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第240章

作者:御井烹香 标签: 布衣生活 励志人生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话一说出口,王顺儿便长出一口气,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可有纸,我写一张手书给别府众人看去,也安一安他们的心!”

  纸笔自然是有的,炭笔这东西,要比毛笔方便得多了,也不必磨墨,又比眉笔好用得多,拿起来就能用。而皇后这几年来对宫妃的教育,也使得王顺儿和别府的交流顺畅得多了。翠儿、小福子都可以分辨她的笔迹,更能读懂她的便条,知识的散播,使得信息的交换更加便利,也让信任更容易建筑,焦虑更容易消除,否则,王顺儿贸然在别宫留宿,只怕今晚别府众人谁也别想睡着了,是否会有人在重压之下,又继续闹出事来,还很不好说呢。

  写完手书,王顺儿便不再拖延,也不提去育幼楼看望女儿的事情,直接裹上大斗篷,跟着宫人们沿着抄手游廊,在寒风中瑟缩前行,穿过两个院落,走进了原本就多次来访,十分熟悉的水泥暖房。

  “顺儿拜见陛下!”

  “起来吧。”东书房内,氛围还算是比较轻松,只有两个心腹大宫女在墙角低眉顺眼地站着,皇后一身素衣,一手支在炕桌上,扶着脑袋似乎有些头疼,双目低垂不和王顺儿对视,皇帝倒显得很有精神,一脸兴致勃勃的样子,对王顺儿依旧十分亲切,甚至还指了八仙桌边的绣墩儿,“坐下说话吧!”

  这体面依然是受宠妃嫔的级别,王顺儿也不谦逊,又福身致谢,便大大方方在绣墩上坐了,皇后摇了摇头,越发不看他们了。皇帝也不管她,只问道,“顺儿,你私下怕也是淘登了买活军的政治课本来看,甚至,有时来书房伺候笔墨时,还偷看了六姐和我的通信吧?”

  王顺儿心尖也是一颤,皇帝的聪明才智,有时确实让她有惊叹之感,她固然也会揣摩圣意,但解读夫主、妻主的行为和需要,本就是作为嫔妃的职业素养,倘若王顺儿当了五年皇帝,高高在上久了,只怕这听其言、观其行、揣摩其心的功夫也得荒废。更不说是留意一个小妃嫔的行为了,真不知道皇帝是如何从她的行动中,猜到她曾经多次偷读谢六姐给皇帝的来信的。

  “是偷看过几次,”她也就坦然承认了下来,“倒并非早有离去之意,只是既然接触了买式的学问,由不得就想多看多学,皇爷也知道,我最喜欢的就是逻辑、科学,而买活军的政治课本,乃至六姐来信中,所充斥的逻辑简明严密,却又要比那些四六骈文更让我沉醉,便想方设法地只想多看一些读物。”

  记住网址m.x63xS.

  顿了顿,又有些大胆的说,“皇爷屡次召我来伺候笔墨,给六姐回信,又随意将信件搁在柜子里,我以为皇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在乎这信是否被人瞧去呢。”

  “信里多是些科普的言论,又有六姐点评时事,介绍买地政策的言语,也没什么不能给人看的。”皇爷爽然一笑,“你爱看这是你的福缘到了,知识就在这里,人人都可接触,但是否有兴趣钻研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多少妃嫔里,你是胆子最大的,脑子也是最活,今日之举,更令我刮目相看,你如今之余地,全是自己盘算周旋出来的,连买活军都算进去了,这份胆量决断,倒令我佩服!六姐的学问,看来你是全学到心里去了!”

  “皇爷过奖!我是一时失算,不得不拼命往回找补罢了,皇爷、皇后待我、佳儿的深情厚谊,不敢有片刻或忘,我所畏惧者,亦非皇爷夫妇,奈何形格势禁之下,又不得不辜负了二位深恩,心下实在愧悔至极!”

  王顺儿又跪了下来,在地上给帝后二人磕头,不得不说,她这话说得很有水平,毕竟多少也洗脱了她此举忘恩负义的色彩,叫人更能体谅她些——她所畏惧的,既然不是皇帝夫妇,那自然就是无所不在,甚至连皇帝本人,有时都深受束缚,感到行动不能自主的东西:那祖祖辈辈流传下来,无法嬗变的森严规矩!

