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第157章

作者:天予昭晖 标签: 甜文 爽文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朱翊钧却并不在意:“我觉得还能穿,等到了秋天再做新的吧。”

  这日张居正照例为朱翊钧进讲,结束之后,朱翊钧向他提了个要求:“张先生,我想再看看状元策,你明日能带来吗?”

  张居正说道:“殿试各贡生的试卷会统一送到国子监保存,方便查阅。”

  朱翊钧不无遗憾的问道:“那就看不到了吗?”

  张居正笑道:“看得到,一甲三名的策论内阁都会誊抄一份。”

  次日,张居正果然带来了罗万化的试卷。课后,朱翊钧便拉着他讲解这份策论。

  首先,根据策问给出的第一个问题:如何使老百姓归农务农,罗万户做出严密、详尽的回答。

  他在策论中提到:许多人离开土地,游惰者多,归农者鲜,提出解决方案:“欲驱天下之民皆力于本,其道无他,唯贵谷粟而已矣。”

  若要让天下百姓重视农业生产,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唯有抬高粮食价格这一条路。

  这话看起来没什么毛病,但朱翊钧却皱起了眉头:“我怎么觉得……也对,也不对。”

  张居正问他:“殿下认为哪里不对?”

  朱翊钧是个养在深宫里的小皇子,一年到头,能上街两次,买些果饼、小零食就算是他和老百姓距离最近的时候。

  他没见过真正的田地、粮食长什么样,他甚至没有见过真正的农民。他对一切农事的了解,仅仅来源于书本。

  他思忖片刻,说道:“天底下不是所有百姓都种地,但是每个人都要吃饭,粮食价格如果太高,那其他人的生活岂不是会很艰难。”

  张居正笑着点点头:“殿下虽然还未读《汉书》,却已经明白《汉书·食货志上》中所说的道理: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唉!”朱翊钧叹一口气,“不管是民,还是农,我都会平等的爱他们每一个人,不想他们受到伤害,更不想他们互相伤害。”

  中间有半句话,张居正没听懂,于是看向冯保。

  冯保明白他的疑惑,便把那日朱翊钧和赵贞吉,关于君主应该爱百姓,还是畏惧百姓的讨论跟他简要的说了说。

  张居正听完之后摇了摇头:“殿下,赵阁老年过花甲,你就不要气他了。”

  "我没有气他,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有疑问,自然要提出来。"

  张居正与冯保相视一笑,这小嘴儿太能说了,别说赵贞吉,内阁几位辅臣,除了他的张先生,谁来都得被他这些问题绕晕了。

  张居正说道:“无论是伤民或者伤农,最后都会导致百姓生活动荡。”

  朱翊钧顺着他的话往下说:“所以,提高粮食价格,让老百姓回归田地是不可取的,粮食应该与其他商品,还有百姓的收入做比较,制定合理的价格。这样,就能让所有人……不,让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听完他的分析,冯保都忍不住要为他竖起大拇指,太聪明了。

  朱翊钧又看向那份试卷:“这么说起来,这个罗万化,第一个问题就答得不算太好,为什么你们要选他做状元?”

  张居正轻轻摇了摇头:“其实,他已经答得很好了。他并没有盲目的建议朝廷提高粮食价格,他只是针对‘让天下百姓归农务农’这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张先生,你说得我都糊涂了。”

  “大明每一时期的粮食价格户部都会记录在案,殿下若是感兴趣,可以查看一番。”

  朱翊钧点点头:“好!”

  他又看向策对的第二部 分,也就是对策问的第二个问题——如何实行屯田之法,的分析和解答。

  朱翊钧指着试卷上的“履亩而正界”、“间岁而代耕”,说道:“那日,我听司礼监读卷,对这个最感兴趣,因为我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张居正并不着急回答他的问题,却说道:“当日,内阁商议殿试名次,是我十分欣赏这份策对,并极力推荐他成为鼎甲第一。”

  朱翊钧问:“为什么?”

  张居正的手指点在“履亩而正界”几个字上:“就因为这个。”

  “可是,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清丈土地。”

  这个朱翊钧是真不懂:“什么叫清丈土地,为什么要清丈土地?”

第108章 “清丈土地,简单……

  “清丈土地,简单说来,就是把全国范围内的耕地都丈量一遍,记录在册。”

  “这样,朝廷就能清楚的知道,全国有多少耕地,再根据丈量出的耕地面积,计算出税粮。”

  “这很好呀,”朱翊钧点点头,“既然张先生也支持,内阁就应该上疏父皇,他一定会同意。”

  张居正看着他,意味深长的摇了摇头:“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朱翊钧不解:“困难在哪里?”

