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第230章

作者:天予昭晖 标签: 甜文 爽文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李承恩却婉拒了他的提议:“父亲身体不好,我出门一整日,夜里我不放心,想侍奉在他身旁。”

  去年这个时候,朱翊钧也如同他这般,亲自侍奉在父亲的病榻前,很能体会他这份孝心。于是,上前一步,抱了抱他:“那下次你进宫来,我陪你一起去看望太皇太妃。”

  李承恩回抱住他:“好。”

  朱翊钧回到乾清宫,竖起耳朵听了听,一切如常,皇太后没有来,也没有发现他偷偷溜出宫的事情。

  第二日,日讲结束,他批完了奏章,去慈宁宫陪母后用午膳才知道,《论语-为政篇》朱尧媛已经背得滚瓜烂熟,朱翊镠背了好几日,还没能背下来,严重拖慢了上课进度,惹怒了皇太后,昨日便把他好好教育了一顿。

  朱翊钧在心中松了一口气,关键时候还是亲弟弟站出来,为他这个大哥转移了仇恨。

  他神清气爽在慈宁宫吃了顿午饭,把上午先生讲的《资治通鉴》复述一遍,也算是给了皇太后一点安慰——她生的崽也不个个都是傻子。

  张居正最近很忙,考成法涉及到所有京官和地方官,文臣武将,加起来至少八万人,每个人具体办什么事,在什么时间内完成,都要有具体安排,这工程可不小。

  身为首辅,除了考成法,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他。

  最近,在纷繁的国政之外,张阁老还遇到了一桩蹊跷事——许多大臣都来向他打听一个人,他那个来京师游历的外甥。

  据说此人生得如仙人下凡一般,俊朗至极,小小年纪射术精湛,在射柳之戏中,连发接中,拔得头筹,也俘获了在场一众姑娘的放心。

  尤其是王希烈,王侍郎疼女儿,被王小姐纠缠得没有办法,只能厚着脸皮来找张阁老,他那位外甥可否婚配,有无功名在身。

  张居正实在莫名其妙,他的第一任妻子姓顾,早已亡故,继妻姓王,母家并不显赫,也没有一个姓李的外甥。

  姓李?

  他忽然反应过来,当今皇太后也姓李。

  张居正不动声色打法走了王希烈,回家就把张若兰叫来问话。

  张若兰自然不敢瞒着父亲,毫不犹豫就把当今圣上卖了,那天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向张居正交代个干净。

  张居正听完,愣在那里半晌,竟是不知说什么好。

  偷偷溜出宫去玩也就罢了,还惹了一屁股桃花回来,他都不知道该如何回复那些同僚。

  第二日,正好由张居正进讲。讲《资治通鉴》,正好讲到刘贺与霍光。

  一个毫无政治经验的皇帝,如何在即位二十七日之后被大臣废黜,皇帝的阴谋与权臣的阳谋之间的精彩对决。

  课后,张居正提起近日来被同僚询问外甥的烦恼,朱翊钧一听就明白,自己外出的事情没被母后发现,却被张先生发现了。

  他赶紧装傻:“哎呀,先生竟还有如此器宇不凡的外甥,什么时候介绍给我认识认识。”

  张居正笑道:“陛下不是早就认识了?此人名叫李诚铭,正是武清伯的长孙。”

  武清伯是皇太后的父亲,也就是朱翊钧的外公。

  “先生~”朱翊钧“噌”的一下站起来,绕过御案,大步走到张居正跟前,“这事儿可不能让我母后知道了,上次我偷跑出去,被她发现,好说歹说才没有受罚。”

  “要是被她知道我又偷偷溜出宫去,说不得要打我屁股。”

  皇太后怎么会打他屁股,他现在可是皇上,谁敢打皇上的屁股,罚他跪上两个时辰还差不多。

  朱翊钧也不想罚跪,握紧了张居正的手,轻轻摇晃:“先生可不能向我母后告状。”

  张居正叹一口气,真是怕了他了:“陛下也不能总往宫外跑。”

  此言一出,朱翊钧就放心了,满不在乎的笑笑:“有时候我觉得,皇帝和囚犯也没什么区别。无非是紫禁城这个牢笼更大更华丽一些。”

  “……”这话张居正竟然不知该如何接,半晌才叹一口气:“臣等也是担忧陛下的安危。”

