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炮灰她选择种田 第757章

作者:席祯 标签: 穿越重生

  想到自己也带了礼物来,于是把一筐木瓜和根须裹着土的木瓜树呈了上来。

  “这是何物?”皇帝好奇地问。

  “回陛下,此乃西域种子种出来的果子,生吃有点涩,民妇试着蒸熟了吃,软糯香甜,而且吃了以后肤色会变得白皙细腻……”

  没等她说完,皇帝哈哈一笑:“吃了能让人肤色白皙细腻?此等食物,皇后和众爱妃想必会很感兴趣。”

  他挥挥手,让人把筐抬下去,给各宫女人们分一分,包括皇子皇女们也分到了几个。

  木瓜树就交给了园林官。

  结果,就这一筐木瓜,差点让徐茵两口子险些没法脱身。

第1051章 农门福女的懒馋坏大嫂(47)

  不晓得是木瓜的功效确实很给力,还是因为皇帝说了句“这东西能美白”,让皇后等一众后宫嫔妃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加之这是陛下赏赐的,于是天天炖、餐餐吃,连着炖了三天木瓜盅,对着镜子抚摸自己的脸,好像确实白了几分,并且变得光滑了。

  其中有个妃子,还在食用木瓜以后被诊出怀上了龙胎,见木瓜籽既多又绵密,欢喜得把木瓜视为多子多福、绵绵瓜瓞的吉祥果。

  于是,木瓜在宫里出名了。

  徐茵一家三口逛了两天京城,正准备离京返乡,又被召进宫去了。

  得知原因,徐茵差点emo:“……”

  这算不算搬石头砸自己脚背?

  带什么礼物不好,偏偏就带了木瓜?

  说什么功效不好,怎么就挑了它能美白养颜的功效?

  这下好了,今天皇后、明天贵妃……后宫的嫔妃们接连地召她做客。

  问她木瓜怎么种的、树木长什么样子的、关键是还有没有别的吃法……

  也是,连着几天顿顿清蒸木瓜,没吃吐就不错了。

  前几个问题好回答,就是这木瓜的吃法……徐茵没辙——这些人哪个都不是她能得罪的,只好绞尽脑汁帮她们想木瓜为食材的美食:

  试试果肉打成碎块和鲜牛乳、冰糖一起炖,或者蒸熟后捣成泥,和蜂蜜、杏仁露调着吃……反正做成甜品总不会错。

  这么一来,皇后、贵妃等人更舍不得放她走了,就像贾母喜欢刘姥姥一样,她们也喜欢徐茵。

  一个没有背景、打扮土不拉几、说话耿直风趣的乡下已婚已育妇女,对她们丝毫构不成威胁,相反还能给她们无聊的后宫生活平添几许乐趣。

  于是,皇后等人一再劝她在京城安家,为此皇后还赏了她一座庄子,离皇庄不远,虽然不大,却是个带温泉的。

  “阿瑾啊,再不回家,我感觉要被京城的繁华奢靡腐蚀了。”

  这天晚上,激情褪去,徐茵趴在男人身上带着微喘有感而发。

  温泉庄子啊,这个对她的诱惑力确实不小。

  大洼村怎么就没发现天然温泉呢?

  崔孟瑾低低笑出了声,把玩着她柔顺的长发问:“那娘子是想回去还是留下?”

  “还是回去吧!”徐茵认真思考后说,“相比荣华富贵,我更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

  想她过去几天,每天被不同的人召见,一路行礼、磕头,人累,心更累。

  “那就回去。”崔孟瑾抱着她往上揽了揽,轻柔地啄了啄她的唇角,“明日求见陛下,请他恩准我们返乡。不用额外找理由,就说冬闲将至,地里需要施基底肥,否则会影响来年产量。陛下重视农耕,想来不会为难我们。”

  皇帝确实没为难他们,尽管他也挺希望他们留下的,他们的淳朴、乐观、善良以及对农耕的独到见解深深触动了他。每次跟他们夫妇俩聊天,他的心情就会变得特别好,那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开心。

  但他也知道,大洼村是他们的家,那里有他们的父母长辈、邻里乡亲,硬把他们留下,不是成人之美而是夺人之好。

  皇帝开了金口,后宫嫔妃们再不舍也只得放人。

  徐茵一家趁皇帝没改口之前,赶紧撤。

  皇帝赏赐的宅子、田产留着没动,万一崔季康或是他们的子女将来考中举人来京城发展了呢,在这儿好歹也有个落脚点不是?