  见她进退如此得宜,皇帝的容色更加和悦,连声让人扶她起来,又对两个宫女说道,“下去罢,把门关好了。”

  水泥房有一点好,那就是偷听的确不容易,尤其是别宫这里,不惜成本,用的木门料很厚,门一关什么声音都传不出去,屋内顷刻间门就只剩下帝后妃三人,皇帝这才问道,“顺儿,此处就你我三人,可以敞开心扉说话,我先问你,你凭什么认为我会助你散布此表?”

  实际上,聪明人办事是不需要过多交流的,就像是王顺儿,她给别宫递了两封信,一封私信,一封离婚表,前者就是后者的解释和注脚,能看得懂前者,就会明白王顺儿上这么一封官样离婚表的意思,就是要把事情闹大。

  而皇帝这里,连夜让厂卫去散播此表,不但足以说明他对王顺儿的用意洞若观火,还说明一点,那就是皇帝打算让王顺儿来对散播离婚表事件负责,至少是明面上,他肯定不会承认这是他为了和众官博弈的安排。这也是为了在后续的争议之中,继续维持自己裁判者身份的主动,把矛盾局限在王顺儿和内阁之中,他来做这个调解者。

  这里的权术功夫,虽然不算太深奥——其实权术也并不需要过于深奥,大多时候都是这样,根据突发事件因势利导,玩的是一个阳谋。但,如果不懂,那就没有资格参与到博弈中来,只能和皇后一样,做个旁观者。王顺儿是懂得的,至少她一直对此有所思考,她也必须展现出自己的懂得,换取皇帝对她的支持,因此,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皇爷想要裁撤禁宫人事,进行完全改制!”

  就连皇后都讶然抬头,吃惊地看向了王顺儿,又疑惑地看了看皇帝,皇帝倒是眼前一亮,更加兴致勃勃。

  “哦!”他说,“那你不妨说说,为何我要这么做?如今内阁西林几乎是铁板一块,我不正应该接纳内宦的力量以为抗衡吗?为什么还要对禁宫人事进行完全改制呢?”

  “因为,如今特科已经逐渐形成气候,而特科举士者将成为皇爷和传统科举所选拔的士者,进行对弈的助力,以阶级论而言,老式科举进士代表的是农耕守旧阶级,而特科进士,不论其出身为何,当其研习科学,并因此举士入仕之后,都会形成一个新的利益团体——追求科学进步,技术立身,学习买活军先进技术甚至是仿设工厂的工业前驱阶级!”

  “只要皇爷能完全代表特进士们的利益,又适当调停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促使其由旧到新的转化,皇室的基础便依然牢固——皇帝可以是天下人的皇帝,而不止是朝廷的皇帝,但如今的朝廷却只是地主的朝廷!”

  “朝廷和皇爷的利益,已经逐渐不再一致,皇爷既然有心在未来若干年内,去动佃租这一块谁碰谁死的禁区,那就是做好了要替换朝廷基石的准备,倘若可以成功地将工业力量引入朝廷,完成基石的逐渐代换,瓦解超额地租对敏地经济的汲取,皇爷的意志也将重新贯彻到神州的四肢百骸,如此,在与买地的竞争中,方才能发挥出敏地最大的优势——”

  “什么优势?”

  “地大物博!人员众多!”王顺儿毫不犹豫地回答,“买地一直通过剪刀差在汲取敏地的财富,但又受到运输的制约,倘若能在本地培养出特进士群体,哪怕技术上仍落后于买地,不能学个十成十,但哪怕只学个三成、四成吧,在本地设厂,较低下的运输成本都会是极突出的优势,买地的货倘若卖不动了,本地的日子好过了,人员的流失就能得到遏制,如此我们依然拥有突出的优势——那就是极大的市场和极多的人口,还有较买地而言,极丰饶的资源!”

