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木门通古代 第151章

作者: ALAMM 标签: 种田文 励志人生 穿越重生

  姚家的生意很好,给出三千个大钱后,林回星还剩下一万多枚铜板,这就只能交给苏应平几人帮他背上山了。

  说起来这豆腐确实是个好东西,从青山郡回来的时候,林回星听说荆正天做出来的豆腐乳和豆干在平都和其他郡县可是吃香的很,一两银子一罐的豆腐乳,买的人那都是几罐几罐地的买来着,那些在外面跑商的商队,对这腐乳可以说是爱得不行了。

  想来这段时间荆正天早就把买方子的钱给赚回来了。

  荆正天生意如此红火,林回星倒也不嫉妒,毕竟之前这买方子的时候他就已经赚了一大笔了,实在没有再去眼红他人的道理。

第174章

  天气凉快了之后的好处之一, 就是林回星他们回村里的时候能稍微轻松一些。

  虽然林回星心里有着很大的把握,但是人心到底是复杂的,于是在回程的路上, 他就先把事情和苏应平他们说了。

  彼时苏应平正帮林回星背着背篓, 闻言想都没想就道:“这玉米种子本来就是你卖给我们的,种出来后卖给谁不是卖吶, 这秦家还愿意出高价, 那就更加没有问题了。”

  苏应平说完见林回星还是满脸心事的样子,又拍着胸口保证道:“回头让我阿翁和村里人说一下,村里人肯定是愿意的。”

  村里不少人都帮着林回星往秦家送过货,秦家的煊赫和富贵,众人也是看在眼里的。

  要不是有林回星,别说秦辉了, 就是杂货铺秦掌柜这样的人物,村里人都是很难见到的。

  亲眼见过玉米的高产后, 村里人自然是知道这玉米的好处的, 不过对于他们来说, 到底是地里种出来的粮食, 就是再好,这玉米的价格也不可能超过稻谷。

  稻谷多难伺候啊, 既怕旱又怕涝, 一亩田里的出产也要比一般粮食要低上一些。

  玉米就不一样了, 一亩地的玉米能抵五六亩地的稻谷了,物以稀为贵,在玉米高产的背后, 也代表着它的价格也不能太高。

  村里那些婶子和小媳妇,自从家里买到玉米种子后, 也有想往娘家送的。

  不过山里几个村子距离都不近,这又不年不节的,倒是没听说谁回过娘家。

  或许这也不是那么绝对的事情,不过苏应平觉得村里的人都挺通情达理的。

  退一万步说,这一年多里村里人从林回星这里得了这么多的好处,就算有人往娘家送了种子,只要回头他把这件事情的利害关系一说,大家就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事实也确实如苏应平所想,回到村里后,林回星都没等到第二天,当天晚上就去找了苏大贵。

  关系重大,苏大贵也没轻慢,第二天一早就把村中各家的当家人叫到自家院子里开会了。

  自从大家的日子好过起来后,村里就很久没有这么兴师动众的场面了,所以消息一出,除了各家的当家人后,村里的女眷们也放下了手里的绣活,去苏大贵家里旁听了。

  哪怕苏大贵家里的院子站不下这么多人也没关系,村里人平常看热闹看多了,往低矮的泥巴院墙上一趴,也能旁听得津津有味。

  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说清楚后,苏大贵才板着脸提醒:“说起来这也是一件好事,因为林郎君和秦家的这层关系,我们明年地里的玉米直接被秦家预定了。”

  “像秦家那种体面人,在价格上肯定不会亏待我们的。”

  苏大贵说完后,林回星也紧跟着开口:“我也可以和大家保证,下次见到秦公后,我就去和他谈,不管明年年景怎么样,大家地里种出来的玉米,最低我都让秦公按照比稻谷贵的价格收购。”

  玉米实在高产,这次林回星又卖了不少种子给秦家。

  这可是能够自留种的老实玉米,脱粒更是林回星自己带着村里的半大孩子,磨破手掌一层皮才全部弄完的。

  纯手工脱粒也不会伤到玉米的胚芽,所以明年光是秦家自家庄子上种出的玉米,估计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林回星想得明白,秦辉得了这个种子,肯定是要通过周珩往朝堂上送的,两千多斤玉米种子的出产虽然不少,但要是上头那位想要大范围推广玉米,那秦府手里的这点玉米种子也是很不够看的。

  都说北境苦寒,北境的老百姓的生活更是水深火热,不但地里出产少,还得时时防备外来者的侵袭。

  为了国家的安定,戍边的将士更是以十几二十万计,北境负担不了将士们的嚼用,永国往北境运送粮草的徭役一年到头都没听过。

  林回星听完秦辉的描述后,觉得永国的北境气候和现代的西北也差不多,这种地理环境,不管是种植玉米还是红薯,都是十分可行的。

  至少在现代西北的蜜薯和板栗薯就挺有名的,其实沙地富硒西瓜也是适合在北境种植的,不过林回星并不准备一下子把所有的好东西都拿出来。

  在上梁沟的村民严重,这稻谷就是最能卖出价格的粮食了。

  玉米那么高产,林回星一个种地的门外汉随随便便侍弄了一季,就能如此丰产,他们在种地这件事情上比林郎君更用心,更加精通,明年一亩地怎么着也得出产个千儿八百斤来斤的玉米吧?

