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柏山人
他们对相关规划的看法与反应,基本可以代表大夫这一群体的总体态度。
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已经拥有官阶地位的御医而言,相关规划或许没那么大的诱惑力。
但是对民间大夫而言,代表着官方认可和抬举的官阶和地位,绝对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对炎黄民族的子孙而言,能够获得官身光耀门楣,往往是刻在骨子里的毕生所求,尤其是对时下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事实也确实如柳明月所料,得知皇上和皇后有意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打算要投钱建一间与军事学院相似的医药学院,培养大批的优秀大夫,太医院的众人都忍不住眼露精光。
年事已高的掌院杨正奉,迫不及待的开口道。
“微臣虽已年迈,但身体尚还健硕,愿贡献出毕生所学,不遗余力的为陛下与娘娘、为大安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大夫。”
杨正奉的这番真诚而又积极的表态,绝对够份量,皇上满意的点头,李院使等人也跟着相继开口表态。
也有极少数的那么几个不大愿意,但在上司与同僚们都积极表示支持后,也不敢有半句异议。
这些基本都是那种坚持奉行家传绝学不容外传的顽固之人,他们的存在也在预期之内,不管是皇上,还是柳明月,都没想过非要勉强人家放弃坚持。
不过通过太医院的这群御医们的反应,就能看得出来,民间那些大夫的反应,估计也差不多都是这样。
主流意见是支持,尤其是那些心胸开阔、有远见的大夫们,更能意识到,朝廷的这个新规划,将会给他们所从事的医药行业带来的巨大机遇。
即便他们这群能够当上御医的人,已经站在了行业顶尖,拥有正式的官阶和职位,但是他们在朝堂上,没什么地位与影响力,更别说是话语权。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所以他们就没想过要改变这一状态,可是皇上和皇后提出的这一新规划,相当于是给这个早已认命的群体,带来了另外一种可能。
这个可能,让真正热爱这个医药行业,希望这个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的人,只是想想都能感到热血沸腾,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着他们医药行业,能在朝廷和宫中的扶持下,尽快发展起来。
197
第197章
担忧
崔相等人听此事时,都有些吃惊。
“陛下,娘娘,为这些大夫们单开一列官阶,固然能对相关行业起来促进作用,培养出更多的大夫,可是这么一来,将会让朝廷背负上沉重的负担,朝廷经济收入宽裕的时候还好说,一旦到了朝廷负担不起的时候,就是大麻烦了啊。”
就像前朝开设的惠民药局,初衷是很好,百姓们也都很称颂,但是也让朝廷增加了一大笔的支出。
到了前朝后期,皇帝昏庸无能,朝政都被大臣们把持,贪腐横行之际,不得不取消惠民药局时,曾在民间引起巨大的非议,从而大失民心。
因为得到过再失去,往往会更加让人感到不满,还不如从没得到过。
柳明月回道,“崔相的顾虑,本宫与陛下也曾考虑和沟通过,只是日前收到的人口统计数据,实在太过令人触目惊心,朝廷若不进行相关的干涉,有太多的百姓,都会因为缺医少药而早早的失去性命,毕竟我大安现存的大夫人数,实在太少了。”
而且现存的这些,医术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在这种人命关天的事情上,实在很有必要对相关行业加以规范和整顿。
崔相等人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现况,之前那几十年的乱世中,许多人家无一生还,有些手艺和技术,甚至已经彻底失去了传承。
“娘娘与陛下想要兼济天下的出发点,固然是好的,可是想要做成这件事,怕是十分不易了。”
想要做成任何事,都很不易,而且还要面临许多未知的风险与难题,可是做人不能因噎废食。
“这世上就没什么容易事儿,咱们可不能因难却步,本宫也知道,想要做这件事,所需要的投入极大,而且想要培养出有水平的大夫,也不是三两年的事儿,在短时间内,注定只能持续投入,见不到什么成效,但是未来可期。”