  不知不觉,皇后的脸也转过来了,她轻咬着下唇,震惊而又疑惑地看着王顺儿,像是从未想到这个勤勉聪慧的宠妃,心中居然藏着如此丘壑,还有这样大的胆量——这些话语,或许不止一个人有想到,但至少只有王顺儿敢于把它说出来。

  “特科之势已成,皇权便不必再只能倚靠阉人群体,也就不必为了维持阉人群体的活力,让选拔的余地更加充分,而不断对外引入阉人。过多的阉人,不但造成财政上极大的负担,事实上对于禁城的安全也是弊大于利,我等皇室住在禁城中时,似乎反而只是寄居其中,并不能真正做主,地方过大,皇室家族的成员,和宫人相比甚至是极微小的力量,既没有坐拥三山五海的享受与便利,也不知这些宫人的钱粮都耗用去了何处,又无法从政治上得到太多的助力,健康还常常受到禁城建筑缺陷的影响。”

  “反而是别宫、别府,地盘小,需要的人也少,既然不必上朝,不必居住在禁宫中也一样能维持朝廷的运转,裁撤禁宫,把禁宫转为一个礼仪化的场所,更符合皇爷的利益,如此还可顺便解决本朝和买地攀比的需要——买地要建博物馆了,而若不腾出禁宫,博物馆该去何处建?圈地新建不知要拖到何年何月,直接划用禁宫的一部分,那就很容易建成了。”

  “而腾出的阉人、宫女,则可以通过特科、女特科出身,让其中聪慧可造就者正式入仕,成为前往各地兴建工程、推广教育的人手,如今国朝财政的收入,有六成以上来自买活军递解的关税银子,这笔钱是直入内库的,皇爷可以随意支配,如此,皇爷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新政可以兴矣!”

  这……

  皇后的眼睛,已经瞪得滚圆,在皇帝和王顺儿之间门来回游移,至于皇帝,他则早已敛去了最后一丝随意和轻佻,坐起身端正地看着王顺儿,严肃地问道,“果然佳策,竟似从我脑袋里钻出来的话儿一般,但我问你——你说这些,可虑过买地的态度没有?”

  “我们在这里屡兴大事,整顿山河,难道谢六姐就只会坐视不成?难道,她不会出手干预,断去这革新之举吗?”

  这问话实在颇有些悲哀,以敏朝地盘之巨、人口之多,却仍然要看南方敌对势力的脸色,但这就是事实!谁能无视谢六姐的影响力,那就完全是在纸上谈兵——关键还不在于她拥有的兵力,若真是要打生死战,以现在买地的兵力,在敏地的战略纵深上也是要吃亏,要被拖入消耗战的。

  但谢六姐不但有兵还有仙器,如果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一个动念,就在千里之外取人首级,那毫无疑问,这片大地上任何一点大的变化都得看她脸色行事。不计算她的态度,那不是勇敢,那是不知天高地厚!

  提到谢六姐,王顺儿也顿了顿,她注视着皇帝的眼神,带上了一丝深意,“顺儿倒斗胆反问皇爷几句——皇爷为何常年居于别宫,也不扩建暖房,把妃嫔们都搬来居住,如今又在城中广置别府,安顿妃嫔们乃至皇子皇女们呢?”

  “这……”

  “若说皇爷不好女色,为何又在接触到买地学识之后,完全按照买地医学的建议,排班侍寝,一年内添了皇嗣数名,随后便搬到别宫居住,开始教化宫人,驱策我们读书识字、强身健体呢?”

  “如此看来,你心中已有猜测了?”

  “正是。”王顺儿点了点头,“为何要养育皇嗣,因主少国疑,皇爷登基前从未出阁读书,又年少,在群臣心中不过是个人肉图章罢了,大政掌于内阁,信服皇爷者又有几人?因此,皇爷一面读书,一面信用九千岁和内阁抗衡,又要生育皇嗣,如此后继有人,皇爷在群臣心中也逐渐长大,不再是个傀儡——撤九千岁而重用田任丘时起,皇爷方才可以说是将朝廷的一部分权柄握在手中,有了真正掌控自己命运的权力。”

  “从这一刻开始,皇爷才有资格谈论自己该用什么策略来应对买地的崛起——朝廷的策略,并非是皇爷的策略,朝廷只能代表地主的利益顽抗到底,但皇爷在掌权之后,却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选择培养新的势力,革新朝廷的基石……”

  王顺儿抬起头,注视着满面讶然的皇后,以及严肃异常的皇帝,大胆地说,“我将皇爷的策略,总结为弱势博弈者策略——在皇室和买地的博弈中,敏地、皇室毫无疑问都处于弱势方,但弱势方,并不意味着不能参与博弈!”