  朱翊钧哼笑一声:“我知道,我这几个月出一趟门,也没有什么不安全的吧。”

  这一日,朱翊钧在文华殿读书忘了时辰,准备起驾回乾清宫的时候,又被一封奏疏吸引了注意。

  说黔国公沐朝弼,在隆庆五年的时候,因为安葬母亲至南京,当时就有御史请奏朝廷将他留下。但穆宗允许他回到云南,只是不再让他参与云南的政事。

  这封奏疏正是云南巡抚巡按上疏弹劾,说是沐朝弼竟然计划杀死自己的儿子沐昌祚。因为他以为是他儿子不让他掌权。

  亲爹要杀儿子,这就已经够惊悚了,云南巡抚还揭发他通番,奸污嫂嫂陈氏,夺兄田宅,藏匿罪人蒋旭,用调兵火符遣人到京师刺探朝廷情况。

  朱翊钧看得目瞪口呆,云南距离京城好几千里地,还真是山高皇帝远,沐朝弼竟是无法无天到此等境地。

  沐家始祖乃是开国功臣沐英,太祖高皇帝与孝慈皇后的养子。死后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赐谥“昭靖”,侑享太庙。

  沐英次子沐晟在永乐时期出兵平交趾,封黔国公,世代以总兵官挂征南将军印,镇守云南等处地方。

第188章 现在时间已经晚了……

  现在时间已经晚了,朱翊钧也不好把大臣召进宫来商议此事,明早他要临朝听政,到时候再庭议此事也不迟。

  朱翊钧认为,沐朝弼如此目无法纪,并且在隆庆五年已经将他削去爵位,他仍是屡教不改,反而变本加厉。

  不管他是谁的后人,都应该受到法律惩治,不会有什么争议了吧。

  然而,到了朝会之上,众人仍是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黔宁王乃是开国功臣,又是太祖高皇帝和孝慈皇后的养子,二百余年,沐氏世代镇守云南,劳苦功高,若论沐朝弼死罪恐怕不妥。

  也有人说,虽然沐朝弼肆意妄为,但他本人对朝廷有功。

  嘉靖三十年,元江府土舍那鉴叛明。沐朝弼与都御史石简率兵讨伐。

  嘉靖四十四年,沐朝弼讨擒叛蛮阿方李向阳。

  隆庆元年,沐朝弼平武定州凤继祖。

  及时说到这里,朱翊钧也没有心软,因为两年前,先帝已经饶了他一次,网开一面,让他回到云南。

  两年来,他非但没有半分悔改之意,反而更是变本加厉。

  更让朱翊钧愤怒的是,他为了承袭黔国公这个爵位,让他兄长的两个儿子沐融和沐巩,不满六岁,就莫名夭折了。

  这种对年幼的孩子下手的人,实在残忍至极,叫人无法宽恕。

  还有派遣兵士到京城刺探情报,他想干嘛,谋逆吗?

  朱翊钧正要下旨,让锦衣卫去云南抓人,但接下来,杨博的话,却不得不让他有所顾忌。

  云南远隔万里,两百年来,朝廷日渐失去对该地区的掌控,全靠沐家维持边陲稳定,镇压叛乱。他们在当地威望颇高。

  沐朝弼手握兵权,领兵打仗乃是他的强项,野心勃勃,猖狂至极。激怒了他,后果不堪设想。

  日讲结束,朱翊钧召集群臣文华殿议事。众人还未开口,他先说道:“今日召众卿讨论此事,是以将沐朝弼绳之以法为前提,那些什么念及祖上功劳,赦免他的话就不用说了。”

  “……”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皇帝这是铁了心要置沐朝弼于死地,他们一时间也想不出对策。

  最后,还是张居正这个卓越的政治家给出了解决方案:“陛下可以先下旨,加封沐昌祚,赐予黔国公府重赏。”

  朱翊钧不解:“可他已经在计划杀了他的儿子,我加封沐昌祚,重赏黔国公府,他就会束手就擒吗?”

