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第321章

作者:天予昭晖 标签: 甜文 爽文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张居正今晚喝了酒,现在仍是微醺状态:“那可不止臣一人赴宴。”

  朱翊钧笑道:“还有汪道昆吧。”

  张居正拱手一拜:“正是!为石汀(殷正茂号)接风。”

  他们几人乃是同年,也是如今仍然活跃在朝堂上,为数不多的丁未科进士,情谊深厚。

  近来,朝中官员变动,张居正举荐原户部尚书王国光接任吏部尚书一职,又调南京户部尚书殷正茂进京,任户部尚书。

  当年,征剿韦银豹叛乱,在朱翊钧的干预下,穆宗启用了张居正推荐的殷正茂。

  高拱对此颇为不满,指使门生弹劾殷正茂贪墨军费。直到现在,朝中还流行着这一说法。但其实,当初查出有经济问题的,恰恰是高拱推荐的李迁。

  朱翊钧巡视到南京,曾重点考察过此人,处理军政事务的能力没得说,锦衣卫也没有查出有严重的贪腐问题,总的来说,朱翊钧认为张居正对他的提拔和重用没有问题。

  看朱翊钧没有要离开的打算,张居正便吩咐游守礼:“快去沏茶。”

  师徒二人坐在凉亭里,下人奉上茶水,而后退下。朱翊钧若无其事的问道:“今日在文华殿谈论之事,先生有什么想法?”

  “臣今晚多饮了两杯,有些醉了,不记得什么事。”说着,他果真端起醒酒茶,喝了一大口。

  朱翊钧也不跟他拐弯抹角:“就是,我要娶先生爱女之事呀。”

  “……”

  朱翊钧又道:“先生说不为此事发愁,我看未必吧。”

  张居正叹息一声:“陛下有所不知,对于若兰,我心中的有愧,总想尽力弥补。”

  朱翊钧一愣,张若兰乃是张居正的嫡女,又是唯一的女儿,自幼呵护备至。连朝中大臣都知道,张居正爱女,不肯轻易许人,何来愧疚一说。

  “先生此话怎讲?”

  张居正也愣了一下,赶紧解释道:“前两年,我催她出嫁,逼得太紧,她不愿意,就带着简修偷跑去了江陵。”

  事实却是上一世,他未问过张若兰的想法,将她嫁给了刘一儒的儿子。张若兰自幼饱读诗书、心高气傲,刘一儒的儿子刘戡之虽也是少年美丰姿,有隽才,但配张若兰,还是差了许多。

  后来,刘一儒一心与张居正划清关系,得知张居正要栽培刘戡之,竟是阻止儿子参加科举。

  张若兰在刘家过得也并不如意,整日默坐无言,嫁给刘戡之近十年,致死仍是处子之身。

  张居正想要以儿女联姻拉拢刘一儒,最后适得其反,还赔上了女儿一生幸福,以致香消玉殒。

  于张居正而言,弥补这份愧疚的方式,是为女儿觅得一个如意郎君,而非嫁入深宫,成为皇后。

  朱翊钧大笑:“说不得,那时她心中就有我。”

  此时想来,的确如此。张居正催她嫁人,怕的就是有今天。

  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思及此,张居正又是一声长叹。此事也不能怪女儿,毕竟,见过朱翊钧这般人物,其他同龄人哪里还能入眼。

  朱翊钧握着他的手:“以后由我来照顾若兰,先生不放心吗?”

  那可真是不怎么放心,不是不放心朱翊钧这个人,只是,宫墙之内,皇后也不过是看着显贵,其中心酸又有几人知。

  张居正道:“若兰她……没有这个福分。”“她有。”朱翊钧语气坚定,“今日我与母后长谈,说到孝宗的过失。”

  张居正一惊,谈论祖宗过失,大不敬。转念一想,他时常把英宗被俘之事挂嘴边,就没敬过。

  “但是,有一点我倒是认同——孝宗一生只有张皇后一人。若我娶若兰,一生也只有张皇后一人。”

  说着,朱翊钧又有些为难:“只是要委屈了先生,位居首辅,不能像别的国丈那般,进爵受封。”

  张居正给他磕头:“臣不敢!”