  “就如同我作为三方博弈中最弱势的一方,依旧可以两面利用,通过买地对自己政策的公信力需要,而引其入局,皇爷又助我散播离婚表,如此引入买地的威慑为新政推行扫平障碍一样。皇爷也可以在弱势方,通过推行新政,在博弈中来对自己进行一个有保底收益的超额展望!”

  “提拔妃嫔,生育子女,是掌权入局的第一步,释放妃嫔,鼓励参政,遣散宫人,又可为皇爷积攒高额政审分,使皇爷减少被备案清算的难度——倘若依旧保持大量阉人在系统内,则宦官作恶很可能由皇爷作为最终责任人承担连带责任,因为宦官完全是皇权产物,但特进士却是朝廷文官,并非皇爷私奴,理论上说他们的行为并不由皇爷来负责!”

  这是王顺儿在心底推敲了无数遍的逻辑因果——牵扯到女特科,她如何能不上心揣摩?如何能不字字珠玑?哪怕皇后有王顺儿一般的天赋,她也绝不会有王顺儿这深度的见解,因为这件事关系到了王顺儿的真心盼望,对皇后来说却只是不关痛痒!

  只有像是皇帝这样,对特科有切身利益的人,才能和王顺儿一样,看到如此深刻的程度!

  此时此刻,皇后已经完全退化为一个背景了,王顺儿注视着皇帝,一如皇帝也满面肃然地注视着她,这对曾经的夫妾,这一刻似乎非常的陌生却又非常的默契,他们虽然共同生育了一个女儿,但对彼此的了解似乎也从没有这一刻这样的透彻,尽管彼此并不存在丝毫男女情爱,却又仿佛是一见如故的知己。

  在皇帝全神贯注、如饥似渴的聆听中,王顺儿一字一句地说,“推行新政,若卓有成效,朝廷力量重新丰满,足以和买地继续博弈对抗,在谢六姐有生之年不说收复买地,但至少能多续一段时间门,继续观望等待机会,那自然是最好。”

  “但,哪怕推行新政后依旧不能和买地对抗,皇爷也获得了在改朝换代后继续优裕生活的资本——因推行新政,对买地来说也并非无利可图,甚至于,这虽然会给买地一统天下的壮举制造障碍,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却又非常符合谢六姐的利益。”

  “在以天下为目标的双方博弈中,这将是一次罕见的双赢!”

第479章 皇帝的大暴论

  “谢六姐四处扫盲,甚至将教育作为衡量地方政绩非常重要的标准,以及其掌握的种种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在无形大气中传播讯息的仙器,其实说明的都是同一点,那就是,按照谢六姐的政治理念来说,提升生产力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她要通过提升生产力,直接跳掉封建社会和大同社会之间,似乎是必经的社会阶段。”

  “但从政治课本上似乎也可以揣测出这样一个结论:大同社会需要的组织性,是如今的封建农民难以提供的,因为封建农民的生产相对独立,绝大多数区域都在小农经济中自给自足,有些孤岛式的味道。一个分立的经济系统,注定无法诞生强组织性的百姓,这也是为何历代选兵都从矿奴、刑徒中寻找,因为刑徒和矿奴,工作中需要互相协作,一起一卧服从管理,他们的组织性要比农户强得多了!”

  “同样,大同社会需要的消费力也是小农社会难以提供的,如果不限制佃租,阻止财富向地主汇聚,把钱留在农户手中,农户一年劳作下来,完全没有消费需求,那么买活军用工业规模生产出的大量商品该卖给谁呢?只有不断的分田,让高产稻的剩余价值留在农户手中,农户才会去消费,才会购买工厂的产品,经济才会形成一个广大而统一的循环。

  试想,原本一县之中,日子过得不错的地主不过百户而已,但农户却至少有数万之多,这些地主对买活军来说完全没有任何坐拥,反而会阻碍买活军的经济运转,所以买活军拿下一地,做得最坚决的事情就是要打击地主,任何一个想要保留自家田地和佃租的地主,下场都极其凄凉,因其存在,对买活军完全无益,反而十分有害!”

  “但若是在敏地建厂、扫盲,先把地分了,从封建社会往前一小步,不说全部进入,哪怕是半步进入资本社会,进行先一步的工业化建设,这对买活军是好是坏?”