何相笑着回道,“娘娘与陛下有这个心理准备就好,若能做成此事,绝对是功是社稷,利在千秋的大好事,臣等必要全力支持这项决议。”
隐居山野的几十年中,何相曾亲眼见到过许多起,因缺医少药而导致的惨剧,可他却对此无能为力。
所以他是打心里支持并认可柳明月的这项安排,也是真心期待朝廷真能做此事,让那些偏僻的乡村百姓们,在受伤患病后,有机会向真正有水平的大夫求药问药,而不是只能听天由命,等死。
两位丞相的表态,让柳明月和皇上都感到很满意,兵部和工部的官员,也都明确表示支持,刑部保持中立。
户部的官员们一想到要为此增加的支出,就心痛到无法呼吸,不过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事已成定局,只能在默认之余,做好与宫中讨价还价的准备。
吏部并不反对,但其反对的是,宫中的意思是为那医药部单立一部,那些大夫们的评级与升迁考核,皆由医药部自行负责,不归他们吏部管。
礼部对此最为反对,因为这是种史无前例的新操作,如此抬举大夫这一群体的身份与地位,与礼不合。
“启禀陛下、娘娘,老臣支持朝廷效仿前朝重开惠民药局,但是老臣反对朝廷专为那些医者们单开一系官阶,如此抬举医者,实在与礼不合,有违旧制。”
听到对方这么说,柳明月倒也不觉得意外,毕竟这个时代的大环境,与她所熟悉的那个历史上的封建皇朝的社会环境相似。
医生被划分在中九流,处于士农工商之下,地位不高,除有正式官位和品阶的宫廷御医外,民间大夫的身份地位甚至可以说是比较低下。
若从礼制上讲,她想改革医疗,提升大夫这一群体地位的规划,确实有违那些旧制。
“王尚书的顾虑,确实有些道理,只是朝廷的发展,理应遵循与时俱进的规则,别的且先不说,工、医这项,在本宫心中的地位,是能与农并重的存在,因为它们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何况人命关天,医,乃是直接关系到我们所有人的生命健康的大事,岂容轻视?”
对此,谁也说不出反驳的话,毕竟事实就是如此,医,甚至能决定人们的生老病死。
王尚书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可他是礼部尚书,要维护自家的权威与话语权。
“娘娘说得是,老臣并无轻视医者的想法,只是自古以来,都将医划分在中九流,自有其道理,娘娘重视生命,重视医者,无可厚非,但是您欲无视自古以来的世俗礼制,这般过分抬举医者的地位与权力,恐有扰乱规则秩序之嫌。”
这话就有些严重了,皇上开口道。
“王尚书此言太过了些,皇后欲提升医药行业的地位,想的是为国为民谋福祉,欲为大夫位单开一系官阶,更多的是为规范医者们能力水平和权限,为医药行业制定更明确的规则和秩序,至于民间那种三教九流的划分规则,可没得到过朝廷的正式认可。”
此话一出,顿时引来在场众大臣的附和,正因受那三教九流的划分规则影响,他们大场众人,大多都要低礼部一头。
礼部出身的官员,也是因此,在世人心中的地位,往往要更清贵,更让人高看一眼。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不只是说说而已,它与那三教九流的划分般,深入人心。
在场众官员,大半都不是正经的读书人出身,对这些所谓的礼制,十分不服,皇上的话,算是对他们的认可与支持。
王尚书当然也知道大家在附和什么,反感什么,但他还是硬着头皮道。
“陛下,能让民间百姓们都认可的事,自有其道理,而且还传承了这么多年,如今朝廷骤然做出这么大的改变,怕是百姓们也觉难以适应,臣建议,可徐徐图之。”
王尚书想的是,反正等到他致仕后,他才不管这事能不能做成。
他更担忧的是,若是现在就让朝廷真给做成了这件事,说不定皇上、皇后看这种单开一系官阶的操作很好用,真将文官也给单开一系,他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要知道在此之前,皇后不过是在一气之下,提到过单开一系官阶的操作,如今竟然真要用在大夫这一群体上,所以王尚书觉得自己的担忧并不多余。
【作者有话说】
198
第198章
怨愤
想要做成这件事,确实急不得,不过柳明月得了皇上和大部分重臣的支持,想要反对的部分官员,根本阻挡不了这个大势。
而且那些官员也不敢太过反对,因为这次的事,关系到的是大夫这一群体的利益,他们担心自己若将这些人给得罪狠了,将来需要用到这些人时,人家不尽心不尽力。
毕竟谁也不敢说,自己与家人这辈子没有不求着大夫救命的一日,这么一想的话,谁都能发现,大夫确实很重要,值得被重视。
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安又顺利建起了一家医学院,医药部辖管。
