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炮灰她选择种田 第152章

作者:席祯 标签: 穿越重生

  ……

  徐家村这四年变化相当大。

  家家户户养上了稻花鱼,一年两季水稻,稻花鱼也跟着收获两季。

  别的村见了眼红,第二年开始跟着养,可惜都没有徐家村养出来的肥美鲜嫩。

  沙地西瓜也是,其他村镇明明也有沙地,明明也学徐老爹用塘泥沤肥,但种出来的西瓜,就是没有徐家村的好吃。

  渐渐的,稻花鱼和西瓜成了徐家村的特色。

  每到稻花鱼和西瓜成熟的季节,就有数不清的采购商争先恐后地跑来村里抢购。

  徐家村的村民,连村子都不用出,就把地里的东西销出去了。

  包括大米——稻鱼共生的早稻米,松软清香、养胃易消化;晚稻米晶莹剔透、口感软糯,比市面上卖的本地普通大米不知优质多少倍。

  收购价哪怕贵上五分、一毛,也有的是人买。

  徐家村成了平阳县最先富起来的村庄。

  政府看到了徐家村的潜力,次年接到上头下达的修路任务后,优先给徐家村修了一条贯穿全村、直通县镇的硬化水泥路。

  那之后,徐家村田地里的产出,销路更广了。

  徐家村成了平阳县有名的先富村,迄今为止,已经接连两年被评上示范村了。

  如果说平阳县最先富起来的是徐家村,那么徐家村最先富起来的就要数老徐家了。

  一栋精致的两层洋楼矗立在硬化水泥路的北面,青砖院墙、红漆大门、门口两棵金银桂树。

  这是前年盖起来的。

  原本养殖稻花鱼的第一年就能翻盖新屋,可一下子承包了二十亩沙地,徐母担心种砸了没收成,就攒着钱没舍得盖。

  没想到次年夏天,二十亩沙地西瓜卖脱销,三亩水田的稻花鱼也大获丰收,老徐家脱颖而出,成了徐家村第一个万元户。

  兜里富裕了,谁还满足于翻新旧房?直接推倒盖起了红砖黑瓦的洋楼。

  二楼还设计了个凸阳台,中间外延了一部分,扩成了大露台——夏天乘凉好地方。

  原先的正屋、厢房被三大间的二层楼房取代,地基要比院子高小半米,设了三个台阶,以免暴雨时雨水倒灌。

  院子里浇上了水泥,稻子成熟时,不用再急吼吼地去晒谷场抢位子了,自家门口就能翻晒。

  古井由原先的扔桶打水式,改成了按压式,离井不远还浇了个方便洗菜的水泥水槽。

  走进楼房,西屋通间都设计成了粮仓,窗户比较小且离地两米半以上,保证了仓内干燥通风。

  堂屋是南北通透的大客厅,实木打造、布艺坐垫的四人长沙发和两组单人沙发,同色木料的宽大茶几,靠墙是一组多功能的食品柜,陈列着徐茵旅游时淘得的摆件以及待客用的烟酒糖果等。

  正对沙发的五斗柜上,摆着一台时下最新的熊猫牌电视机,别看只有十七寸,这已经是市面上最大的了。

  徐家村买得起这台电视机的,数不出一个手掌。

  而其他村,十四寸电视机的拥有者都还是少数。

  楼房后面依然是老徐家的自留地,但起新房时重新做了规划:一条铺着鹅卵石的干净小道从楼房通向后院,将后院分成了东西两半,东边是琳琅满目的菜园、西边是鸡鸭舍和工具房。

  传统茅厕改建成了沼气池,来到这附近,不再像以前总是弥漫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臭味。

  后院出去不远就是她家的水稻田,尽管只有四亩,但随着稻花鱼养殖越来越有经验,以及稻种全部换成了杂交稻,亩产量几乎翻倍式增长。

  稻花鱼也从原来每亩三四百条的养殖量,扩增到了如今的八百条左右。

  再多也不是不行,但徐茵觉得一亩田满满当当都是鱼,对鱼的生态环境来说,未必是好事。

  老徐家承包的那二十亩沙地,每年的西瓜亩产,从第一年的八千斤增长到现在的一万五千斤,让老徐家成了村里头一个万元户、盖起了独一份的气派洋房,怎会没有人眼红?

  可谁让当初大家伙都嫌弃这寸草不生的贫瘠沙地呢。徐老爹承包时,还暗地里笑话他,巴不得他多包几年,家家户户好分点钱,如今哪怕闹着要重新分田,这二十亩沙地也不会归入分田行列。白纸黑字的承包合同可不是儿戏。

  “金花,你家茵丫头今年毕业了吧?工作分配在哪儿啊?像她重点大学毕业,应该不会回平阳吧?”

  徐母一大早像以往一样来到水稻田看稻花鱼,碰到了李老根的婆娘。

  “我家茵茵啊,保送研究生了,还要继续往上读,工作早着呢。”徐母骄傲地挺了挺胸脯。

  “啥?还要往上读?大学不是最高学历吗?”

  “谁说的?上头还有呢。除了研究生还有博士生,再上头还有什么来着?我不记得了,但肯定有,否则叫什么学海无涯。”

  李老根的婆娘听了直咂舌:“乖乖!你家茵茵这是要一直读下去啊?那得花多少钱?”

