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酒禅
爽!
她见苏轼好像很饿的样子,所以很大方的拿了不少小料加到螺蛳粉里面,香肠,腊肠,卤蛋,响铃卷,还给他撕了个半个鸡腿。
苏轼一开始觉得螺蛳粉的味道有点奇怪,不过等真的吃到嘴里后,又觉得这面真是香甜爽辣,之前煮的时候略有些奇怪的味道,就被他抛之脑后了。
两人一口接一口,吃的格外忘我,哪怕开着空调额上都冒出来了汗。
徐雪筠还给苏轼找了一个下饭综艺,一边吃一边哈哈大笑。
直到从楼梯口传来李白疑惑的声音。
“你们在煮屎吗?”
*
徐雪筠和下来的诸葛亮几人解释了十几遍,可几人虽然都表示自己明白了,但脸上的神色一看就不信。
太平公主在寝宫里笑的花枝乱坠,眼泪都出来了:“这粉面到底是什么味道?”
竟让上官那人都露出难以忍受的表情。
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绝不是仇人,但也不算是光明正大的同伴,她们两个有很多地方意见不同,但又在许多时候会共同站在一起。
不过看到上官婉儿在小事吃瘪,太平公主还是很开心的。
苏轼为证清白什么都顾不上了,半强迫性的拉着杜甫非要让他尝一口,也不管这人是不是自己的偶像了:“真的!我看着煮的,它就是正常的面,只是口味奇怪了一点!”
杜甫吓得连忙捂住自己的嘴往后退:“我信你,我信你!”
别过来啊!
怎么一点也不尊老爱幼呢。
李白捏着鼻子凑过去仔细看了看,摇了摇头。
不行,他还是接受不了。
在这站一会,他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跟着臭了。
贺知章无奈的起床,是彻底笑清醒了:“谪仙人在后世也谪仙不起来了。”
这可不担心李白乘风归去了。
不过他是看徐姑娘煮完全程的,确定这个粉里面没有放入奇怪的东西。
应当是什么发酵类的食物味道奇怪吧?
见多识广的贺知章这么猜想着,比如川蜀地区的猪鼻拱(折耳根),河南的臭酱豆,安徽地区的臭鳜鱼,黔东南地区的牛瘪......
都是闻起来臭,但吃起来不同的人却会觉得有不同的风味。
他的猜想也的确没错,螺蛳粉的臭味其实大部分来源于腌制的酸笋。
李白因为灵活逃过了一劫,但杜甫被结结实实的塞了一口螺蛳粉。
吃的时候脸都皱起来了,不过品尝完后却中规中矩的给出了答案:“还行,吃起来倒没那么臭。”
下都下来了,徐雪筠干脆就每人搞了点夜宵。
诸葛亮一看其中还有泡面,眸中微闪:“不知此处是否能够自制泡面?”
其实房间的隔音和隔味效果很好,他们并没有闻到一楼的臭味,只是他们并不准备立刻睡觉,而是想去书房像汉武帝或秦始皇一般看一看他们之后的历史。
这一出来把他们吓得不轻,不知道如此美丽的住处为何夜晚会有如此奇怪的味道,才纷纷下楼寻找味道的来源。
所以书——还没看。
但书可以熬夜看,任务却不一定能熬夜做。
所以现在先学会怎么做泡面才是要紧的,而且按照之前他们观察的规律,在收割之外的自主进行的活动往往会触发额外的任务。
也就意味着大量的奖励。
徐雪筠啊了一声:“我吗?我不会呀。”
不过:“如果想做的话,明天我可以帮你们问一下厨师长。”
厨师长什么都会做!
几人纷纷同意,并且把时间定在了下午,因为上午他们想快点先去地里看一看,多加一点可以购买的种子。
吃完夜宵后,徐雪筠就回房间休息了,几人却在回房之后又偷偷摸摸的溜出来,到书房去看自己朝代的历史。
于是第二天徐雪筠见到的,就是一个个眼下青黑,神色恍惚,好像一夜未眠的客人。
原本兴高采烈打招呼的话都说不出口了。
“额......你们半夜干什么了?床不舒服吗?”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昨天晚上起来去犁了二里地呢。
*
但这也只是一个小插曲,很快他们便来到了地里。
下地一定要趁早,不能等到中午再来,所以现在才只不过早上六七点钟他们便到了。
徐雪筠觉得自从毕业之后,生活作息真是比在大学的时候好多了。
尤其是她大学不住宿,在学校外面租房子住,有的时候晚上两三点,三四点没睡都是常事,第二天七点钟还要爬起来去上课。
她把这事分享给了上官婉儿,本来以为会得到同样都是刚毕业大学生的共鸣,却没想到。
上官婉儿:不赞同的目光。
见两人这里情况不对,几人立刻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于是。
不赞同的目光+5。
他们将三四点钟换算一下自己朝代的时间。
苏轼没过脑子:“你睡着的时候,我差不多都该起了。”
这个是有多种原因综合的,一是因为古代缺少照明工具,烛火亮度暗,若是想要能够在房间自如视物,所需花费便高。
人们便习惯在白天工作或学习,一般在二更(亥时,21-23点)睡觉,五更(寅时,3-5点)起床。
冬日可能会睡得更早些,起得更晚些。
徐雪筠还以为他是在夸大,但这也足够让她不可思议了:“你们总不能没熬过夜。”
因为要下地,所以几人现在都换上了天幕为他们准备的现代服饰。
苏轼揉揉鼻子,全然不顾他日后会半夜喊起来的张怀民,十分确定:“没有!”
