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汉武帝强国富民 第356章

作者:豆角开花 标签: 女强 基建 穿越重生

  “愿与陛下共勉。”不得不说,冲刘挽这样的一番话,无数人动心,动心更应该付之行动。

  刘挽笑了,很是满意的笑了。

  比起子嗣传承,一个无数人以为标杆的盛世,更值得他们共勉。

第548章 番外八方来朝一

  汉天汉三年, 刘彻在位43年,经过四十余年的励精图治,加之二十多年前屡次出击匈奴,二十年前生擒匈奴单于, 灭以匈奴, 从此, 那令大汉饱受屈辱, 令大汉不安的匈奴,不得不对大汉俯首称臣。

  西域各国, 匈奴残余的势力勾结, 好战之族有心要与大汉抗衡, 因而联合西域之内的种种野心勃勃的国家, 以为未必不能对大汉造成一定的困扰。

  结果却发现,困扰是不成的,自匈奴被灭后,刘彻派女儿刘挽镇守于西域之内, 开互市, 兴商道,更不吝啬于教各国的百姓以耕种的能力。

  在各国的王室贵族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他们震惊的发现他们的百姓对大汉的各种认可,甚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百姓们对大汉的认可竟然远在对他们本身各政权的认可之上。

  所以,想跟大汉作对完全不可能, 防着大汉别把他们的人全都拐跑才是顶顶要紧的大事, 否则他们都会遭受他们无法承受的后果。

  正因如此, 虽然不少人对大汉的各种新奇之物以及文化都充满了好奇, 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防备于大汉。

  对大汉来说, 他们那点小心思怎么可能瞒得过大汉。

  一心挑起国内众世族转对外头的刘挽,面对各国之内对大汉的人都心存戒备的情况,完全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对百姓好的知识应该推广传播。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绝不是空话。

  比起大汉内的世族们,真把他们连根拔起极有可能会让大汉损失惨重,一但西域各国内的达官贵族胆敢生出对付大汉之心,说句不好听的话,开疆辟土的法子也并非只有打仗而已,用别的办法扩张大汉的领土,还真是大汉所求之不得的局面。

  是以,刘挽镇守西域既大胆开互市,令各国互通有无,同时也在无声的扩张属于大汉的疆域。

  元鼎元年,作为一个刚刚生擒匈奴单于,夷匈奴山的刘挽,面对失去匈奴的压制,蠢蠢欲动的西域各国,想要让大汉的商道畅通,刘挽秉持的是先礼后兵的原则。

  代表大汉皇帝的刘挽,对所有西域国家都送去国书,表明大汉愿意和各国和睦共处,共谋发展的决心。当然,在刘挽已经跟各国相互间都已经得到不少好处的情况下,想跟刘挽做生意,做大生意的人们自然是不遗余力的促成与大汉的交好。

  当然也会有不信邪的,认为打败匈奴的大汉或许只是运气好。

  商道一通,与之而来的巨大利益,引得多少人为之趋之若鹜。免不得也有自以为是的国觉得他们能和大汉抗衡

  据载,元鼎二年,匈奴单于被擒,大汉开商道通天下,汉使路过一小国名莫支,见汉行衣着华丽,生恶念而掠之。不承想臣汉使以三千人灭莫支小国,以令天下知道大汉之使不可小觑,更不可侵犯。

  不过总是有人不信邪的,以为大汉鞭长莫及他们便可以欺负到汉使的头上。

  有一回一个乌环小国,因与汉使起了冲突,一怒之下竟然杀了汉使,本来乌环小国内没有人当一回事,不料消息传回大汉,不好意思,杀人者偿命,没有一个人是例外。乌环之国,胆敢杀我汉使,必灭之。

  而除了一个乌环国外,还有楼兰国也以杀汉使,最终的结果无一例外,皆被灭国。

  自此,大汉的使臣所到之处,不管他们身处于哪里,既为我大汉的人,他们的安全将由大汉来负责,谁敢欺负大汉的人,大汉朝廷绝不会坐视不管。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并非一句空话,而是刘挽在西域之内,用实打实的能力昭示于各国。

  大汉的使臣不能动,大汉百姓不能动。纵然是大汉的货物也不能动。

  在一回一回的明知故犯中,诸国真正见识到大汉的强势,也明白大汉对各国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十倍奉还。

  自此,西域各国的规矩随刘挽强势而且高情商的拉拢与互利之下,自不必说,都唯大汉以马首是瞻。

  若非五年前大将军卫青征于西南之地,突然生病倒下,那时候大战在即,刘彻也不会将刘挽从北调到南,以令刘挽速速接手西南之地,迅速平定西南,而且最近又开始接手东北之事。

  那些个落后的部族,以为他们依山傍水必然能够拦下大汉的军队。是,大汉是得一个个的将他们收拾妥当,如卫青自漠北之战后,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平定西南和东北等地上,每平定一国,刘彻就给卫青以免死一次的机会,如今卫家得到的荣宠,世间无可敌之人。