  这要是按照稻谷的价格来算——

  乖乖个天菩萨!这可真是一笔大家想都不敢想的进项!

  想到明年将会到手的一大笔钱,村里人也没犯糊涂,马婶子更是直接拍着大.腿道:“前几天我娘家阿翁过生日,我回去的时候就带了几斤玉米种子过去,等会儿我就过去要回来。”

  见马婶子如此自觉,苏大贵也没多加苛责,他也不确定是不是只有这么一例,只能环视了一圈人群:“大家心里有数就行,这玉米种子怎么着要收回来,明年和后年都只能咱们自家种。”

  这当女儿的心疼娘家也是人之常情,说完硬性要求后,苏大贵又放缓了语气:“林郎君已经说了,等过了这紧要的两年后,这玉米大家就想给谁种就给谁种了。”

  两年是林回星的预想,毕竟玉米这种好东西,除了毛氏和秦富后,周珩应该也是能够看出其价值的。

  周珩作为郡守,辖下的老百姓能够种出更多的粮食,对他来说何尝不是大功一件。

  所以明年哪怕是秦辉要往上送粮种,周珩在送粮种之前,也会留下这其中大部分的玉米种子。

  到时候青山郡铁定是最早推广玉米种子的地方,再经过一年的孕育期,等到大后年,在青山郡内,这玉米怎么着都不能再算是什么稀罕东西了。

  或许山下的老百姓可能会不那么容易拿到玉米种子,但是上梁沟的村民自己本来就会种玉米,倒是把手里的玉米种子匀一些出去,那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村里人对此都没什么意见,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当天该回娘家要玉米种子的去要种子,剩下的人也没能各自回去忙自己的事情。

  苏大贵给大家安排了一项大家都无法拒绝的任务:“林郎君已经去看过了,地里的棉花可以收了,今天大家都把手里的事情放一放,我们先去把棉花收回来。”

  村里那十亩地的棉花从开荒开始,整个村子里人都是出过力的,从前期的开荒地,撒草木灰肥地,以及后面的播种,施肥,浇水,打顶,那村里人都是参与过的。

  棉花刚开花的时候,村里人还去看过热闹,现在棉花地里的雪白的棉花球已经挤破硬壳冒出来了。

  村里人等了好久,总算是盼到棉花成熟的时候,想到好用的棉被和棉布,村里的男女老幼都捋起了袖子,加入了采棉花大军中。

  棉花虽然是个好东西,但是采摘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棉花的根茎和枝条上都长着毛刺,那带毛的刺扎破手后又疼又痒,那感觉别提有多酸爽了。

  就是顶上的棉花球,裂开的棉花球外壳也是容易伤到手的。

  好在村里人的衣裳都是长袖,倒是能够有效的地避免一些伤害,只用采摘棉花的时候多注意一点就是了。

  上梁沟的气候其实并不太适合棉花的生长,西北那种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空气流通性好的地方才是最适合棉花生长的地方。

  在现代,生长在西北的棉花,亩产怎么着都能达到五百斤左右。

  上梁沟条件不行,哪怕村里人已经十分小心地侍弄这十亩来地的棉花了,这地里的棉花长势也没变得更好。

  林回星粗略估计了一下,按照这地里棉花的生长情况,这一亩地撑死了也就只能有个两百斤一二十斤左右的棉花。

  乍一听两百多斤还是挺多的,不过一斤棉花里棉籽就要占去大部分的重量。

  去掉棉花里的压秤的棉籽后,今年上梁沟的棉花地一亩地约莫就七十来斤的皮棉产量。

  要是放在现代,这个产量可以直接让种地的棉农赔得底裤都不剩。

  然而上梁沟的村民不知道种得好的棉花该是什么样子,他们看着一背篓一背篓从枝条上摘下来的棉花,那脸上的笑容就没有断过。

  棉花的收获让村里人之后几天都没有时间休息了。

  早在棉花开花之前,苏大荣就按照林回星给的图样做了轧棉机和手摇式纺线机出来。

  苏大荣在木工活一事上确实有天赋,也就是织布机太复杂,他尝试了好多次都没能做出来。

  不过这也没什么好担心的,永国是有织布机的,苏大荣迟迟做不出来,可能也是因为没有参考,回头棉花纺成线了,林回星可以从现代收一台老式织布机过来,让他了解结构后再仿照着做。

