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末日来的 第185章

作者:桃花露 标签: 种田文 女配 年代文 轻松 穿越重生

  虽然活动室、澡堂子、代销点挨着牲口院儿、养猪场, 可社员们却毫不在意。

  知青们一开始闻不惯那味儿, 轮流进养猪场喂猪清理猪粪以后也慢慢习惯了, 竟然觉不出多臭。

  他们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都惊呆了。

  “坏了, 我鼻子坏了, 我现在都闻不到猪粪臭了。”

  “我也是,整天进来出去还觉得咱大队弥漫着挺好闻的味道。”

  这归功于妇女们的功劳, 她们甭管什么年代只要家里有地方都能见缝插针种上时令花草,从春到秋一直开不断, 既好看又好闻。

  即便牲口院儿、养猪场周围也不例外,墙根都种满了花草, 什么薄荷、驱蚊草、紫茉莉、紫苏、枸杞、花椒,五花八门。

  既能美化环境还有实用价值。

  而原本对下乡插队很抵触, 以为从此要过上半年不能洗澡的苦行僧生活的知青们,发现前进大队不是那么回事儿。

  天热的时候他们可以在河边洗澡,天凉了就可以去大队澡堂子洗。

  澡堂子虽然很简陋,但是也分了男女,而且有很厉害的大妈守着,绝对不让男人乱蹿,谁敢探头探脑都拿棍子敲狗头。

  邱金萍、胡秀艳几个原本挺害怕的,现在也渐渐习惯,忍不住跟封怡夸。

  “封怡,你老家大队还挺文明的呢,再过几年感觉就和公社一样了。”

  封怡虽然没在乡下住过多少天,却很有归属感,一开始听人家担心怕前进大队不好她就解释哪里哪里好,现在听人家夸大队文明她就与有荣焉。

  封怡颇为自得道:“那是,这都是我嫂子的功劳,以前大队和别地一样,也是脏乱差的,现在干净整洁社员们也讲卫生了。”

  大队还修了公共厕所呢。

  陶清薇撇嘴道:“下乡时候丁爱珍还笑话我们,说我们下乡没两天就变土包子,肯定蓬头垢面没眼看,真是狗眼看人低!”

  她家境好一些,从小娇气长这么大衣服都是妈妈给洗的,下乡起初也挺为难的,下乡后她和村里一个小姑娘商量好,让人家定期帮她洗衣服,她一个月给两块钱,小姑娘乐意她也省事。

  现在看大队有代销点有澡堂子,当然没有县城好,却也跟蓬头垢面不搭边儿。

  她起码可以三四天就去洗一次澡!

  而唐圆也给何松涛一个任务,让他负责关注知青们的精神状态,帮助妇女主任柳红霞多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免得他们觉得苦想回家啥的。

  年轻人到了陌生环境,组织的关怀是很有必要的。

  如此虽然今年下乡的知青多,小问题不断,却没有什么大问题。

  大家很顺利地进入了秋收阶段。

  等漫长的秋收结束,种完冬小麦,天气又开始冷了。

  前进大队却是一派火热的景象,不只是社员们就连知青们都过年一样挤到养猪场那边。

  养猪场的第一批猪要出栏了!

  邱金萍抓着封怡的胳膊,兴奋得仿佛自己要回城一样,“封怡,咱大队这么厉害呢?七个月就养这么肥的猪?”

  她有过跟着爷奶在乡下生活的经历,要想养肥一头猪,咋也得一年多,甚至一年半呢。

  可他们大队的猪竟然七个月就出栏了!

  太神奇了,太不可思议了!

  照这样,他们年底就能杀猪分肉了吧。

  吸溜,一起聊天的几个知青都不受控制地流口水了

  红烧肉、卤猪头、糖醋排骨、炖大棒骨……

  求求大队长,过年一定要安排。

  “过秤了,过秤了!”何松涛扯着嗓子喊,让大家伙儿都过去看。

  唐圆和封辰陪着季宏岳、谢蔚然几人参观了养猪场,特意看了大队自己的保育栏。

  大队自己养了两头大母猪,自己下崽,就不用专门去买别家的猪崽。

  他们转到出厂过秤的空地上,唐爱国和唐大哥等人正在赶猪呢。

  唐圆教着他们做了栅栏,要分离哪头猪就直接用栅栏把它围出来,不用像从前那样赶得它满场跑,甚至追得它原地起飞,能跳过一米多高的隔墙。

  猪是分猪栏养的,一个猪栏十头猪,同一批的在一个猪栏,要抓也方便。

  他们把个头大的赶过来过秤,只要钩秤就可以出栏。

  跃进大队和向阳大队的支书和大队长也都特意赶过来看他们肥猪出栏。

  这俩大队对前进大队帮助颇多,不管是帮忙干活儿还是凑土坯青砖、粗粮的,都没少出力,今儿肥猪出栏自然要让他们来见证。

  回头还得把他们也并到实验大队的队伍里来呢。

  谢蔚然看得满脸不可思议,“真的才七个月?”