  但念及卫青所立下的显赫功劳,谁都不得不服。

  而刘挽比之卫青的功劳,于大汉之内,不相伯仲。而自刘挽接手后,无论是西南亦或者东北,只在于安定。

  在这一点上,刘彻选择将刘挽调过去的最大原因莫过于刘挽懂得安定人心,也懂得该用哪一种方式可以让人心聚拢。

  在刘彻看来,打下了城守不住,反反复复是最让人闹心的,卫青作为一个大将军,他未必没有能力像刘挽一样,安抚于人心,收拢人心,但他的位置注定让他没有办法做得太多,只因为做多了反而会让他无法再上战场。

  战场,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人,卫青此生所愿是死在战场之上。

  于西南之时,卫青已然命悬一线,这样的情况下刘彻丝毫没有犹豫,立刻让卫青回长安休养。

  西南多瘴气,在许多的人眼里西南临山靠水,山林茂密,让人根本无法探清西南到底有什么东西,有多少的人。

  但边境不宁,刘彻是断然不能容忍的。

  随百越安定,刘彻也从百越人的口中得知山中山民不少,都未经教化,说的都是他们听不懂的语言。

  那也没有什么关系对吧。

  人在刘彻看来才是最重要的。大汉地大物博,只要有人,大汉就能容得下。

  随后刘彻让人将大部分的兵力开始向南移,西域有刘挽在,一个刘挽顶得上十万大军,事实也一如刘彻所料。

  刘挽在,不管有多少想要冒犯大汉的人,他们都将为此而付出代价,没有一个会是例外。有勇有谋的刘挽,既能令西域各国见识大汉的强势,也会让西域各国明白,追随于大汉,于他们百利而无一害。

  随着西域的安定,各国的臣服,大汉与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文化的融合让大汉越来越繁荣,也越来越美好。

  刘挽自北到南后,短短的五年时间,更令百越等国,以及山民们归附,无数的山民归于汉,愿意从山上下来,大汉突然得了众多的人口,更叫刘彻甚喜。与之而来,如何安定山民,避免让这么多的人成为大汉的心腹大患也算得上是重中之重。

  相对于这个问题,山民的代表,甚至是西南和东北各小国都觉得,他们听到太多的人称赞大汉的繁荣,很是想前往大汉拜见大汉的皇帝,也见识见识大汉京都的繁华。

  那有何不可呢?

  对于各小国们的要求,刘彻也想知道究竟如今的大汉已然是怎么样的存在,西南之境,东北各地,刘挽曾论及这些地方绝对不能落在别人的手里,须得他们大汉握在手中。开疆辟土是刘彻所想,刘挽可能在这一点上有一些别的想法,但他们父女的目的是一致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刘彻更愿意放手让刘挽去干。

  事实也证明刘彻是对的。

  西南和东北的山民和小国们愿意入大汉且让他们入,长安很大,能容得下很多的人。

  与之而来,也是凑巧,西域各国早已有了不成文的约定,每五年进贡大汉一回,他们怕是对刘彻也有所了解,明白大汉的这位皇帝是一个相对比较喜欢被人放在心上,捧在手里的类型,故,为了各国能够得到更多的利,他们十分愿意来一趟大汉。

  毕竟,来归来,也不会白来,大汉的丝绸陶瓷等物,纵然不是没有运往他们各国的,但依然不及长安的精美。

  因此,如今的长安热闹非凡,刘彻作为一个最是喜欢热闹的人,也是乐得见各种新奇的人和物,更喜欢群臣在他脚下臣服,各国向他表示归顺的场面。

  上林苑经过刘彻多年的修缮,那是金碧辉煌,尽显皇室的威严。作为初次来到大汉的人们,但见长安的建筑已然让他们叹为观止,再见上林苑,已然是惊为仙居。

  不得不说,听他们的夸赞,刘彻的心情越发的愉悦,对啊对啊,他的大汉本就是他们仰望的存在。

  不过,想来大汉长见识的人是存在的,有一些国未必不是存了别样的心思,

  如此时的上林苑里,有人摆设了一个精致的架子,而在这个架子里设有机关,做出这样一个物件的国家扬言天下没有一个人能够射得中他们设于其中的玲珑孔。

  大汉自以为箭术高明的人都试过,不过却都没有办法射中。因这样的一个架子内设了一层一层的机关,位于中央的玲珑孔只有拇指一般的大小,既是机关,孔更是会动的,整个架子只要按到开关便开始转动,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个又一个尝试的人都败下了,也令送来如此机关的国家骄傲无比。

  “闻大汉人才济济,今日一见,也不过如此。”听到这样的话,没有一个大汉的人能够再有一份好心情。

第549章 番外八方来朝二

  可是, 有多少自以为很容易的人上前试过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如今再面对讥讽,没有射中玲珑孔这事儿, 说破天去也是他们无能。

  前面那么大的动静, 谁能无视得了。

  本来上林苑内集聚众多的人, 正因为刘彻这个皇帝喜好热闹。

  虽说此间打马球, 蹴鞠,骑射, 遛鸟逗狗, 吟诗作对, 各种各样的娱乐都有, 但随着这样一个人的话音落下,那就不单单是一人的事了,而是国与国的事。

  被远道而来的小国所轻视,哪一个都受不了。

  免不得被传到刘彻的耳中, 刘彻侧目相询, “哪一个国?”