  因为棉花是村里人一起种下的,苏大贵分棉花的时候也很是公正。

  全村人花了两天时间把所有棉花都去过棉籽后,苏大贵问林回星借了那杆大称,把所以棉花都过了一遍秤。

  一共七百三十八斤棉花,村里一百七十多口人分,每个人都能分到四斤的纯棉花。

  四斤棉花听起来倒是不多,毕竟冬日想要做一床暖和的棉被,怎么着都要用到六七斤棉花。

  不过这次分棉花是按照各家的人头算的,林回星这种只能分到四斤棉花的自然不用想着做棉被了。

  村里除了林回星之外,就只有马婆婆一家了。

  不过饶是家里人口不丰的马婆婆一家,今年也分到了十二斤棉花,这些棉花不但足够她做上一床又厚又大的棉被,还足够他们一家三口一人做一件新棉袄了。

  像苏大壮这种家里人口多的,分得的棉花虽然不够他们人手一床新棉被,但是一对夫妻一床新棉被总归还是可以满足的。

  那种家里孩子多的,平常两三个孩子挤一张床的,做完棉被后,还能给家里余出一些棉花做棉袄呢。

  不过给大家发棉花的时候,苏大贵已经说过了,这棉花只有今年是全村人一起种的,明年就不种了,反正棉籽都送到林回星那里去了,明年谁家还想种棉花,就去他那里买种子。

  前期的棉籽林回星是白送给村里的,他自己也分到了棉花,但是苏大贵知道像棉花这样的好东西,放在山下也是好东西,所以十分自觉的就把棉籽给他送了过去。

  不过村里人现在也不知道他们明年要不要种棉花,因为现在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摆在他们面前。

  ——棉花有了,谁都不会做棉被该怎么办?

第175章

  棉被看着结构简单, 其实想要做成也是需要一定技巧和门道的。

  在林回星的老家,镇上帮人做棉被的老人被称为弹匠,早些年也属于有一技之长的匠人。

  原本林回星也可以带着这些棉花去现代做成棉被, 不过这到底不是长久之计, 只能用木炭画了老实大木弓的图纸,让苏大荣做出来后慢慢摸索。

  这去掉棉籽的皮面都压在一起, 八斤加在一起也没多少, 要想做出蓬松温暖的棉被,就少不了弹棉花这一道工序。

  大木工需要牛筋做弦才有足够的弹性,上梁沟在林回星来之前,连牛都没有一头,自然也就没有牛筋可用。

  林回星也不可能为了一根牛筋,就把自己的牛给杀了, 只能让村里人下山卖草纸的时候,去杂货铺问一问, 可有牛筋卖。

  永国耕牛稀少, 牛筋也是能吃的食材, 秦掌柜看在草纸的面子上, 倒是费心找人收了两根牛筋过来。

  然而这牛筋的价格确实不便宜,以至于听了林回星的花, 下山帮忙寻摸牛筋的苏应平都忍不住咂舌。

  “就不到两臂长的一根牛筋, 三钱银子, 那可是足足三钱银子,再添上一些都够买上一头大肥猪了。”

  苏应平也是过了二十几年苦日子的,那牛筋看着也没什么稀罕的, 他怎么都想不明白这玩意的卖价怎么就如此高了。

  林回星却不觉得意外:“这牛筋结实有弹性,世家贵族常用来制作弓弦, 卖得贵一些倒也可以理解。”

  到底是让村里人能做出棉被毕竟要紧,林回星也没吝啬,直接拿了一两银子给苏应平:“要想做成棉被,这牛筋是万万不能少的,麻烦大平兄弟你下次下山的时候,把那两根牛筋都买下来。”

  苏应平一脸窘迫的挠了挠头:“原本这次就能买的,不过我下山时没带这么多银子,眼下我家里的草纸已经卖掉了……”

  想到离冬日也没几日了,苏应平也来不及等到自己下次下山的时候:“既然这牛筋如此重要,也别等我了,我先去问问,看这两天村里有谁要下山卖草纸的,让他们顺带捎回来也是可以的。”

  不过就一两银子,林回星也不怕村里人卷款跑了,十分放心的把这件事情交给了苏应平去安排。

  三日之后,林回星就顺利地收到了这两根价值两头小肥猪的牛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