  季宏岳比唐圆得意,“确切说六个月十九天。”

  唐圆赶紧道:“其实是七个多月的,毕竟小猪崽抓过来的时候也挺大了呢。”

  谢蔚然啧啧称奇,拿着笔飞快地记录采访的内容。

  唐圆提醒他,“不用写太多哈,我们虽然养猪,大队社员们却没猪肉吃的。”

  这要是报纸上宣扬前进大队养猪专业户,七个月就出栏,大队夸夸吃肉,那可不行。

  谢蔚然笑道:“我懂。”

  要多宣传前进大队的艰苦不易,吃肉啥的不要写,免得人家眼红。

  再说这才第一次出栏,还欠着信用社好多贷款呢,真没肉可吃。

  虽然报道不用大肆宣扬,可谢蔚然还是高兴,“照这么个速度,咱大队真的可以成为养猪大户,贷款不是问题。”

  唐圆小声道:“谢记者,大队人力财力有限,粮食就那些嘛,猪的数量也不会大幅度增长了。”

  所以你好好给我们报道报道,说说我们多不容易,到时候允许别的大队把余粮赊给我们啊。

  余粮卖给我们,就意味着城里人有肉吃嘛。

  那边给猪过秤,猪蹄子绑起来,用棍子穿过去,两米多长的大秤杆子由两个壮劳力用肩膀扛起来,何松涛负责打秤砣。

  他年轻清亮的声音传出很远,“185斤6两!哇,186斤!”

  知青们不太了解,但是社员们却都家家养猪,知道七个月养到186斤是什么概念。

  他们养一年都养不到120斤啊!

  季宏岳也喜上眉梢,他跟唐圆和封辰道:“第一批猪咱们不需要卖给猪站,直接卖给市里几个单位。”

  市委食堂还有另外几个大厂的食堂,都跟他说过要买几头猪,尤其过年的时候想多要几头。

  当然价格也比猪站给得高。

  猪站生猪五毛钱,黑市能卖到八毛到一块,他们是机关单位当然不是黑市,但是要给大队饲料、路费补贴,所以一斤七毛五是要的。

  这样各单位高兴,大队也有的赚。

  谢蔚然没忘了自己单位,“我们单位也得要两头。”

  唐圆:“你们要生猪,是送肉联厂去屠宰收拾?”

  谢蔚然:“那不行,送到肉联厂去,过一道手他们就得雁过拔毛。”他理直气壮道:“咱大队开着养猪场,自然也要有屠宰资格,天冷了那肉放两天也不会坏。”

  现在计划经济,各大队只能给猪站交任务猪,即便屠宰也只能在村里自己屠宰自己吃,不能往外卖。

  没关系,他们可以帮前进大队拿到屠宰许可的。

  这第一批嘛可以先送活猪进城,在固定地方屠宰收拾完再送到各单位去。

  其实即便有规定不许自己屠宰,也不耽误有些单位自己买生猪自己屠宰,就一两头,屠宰了自己吃肉又不往外卖,也没人管。

  第一批出栏32头,自己大队屠宰两头,犒劳社员们秋收辛苦。

  谢蔚然和季宏岳自然要留下吃肉,顺便去参观蘑菇大棚和药田。

  蘑菇大棚如今规模并不大,只有三间屋子的位置,主要先让社员们熟悉流程积累经验,等技术成熟再扩大规模。

  之前唐圆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带着蘑菇小队准备需要的各种材料、堆料发酵,菌种是季宏岳发动关系从外省赊来的。

  目前种植的是小白蘑菇,这种蘑菇的优势是生长周期短,营养也丰富。

  唐圆的计划是等社员们熟练掌握种蘑菇的技术以后,就扩大种植面积,到时候在大队的罐头厂里加一条罐装蘑菇的生产线,然后出口创汇。

  到时候除了双孢菇还可以增加其他品种,例如平菇、杏鲍菇、金针菇、秀珍菇以及猴头菇等,甚至可以培育高档野生菇。

  参观蘑菇大棚的时候唐圆重点给谢蔚然讲种蘑菇的辛苦,“堆料发酵的时候特别熏人,酸臭酸臭的,一般人都顶不住那味儿。”

  跟在旁边帮唐圆查漏补缺的大丫笑道:“谢记者要是想看,后头还堆着一些料呢,虽然没有夏天那会儿熏人,不过也能闻出来一点。”

  发酵好的料味儿不大,但是发酵过程却是相当难闻的。

  谢蔚然没拒绝,他真的跟着过去参观一下,闻闻味道,还亲自上手翻动一下。

  他感慨道:“咱农民种啥都不容易啊。”

  说是养猪赚钱,可养猪的风险也大,活儿也更多更累,还脏呢。

  说是蘑菇大棚也赚钱,但是看这过程也不容易。

  他郑重道:“放心,我会帮你们好好宣传的。”

  唐圆笑道:“那我们的大队办厂罐头生产线就靠谢记者啦。”

  谢蔚然可不敢揽活儿,他朝季宏岳笑道:“那还是要靠各位领导的。”

  季宏岳:“大家一起努力,只要前进大队成功,其他公社就可以学习这种成功的模式。”

  当然,要做不同的产品。

  参观完蘑菇大棚,他们又去看药田那边看看。

  为了便于管理,唐圆带着大队种的药草多半是两三年生的,春秋季采摘茎叶,秋天收种子或者挖根,需要花朵的也会在花期采摘。

  那些一年生的草药很多在野地里随处可见,像蒺藜、藿香、苍耳、艾蒿、薄荷等,这种收割方便,有专门指派此类任务的大队,唐圆就没让自己大队种植。

  她指着那一片片药田给谢蔚然介绍,“这是板蓝根田,开花一片黄跟油菜花田似的,也很好看的。”

  谢蔚然:“社员们在收获了吗?”

  唐圆摇头:“没呢,这个要来年才能收,社员们再培土深埋,怕冬天冻坏了。”

  她详细给谢蔚然讲述种草药的艰难和辛苦,“比种庄稼还要辛苦呢,耕地整地是一样的,甚至要求更高,锄草抓虫一天都不能少。除了粪肥我们没有用一把化肥,都是用的绿肥和沼渣肥料,这就要社员们定期施肥,定期喷洒沼液除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