  “自然是好!因为从封建社会跳跃进入大同社会,异常艰难!生产力的提升哪怕已经不是问题,但管理者依旧无处去找,就像是宫中明明用不了如此多的宦人,但阉人数量还是逐年增多一样,要在内书堂中选拔出人才,就必须保持相应的候选人规模。买活军要先扫盲,然后安排工作,从学习和工作中不断选拔管理者,还要注意,这些管理者没有经过太多锻练和考验,最后成材的可能性不好说的!”

  “再者,还有工业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买活军在建设的道路、城池等等,这些东西都要用十年来布局,谢六姐为何扩张得如此之慢——如今,众人都是心知肚明,她若是愿意,一两年内拿下京城至少不是问题,因为这些东西是完全无法跨越时间看到结果的,十年树木,二十年建城,百年才能树人!”

  “从封建社会跳跃式进入大同社会,如此艰难,从资本社会进入大同社会,是不是会简单一些呢?道路、工厂,即便在战争中被破坏,但有基础在,在全国的视野来说,要重建总比从无到有更简单些。更重要的,是受过基础教育,有组织性的工人,他们是管理者的沃壤,谢六姐最头疼的无人可用问题,或许将在我敏地工业化之后得到极大的缓解!”

  “更有甚者,不妨往深了去想,谢六姐素来爱惜羽毛,甚至可以说是过于爱洁,过于追求完美——她为何扩张得这样慢?因为她绝不愿意把不合格的管理者引入自己的体系之中,至少不会在体制中为他们设计入口。她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剔除系统中的不合规者,如果有人在她扩张之前,先为她做好初步的教育工作呢?”

  “若是能得到谢六姐的支持,至少在京畿一带开始设厂,便不是镜花水月了。”

  “还有各地矿产业也可迎来一个大发展——各地若有不服不愿降佃租者,可以如买活军之旧例,去矿山锻练几年嘛!”

  “众所周知,一个体制在新建立起来时是最清新最不容易被腐蚀的,只看买地吏治便可知了,买地固然也有贪腐,但官风和朝廷比依然是清新至极,这其中不能不说女官起到很大作用,刚刚获得权力的群体最可用……女特进士当可发挥比神庙税吏更积极的作用……”

  “要摒弃原本宦官因宠特拔的做法,把特科进士规模化、制度化、扩大化……要保证皇权系官僚拥有基本的科学素养!”

  “工业流程设计、体系设计学要去买地系统化学习,要引起重视……”

  纵然是已经接触了数年的新学,今日的对话,依然是让皇后有些晕眩的,如果不是她自己也读买地来的书籍,今日皇帝和良妃对谈的内容,简直就像是天书一般了!饶是她能听懂大概的意思,其中蕴含的思想,也让皇后大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慌——这是多大的动作?若是办成了还好,确如皇爷所说,进可攻退可守,可若是办不成呢?要面临的反噬又当是如何的规模?

  公然裁撤内宦,这就等于是把内宦们往死里得罪,皇帝还能全心倚靠的将只有厂卫,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女特科不但不能给他提供帮助,反而要他不断的投入资源去呵护,可一人之意,可能凌众人之心吗?如此危险的操作,让一个贪图安稳的母亲如何能不忧心忡忡呢?

  哪怕是从温暖如春的净房中洗漱出来了,躺在了柔软舒适的被褥之中,享受着远胜过坤宁宫的睡眠体验,皇后心中也依然是翻江倒海,半晌没有安定下来:若非良妃闹事,她竟不知道皇爷竟私下已布下了这一局——良妃固然是个很好的解读者,读出了皇爷的心思,但布局者却是皇爷本人,从时间算起,几乎是一接触买学,只怕他心中就酝酿起了这个念头,在命她教导宫人识字,请走九千岁,扶田任丘上位,试开特科起,皇爷就已经在一步步的布局了!

  实在是藏得好……不但藏住了真正的心思,而且还藏住了他对买式新学的喜爱,内阁诸位老大人,实在是高估了儒学对皇爷的影响……太自信了,他们也不想想,实际上皇爷接触儒学的时间,也不过是比买学早了一年!