  张居正心中实在为难,他这个首辅虽独揽大权,没有宰相之名,却有摄政之实。力排众议推行改革,尽管这一世,他行事不再强硬、冷峻,手段怀柔了许多,但触及阶层利益,仍是在朝中树敌颇多。

  对他来说,女儿做了皇后,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让他成为众矢之的,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朱翊钧一眼看出了他的纠结,将他扶起来,言辞恳切:“只是,要委屈先生,不能如别的国丈那般,加封金爵。”

  “我知此事必将引起朝臣激烈反对,我虽为天子,在大臣面前,势单力薄,先生是我的老师,从小伴我长大,教我读书,如相父一般。”

  他再次握紧了张居正的手,从小就惯用的撒娇语气:“先生可不能站在他们那边。”

  “……”

  送走朱翊钧,张居正却没打算回屋休息,独自坐在亭中,思索良久。

  游守礼要再给他端一碗醒酒茶,张居正摆了摆手:“今晚没喝。”

  “诶?”

  张居正说道:“你家小姐要做皇后了。”

  “啊!”

  游守礼知道皇上看上了他家小姐,却没想到,他家老爷竟然这么快就同意了。

  不同意不行,皇上撒娇让他战队,他没道理正在皇上的对立面。

  比起那些朝臣,皇上是他的学生,是他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无论如何,他们才是同一阵营的。

  皇太后告知礼部,皇后人选已定,准备走流程,筹备天子大婚。

  礼部看到未来皇后人选,还纳闷儿,太后只提过王氏、陈氏、还有刘氏、杨氏,未曾提过张姓女子,这个张氏从哪里来的?

  再往后一看,父为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礼部尚书眼前一黑,赶紧去找次辅吕调阳。

  吕调阳得知此事,也震惊得说不出话来。今日旧疾复发,本就在养病,看到这个皇后人选,赶紧躺回榻上。

  实在力不从心,管不了一点。

  很快,满朝文武都知道了此事。皇帝要娶张居正的女儿,他怎么能娶张居正的女儿???

  张居正是疯了吗?他已经位居首辅,把持朝堂,又让儿子榜眼及第,还觉得不够,还要让女儿当皇后,往后大明王朝姓朱还是姓张?

  看到御案上高高垒起来的奏章,朱翊钧一点也不意外。

  他让陈炬去把司礼监的太监全部叫来,挑选出与大婚有关的奏章,放到一边去,先把国事处理了。

  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全国各地的徒弟清丈工作,方正的田土还好说,那些不规整的土地丈量起来实在困难。

  不过,户部有帅嘉谟这个算学天才,早在歙县的时候,他就用过一种名为“推步聚顶之术”的丈量方法,能够精确丈量不规则田地。

  朱翊钧让户部组织精通算学的官员,由帅嘉谟统一培训,再派往各地。

  大臣们呈上奏疏,也仍是坐立难安,纷纷动用关系,向太监打听,皇上看过奏章之后,作何反应。

  得到的答案是,没有任何反应。

  皇上忙着处理朝政,根本没空看他们那些泣血之谏。

  朱翊钧虽然没来得及看那些奏疏,但也大致猜到了他们说了些什么。

  总的来说,都是些“祖制不可违”的陈词滥调,翻来覆去,也没什么新意。

  白天处理完国事,夜里,回到乾清宫的暖阁内,朱翊钧才腾出空来,快速翻看了那些奏折。

  不出他的所料,大多数科道官都在跟他探讨祖训,少部分人另辟蹊径,用起了缓兵之计,张瑞兰的籍贯和年纪不符合选秀女的标准,生辰八字也未与他合过,此事不如容后再议。

  对于那些激烈反对的,朱翊钧统统留中不发,知道他们憋不住,必然要在朝堂上与他讨论,那便留待到时当面打他们的脸。

  对于那些要他容后再议的,朱翊钧御批:“爱卿言之有理。”