李白倒没这么决绝,因为喝酒喝到半夜,睡到天亮才起也是常有的事,只是:“也不可太.....”
他想说些什么,又不知道该从何劝起。
因为徐姑娘已从‘大学’毕业,现在每天的睡眠时间都十分充足。
徐雪筠举手投降:“下地,下地,我请你们吃烤玉米行吧,我亲自烤。”
有过调查,喜欢吃糯玉米的人数是喜欢吃甜玉米人数的近一倍,不过这也和地区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北方会更爱糯玉米,而南方会更爱甜玉米。
而徐雪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甜玉米党,半口糯玉米都不吃。
所以玉米地里多种的其实是糯玉米,只有一小块地方是单独给她种的甜玉米。
诸葛亮早先便发现了,徐姑娘似乎对食物的历史知之甚多。
所以他便引导着问道:“这玉米是从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呢?”
刘备笑容满面,很想谦虚,但抑制不住的骄傲。
丞相不愧是丞相,瞧瞧这说话的艺术,这么快就找到了和徐姑娘相处的方法。
这一下徐雪筠可打开了话匣子。
“当然是明朝了,明朝的时候造船业发达,所以有不少好东西都是那个时候传过来的。”
只可惜传过来也没用,好像都没多少人种。
朱棣啧了一声。
怎么不是在他的朝代传过来的,要是在他的传代传过来的,他早就种满大地了。
不过现在也不差什么,没传过来,他可以自己派人去找啊。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我听我奶奶说,一开始好像叫......玉蜀黍,本来是正规的名字,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都开始叫玉米,玉蜀黍成了俗名。”
不过各地有许多关于玉米的俗名,比如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棒子、珍珠米......徐雪筠觉得说不定是因为蜀黍这两个字有许多人不认得,没有玉米好念。
“还有叫做碌谷的,你听它发音,碌谷,六谷嘛,因为我们中国以前都说五谷杂粮,出现了一个玉米不能放在五谷内,但加上又有很多人不适应,所以喊玉米六谷,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
徐雪筠只是示范了两下该怎么收玉米,见他们学会后就停手了。
谁知道最近来的客人怎么总是想往地里面钻,他们收三天就走了,她可天天在这,天天收她可受不了。
杜甫话最少,干活却最踏实,一招一个把式,很快旁边就收了一小筐。
李白的皮肤白,一看就没干过什么重活,割这一会也热的受不了:“没有像收小麦一样的收割机吗?”
徐雪筠都无奈了:“大哥你睁开眼看看,我们一共才种了这二亩地的玉米。”
还专门搞个机子,不值当啊。
而且玉米比其他作物好收多了,玉米杆基本上都在腰部以上,抓着一砍玉米就下来了。
主要是徐雪筠平时就不爱吃玉米,偶尔能吃个甜玉米,剩下的玉米都是客人来的时候客人吃,或者是加工成其他的物品。
“比如玉米面,大碴子。”
说着说着徐雪筠还真馋了:“冬天的时候熬一锅浓浓的玉米大碴粥,里面放上多多的糖,真的可好喝了。”
那是她唯二觉得糯玉米比甜玉米好吃的时候。
“玉米好像还有一种产量大但口感不好的品种是用来做饲料,市面上还有玉米油卖,不过我家里面倒没做过玉米油。”
她好像也没怎么吃过玉米油,一般都是吃豆油或者花生油。
几人在过来的时候本就被这个产量震撼住了,现在一听这玉米还有这么多用途,人吃也可以,储存起来冬天吃也可以——听着比红薯和马铃薯要耐放很多,还能喂牲口还能榨油。
这不妥妥的好东西吗。
就算徐雪筠后来补充到不能大面积种玉米,说是有什么会传染玉米的病,他们也依旧觉得玉米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