  不错,说到儒学造诣,甚至皇后本人都胜于皇帝——敏地素来采选宫人,都在京畿一带,因此京畿附近,和皇嗣年纪相差不多的女儿家,因为父母想法的差异,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特殊的机会,尤其是生得貌美的,更不必说了。比如王良妃,她出身秀才人家,入宫之前便是父亲教着识字的,而皇后因家境更好一些,从小还读了四书五经,有塾师教导,并不像是王良妃,只学些《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之类开蒙的文字。

  而还有些女儿家,如任容妃,她们学的是打扮调理自个儿,是琴棋书画,这就有点儿像是京城一带的瘦马了,若是选秀不成,很多时候不是被卖入烟花之地,就是去大官家做妾室。听说尚且还有延请了江陵一带的瘦马人家来调理自家女儿的,攀附权贵之心,着实令人不齿——这话是扯远了,不过,如今多数时候,入选的妃嫔,文化水平好的就和皇后一样,四书五经都是自幼熟读的,文化程度差的那也基本都是认字。

  而皇帝在登基时的文化水平,差不多就和王良妃差不多,识字是识字的,也会写字,但儒学造诣几乎为零,更谈不上什么自幼浸淫政治了,在阁臣眼中和文盲几乎没有区别,就是‘无知蒙童’,这也并非是他不爱学习,而是敏朝对于皇子的教育,并没有固定的规矩遵循,可以说是极为随意,尤其是在神庙这里,因为‘争国本’之故,皇帝之父光庙,十三岁才刚刚开始出阁读书,也就是正经开蒙,但迅速又被中断,再次读书,已是十八岁了。

  这十八年间,他完全是文盲吗,并非如此,太监宫人也会教他认字,但在深宫之中,哪有人敢正式给他讲学呢?也就仅仅只是认字而已,十八岁后,才开始有体系的政治文化教育——课程安排却也极为松散,官僚巡讲片刻而已,再无从前神庙受教时的严格紧凑了!在此之前,光庙的政治素养可以说是几乎为零,本人依旧被视作稚童看待——神庙是五岁就出阁读书了,却硬生生地把自己的儿子拖到了十八岁!

  而皇帝这里,也是如此,光庙登基后只活了二十多天,在登基之前,皇帝以皇长孙的身份活了十七年,他的教育一样被祖父卡着脖子,就是不让你上学,哎,明知太子身体不好,我就是不让你继承人受培训,文官们,气不气,急不急?

  而如今,就是斗气的结果了,十七年间的政治教育、儒学教育为零,登基之后才开始经讲,不过一年之后,买地崛起,买活军的报纸发到了京城,同时送来的还有买地的小说,买地的奢物,很快的,还有买地的课本,买地的书籍……

  可以这么说,除了从小耳濡目染的儒学氛围之外,儒学在皇帝这里的竞争优势并没有很大!当皇帝开始学习的时候,买式新学和儒学,几乎是前后脚地进入他的世界,一者死气沉沉,令偌大帝国内忧外患,一者则有神仙背书,倍加玄奇神妙,眼看着就要把一个政权从无到有治理起来了……

  皇帝会选择哪一种,更喜爱哪一种,难道还要猜吗?难道很奇怪吗?反而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人,才是真正过于盲目了,皇帝在儒学中拥有特殊地位,却并不意味着他就会因此选择儒学!

  也是他太会装了,今夜之前,皇帝对于买学的喜好,似乎完全集中在了理科方面,皇后从未如今夜这般,听到他口中滔滔不绝地吐出如此之多的买式政治名词,对买地的政治概念如此的熟稔,简直就是信手拈来,想来他真不知在心中反复酝酿了多久,终于等到了一个可以完全放心交谈的知己——良妃如今在体系中的位置,比皇帝更加边缘危险,她自然是不会出卖皇帝的真实倾向了。

  不能说是不出色,皇帝的天资……一个十七岁的半文盲少年,六年下来,有了如此长进,如此深刻的见解,还拥有如此的战略耐性……扶九千岁、撤九千岁、扶特科,意在裁撤内宦……还有远在将来的降低佃租,若真没有本事,这样的想法连有都不会有。

  甚至,说不得有些没天分的傻子,哪怕受了几年十几年的政治教育,仍会被忠奸说蒙蔽,一上台屁股还没坐稳,说不得就主动裁撤皇权最大的代言人内宦,把自己彻底架空……皇帝的表现已经是极为优异了,皇后承认,他也有把想法落实的能力,但这一点,更让她深深的忧虑:自古以来,大灾大祸也都是能人惹出来的!