  “温宿国。”一国之名丢出,刘彻微拧眉头,此时一旁有人解释道:“温宿国,擅机关之术,性好战。”

  要说西域各国都对大汉心服口服,这话说出去怕是都没有人信。

  不远万里来到大汉的人, 他们对于大汉未必没有打探消息的心思, 同时也在不断的寻找机会考虑该如何打大汉的脸, 以证明他们的国并不逊色于大汉。

  “都有谁试过箭法了?”刘彻倒是不怎么在意, 随口问起有谁试过了?

  一旁继续有人报了名, 好几个能征善战,精于箭术的将军都没能射中所谓玲珑孔,怪不得温宿国引以为傲,故而不将大汉放在眼里。

  “卫青,好些年没有见你动过手了。”刘彻还是清楚一旁的将军们都有多少的本事,正因为清楚,才会让刘彻第一时间想到卫青。

  卫青大将军。一旁已然越发稳重沉着的卫青被点了名正准备起身,不料却听到一阵请安的声音道:“长公主。”

  一听那一旁叫唤的声调,来者除了刘挽还能是谁。

  一头银发算得上是刘挽的标记,此时的刘挽长发半挽,比起在边境时刘挽喜于将长发盘起显得利落飒爽,此时的刘挽着一身深蓝色的曲裾长袍,上面绣的是暗纹,一眼看去并不怎么惹眼,但在场的人都相当的清楚一件事,刘挽身上所穿之布料,有价无市。

  “听闻大汉泰永长公主箭法如神,不知长公主是否愿意一试?”听到刘挽到来,有不少的人都等着这一刻,马上在第一时间拦住刘挽行走的脚步。

  刘挽是一个并不冷漠的人,换上曲裾长袍后更显得温婉了许多。

  本来是要走向刘彻的刘挽听到这样的话,转头看了一旁。

  人高一样的木架,一层一层的机关之下,一个只有拳头般大小的球子居于中间,里面层层的圆圈之下,最中间的那一个球大概就是中心。

  一眼瞥过,刘挽既道破,“玲珑孔。”

  那一旁的温宿使臣没有想到刘挽竟然如此见多识广,一眼道破此物。

  “不错,正是玲珑孔。”温宿使臣显得有些骄傲的开口。

  刘挽应下一声,一旁自有人上前为刘挽解释方才发生的事。

  好几位箭法精湛的将军都败下阵来了,故如今的温宿使臣难免自傲,以为大汉也不过如此,不值一提。

  当然,也有人与刘挽禀告,刘彻打算让卫青亲自下场了。

  “不值一提的小事,哪里用得着舅舅亲自下场。”刘挽闻言扬眉而答,一眼瞥过兴冲冲想要过来的一个女孩,刘挽冲那边压下她的人挥挥手,那中年妇人见之不敢不听,连忙松开了手。

  “二姐。”冲过来的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额,是刘挽同父异母的妹妹,名刘息。

  刘挽的年纪比这样一个孩子大了二十来岁,偏作为一个女孩,尤其是大汉朝内的女孩,有多少以刘挽为目标自不必说,眼前的刘息更是捉住机会便往刘挽的跟前凑。

  方才刘息正是因为见到刘挽,急急的想要扑过来,但却叫乳母拦下。

  此番万邦来朝,刘挽怎么可能有时间管刘息。

  然而刘挽却招呼人小姑娘上前,可把刘息高兴坏了。

  “还记得我教你怎么射的箭吧?”刘挽低下头询问小姑娘,刘息重重点头道:“记得。二姐教我的我都记得。”

  刘息啊,自出生后母亲血崩而死,年幼便被抱到卫子夫的膝下,得封为昌和公主。

  多年以来,卫子夫尽一个皇后和嫡母的职责,对刘息不能说不好,但也从来不差。

  于卫子夫而言,她需要费心的人很多,刘挽一个已然足够让她倾注所有的心力,旁的人,她既不再需要刘彻宠爱,也不需要靠别人对她的评价而活,因此,卫子夫也用不着特意向世人昭示她的所谓贤良。

  宫中的皇子也好,皇女也罢,他们都不缺照顾的人,卫子夫只须叮嘱宫人们好好的照顾他们,剩下的自有操心的人,恰恰最不需要她。

  比起别人,刘息毕竟在甘泉宫,纵然卫子夫待她不如刘挽他们姐弟,但对刘息来说,她比别人多了些可以靠近刘挽的机会。

上一篇:首辅的屠户悍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