  他对于赋税、人口和土地的关系都没有什么概念。既然罗万化在策对中提出来,朝廷应该“履亩而正界”,张先生对此十分欣赏。那就一定是朝廷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只要是张先生要做的,他一定会支持。有什么困难,说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张居正并不回答,只退后一步,躬身道:“今日的进讲结束了,下午内阁还有诸多事务需要处理。若殿下感兴趣,可以让冯大伴给殿下讲一讲,我朝的赋税、人口和土地制度。”

  从《皇明祖训》就不难看出,太祖高皇帝是建立制度的一把好手,大到各种礼仪,小到皇室的吃喝拉撒,安排得事无巨细,并且沿用至今,两百年来,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明朝现有的人口、土地和赋税制度非常细致和琐碎。而且这些制度并非独立存在,相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起来就更复杂了。

  不过,既然是张阁老安排的任务,冯保也只能答应下来。

  “好吧。”朱翊钧跑到张居正跟前,牵起他的手往外走,“那今日就不耽误先生的时间了。”

  “我送先生到乾清门。”

  “……”

  傍晚,朱翊钧赶在天黑之前,看完了书,练完了字。他突然喊道:“大伴!”

  “殿下,”冯保正在给他收拾书案,抬头笑道,“是饿了吗?”

  朱翊钧双手托着下巴:“我有个问题想问你。”

  冯保说:“是关于清丈土地吗?”

  “不,”朱翊钧眼中露出狡黠的笑意,“是关于船为什么能在水中前行。”

  “……”

  冯保将书放回后面的书架,又回到书案前:“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朱翊钧问:“什么力?”

  “水对船桨的推力。”

  “那我们什么时候讲赋税、人口自还有土地制度呢?是现在,还是睡觉的时候。”

  太阳还未落山,距离晚膳还有一会儿。冯保说道:“那就现在吧。”

  “太祖高皇帝在洪武十四年建立了黄册和鱼鳞册。”

  “黄册和鱼鳞册?”朱翊钧又听到了两个新的名词,“那是什么?”

  “简单说来,黄册是对全国百姓分为民、军、匠三类,以户为单位,每户详列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财产等,逐一登记在册。十年一造,每册一式四份,一份送往京城户部,其余三份分别送省、府、县保存。送往户部这一册,封面用黄纸,所以称黄册。”

  “鱼鳞册与黄册类似,黄册登记的是人口,鱼鳞册登记的是田地。”

  “鱼鳞册中详细登记了每一块土地的编号、拥有者姓名、土地亩数、四至、以及土地等级。又把每块土地的形状绘制成图,每册前面又有这片区域的综合图,整体看起来仿佛鱼鳞一般,因此而得名。”

  “我明白了!”朱翊钧说,“清丈土地,就是再制作一份鱼鳞册,是这样吗?”

  “可以这么理解。”

  朱翊钧随即又有了新的疑问:“那这不是已经登记了吗?为什么还要再重新清丈土地?”

  冯保摇了摇头:“太祖高皇帝所制鱼鳞册,已经是两百年前。”

  “两百年间,虽不能说沧海桑田,但土地也已经经历了好几代人。”

  “殿下……”

  冯保欲言又止,朱翊钧有预感,他接下来想说的,才是重点。

  于是,小家伙忽然伸出手:“大伴,你说吧,我不告诉别人,这是我们之间的约定。”

  他勾起小拇指,示意冯保和他拉钩。

  冯保也伸出小拇指,和他勾在一起:“我只是在想,应该如何向殿下解释。”

  “解释什么?”

  “解释张先生遇到的困难。”

  朱翊钧一下就明白了:“清丈土地的困难?”

  “没错。”

  其实朱翊钧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清丈土地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冯保说道:“殿下,一项制度的建立与推行,其条件都是复杂的。太祖高皇帝费尽心思制定赋税、人口和土地制度,一来,是为了国家更好的征税,二来,一定是想要通过制度的完善来土地兼并。只是年深日久,弊病丛生,利用各种花样钻制度的漏洞。”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朱翊钧听不懂的词:“什么叫民间兼并。”

  “地主豪绅采取各种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强买强卖、巧取豪夺,让越来越多的土地,都集中在他们手中。越来越多地普通农民则会失去土地,最终沦为地主的佃农。”

  不等朱翊钧提问,冯保就先向他解释:“佃农要向地主缴纳地租,还要缴纳赋税,服各种劳役,日子会更加艰难。”

  “土地兼并严重,对百姓和朝廷都是巨大的损失。百姓失去了土地,而朝廷损失了大量税收。”

  “为什么,地主不用纳税吗?”

  “当然要,所以地主会运用一些手段,要么隐瞒真实土地数量,要么将土地分别记到族人名下,以此逃避赋税。这还专门有个词,叫诡寄。”

  “这些被隐瞒下来的田地,一些地方还会将这一部分赋税平摊到其他百姓身上,更加加重他们的负担。”

  听到这里,皇太子已经生气了,一拍桌子:“所以,这些人,欺负百姓,欺瞒朝廷,咱们是治不了他们了?”

  冯保说:“所以张先生主张清丈土地,将那些被地主隐瞒的土地都丈量出来。”

  朱翊钧说:“可是土地已经被他们兼并了,普通百姓还是没有。”

  比起朝廷的赋税,他更在意百姓有没有土地,这一点让冯保很欣慰:“我们应该建立新的制度,革除弊病,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听到这里,朱翊钧站了起来,在书房内来回走了两圈:“我知道了,张先生所说的困难,也来自于这些地主。”

  “清丈土地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会极力反对。”

  说到这里,朱翊钧又皱起了眉头,似乎仍是有哪里不对。

  他在思考,冯保并没有打扰他,而是让他自己去想明白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