  张居正摇头:“自然不会,此举旨在稳定人心。”朱翊钧仔细一想,沐府将领效忠的是黔国公府,而不是沐朝弼。只要朝廷向他们保证,沐朝弼是死是活对于黔国公府的其他人没有半分影响,他们自然会权衡利弊,投向沐昌祚,而放弃沐朝弼。

  朱翊钧惊喜道:“就按先生说的办,沐昌祚从征擒拿叛乱蛮族罗思有功,加封太子太保,其余将士,论功行赏。”

  圣旨下去不到一月,沐朝弼曾经的手下已悉数投向他儿子沐昌祚那边,沐朝弼没有爵位,成了光杆司令,很快,张居正的钦差就抵达云南,宣沐朝弼进京面圣。

  到了京师,等待他的并非当今天子的召见,而是锦衣卫的逮捕。

  朱翊钧又问张居正:“现在咱们可以处死沐朝弼了吧。”

  张居正不答反问:“陛下以为如何?”

  朱翊钧明白了,这话的意思是沐朝弼已然是案板上的鱼,任人处置,但杀了他并非是最好的选择。

  朱翊钧背着手在大殿内踱步:“先生的意思是,留沐朝弼一条命,还能牵制沐昌祚,不听话,再把他爹送回去。”

  张居正欣慰的点点头,他这学生,聪明得不像话,无论什么事,总是一点就透,看来是学到了他的精髓。

  朱翊钧又道:“不能让他回云南,那就押往南京囚禁起来吧。”

  黔国公的事情解决了,虽然没有如朱翊钧理想的那样,杀了沐朝弼,但将他囚禁起来苟延残喘何尝不是一种折磨,还能牵制他的儿子,一举两得。

  朱翊钧刚松了一口气,四川巡抚又呈上奏疏,僰人阿家三兄妹起兵造反,自立为王。

  因为此时,朝堂上再次争论不休,一边主战,一边主和。

  这种事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每年都有人造反,不是广东,就是广西,不是贵州,就是四川,处理这种事情,朱翊钧已经很有经验。

  这个僰人据说从商朝开始,跟随武王伐纣开始兴盛,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在川南一带建立僰国,置都九丝山。

  大明建立以来,僰人不满朝廷辖制,据不纳税,朝廷先后对其进行11次征剿,但因为九丝山地处天险,易守难攻,朝廷折损大量兵士,也未能拿下。

  因为地势险要,朝中许多大臣仍建议以招抚为主。但朱翊钧冷笑一声:“两百年了,招抚要是有用的话,还能征剿11次都未能成功?”

  “这个什么阿家三兄妹,就是仗着地势险要,朝廷拿他们没办法,才敢这么肆无忌惮的造反。”

  “什么阿大王,阿二王,阿幺妹,听这名号跟戏台子上唱戏似的。这兄妹三人应该也没正经学过兵法谋略,强攻不下,就智取。”

  “当初怎么平定韦银豹的叛乱,现在就去怎么平定这个僰侯国。”

  “再不行,就让殷正茂去。”

  殷正茂虽是文官,打仗确实很猛,身为两广总督,平定古田叛乱之后,又马不停蹄赶往肇庆,抵御流寇的同时,还平定了周围异族叛乱。

  朱翊钧和张居正主张团练乡兵,抵御外敌,两广地区正是由殷正茂负责。

  他的思路太清晰了,决策也没有问题,张居正只是对最后这个人选有一点异议:“石汀(殷正茂号)不能去,他要坐镇两广地区,不可轻易调离。”

  两广地区叛乱频发,这么多任总督,只有殷正茂能镇得住,两广地区一日不安定下来,他就不能走。

  朱翊钧问道:“那让谁去?”

  张居正很快给出了人选:“刘显。”

  刘显,狼山总兵,曾经与戚继光、俞大猷一同在江南抗倭,也是一员猛将。

  “好!”朱翊钧笑道,“就派刘显去。”

  朱翊钧虽未亲政,但张居正事事都与他商议,也会认真听取他的意见,说得好,从不吝惜溢美之词,若是想得不够周全,也会耐心的引导他。总之,在政事上给足了他参与感。

  师徒二人的想法总能不谋而合,且愈发默契,重大事件,他俩商议之后就能做决定,事后再行向皇太后禀报。

  皇太后也发现,朱翊钧已经十四岁,读书之余,于国事上也能处理得游刃有余。

  儿子聪明、懂事、有担当,她这个老母亲也没什么可操心的。

  转念一想,倒也不是完全不操心,现在有一件事,他觉得自己应该踢儿子操心了。

  民间男子十六岁成丁,朱翊钧小小年纪登极,也该考虑立后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