  崔巧巧这些天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去找大哥。

  从六皇子那里得知,徐氏不仅入了陛下青眼,还很受后宫娘娘们欢迎,虽然不知道她打哪儿弄来那些个西域种子,还瞎猫碰到死耗子似地种成功了,不仅受封八品司农,还得了不少赏赐,要是受封的是大哥就好了,偏偏是那个恶毒女人。

  崔巧巧之前不想跟大哥一家有瓜葛,因此没跟六皇子说,被陛下加封八品司农的是她大嫂,如今……

  她踌躇再三,决定还是去找大哥。

  她这些年别看有六皇子护着宠着,看似风光无限,可背地里瞧不起她、说她配不上六皇子的大有人在,说六皇子将来要娶的正妃必定出自名门。她再如何好运,也不过是六皇子府邸一个上不了台面的妾室,说不定连妾室都轮不上,要不没名没分地跟在六皇子身边当个红粉知己,要不就是被他养在外面当个外室。

  如果是以前,崔巧巧也就忍了,可如今大哥两口子得到了陛下的器重,要是能把他们留在京城,自己不就多了个靠山?

  想到这里,她不再犹豫,决定找大哥拉拢一下兄妹感情。

  没想到迎接她的是紧闭的大门,一打听,她大哥一家竟然跟陛下辞行、回大洼村去了。

  “……”

  崔巧巧百思不解:怎么还有人放着三进大宅不住、宁愿回去住茅草屋、土坯房的呢?

  徐茵随着离京城越远,心里越踏实。

  还是远离京城这个权力漩涡好啊,不用整天悬着心,一忽儿被这个召见、一忽儿被那个召见的。

  经历的越多,她越发喜欢宁谧的乡村生活,远离城市的喧嚣纷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子虽然没有那么奢华精致,但此心安处是吾乡。

  “回去就盖漂亮的青砖瓦房四合院!”她握爪振臂。

  “噗噗……”

  小崽子冲她吐了一串泡泡。

  “你听得懂吗?傻小子!”徐茵笑吟吟地给儿子擦了擦挂着哈喇子的嘴。

  “要不,娘亲给你布置一间练功房?等你会走会跑了,娘亲教你扎马步?”

  “噗噗……”

  崔孟瑾捏了捏儿子的小鼻尖笑着说:“我以为娘子会想要布置一间书房,等他咿呀学语了给他启蒙。”

  “书房要布置,练功房也要布置,文能修身养性、武能强身健体,文武兼备才是好男儿啊!我们文武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对吧辰哥儿?”

  “噗噗……”

  崔孟瑾唇角轻扬,笑容温煦地看着娘俩互动。

  傻小子,被他娘亲卖了都不知道。

  马车渐行渐远,车厢里偶尔飘出的谈笑声,也随着哒哒的马蹄声渐渐远去。

  金乌西沉。

  带着凉意的暮秋,云霞酡红如醉。

  明日必定又是晴朗的一天……

第1052章 农门福女的懒馋坏大嫂(番外)

  徐茵于二十五岁这年,怀了三娃。

  前两个都是小子,这一胎是个闺女,娇娇软软的小闺女,成了全家的团宠。

  要是评选谁是最宠闺女的人,小瑾同志排第二,没人敢跟他争第一。

  这不,闺女周岁这天,家里几个男子汉,张罗了一堆的小玩意儿,说要给闺女(妹妹)抓周。

  挎着一篮鸡蛋上门的崔氏张了张嘴,想说“从来都是男丁才抓周,丫头片子抓什么周。”可话到嘴边还是忍住了。

  这些年她也想开了。

  不想开不行啊,因为她发现到头来,竟然是最早分出去的大儿子离她最近,就在身边,有啥事喊得应。

  其他子女——

  老二成了镇上纸扎铺掌柜的上门女婿,原就不怎么回来,成亲以后,有了小家庭,还要侍奉他丈人丈母娘,回大洼村的次数屈指可数;