  容后三五年再议也不是不行,那就不能再拿“早日立后,生育子嗣”来烦他。

  第二日早朝,朱翊钧往龙椅上一座,目光扫过大殿,就看到科道官蠢蠢欲动,就等着向他发难。

  作者有话要说

  万历野获编作者沈德符,和刘戡之是好友,见过张居正女儿,貌比天人,张家败了之后,张小姐默坐诵经,答非所问,死的时候还是处子身都是他说的,薛素素也曾嫁给他做妾。

第279章 “陛下!”静默良……

  “陛下!”静默良久之后,终于有大臣安耐不住站出来,“自太祖皇帝开创基业……”

  “长话短说!”朱翊钧生怕他巴拉巴拉先来几万字前情提要,赶紧出言打断。

  大臣们无论是写奏章还是上奏,主打一个啰嗦,一下要省掉那么多内容,有点舍不得。犹豫片刻,才说道:“祖制规定:凡天子及亲王,后、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

  朱翊钧手指在龙椅的扶手上轻敲两下,没说话。下面自有大臣为他说话。

  “刘给事中此言差矣,太祖高皇帝此言,只说皇家后妃不再看重门第,良家女子亦有资格入选。不受大臣进送,却没说大小官员的女儿不得参选。”

  朝臣中,又有人站出来:“那也没有首辅的女儿参选,的,从未有过。”

  “从未有过是一回事,行不行又是另一回事。”

  反对的大臣又道:“历朝历代,后、妃皆选自民间。”

  “成祖仁孝皇后乃是中山王徐达之女,仁宗的敬妃,乃是英国公张辅之女,忠武王张玉之孙女。”

  “当朝皇太后亦是来自民间,仁厚贤德,侍奉先帝,辅佐陛下。”

  另一边帮着朱翊钧说话的大臣,并不踩进他的圈套:“太后在选秀懿旨上说:在大小官员、民庶良善之家预先选求,择其父母行止端慎、家法严正,女子容貌端庄、德性纯美、勤中礼法度者。”

  “如此说来,民庶良善之家可,大小官员之家也可。重点在父母行止端慎、家法严正,女子容貌端庄、德性纯美、勤中礼法。”

  “官员之女,若选为皇后,其父必须辞官,由陛下加封爵位。”

  这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张居正的女儿嫁入皇家,倒也不是不行,麻溜把朝政大权交出来,回家当你的闲散爵爷去吧。

  “……”

  如此,双方你来我往争论数个回合,立场不同,皆说服不了对方,朝堂之上,气氛陷入僵局。

  朱翊钧不说话,稳坐高台之上,听着他们为了此事吵得面红脖子粗。

  世宗从不上朝,朱翊钧只听过海瑞批评他皇爷爷“二十余年不视朝,纲纪弛矣”,也不知道朝堂是个什么地方。

  后来,他父皇即位,恢复早朝。他躲在屏风后偷听,才发现,朝堂,不过就是给诸位大臣提供一个尽情吵架的地方,解决不了任何国事和朝政。

  但天不亮起来上朝,是皇帝的基本工作,能力先放一边不谈,态度必须要有。此前他称病静养,出宫巡视,两年未临朝,听不到这些大臣文绉绉的吵架,还怪想的。

  今天必须得听个够。

  说来也滑稽,他们吵架的重点竟然是皇帝要娶什么样的妻子。

  一位历事三朝的老言官慢吞吞的站出来,颤颤巍巍往地上一跪,开始磕头:“太祖高皇帝留下祖训,天子及亲王的后、妃从民间挑选,实乃用心良苦啊陛下。”

  “历朝历代,外戚干政的例子多不胜数,更胜者,王朝因此覆灭。前车之鉴,我大明决不可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