这个决定也曾惹得礼部大为不满,毕竟这也是学院,按例该归属礼部管。
只是柳明月这次可没惯着他们,告诉对方,除非礼部能给提供一批精通医术和药性的教席,否则免谈。
让军事学院受礼部和兵部的共同管辖,多少有让两边的人相互制衡的目的,但是对于医学院,柳明月希望它能更纯粹些,尽量不要受那些政治纷争的打扰。
何况外行管内行,乃是大忌。
知道柳明月的想法,皇上也挺支持,他自己对此深有感触,当然希望给自己看病的大夫,都是医术精湛,真正有医德的好大夫,而不是一些掌握医术的政客。
医药部正式成立后,在建学院的同时,还以朝廷的名义在名间招募真正有水平,能通过考核的大夫、药师,加入医药部。
而柳明月给医药部下达的第一条旨意,就是要求那些大夫根据山南的环境与气候,分析当地若爆发水患,容易产生哪些疾病,该准备哪些药材。
在柳宛如提供的信息中,并不包括山南遭遇水患后,是否发生瘟疫的消息。
但是按照以往的惯例,一旦出现这种天灾,往往都会伴随着瘟疫,对此,不用存在什么侥幸心理,唯一能做的是要做好尽量周全的准备。
哪怕朝廷已经尽量做好了应对水患的准备,但是柳明月知道,预防归预防,只能起到尽量减少损失的作用,不可能真防得了。
人口与财产的损失,都将注定是在所难免,不过是损失大小的差别而已。
朝廷为大夫与药师专设医药部,还建医药学院,凡愿意公开教授家传医术与制药技术者,凡过往没有劣行者,皆可在通过考核后,正式入医药部为官。
凡通过相应等级的考核,就可获得相应该的品级与官职的消息,通过邸报正式诏告天下后,迅速在民间引起巨大反响。
哪怕是普通百姓,都对此议论纷纷,更别说是那些从事医药行业的人员。
有一定水平的,都在想着要去考个正式的官身回来,还在学习的那些年轻学徒们,则都迫不及待的想要通过考核,进入医药学院学习。
即便朝廷在诏告这一消息的同时,还有对外宣布,所有进入医药学院学习,或是加入医药部的人,都需接受朝廷的调配,依旧获得了大多数相关从业人员的踊跃报名。
平时的安排,会尽量遵循大夫们的人人意愿,关键时期,将由朝廷强制安排。
收到相应的反馈,柳明月高兴之余,压力其实也有些大,她并不确定这么做,会给大安的将来带来怎样的影响。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这件事做成后,一定能极大的缓解当前严重匮乏医疗资源的问题,对炎黄民族传统医学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光大,起到重要作用。
在柳明月看来,只要能实现这一目标,这些投入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关键在于到底能不能达成目标。
时间过得很快,六月份到来之际,当千山府与昆州府两地的官员,接到宫中要求他们下令让各自辖区内的百姓们,都提前采收庄稼的旨意时,都有些懵。
他们都切身感受到了外行指导内行的无奈和痛苦,可是这是皇上的旨意,他们不得不执行,哪怕圣旨上有说明,是为防范当地可能会出现的水患,但是这个理由根本不具有说服力。
因为根据他们这些在当地生活多年,对当地天气气候有所了解的人的经验来看,今年明明是个非常难得的好年头,说是风调雨顺也不为过。
可是远中千里之外的宫中贵人,竟然以防范水患为由,要求他们提前采收那些还差些候的庄稼,这不是胡闹吗?
有些心疼百姓的地方官员不忍心,表面上遵旨,也有奉旨下达相关政令,却消极怠工,对那些不愿提前收割庄稼的百姓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结果他们随后就发现,自己低估了宫中的决心,不仅有给他们这些地方官员下旨,还给地方驻军下达了圣旨。
他们这些官员能够理解百姓们的难处,想要放松点,那些只知遵令行事的驻军将士,可不会客气。
接到上令的驻军将士们不仅尽职尽责的担负起监督之责,甚至还带着工具,亲自下场帮百姓们收割那些只黄了一半的稻子,还都是青荚的大豆等作物。
之前对朝廷多有赞誉的当地百姓们,对此都怨声沸腾,却也只能抹着眼泪,心疼不已的收割自家的庄稼,尽快弄回去晾晒。
唯一能让这些百姓们稍感安慰的,是官方这次没再像之前,每到收获季节,就会派人在田间地头巡视,盯着他们的收成,时刻提醒他们要按期如实缴税粮。
时间刚进入七月初,更过分的旨意再次下达,有些官员都觉得自己张不开口。
可是驻军将士们再次出动,拿着朝廷给配备的扩音喇叭,要求当地百姓收拾好贵重物品,尽快搬迁到高处。
此举再次令当地百姓们感到怨愤不已,可是出于对官方与驻军将士们的忌惮与畏惧,再怎么不情愿,也只能全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