  老三四年前考中了举人,后又一路考中贡士、进士,然后到外地赴任当了个七品县官,因为政绩出色,今年来信说升迁了,但赴任的地方依然离大洼村远得很,马车得走五六天才到,回来一趟很不容易;

  老幺,也就是唯一的闺女,跟着贵人去了京城就再也没回来过,直到去年,宫里的贵人来给大儿媳妇送赏赐,顺便捎回来一个喜讯:她家巧巧进了当朝圣上的胞弟——六皇子的府邸做了侍妾。

  崔氏直到这时候才知道,闺女当年救的贵人,竟然是皇子。虽然巧巧嫁过去不是做妃子,但皇子府的侍妾,地位也高普通人一等,等将来六皇子封了王,身份地位就更尊崇了。

  可惜闺女没来接她去京城,不然她也想去看看京城到底长啥样,是不是真如老大媳妇手下那几个奴仆说的那么繁华热闹。

  明明她的子女一个比一个有出息,可到头来,有事喊得应的只有大儿子,崔氏心里不是不郁闷,可郁闷有啥用?郁闷也不能把最出息的老三、老幺喊回来。

  这时候,崔氏不免回忆起没分家之前,闺女曾信誓旦旦地拍胸脯说,将来她和老三给自己养老。结果咧,她和老三跑得最远。

  所以现在崔氏想明白了,还是跟老大一家处得好点儿,别得罪老大媳妇,将来说不定就指望着老大给她养老了。

  关于崔巧巧虽然还是进了六皇子府,但却不是正妃侧妃而是侍妾这事,徐茵些微有些心虚。

  总觉得是她这只蝴蝶让太上皇提前退位让贤——把江山大任丢给太子,带着太后、太妃去气候宜人、风景秀美的皇家园林养老了,并未发生微服私访被刺客袭击从而被崔巧巧所救的情节,崔巧巧也就没被赐婚。

  没有大boss赐婚,她的身份想嫁给皇子做妃就很难,哪怕崔巧巧透露深受陛下器重的八品司农是她大嫂,一正二侧三个妃位也轮不到她。最终,只是做了六皇子府中诸多侍妾中的一员,无非就是比较得宠,因为她的好运确实有点玄乎。

  出于这点心虚,崔巧巧抬入六皇子府那天,徐茵托白姐帮忙置办了一副嫁妆。

  指望她婆婆出钱置办是别想了,崔氏还在怨闺女不带她上京享福呢。

  团宠闺女过完周岁,荷塘又到了起底挖莲藕的时节。

  这几年,随着大小洼村种的莲藕和藕粉,销往镇上、县城乃至更远的地方,两个村的集体荷塘成了远近闻名的赏荷胜地。

  镇上书院的学子每到六七月份,就把这里当成了举办书会的最佳地点,学子们掏点钱,村里给他们安排赏荷的凉亭、呈上荷叶茶、荷花糕、嫩莲子当茶点,擅长绘画的作画,擅长吟诗的作诗,随着流出去的诗和画越来越多,外地的学子,也经常成群结队过来赏荷。

  后来他们发现,大洼村的四季都很美——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是以来这里踏青、郊游的人越来越多。大洼村后山快被踏平了。

  当然仅限于外面的几座小山包,至于深山,这些文人雅士还是不敢贸然去闯的。

  如今,大洼村村民人人有红利吃、家家有分红领,田里的产出也很喜人。

  这几年不知是天公作美,还是大洼村的水土得到了改善,下大雨也没见闹过水灾,风调雨顺得很。

  村民们富裕了,就在徐茵的号召下,把村里的道路修了修:能铺石板的铺石板,不能铺的撒上了小石子,免得雨天泥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