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予昭晖
戚继光惊讶道:“殿下为什么这么说?”
朱翊钧说:“有个荷兰人说过:我们充满着对统治海洋的热望。因为海洋与国家的商业利益、实力和安全具有密切的关系。”
这是冯保在对他讲到海权这个问题时曾引用过的一段话,没想到他一直记到了现在。
很明显,戚继光是第一次听到这句话,仔细一想,又很有道理,于是他问朱翊钧:“这是哪个荷兰人?”朱翊钧不知道,只得去看冯保。这跑题都快跑出银河系了,冯保只得把话题又拉回去:“殿下要不再看看手中的鸟铳。”
“噢!”
朱翊钧低头,注意力又放在了那把鸟铳上。
冯保一抬头,正好对上了戚继光探寻的目光,他知道对方在好奇什么,只好解释道:“我记得戚家军在福建时,镇守太监姓邓。我与邓公公是多年好友。”
明朝到现在武将的地位越来越低,朝廷不信任武将,便派文官去领兵,皇帝不信任文官,就派太监去监督,所以各地军队都有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的职位。
冯保此言的意思是:我和东南各地的镇守太监都有交情,听过一些洋人的事迹也不奇怪。
他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头顶上除了掌印太监就是皇上,戚继光只是个刚刚外调回京的武将,冯大伴还耐心的给他一句解释,已经很给面子了。
朱翊钧观察到麻绳一端有燃烧的痕迹,凑在鼻子下面闻了闻:“这个要点火吗?”
戚继光回道:“正是。”
朱翊钧把鸟铳递还给他:“戚将军,你能演示给我看看吗?”
“这……”
朱翊钧眨了眨眼:“不行吗?”
戚继光摇了摇头:“倒不是不行,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不知这清宁宫的麻雀打不打得?”
朱翊钧大笑:“别人自是打不得,但戚将军可以。”
几人走向后面的花园,冯保让周围的太监和锦衣卫都散开,以免误伤。
戚继光向朱翊钧演示使用鸟铳的步骤,一共有十道工序,相当复杂缓慢,朱翊钧担心等他忙完这一切,树上的麻雀早已飞走了。
“砰!”的一声巨响,火绳引燃火药,远处一只麻雀应声从树丛间落下来,摔在地上,一动不动。
“额……”
周围发出惊呼,陆绎去捡麻雀,朱翊钧回过头看那支鸟铳,枪口处冒着白烟,空气中弥漫着火药的味道。
陆绎把麻雀拿过来,早已经死透了,甚至没有挣扎一下。
朱翊钧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戚将军说这是杀敌最有效的武器。”
冯保心道:“那是你们见得太少。”
戚继光说道:“但鸟铳也有诸多不便,工序复杂,使用起来相当麻烦,在实战中,战士们需要组成阵列,第一排射击完毕,即可退后,第二排继续射击。如此,便可向敌人扑下一张持续不断的火网。”
“不过,对于远处的敌人,鸟铳的威力会大大降低。”
这很好理解,因为枪的精度有限,射程和威力都会受到极大影响。
戚继光又道:“而且鸟铳需要点燃火绳,若遭遇雨雪大风天气,”
朱翊钧问:“有什么办法能改进一下吗?”
戚继光道:“兵仗局一直在尝试改造。”
“兵仗局是什么?”
朱翊钧知道兵仗局,也是游太监掌管,专门负责造刀、枪、剑、戟、盔、甲、弓、矢等兵器,也负责造宫中所用的铁器。
戚继光收了鸟铳,与朱翊钧边走边聊。又说起了戚继光那封《请兵破虏四事疏》,朝廷暂时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看起来戚继光似乎也并不着急,呆在神机营反而有些随遇而安。
朱翊钧说道:“戚将军放心,你的提议非常好,我觉得朝廷一定会支持的。”
戚继光笑着摇了摇头,为此他可没少去烦张居正:“我觉得呆在神机营也不错。”
“嗯!”朱翊钧点点头,“那些火器,确实很有趣。”
戚继光笑道:“我的父亲,曾经也是神机营副将。”
他的父亲在他十六岁那年就去世了,也是同一年,他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名副其实的少年将军,在登州卫时还没有戚家军,手底下一群老弱病残。
朱翊钧说:“戚将军,你不会放弃吧。”
“当然不会!”
冯保跟在后面,听他们聊天,心想:改装个火绳枪有什么难的,算了我给你们造一把新的吧,让你们看看什么叫革命性的引燃结构和联动装置,高射程、高精度,大威力。
“大伴!大伴!”
“嗯……啊,在的,殿下!”
