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当名医 第10章

作者:爱吃咸蛋黄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成长 基建 穿越重生

  南街,杏林馆。

  医馆里寂静无人声,只学徒在药柜前清点药材时传来窸窣作响,坐堂大夫孙世童在里屋里歇息,他手里拿着一本医书,边读边摇晃脑袋,两边翘的山羊须左右摆动,好不惬意。

  读到某处,他停下摇晃的脑袋,嘴唇翕动,细如蚊声地嘀咕:“怪哉、怪哉,这处药方怎么有些眼熟?”

  孙世童捋着胡须,如何想都记不得在哪里看到的这个方子,竟是这般亲切,好似这两天才刚看过?

  ……哦,对了!

  是今早看过的药方,里面好几种药材所用的钱数都是相同的,但那方子明明是治疗……他愕然住,终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那方子虽说是治疗体虚之症,与他所开的药方相差挺大,他是杏林馆里唯一的大夫,病人拿着药方来开药,学徒瞧着跟以前的不同,就拿到他跟前来对证。

  他那会看着里面的药材没有相冲相克,亦不是喝着能吃死人的药物,便就允了。

  后面仔细想来,那药方不止是医治体虚之症,这书中所写的“血虚血枯”证型,用的是同个方子。

  就是有几处不同,害他想了这么久。

  孙世童冷哼,重重地把医书拍到梨花木案桌,这药方不是盐亭县其他几个医馆开的,那字迹他未曾见过,用药也独特,难不成,有新的大夫来盐亭县了?

  南街平路巷的杨家,他儿子体虚多病这么多年,是从哪里找来的这么一个大夫。

  孙世童的小眼聚光,往外面厉声喊道:“李济,进来。”

  “孙医师,您找我有什么事哩?”被唤作李济的学徒撩起布帘进来,闻着里间的茶香,咽了咽口水。

  他今日儿来到医馆就没歇过脚,别说坐下来喝口茶歇一会儿,他连水都没喝上。

  “你去南街打听一下,看是有哪家医馆请了新的大夫坐堂。”孙世童交代后,又拦住他道,“不止南街,其他的也去问问。”

  李济不明所以,见孙医师脸色阴沉,不敢乱问。

  等李济撩起帘子离开,孙世童坐着喝了一盅茶,拂袖起身,慢悠悠地来到医馆厅堂。

  厅堂静悄悄,往日里左右供病人休息的房间都有病患歇息,今日却是空无一人,一场雨让医馆里的生意冷淡不少。

  这该死的梅雨季,什么时候能停,孙世童面露嫌恶,垂吊眼环顾药柜前后,搜寻着能不能找到错处,好找个由头骂学徒两句。

  ……

  没寻到错处,倒是有个少年郎进来医馆。

  孙世童看到来的人是谁后,小眼微眯,款款地坐了下来,扶须询问:“许小官人今日过来是为何呀?”

  “孙大夫,我是来买药的。”许黟上前一步,拿出自己写的纸张递过去。

  他左右扫视一圈,没看到杏林馆里的学徒济哥儿,便问孙世童,“劳烦孙医师看下,我若是要这些药材,是什么价格。”

  孙世童故作一笑:“我来看看。”

  接过许黟手中的方子,他看完上面写的药材名,神色显眼地愣了一下,这不是药方。

  上面写的枳实、甘草、六神曲、青皮、陈皮等都是按斤来算的。

  他忖度地探问:“怎么要这么多药材,这药材可不能随便用,许小官人怕是从哪里乱听来的,不是孙某不给你,只是你得说说,这么多药的用来做什么的。”

  许黟面带诧异:“如今医馆卖药,需要买药者阐明用在何处了吗?”

  孙世童:“……”

  是不用啊,但是你一个家里刚病逝双亲的少年,突然买这么多药材,他很怀疑啊。

  特别是想到许家同样住在南街,离着平路巷三条巷子的石井巷。这少年当时来医馆求诊,他记忆还很深刻。不懂世俗的读书郎为双亲四处求医的故事,说给其他病患听,那可是催人泪下。

  “咳咳。并没有这个规矩。”孙世童呵呵一笑,笑容并不达眼底。

  许黟立即会意,这是孙大夫自己想要知道了。

  他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这个方子具体用了什么药材,只在纸张上面写了几种药材而已。

  其他几样,如山楂、麦芽等,他会去其他店铺买,还有挖药时自留的药材里,也有一二样。

  医馆里学徒不在,孙世童叹了口气,抓药这事没法丢给旁人做,只得他亲自动手。

  这么多年不用做这样的活计,他抓药的速度连学徒都比不上。

  许黟在一旁默默地看着,突然开口:“孙大夫,你抓错了,青皮少抓了十钱。”

  “咔——”

  是秤与秤盘碰撞到的声音。

  孙世童心惊,因为他动作很巧妙,特意换了个角度,可站在药柜前有三步远的许黟发现了。

  这么远的距离能看到秤杆上的点数,是他如何都想不到的。

  他急忙敛起脸上的慌乱,佯装不好意思地笑道:“实在手生了,这活啊交给济学徒我就松懈了,看来以后还是要勤而勉之,不能事事都交给济学徒去做。”

  “是吗,那是该如此。”许黟一板一眼道。

  孙世童:“……”他就这么说,难不成还真的要他什么事都亲力亲为,那绝对不可能。

  杏林馆不是头次做这样的小动作了,以前的原身不知道,但许黟门儿清,自然不会顺着他的话往下说。

  接下来,孙世童按捺住心中的郁气,老老实实地把许黟买的药材斤两算准。

  秤完,孙世童拿着算盘在药柜前敲敲打打,将算珠子敲得极响。

  数息过后,孙世童清清嗓子地看向许黟:“一共要一百六十文,许小官人可带够钱了?”

