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考科举 第545章

作者:桃花白茶 标签: 爽文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叶大人手底下的官员私下还说,这是他见过最和谐的修路队伍。

  当然了,也是银子堆出来的。

  平时做事一贯迅速的纪大人,并不催促修路的队伍,只要按计划进行即可。

  这种方法,除了费时费钱之外,没有太大问题。

  只是一般地方不支持这样大手笔地修路。

  说起来。

  滇州府跟宁安州,到底靠橡胶买卖赚了多少钱,可以这样大手笔地付工钱啊。

  可惜这些人想了很多,其实都没想到点子上去。

  纪元确实大手笔花钱修路,用的还是橡胶税收,以及官府办的橡胶作坊收入。

  为什么这么舍得?

  因为银子堆在官府库房,又有什么用,全都献媚交给朝廷?让那些王公贵戚们吃喝玩乐。

  讨好他们?

  然后升官?

  何必呢。

  不如找个方法发到普通百姓手中。

  这些百姓是没有参加伐木,橡胶,乃至染布生意的。

  可他们同样能从这个循环里收益。

  流程大概就是。

  纪元琢磨出橡胶染布的方法,带着一批人致富。

  这批人产生的收益交了税收,税收放到官府库房里。

  再有官府提出修路修桥等等建设,由此招募另一批人从中获利。

  在这个循环下,大部分百姓才能真的从中得到收益,还能得到基建道路,何乐不为。

  纪元给出的修路工费十分大方,也是这个缘故。

  修路是要做的,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也是要做的。

  两者可以并行。

  甚至因为较为丰厚的银钱,还引得不少其他地方百姓过来求个差事,让此次修路人手充足。

  估计会在预计时间之前修完。

  他都说了,本地百姓是不怕吃苦的,天下百姓都是不怕吃苦的。

  只要有相应的报酬,他们就是最勤劳的人民。

  一路回到宁安州,纪元对工程进度十分满意。

  年底之前,肯定可以修完的。

  到了宁安州,纪元马不停蹄,直接去了知州府。

  从景国偷偷过来一两万人,这件事必须快速处理。

  刘同知急的上火。

  他今年四十多,父辈祖辈是经历过景国骚扰的,对景国还是有些惧怕。

  刘同知刚想问出那个问题,就听纪知州道:“不到十天,镇南宁安指挥使张大人,就会带兵过来。”

  刘同知瞪大眼睛:“下官还没问,您怎么知道的!”

  纪元笑:“我也担心这件事。”

  宁安州无险可守,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当年的腊蛮族分为腊北人,跟腊南人,北边靠近天齐国,南边靠近景国。

  这么划分因为他们在同一块地上。

  如今宁安州的位置,就是当年的腊北族人的位置。

  原本的腊南土地算是天齐国跟景国的缓冲。

  可腊南腊北那样近。

  只要经过进入腊南,便可以直接带人冲到如今的宁安州,也是之前的腊北部。

  以前就罢了。

  现在的宁安州太有钱了。

  一会修路,一会买牛的,做生意还做得那样大。

  同为天齐国人士的镇南将军都眼热。

  景国的王室,难道不眼红?

  说出来,谁都不信。

  一块让人垂涎欲滴的肥肉,还没有人看守。

  越想越难受。

  如今自己国家的人,还跑到对面了,景国王室定然愤怒。

  肉没吃到,自己家的小虾米还跑了!

  “只怕这一万八千人,会成为导火索。”纪元回了宁安州,说话自然更加直白。

  刘同知也是这样想的,忍不住再次点头,叹口气道:“宁安州也是天齐国的土地,为何,为何。”

  纪元看向他,直接道:“不要再说了。”

  他们心里知道就行了。

  若让普通百姓知道,局面只会更加混乱。

  刘同知到底是考上了进士,对此还是有些想法的,再次叹气:“下官也只是同您讲讲。”

  纪元明白的。

  否则刘同知也不会特意找没人的时候说。

  纪元想了想道:“宁安州并入天齐国,已经有五十二年。”

  “五十年的期间已经过了。”

  “我准备,今年在本地征兵。”

  征兵?!

  “田税跟人头税,迟早要交,如今先适应适应吧。”

  “再说,如今征兵,也是做好准备。”

  纪元原本没有打算这么快推行。

  想着至少道路修好再讲。

  可景国近两万人出逃,还是出乎了其他人的意料。

  刘同知想明白后,点头道:“下官立刻让人起草文书。”

  “嗯,等张将军来了之后,可以一起商议。”

  征兵的事确定下来。

  为了宁安州的安全,也为了推进后续的田税征收跟人头税的征收。

  这件事不得不做。

  此事定下后,再讲“导火索”。

  纪元问道:“那一万八千景国人,为何离开景国,可有说明?可有询问?”

  这肯定是有的。

  刘同知办事,大家一向放心。

  刘同知讲了他调查到的情况。

  最近几年里,此地一向多雨。

  像化远三十八年,纪元来之前那年,宁安州就遭了灾。

  三十九年,全靠刘同知等人全力奔走,才让本地没有太大损失。

  四十年的时候,宁安州的水渠跟蓄水池都修好,山上的雨水下来,对本地没有太大影响。

  就像现代人习惯便利的水利设施之后,普通的大雨对人的生活影响不会很大。

  但要放在古代,许多时候的大雨,一定会酿成洪灾,可依托水利设施,普通的灾害不会对人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

  宁安州也是如此,他们有了水渠之后,虽然还会关注天气,但不像之前那般恐慌,大家也不大提起此事。

  但对没有水利设施的地方,一场普通的大雨,可能都会让田地受损。

  靠近宁安州的景国人,连续经历了三年的自然灾害。

  日子过不下去,王室还在征收苛捐杂税。

  这种情况下,不跑是不可能的。

  放眼望去,天齐国的宁安州,便是最好的选择。

  大家都不用多想,脚步已经朝东方过来了。

  还是那句话。

  过了缓冲区的腊南土地,直接就到宁安州,随便在州内找个山住下即可。

  也是去山上砍树的伐木会人警觉,发现不对劲后,没有声张,直接找了官府禀报。

  刘同知原本以为,这是统计本地人口时,被他们漏掉的自然村寨,头发都要急掉了。

  整个宁安州都在发家致富,怎么可以拉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