  培养个大学生都不容易,老徐家居然还要供闺女继续往上读。

  “茵茵读书好,学校免了她学费,反过来还有各种奖金、补贴,大学四年,不仅没花家里的钱,还往家里买这买那,电视机就是她给买的,上回来,还说想给家里买台洗衣机,被我骂了一顿。”

  嘴上说着骂,徐母的表情可一点都没骂的意思,相反特骄傲。

  谁家孩子有她家茵茵这么成器?读大学不仅没花钱还挣钱!

  李老根的婆娘:“……”

  还真是头一次听说,读书不仅不花钱,还往家里搬钱。

  可她能说什么?可劲夸就对了。

  话说回来,老徐家的闺女确实出息,不光读书好,还给家里想挣钱的营生。稻花鱼是她想出来的,沙地肥田法也是她想出来的。没有她,徐家村不可能有现在的发展势头。

  “金花婶——”

  隔着两亩田,谁家的小媳妇在唤她。

  “啥事儿啊?”

  徐母扬声问。

  “你家茵茵回来了!”

  “啥?茵茵回来了?”徐母立马往家跑。

  李老根的婆娘也跟了上去。

  她本想探探耿金花的口风,看徐茵分配到哪里。要是回平阳县的话,有心给她娘家的侄子牵个媒。

  她娘家侄子中专毕业分配到县里的电机厂,虽然目前只是个小小的技术员,但毕竟是国有单位,前途大着呢。徐茵再聪明、能干,终究是个姑娘家,到年龄总要找对象结婚。

  她娘家侄子现在虽然只是个技术员,但要不了几年就会成为工程师,跟徐茵不是挺般配么?没想到她保送了研究生,还要往上读。

  额滴娘啊!再读下去,都成老姑婆了。金花居然一点都不着急……

  徐母要是听到她的腹诽,一准回她一句:皇帝不急太监急!

  她闺女可是文曲星下凡,将来的成就大着呢!婚姻也不着急,谁见过神仙匆匆忙忙结婚生子的?

第203章 八零极品小姑子(番外2)

  徐茵下了小三卡,就被一众邻里围住了。

  都在看她脚边竖着的一个比人还要高的大纸箱。

  “茵茵,又给家里买啥好东西了?”

  徐茵笑着说:“天热,给爹妈买了台电冰箱。”

  幸好现在镇上就能叫到拉货载人的三轮小卡车,不然要是从县城叫过来,车资可不低。

  一听电冰箱,人群哗然。

  “这个有点贵吧?”

  “何止有点啊,是很贵!”

  “比电视机还要贵。”

  “啧啧!茵丫头你不是才大学毕业吗?这么快就挣到钱啦?看来单位效益很好哦?”

  “你们懂什么!”徐母赶到了,气喘吁吁地挤开众人,“我家茵茵还要往上读呢。冰箱肯定又是她用奖学金买的,是不是啊闺女?”

  “对。”徐茵点点头。

  没跟爹妈解释:奖学金和奖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奖学金一学年下来顶了天百八十块,攒四年都不够买一台冰箱的。

  但奖金就不同了,她设计的太阳能电池板(思路来自系统奖励她的那部太阳能房车),已经在申请专利,一旦办下来,奖金额能突破五位数。

  本来还想给家里买台洗衣机的,可乡下还没接入自来水,洗衣机使用起来不方便。

  何况她妈上次骂她败家,说洗个衣服还用机器?什么毛病!

  干脆先不买了。

  倒是电冰箱家里肯定用得着,农忙了多买点肉菜,吃不完放冰箱里,免得一晚上就馊了。

  这台冰箱是五一节那天在帝都第一百货大楼搞促销时买的,上下双开门,大容量。

  买来后放在系统仓库里。到了镇上叫小三卡时才找了个无人角落拿出来。平阳县的家电柜台还不一定有这个型号。

  果然,徐母很开心,夸她买对东西了。

  家里有了冰箱,徐母一时间舍不得出门了,先是找了块干净抹布,里里外外给冰箱擦了个澡,通电后,煮了绿豆汤放凉后冰进去、蒸了凉糕冰进去、拌了凉菜冰进去……等午觉起来,取出来看,“哎呀!不愧是冰箱,比井水镇的凉爽多了!”

  “……”

  徐茵不想看她妈天天做这类幼稚的冰箱实验,带上扩容书包,骑上去年二度改装的加强版小电驴出去溜门子了。

  第一天,她去了大岙村看外婆。

  去的时候,提了满满一兜帝都特产,回来一麻包优品山珍。

  大岙村自从卖山货挣到钱,发动村民承包山头。

  她舅明面上和其他村民赚的差不多,实际上还有一笔来自桐城的隐形收入。

  山货在桐城的受欢迎度,可远远高过平阳县。不到两年,就追着她家的步伐,也成了万元户。

  这不山地承包文件一下来,他第一个响应,把家后头那座小山头给整个儿承包了下来。

  除了原有的板栗树、核桃树没动,其他灌木、杂树清理掉以后种上了桃树。

  承包第一年就结果了,入秋后卖了个好价钱。

  今年是第二个年头,原以为会停一年,没想到开花以后又结果,比去年结的还要多,照着外甥女当初教他的果树栽培法,去掉一些劣果,剩下的既大又好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