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品红楼
张祯面露疑惑,“还有这种说法?”
他们泼出来的水,就得让他们自己舔回去。
那人肯定地点头,“有!”
张祯一笑,又看向说蔡琰若上朝,君臣沦为笑柄的那几位,“女子上朝,诸公觉得有损自己颜面,这也无可厚非。”
几人不敢大意,等着她的转折。
果然,转折很快来了。
“但诸公还有多少颜面呢?”
张祯笑吟吟地道,“董卓威逼陛下迁都时,你们不敢站出来;董卓肆虐长安,你们不敢站出来;各地诸侯不尊朝廷,你们也不敢站出来。如今有一女子想入朝效力,你们倒是站出来了,一个个好似铁骨铮铮的忠臣义士!哈哈,这才是大笑话呀!”
吕布也跟着笑。
似乎完全忘记了自己曾是董卓的义子,还曾为虎作伥。
王允、士孙瑞等人则是暗自庆幸,幸好他们没站出来反对,张神悦骂的不是他们。
张祯又看向小皇帝,“陛下,你说这好不好笑?”
刘协扯了扯嘴角,还是笑不出来。
张祯也没放过说“汉室无男儿,让守寡妇人为官”那一群。
笑道,“我曾听闻一句话,深以为然。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诸位,为君尽忠,正当时也!何不投笔从戎,平定关东乱相?如此方为好男儿!”
那群人面色青红交加,一言不发。
张祯鼓励道,“诸位好男儿何日启程?我定然相送十里!诸位大功告成之日,便是我与蔡琰回家之时!好男儿能保护我等弱女子,我等弱女子又何必忝居朝上?在家养尊处优多好!”
吕布应景地叹道,“我等男儿无用,方累得你们也辛苦!”
张祯认真地道,“大将军已经很努力了!无用的不是你,是那些于朝于君无功,只会盯着别人是男是女的闲人!”
众闲人:......别说了,求你!
刘协也听不下去,“蔡琰入朝,朕准了!”
所有人都下意识松了口气。
再不准,还不知她会说出什么更难听的。
张祯却又道,“且慢!”
刘协感觉头有点疼,“还有何事?”
见好就收罢姐姐!
张祯笑道,“臣举荐蔡琰,并非因为她是臣的亲眷,而是因其才学。她若就此入朝,只怕有人不服,不如与诸位侍中比试几场。”
侍中们:......不是,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可没说过半个不字!怎么忽然就要比试?这是无妄之灾啊!
但他们怎么想的不重要。
因为刘协和大臣们也都想看看,这蔡琰有什么本事。
当堂定好了比试的内容和时间。
第一场,比的是书法。
蔡琰幼承庭训,寒暑不断,早得父亲的真传,吸取了飞白体的精要,再糅合自己的风格,写出来的字体飘逸端凝,神韵悠长。
众人就算有心挑刺,也不能不承认她的书法胜过原先六位侍中。
而且是远胜。
事实上,朝中诸公也不敢说自己写得比她好,她似乎已入化境,假以时日,未尝不能成一派宗师。
第二场,比的是行文。
侍中需要时常为小皇帝草拟诏书,因此行文必须上佳。
蔡琰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遣词用句、引经据典,也比那六位侍中的更好更合适。
第三场,比的是讲史。
虽然侍中不需要教导小皇帝,但也必须博学,通晓史书是必须的。
蔡琰讲了一段“无骇帅师入极”,深入浅出,言语诙谐,刘协听得如痴如醉。
别说六位侍中,就是蔡琰她爹蔡太傅,也不能讲得这般有趣。
三场比完,刘协立时下诏,征辟蔡琰为侍中。
而蔡琰之名,也传遍长安。
引得诸多闺中女郎、望族贵妇钦佩羡慕。
蔡邕也渐渐习惯了与女儿同时入宫,同时上朝。
同僚们的复杂目光,他就全当成羡慕罢。
有女如此,他很骄傲呢。
父女同朝为官,比父子同朝为官厉害多了。
当然,最厉害的还是神悦。
那日他已准备好关键时刻为女儿说话,谁料根本用不着,神悦一个人就把众臣骂得灰头土脸。
第143章 大将军,宜出兵
忙完蔡琰入朝这件事情,张祯得了几日清闲。
这天正在家补眠,吕布派人来请,说有要事。
遂换好道袍,带上两名武婢去大将军府。
之前出出进进都是一大群人,阵仗很大,引人注意,她便让周羽、花妮给大家排班。
若无特殊状况,一次只需两人轮值,其余时间自行安排。
周羽、花妮都道她体贴,闲时也并不歇着,而是借大将军府校场勤学苦练。
到了中堂,张祯就见吕布和陈宫、贾诩、高顺、张辽等人都是一脸凝重。
不由问道,“发生了何事?”
吕布亲自打开桌案上摆着的三个木匣,“这是陶谦派人送来的。”
张祯近前一看,“......稻谷!”
她没看错,这是稻谷!
每个匣子里有两株,一共六株,根部都裹着土壤,是活的。
虽然还没开花挂穗,可那叶那茎,分明就是稻谷秧苗!
又与她往日所见的稻谷有少许差异,所以这是,野生种?
陶谦响应了朝廷的诏令?
这一喜非同小可,张祯小心翼翼地扶着木匣笑道,“陶谦可真是个好人!大好人!朝廷一定要嘉奖!”
杂交稻谷有望了!
今年就能开始实验!
吕布微笑,“是该嘉奖!”
高顺:“与这稻谷苗一起送来的,还有一封信。”
说着递给张祯。
张祯看完,也就明白了他们为何这模样。
陶谦请求朝廷阻止曹操攻伐徐州。
这两人之间的仇怨,看过三国的都知道。
曹操之父曹嵩,带着小儿子曹德以及大批钱财,去兖州投奔曹操,泰山郡太守应劭前来迎接。
然后,曹嵩和曹德被杀死于兖州、徐州的交界处。
究竟怎么死的?
谁也说不清,是史上一个谜团。
有史书说陶谦派人截杀。
有史书说陶谦无意杀人,但他的士兵贪图曹嵩的钱财,杀人跑路。
还有史书说陶谦想与曹操交好,派部将张闿护送曹嵩,结果张闿见财起意,杀了曹嵩父子。
但不管怎样,曹操都把这笔账算在陶谦头上。
历史上,他屠杀了大半个徐州为父报仇。
陶谦也因他忧惧而死。
让徐州给刘备,不仅是欣赏刘备的为人,更是知道儿孙挡不住曹操,不想让他们白白送命。
张祯倒觉得,陶谦杀曹嵩父子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没有任何政治、军事上的好处,反而会与曹操成仇。
只为了曹嵩的资财吗?
虽然曹嵩为官不清廉,挣了许多钱,但陶谦一方大吏,不至于眼红到杀人。
而且陶谦胆子并不大。
只要想想杀曹嵩父子的后果,就不敢做出这种事。
信中,陶谦并没明着说这是交换条件。
但稻谷苗既然与信一起送来,就有这个意思。
哪怕不是交换条件,也是份人情。
在这个时代,“人情”有时候比制度还管用。
于公于私,大将军府都不能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