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当名医 第275章

作者:爱吃咸蛋黄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成长 基建 穿越重生

  阿锦呼吸微微一滞,咬着唇道:“那我去猜?”

  若说其他,许黟自然要做出“郎君”的做派,但这种猜谜底,他郁闷地想,还是交给阿锦自己去争取吧。

  许黟说道:“去吧,能不能拿到彩灯,就靠你自己了。”

  “嗯!”阿锦重重点头。

  她不会让郎君失望的。

  得了许黟的首肯,阿锦不再藏拙,挤开周围的小娘子女使们,扬着手里头的帕子,操着一嗓清亮动人的嗓音在喧闹的人群里喊道:“是有好酒卖。”

  她言毕,那摊主笑眯眯地向前一步往她走来。

  “这位小娘子答对咯,此记一分。”他说罢,笑着问阿锦,“小娘子是想现在换了灯笼,还是记到十数,换那最好看的彩莲灯?”

  “我要那彩莲灯。”阿锦想都没想地回答。

  站在她后方的许黟,不由地眉梢扬起,不愧是他养大的,魄力可嘉。

  很快,新的谜题揭开。

  摊主畅声高呼:“水上生个铃,摇摇没有声,细致看一看,满脸大眼睛。”[注2]

  这回,依旧是阿锦抢了先,她盈盈喊道:“是桂花。”

  这谜题她可太熟悉了,当年跟着郎君去摘桂花,就听那些妇人娘子们在唱这谜题。

  后面,摊主又喊了几道题,有的被他人抢了先,有的被阿锦答对了。

  场面气氛热烈激荡,众人笑语连连。

  半个时辰过去,阿锦不负众望,先他人一步答对十道题。

  众人唏嘘,竟是被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娘子拿了头筹。

  很快,摊主在众目睽睽下,将那彩莲灯取下来拿给阿锦。

  阿锦兴高采烈地接过,提着灯笼回头寻找郎君。

  许黟站在人群外,温柔的双眸看着她。

  ……

  重阳一过,余秋林拿着许黟寄来的书信赶到梓潼县。

  他根据信里写的地址来到许黟之前住的那家客栈,客栈的店保早得了许黟的吩咐,知道有这么个人来问话,就把他们如今住的地址告知给余秋林。

  余秋林辗转两趟,来到许家小屋院外。

  他背着行囊上去敲门,片刻后,里面无人应答。

  余秋林还想继续敲门,蓦然听到后面传来质问声:“你找谁?”

  他闻言回头,看到是个穿着灰色棉袍的中年男。

  中年男是秦掌柜,他是来请许黟去家中复诊的,正巧就碰到余秋林到来。

  两人互相报了名讳,得知彼此都是来找许黟的,然而许黟不在。

  秦掌柜想了想,说道:“许大夫若是不在,想来是在翠小楼。”

  “翠小楼?”余秋林狐疑地皱起眉稍。

  秦掌柜笑道:“余小哥,我带你过去。”

  余秋林拱了拱手,没拒绝:“多谢秦掌柜引路。”

  两人相视一笑,去往翠小楼的路上像是认识多年的好友,一路妙语解颐,侃侃而谈。

  不多时,余秋林和秦掌柜来到许黟看诊的凉棚前。

  这会儿许黟正在给病人看跌打损伤,眼睛余光见到余秋林,只稍稍顿了一下,接着自如地与面前的病患温柔说道:“你这扭伤得不重,拿着两贴药膏回去,贴两日就能好。”

  说罢,就朝着阿锦抬手。

  阿锦了然地走过来,捡了两张跌打损伤的药膏,用糊的废纸包扎好,递给这病患。

  病患感激地说了几句,从钱袋里数出十一个铜钱给到在旁的阿旭。

  目送病患离开,许黟起身,扬眉笑着望向风尘仆仆的余秋林。

  “黟哥儿在梓潼也混得风生水起,看来是我娘白担心了。”余秋林笑着打趣道。

  许黟晃了晃脑袋,下巴轻抬:“那是婶子心疼我,知晓我在外,总归是不易的。”

  余秋林闻言,嘁了一声,想着他来到梓潼的正事,微微有些激动地说道:“我前几日拿到你的书信,正好是重阳节前,便过了重阳再过来,你在信里说的,可是真的?”

  “真的。”许黟颔首。

  还有个秦掌柜在,许黟和余秋林两人没再多说其他。

  他们俩简单聊了几句,许黟就问秦掌柜过来是有何事。

  得知秦掌柜是来请他复诊后,就说收了摊就过去。

  秦掌柜得到准信,再看那背着行囊来寻找许黟的青年,很是知情识趣地先告辞了。

  许黟问余秋林:“你自个是什么想法,觉得这买卖跌打损伤的药膏如何?”