  没这个能耐,都惹不来这么大的祸,面对如此千疮百孔的帝国,如此艰难维系的平衡,真如小鲜一般,只宜慢烹不宜大动啊,犹如王莽乱汉一个道理,有时候,帝国虽然危机重重,但却还能勉强维持运转,这时候,什么都不做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你不做,它还能继续转动,若是做了一件事,哪怕完全是出于好心,也可能会造成整个系统的崩解!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不禁轻轻地又翻了个身,身边丈夫的呼吸声也随之一顿——他也没睡着,皇后知道,皇爷今晚,应当也是心潮起伏,需要枕边人软语安慰,但皇后却真的没有这个心情。

  “在想什么?”丈夫问了,他的声音透着深思,似乎也还在沉吟着之后的布局,朝堂中的争论……良妃此事,必定会在朝野间激起轩然大波,揭贴已经四处散发,明早别宫将会很热闹的。

  “妾在想……”话到嘴边,转了个弯,“当一个学说支持的政治体系,在极力保证继承人的继承权,却完全无法保证继承人的教育时,是不是已经意味着其学说本身完全失去生命力,不再适应当前生产力的需要了。”

  话有些绕口,但也是皇后的真心话,而且是纯正的买式语言,她是真正感到迷茫了。而皇帝也很清楚她的意思,发出了轻轻的笑声,“没想到朕对儒学竟如此不屑,对买学竟如此推崇?”

  “确然没有想到。”

  “不过,你说的有道理,不错,儒学纲常体系之僵化,可见一斑了。和体系对抗的也绝非朕一人而已,世庙、神庙,经年累月均不上朝,便是表达对于体系的不满。在儒学的理想模型里,皇帝最好就是摆在金銮殿里的一只死猪,没有丝毫自己的见解,所谓圣天子垂拱而治。”

  皇帝的话里也出现了一丝深深的讽刺,“但这个模型对代表了各地小农经济的士大夫来说,的确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共主起协调作用,地方治理权归各地实权地主,在儒学框架建立起来时,它倒的确是适应时代的,那时候生产力太有限了,皇帝就算有心大治也无能为力。可如今,已一千多年过去,没有什么一成不变,儒学也到了该让位于新的帝王心学的时候了……”

  “此言虽是有理,但,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你是担心阁臣反扑?另外这话说得很不错,是你自己想的吗?”

  “……这是《韩诗外传》中的话!”

  皇后有些无可奈何,见皇帝一副兴致不大的样子,知道皇帝素好理工,而儒学在这方面的薄弱,使其完全失去了对皇帝的吸引力,便也不再掉书袋了,还是用皇帝喜欢的买式白话说道,“困兽犹斗,陷入绝境中的儒学,最后的反扑必然也最猛烈!若说原本承受这波反扑的人是谢六姐,可如今——”

  如今,皇帝要有所动作了,或许不知道哪一条政策,便会刺激了已经四面楚歌的儒学,使得其体系中浮现大胆狂生,让皇帝来承受这波反噬!新政,从来都是要掉脑袋的事情,就连皇帝的脑袋,都不是那么稳当!

  床笫间一时陷入了沉默,皇帝的手在被褥中寻到了皇后的手,轻轻地牵了起来,握了一握,夫妻二人十指纠缠,似乎同时都浮起了一种心酸的甜蜜,仿佛在飘摇的世道中,仅有两人相依为命,即便男女之爱,或有一日将会衰退,但这样相濡以沫之情,却更加深刻,也更加持久。天下间尊皇攘夷者虽多,可真正为这个家打算的,除了他们两人自己以外,又还有谁呢?

  “信王从买地来了一封密信。”

  低沉的话语,再度响了起来,在垂落的幔帐中回荡。“谢六姐对他说,让我明年最好不要乱来。”

  “乱来?”

  “不是施政,是游乐,让我不要乱出住处,谢六姐还说了一句话,她说:‘很奇怪,你们家的人都这么喜欢水吗?这不是第一个了,最好保护好自己,也不要得风寒’。”

  游湖,不是第一个——皇后倒抽了一口冷气,不由得紧紧扣住皇帝的手:武庙便正是盛年游湖,落水感染风寒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