朱翊钧奇怪的看着他:“你在发什么呆呀,戚将军要走啦。”
“好!”冯保回过神来,“戚将军这边请。”
“……”
冯保早就已经了解过,不光是神机营,其实大明各地的军队,单兵主要装备的火器都是这种鸟铳。为了保证坚固耐用,射击时不炸裂,枪管采用精铁制作。十斤粗铁才能炼出一斤精铁。
如果大规模更换,军费开支能掏空大明朝好几年的国库收入。
再说了,他要真画个图纸出来,以现在兵仗局的制造技术,未必能造得出,到时候说不得还有人来质问他,一个天天伺候皇太子的太监,怎么会知道这些,他要如何回答。
所以,最理想的办法还是先对火绳枪进行一些实用的小改动。
于是,他画了一张现有的火绳枪的图拿到朱翊钧的面前,说是要和他一起学习和讨论,实则是引导他,按自己的思路,去发现改进的方法,顺便在这个过程中,教他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
朱翊钧真的很聪明,稍微给他一点启发,他就能发散思维,朝着引导的方向去思考,最终自己得出想要的答案。
过了几日,戚继光再来清宁宫,朱翊钧把改造后的图纸交给戚继光:“这是我和大伴一起想出来的,也不知道可不可行,戚将军看看吧。”
戚继光展开图纸,指着枪管上一个装置问道:“这是何物?”
朱翊钧说:“我和大伴都觉得在这里装一个这样的东西,在射击的时候会更准一些。”
说着,朱翊钧又抽出另一张图纸,描绘的是□□瞄准目标的角度,而中间多了一个框,正好把目标框在中间。
其实就是在枪口处加装了一个准星。
其他地方也有一些小改动,如何提高点火效率,减少射击步骤等等。
戚继光并没有因为他只是个小孩子而轻视他所说的,反而听得非常专注,听完之后收起图纸,躬身对朱翊钧抱拳道:“臣,这就去一趟兵仗局。”
朱翊钧点点头:“戚将军去忙吧。”
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朱翊钧也很高兴,转身就扑进了冯保的怀里:“大伴!”
冯保摸摸他的头,看得出来,能帮助到戚继光,小家伙很开心。
其实,朱翊钧能帮到戚继光的还不止这些。
他一直关注着内阁对于那封奏疏的决定,也时常去乾清宫,询问隆庆的看法。
隆庆一直知道儿子对此事上心,内阁与兵部也有许多支持的声音,张居正也一直在为此事奔走。
隆庆很看重张居正的想法,之前张居正建议他将兵部侍郎由二人增加到四人,他就拍板同意了。
最在意的是高拱的看法,但高拱和兵部尚书杨博偏偏是最沉得住气的两个人。
既不说好,也没说不好。
第125章 隆庆把高拱请回来……
隆庆把高拱请回来,虽然因为李春芳还在,不能向他保证首辅的位置,但是也绝不能让他受委屈。
于是,隆庆在让高拱入阁参议机务的同时,还给了他另一重身份——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负责整个朝廷官员的人事任免,内格辅臣负责为大臣的奏疏拟票,若阁臣兼任吏部尚书就会出现,自己任命的官员写奏疏,他自己拟票的情况,那大明朝的主都让他一个人做了。
为了规避这种独揽大权的情况,一直以来,朝廷都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内阁辅臣不兼任吏部尚书。就算严嵩把持朝政的时候,也只是暗地里向皇帝推荐小舅子,没有明着自己来。
可见隆庆对他的高先生,那绝对爱得深沉。
现在负责人事任免的吏部尚书,和顶头上司兵部尚书都没有表态,戚继光想要募兵十万的事自然就卡住了。
这天朱翊钧又在雍肃殿,陪着隆庆批阅奏章。没一会儿,高拱来汇报近期工作,朱翊钧听得比他爹还专注。
高拱汇报完工作,就准备告退,刚开年,内阁挺忙的,他又刚回来,得在话语权上和李春芳掰掰手腕。
朱翊钧见他要走,赶紧说道:“高阁老,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忘了说呀?”
高拱稍微想了想,回道:“臣并无遗漏,殿下可有别的事?”
朱翊钧笑笑:“有一点。”
“殿下请讲。”
朱翊钧问:“高阁老,你为什么反对戚将军关于边防练兵的提议?”
高拱一愣:“臣并没有反对。”
朱翊钧说:“你也没有同意,你为什么不同意?”
“我……”高拱一把年纪,快被他绕晕了,“殿下,不同意的人不是臣。”
朱翊钧也糊涂了:“那你到底同不同意。”
“殿下,每年几百万两白银的军费开支不是小数目,不能草率。”
这话朱翊钧听了很多次了:“那要怎么样才算不草率?”
高拱说:“至少要有一个期限,从募兵开始,到十万军士、九边各处、京城三大营练成。每一个阶段所花费的时间、银两、各项开支都一一列出来。内阁再与六部商议可行性。”
朱翊钧想了想,他说得也有道理,涉及到国家重大决策,必须要落实到每一处细节。大伴也时常说,小到每天的读书学习,大到国家的军政要务,凡是都得有个计划,按照计划一步一步来,不能看一步走一步。
“可以,不过我有一个要求。”
高拱心说:你个十岁小儿,还跟我在这儿一本正经的提要求。但人家毕竟是皇太子,是储君,储君也是君,君有要求,他这个做臣子的就有义务听着。
“殿下请将。”
朱翊钧说道:“戚将军是武将,现在又要协理神机营的事物。”
“是,”高拱答道,“神机营最近在和兵仗局一起,改造火器。”
上一篇:匡扶汉室,她是认真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