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考科举 第370章

作者:桃花白茶 标签: 爽文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会试之前,纪元跟建孟府的众人没怎么见面。

  会试之后,多数人又在休息,这次总算凑一起,多个董康也没什么,反正都一样。

  吃饭也就算了,但董康却意外聊起他家买的《科举百态图》。

  “你们是不知道,这图直接挂在我们族学的明伦堂里了,学生们每次经过,都会看到,那压力实在是大啊。”

  “好在图刚到,我就出发来京城了。”

  “听族学的堂弟他们讲,我们夫子每次看到那图,都会忍不住哭啊。”

  此图建孟府的学生们自然记得。

  当时乡试成绩刚出,整个府城最热门的两个消息,一个是纪元是当年的解元。

  第二就是拍出天价的《科举百态图》,这张图意外的平和,意外的有趣。

  或者说,焦虑的人会的焦虑,平和的人会看到平和,说是百态,一点也不为过。

  拍卖到第二天的时候。

  就已经吸引大半学子过去看了。

  其中孟华伟甚至还道:“我家本来也要买的,但你家出价太高了。”

  董康甚至还道:“我爹说买的值,还说青堂先生要是再出画作,一定要买下来,我家还让建孟府的朋友帮忙盯着呢。”

  纪元一口水差点没喷出来。

  别说了,再说他忍不住送一幅画回建孟府了!

  “可惜他跟当年的乌堂先生一样,再也没露面。”

  “说起来,他好像真的是乌堂先生的学生。”

  “肯定是个天才,不然能画出那样的画作?”

  一群人夸的纪元都不想听了。

  白和尚还在偷笑。

  知道纪元“马甲”的人本来就不多,他也只能自己笑了。

  董康一晚上时间,直接跟大家打成一片。

  而且他发现,这群人的年纪不一,但似乎都以年纪最小的纪元为主心骨。

  十五岁的人,在这群人里颇有些说一不二的气势。

  但实际上,纪元又是个随和性子,宴会上并不多说,可他但凡说话,大家都很赞同。

  这样的人放在他们那,颇有些“头人”的意思。

  就是一群人或者一个部落的首领。

  不管是文举的孟华伟,张洵孙举人他们。

  还是武举的武营等人。

  他们建孟府的人常常在一起,或许没什么感觉,他刚刚加入,所以能看出来。

  纪元小小年纪,确实不同寻常。

  此刻他不同寻常的卷子,让几位阅卷官都微微吃惊。

  四月十七,乡试贡院内。

  各处点着烛火,考官们挑灯阅卷。

  “敦仁守义,而协和人自致者,一人如是也,众人亦如是也。”四书考官道,“说得好!实在是好。”

  四书考官共有五人,大家相互传阅,每人都细细研读:“确实好啊。”

  “此文醇厚昌明理势并重也!”

  其中地位最后的那位阅卷官,更是直接写下评语:“醇正近理之言,诸儒所不及。”

  这评价,实在是高。

  但阅卷官们一一点头,都是赞同的。

  其中一人还叹:“若科举都是此等文章,我们也不觉辛苦了。”

  今日已经是阅卷的第四日,多数考官皆是头晕眼花,读到如此通畅明理的文章,不亚于喝到甘泉水一般。

  好,实在是好。

  此文被单独拿出,如果后面四书文也不错,那肯定会被列为前三。

  “看看他下面两题如何答的。”

  第二题为“文王视民如伤。”

  此考生答:“心存乎民与道足以。”

  此句破题,直接将文章拔高,让考官再次眼睛一亮。

  后面的见解更是让人感慨:“条理清晰,并见阳春大德。”

  阅卷官直接题字:“以字句间博人鉴赏。”

  不仅夸作者的品德好,还要逐字逐句地阅读!

  “观夫康功用既,而微懿之美,爱著柔恭。道之在躬者,不既盛乎?”

  甚至还给了合理的建议,还给了为何要效仿先贤的原因。

  几位考官甚至把手头的事都放了,当真一字一句地阅读。

  “好!今年得此佳才,也是科举的幸事!”

  “好一个道之在躬者,不既盛乎?”

  只要好好做了,还怕做不好吗。

  只要身体力行了,难道还不是盛世吗。

  此话读来竟然颇为激动。

  甚至深入浅出,摆事实讲道理,更是娓娓道来,让人读起来,真的像先贤的文章一般。

  “看下一篇,快。”

  “第三题他怎么答的,我认为他是第一了!”

  虽然四书的三题里,只看了他两题,但已经感觉,他会是第一!

  第三题为“事君能致。”。

  此话考官们肯定懂是什么意思。

  但就是想看看这个学生能给出什么见解。

  不过资历最高的阅卷官下意识翻了翻第一题,再看看第二题,心中有些不妙的情绪。

  等第三题的文章拿出来,这位阅卷官已经想挠头了。

  第一题,讲的是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

  虽然有些拍马屁的嫌疑,但这朝堂上,谁不拍马屁。

  楚大学士临时拟题的,大家也看出来了。

  没想到这考生也看出来了。

  第一题明明是让他们答“孝与忠”,他直接上升到对所有人要求的“敦仁守义”。

  答的角度确实不同,也写出独到的见解。

  本以为是他另辟蹊径。

  第二题,出题人分明是想让考生们根据文王待民的态度,让考生借古喻今。

  而那考生又绕开出题人的思路,答了先贤是如何视民如伤的,是因为心存乎民与道。

  好家伙,这第三题更不得了。

  题目明摆着写了,“事君能致。”

  自然是要讲如何效忠皇上。

  如今皇上身体不好,看多这样的文章,心情肯定会好一些。

  这考生呢?

  他又又又换了想法。

  答的文章看似忠君,也说了可以慷慨赴死。

  但要为国家利益赴死。

  这三篇文章单看也就算了。

  合在一起?

  简直是出题人让他答什么,他就不答什么。

  如果是一般的考生,大家或许会觉得,这考生没理解出题人的想法,所以找了其他角度,肯定不算错,而且角度也不错。

  偏偏三篇文章都是这样,文章写的又这样好,这要不是故意的,那什么是故意的?

  最资深的阅卷官已经满头大汗了,身边的其他考官还在夸第三篇文章写得也妙。

  甚至夸这篇文章:“丰仪标举,岳岳怀才。”

  可以拿这篇文当标杆了!

  “好一个一身之进退不恤也。”

  “明明该是慷慨文章,却平和至极,既不大喊大叫,也不作剖心之态,实在难能可贵。”

  “我天齐国有如此良才,何愁不昌盛。”

  “此子文章,可评为第一!”

  “不可!”

  那位阅卷官大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