  许黟笑了:“带够了。”

  他拿出钱袋子,数出一钱六十文,放在药柜上。

  而后把旁边包好的药材提在手中,不再言语地走出医馆。

  在刚踏出医馆门槛时,他与匆匆回来的学徒济哥儿碰到了面,那李济十分熟悉许黟,当年他们还读过同个私塾,只不过他读书不行,早早就被父母安排来到医馆里当学徒。

  “黟哥儿……”

  李济张了张嘴,看着许黟离开的背影有些许纳闷,怎么走得那么快,都不跟他打招呼。

第12章

  “孙医师,黟哥儿怎么过来了?”李济进来厅堂,挠挠头地问在药柜里面坐着的孙世童。

  孙世童没好气地骂道:“管他作甚。”

  被人戳穿的恼羞成怒还在,他鼻子哼出气,吹得山羊胡抖了抖,把心口的怒气压了压,沉声问,“问得如何了,可有打听到什么?”

  李济已经习惯孙世童的喜怒无常,所以垂着眼角,低着声把他打听到的话讲出来:“问到了,我先去了平路巷的杨家,正巧遇到杨娘子在煎药,她说是一个许小大夫给他家荣哥儿脉的诊。”

  许小大夫……

  孙世童皱起眉头,思索着这许小大夫会是谁。

  这时,就又听李济声音继续传来,“杨娘子以为我是要去找那大夫,就给我报了个地址,是在石井巷里……”

  声音忽而停下来,两人四目相对,纷纷都想到了刚才离开的许黟!

  许小大夫……石井巷……

  李济目怔口呆,他焦急回来,路上都没有多想这住在石井巷的许小大夫会是谁,可这会冷静下来,意识到这人可不就是他昔日同窗吗。

  “你没听错?许家小子弃文学医了?”孙世童双目阴晦地盯着李济看,想要从他的神色里看出虚假。

  但这会的李济惊呆程度不比他少到哪里去,咽着口水说:“没记错,杨娘子是这么跟我说的。”

  孙世童隐在宽袖里的双拳握紧,不懂世俗的读书郎又是买药,又是性情大变,难怪他会有那么强烈的怪异感,看来问题是出在这里呀。

  他不由冷笑,该不会以为读了几年书,再看几本医书就能学会岐黄之术吧。

  实在是天真可笑。

  “算……”孙世童刚想说不管了,话到喉间一转,突然问,“那你可有问那杨娘子怎么突然换大夫给孩子看病,还是个刚学医的?”

  李济呆住:“……”

  他支支吾吾地回答,“孙医师,我、我忘记问了。”

  “蠢货,你这榆木脑袋每次都是不长记性,交代你这么点事都办不好,还怎么好好当学徒?”孙世童气不打一处来,骂完又是语重心长,“我是想好好地教导你,可是你呢,一点事都做不好,怎么让我放心把医术教给你,那不是害了你!”

  李济被骂得脸上燥热得很,头都不敢抬,几乎想把脑袋埋入到胸口里面。

  孙世童看不清他神色,但见他双耳赤红,才重重地叹了一声。

  “罢了,多说无益,往后你多留意一下那许小子,最好是能问到他以后是什么打算。”言罢,孙世童对着李济挥了挥手,示意他去忙别的事情。

  他越是如此,李济越是将这事放在心上。

  当学徒三年有余,他一直盼望着能真正地学到有用的医术,这样他就可以学成出山逃离这里,不用再看孙世童的脸色行事了。

  ……

  午时,天空密云不雨,冷风习习,倒春寒的冷意还没褪去。

  树上枝梢抖动,湿哒哒的南街路上,陆续地支起摊子,热闹的吆喝声响起,朴素古街重新恢复往日的人气味儿。

  许黟回到家中,提着药材的手已经冻得生疼,他在箱柜里翻出夹棉袄子穿上,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如今药材都买回来了,就该尽快动手把消食丸做出来。

  许黟没歇息,去到灶房里挑选一会儿,找出可以用来装药的工具——土陶罐、陶盆、陶碗。

  一切准备就绪,是时候发挥他的用处了。

  历代中医中,有不少关于消除积食的药方,其中又有不同的形态,或是散,或是汤,或是丸。能健脾消积食,开胃去嗳气,有疏肝解郁、健脾益气等功效。

  出自不同人,配方也会有所不同。许黟要做的这个消食丸叫做新安县消食丸。

  它出自于清朝道光年间的著名中医陈青云之手,陈青云为了劳苦百姓能吃到便宜好用的消化药,就研制出来“理气化滞散”,后又经过改良,把它制作成方便服用的药丸,俗称消食丸[注1]。

  而后,这消食丸延续两百多年不衰,到了现代,依旧有不少家庭将这消食丸选做家里的常备药,可见其药用价值有多高了。

  许黟同样出生在医学世家,从他祖爷爷起,他们家就开始行医。关于消食丸的配方,他自然是有的,不仅有,当年他家还改良过新安县消食丸。

  制药对他来说,虽还没到得心应手的地步,却也非常熟悉。

  他挑出其中的神曲、枳实和麦蘖,这几种都是需要炒熟的,还有一味阿魏则是需要用醋来浸泡,再另外研制才能使用。

  准备好这些,许黟选用汤泡蒸饼再搓成丸的制法。

  先是把山楂蒸熟,去掉外面的表皮,留下里面软糊糊的果肉。

上一篇:今天也在当大家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