  胸有成竹的余秋林心里已盘算好计划。

  别说是跌打损伤的药膏了,哪怕是其他名不见传的药丸、药膏,他都缺啊。

  如今他做生熟药的买卖,在盐亭已然算是小有名声,不少大客户找他买卖消食丸不说,有的还问他有没有别的好东西。

  余秋林说道:“如你信里所言,我做这买卖,自不会乱抬价,但我也要挣钱,一贴药膏至少得按四文钱卖。”

  四文钱卖的话,卖出一贴他就能得两文钱。

  若是能以量取胜,刨除食宿费和路费,他就能挣些薄钱。铢积寸累,点点地积攒下去,这利润并不会低到哪里去。

  余秋林就是想到这里,才毫不迟疑地跑来梓潼县见许黟。

第162章

  “小友能守信前来, 老夫甚是欢慰。”老大夫看到许黟真的带着人来,虽激动,却笑容慈蔼地朝着他们道, “小舍简陋,只有这粗茶接待,还请两位小友莫要嫌弃。”

  老大夫口中说的粗茶,是他上山采的野山茶, 亲手炒制而成的秋茶。

  许黟入座, 端着粗粝的茶碗,微微一闻, 眼里显出惊艳的神色。

  这茶, 味香怡人, 比不上上好的春茶清香,但与市井货郎里挑担卖的散茶、与茶肆里便宜的碗茶相比,这浓淡相宜的茶汤, 在舌尖久久回甘。

  “好茶。”许黟真挚道。

  余秋林也抿了一口, 惊讶问道:“这茶……老大夫可是从哪里买来的?”

  老大夫呵呵笑着,就说他自己炒制的。

  余秋林夸奖:“好茶啊好茶,老大夫这制茶的手艺,可不比那些制茶师傅差。”

  “羞煞我也,老夫不过是为了省些银钱罢了。”老大夫连连摆手,满脸惭愧。

  他见许黟和余秋林对这制茶感兴趣, 起身去到屋里,翻找出来那本被他反复翻阅的书籍。

  这书籍里记载着制茶之法, 老大夫道他当时也是尝试炒制, 没想到制成了。便是许黟他们想学,只要稍加尝试, 也能炒制出来。

  听着老大夫所言,许黟立时皱了皱眉头,短短三言两语,里面藏了不少心酸。

  他似乎随意地说道:“既然前辈都这般说了,那我等怕是要多叨唠几回。”

  老大夫:“既来,我便教你们。”

  一行人谈罢闲话,余秋林端正坐好,神色肃然,与老大夫谈起买卖跌打药膏的生意。

  说起他擅长的事情,余秋林滔滔不绝,根本不需要许黟插嘴。

  许黟看着余秋林胸有成算的模样。

  他心情不错的起身,随意地来到小院外走动。

  老大夫居住的小院,走几步便有一面清澈小湖,再往后则靠着座山,低矮的斜山坡朝阳,哪怕已是深秋,入眼却是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仿佛将人置身在世外桃源中。

  不过许黟知道,这里只是古时乡野里一处不起眼的地方。

  何况蜀地不缺山水,想要找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多用些心思就能寻到。

  许黟深深吸了一口来自大自然的清冽气息。

  想着老大夫之前说的山中野山茶,他心思微动,顺着山道缓步上山。

  山中清寒,许黟今日出门穿的是未加棉的衣裳,好在多穿了件斗篷,不至于手脚冰冷。

  加上运动后,身体体温上来,就更加不冷了。

  他爬山的速度快,不到半晌,就爬上这处低矮的半山腰。

  等到山顶,往下俯瞰,依稀能看到老大夫坐落在山脚下的小院一角。

  许黟也看到了老大夫所说的野山茶。

  树冠有五六米多高,树干有两臂多宽,十分粗壮,树皮上面布满金黄色的老苔藓,是棵有几百年的古茶树。

  许黟欣喜地走上前,看到分叉的枝梢上长着些青嫩的茶芽,微微吃惊。

  一般来说,茶树会在初春和夏时萌发茶芽,待采收后制成春茶和秋茶。甚少有冬茶,便是冬日不适合茶芽的生长,而今日难得一见,便可见这处地理环境特殊。

  许黟体察了一会儿,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他到半山腰时,还觉得温度清寒,等到山顶,沐浴着阳光,这里的温度要比山脚和山中的高上几度。

  许黟站离茶树倾泻撒落的光影,在日光下沐浴,顷刻,身体就暖洋洋的舒服起来。

  他是临时起意,身上没带有装茶叶的竹篓,只摘了些许兜在斗篷里。

  回去时,余秋林和老大夫已经商议好买卖。

  他们看到许黟去了趟山,还摘回来一兜茶芽,皆是愣住。

  “小友甚是雅趣。”老大夫慈和一笑。

  他起身,拍了拍衣袍,朝着他们俩道,“择日不如撞日,今儿就教你们如何炒茶。”

上一篇:今天也在当大家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