内。
雍正看着手中递来的一封又一封的江南各地加急送来的奏折,整个人周身的寒意越来冷冽了起来。
吓得旁边伺候的人大气都不喊喘一声。
“这群混账东西,蝗灾这种大事竟也敢隐瞒,他们是怎么敢的!”
雍正气到直接把手里的奏折重重丢在了地上,似是仍觉不够,抬手把那一沓奏折全扫到了地上。
可见他也是真的气急了。
下首的十三阿哥显然也是一脸愁容,这次蝗灾来的气势汹汹,如今已经波及到苏浙皖不少地区,情况已然十分紧急。
但造成如今局面的罪魁祸首,自是那些欺上瞒下的地方官员。
苏浙皖本就是蝗灾多发区,淮河流域蝗灾集中发生在春夏之季,再加上那边本就刚经历了大旱,每逢大旱便多生蝗灾,所以,数月前胤祺便已经上了折子,便着重提醒了要注意这些地区的重点防蝗。
这自打大清入关以来,蝗灾频发,朝廷便严令下了旨意,各地要重点注意治蝗之事,康熙更是明旨规定,直接问责到人,一旦出现蝗灾,便各个都要革职拿问,这么严抓地方,就是为了造成大范围的蝗灾。
不过,这招效果也显著,各地官员异常重视,往往将蝗灾扼杀在最好控制的虫卵期,也因此已经好多年没有爆发大型蝗灾了。
雍正自是也知道蝗灾的严重性,所以,在胤祺上了折子后,便立马下旨交代了各地方,如今他登基不久,自是承受不起这般大的灾难。
谁知那些地方官员竟敢懈怠,防蝗治蝗不力就先不说了,竟还敢企图隐瞒,简直愚蠢至极,使得如今已然错过了蝗灾最好控制的时期了。
要知道长了翅膀的蝗虫,那可是能跨过长江黄河迁飞到旁的地方去祸害庄稼,那届时祸害的就不是一地两地,可见影响之广。
要不是雍正听到了些风声,立马派人过去严查,这事还不知道要耽搁多久呢,也怪不得他会如此生气。
别说是雍正了,就十三阿哥此时而言,想砍了那些官员的心都有了。
但事已至此,也不是生气能解决的,那些官员稍后腾出手再处理了,他们总归跑不了就是。
上一篇:吃瓜吃到自己死讯
下一篇:康熙老认为我是仙女转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