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第277章

作者:御井烹香 标签: 布衣生活 励志人生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平心而论,这间医务室的条件着实不错,比仇粟粟自己的住处都要雅洁得多,还有些东西是她从前难以想象的,比如说,发条风扇——在这样热的天气里,伤口如何能不长疮,又保持干净清洁,不被汗水沾染呢?用畜力带动的发条风扇算是一个解决方案。

  云县这里是有冰块的——冬日里有专门的采冰船南下运来,储藏在用稻草做成的冰窟里,屋里放上一个冰盆,再用三个扭在一起的扇叶树立在冰盆后面,扇叶背后是弹簧、发条结构,一条长线链接出窗外,拉到院子里的驴棚中去,这里的驴棚是有一个磨盘状的齿轮的,驴一边推磨就等于是一边上紧了发条,等到要用的时候,扭开发条,发条不疾不徐、咯咯哒哒地转动着,也就带动着风扇不疾不徐地转动起来,搅动空气,在屋内吹起了柔和的,带着凉意的风。

  当然了,这样的风力也就和一个人挥扇相当,不过,一头驴可以带动十几个发条,而它只需要一个驴倌指挥便行了,所以对情报局这样的地方来说,这种畜力发条风扇还是有必要的,毕竟,倘若没有这东西,他们也没风吹,最多自己扇个扇子罢了。情报局不可能为了扇风雇佣一批听差杂役,就仇粟粟看来,他们的人员编制是相当紧凑的。购置发条风扇,花销的是公款,反正也不要他们自己掏钱,还能支持这些精细机器的发展,他们为什么不买呢?

  能看明白这一点,便说明她不是个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糊涂虫,对于世上许多事情,是能看出背后的道理来的。仇粟粟本来也的确是有些雄心壮志的,她将来想考吏目,而且正脚踏实地的为这件事做准备——她之所以受伤,还正是因为她在为考吏目做准备呢。要不是为了攒点政审分,她也不会费力去乡下开扫盲班那。

  不错,现在,买地的吏目已经很难考了,虽然每年都有大量的职务出缺,大量的岗位招聘,录取人数并不少,但是,报考的人也有很多,如云县海关葛爱娣吏目那样,只是考了一些比扫盲班略难的题目,便被招收进来的好运气,已经不会再有啦。像是仇粟粟这样,智力并不出众,即便是下了死力,也不能次次都名列前茅的考生,想要增加自己的优势,那就得想方设法地增加自己的政审分了。

  增加政审分,途径有很多,有些是撞大运的——譬如说,遇到了什么重大危机时,倘若表现得好,可以加分,或者有什么好人好事在本地引起广泛的赞许,也可以酌情加一丁点儿。有些则是很硬性的标准——现在想考吏目的人家,几乎没有不分家的,因为家庭情况也是算政审分的,当所有人都是小家庭独居的时候,你还和祖父、伯父甚至是高祖父一家住在一起,没有分家,那就等于是损失了这部分政审分。基本上,好岗位可就没你的份了,如果本年投考的人多的话,甚至可以说吏目就没你的份了。

  除此以外,列入考察能加分的项目还有很多,婚书——在政审环节,是要把手里的婚书提交上去的,单位还会行文去户籍所在地复核,这婚书是老式还是新式——毫无疑问老式婚书不如新式婚书加分,而在新式婚书中,也要‘酌情’评分,有传言说,这要是婚书太不公平的话,不论考生是受益方还是受损方,都会影响政审分的评分。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考生毫无疑问个个都要对照着《买活周报》的提倡,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了。已经成亲的要换婚书,没分家的要分家,如此尚且不够的话,还要往岗位上去打主意——就像是买地的吏目要升职,如果有‘危险外差’,政审分会有一个很大的涨幅一样,有些工作虽然不是衙门的吏目,但一样是能涨政审分的。

  譬如说,能工巧匠,倘若在工厂技术革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他的政审分会加一大笔,虽然他自己未必会去考吏目,但在子孙考吏目时,可以经过损耗转给子孙一些,譬如说自己扣15分,考生加五分——也可以用政审分去换取一些买地的新产品购买机会,比如说座钟,这个东西也不是有钱就能买上的,要么特别有钱,去买供给敏朝的高价货,一座钟要三四千两银子,要么就是政审分兑了,大概一万元也就是十两可以买一座,里外里这可是几千两银子的差价!

  还有,商人带来买地紧缺的货源,医生而愿意去乡下行医,这都是加分的行为,而且这些分数是可以申请带走的,假设医生本人想考吏目,但是考分不高,物理课的分数实在是拖后腿,他可以去闽西山区行医,同时帮助种痘,普及卫生知识等等,那处的条件困苦,闽西山区给他加的政审分是很多的,但这部分政审分他可以带回云县来考吏目,而且这加分自然比在云县的乡下行医要多,无疑会让他处于优势。

  仇粟粟下乡给扫盲班上课,也是一个思路,主要是现在做老师是不加分的——能做老师,尤其是能做扫盲班老师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了,尤其是云县、鸡笼岛那些地方,即便有源源不绝的外来人口,文盲率也在逐步降低,而且多得是高水平的人争着做老师。现在的竞争,已经激烈到了很多流民到云县就能考过扫盲班的地步了——他们的老师为了攒政审分,特意赶到登莱,和流民一起南下,在路上就把课给上完了,顺便初步教会他们说官话!

  这是北方出身的老师特有的优势,仇粟粟这里没法学,倒不是她吃不了步行跋涉的苦,而是她就是闽西女娘,自己说话口音都重着呢,去理解山阳流民的方言根本毫无可能。因此,仇粟粟从汀州府到云县这里,一边做搬运工,一边慢慢地上扫盲班、初级班,又转为去做泥瓦匠,如此学习了三年,也有些了积蓄,想要考吏目时,便选择回到汀州府,下乡去做一名扫盲班的教师。

  这对她来说是一条合适的路子——闽西方言,说到诘屈聱牙,丝毫不逊色于闽北江南,外地人没有个三两年功夫也是很难上口的,而且,仇粟粟是客户人,客户话和闽西其余地方的话又完全不同,在汀州府乡下做扫盲,政审分基础就加得多,倘若教出来的成绩好呢?那就加得更多了,甚至有希望直接被汀州府的衙门吸纳,都不必考试,直接进去做吏目!

  就这样,仇粟粟又从一个泥瓦匠,转去做汀州府的乡下老师了,这主要是因为她有颗做吏目的心,不然,现在买地的建筑业红红火火,做个专门搅水泥的大工,不算是太吃苦,收入也还不低,不比做小吏目差太多呢!

  虽然是个女老师,而且要走山路下乡,但是,不但仇粟粟对自己很有信心,就连学校,对于女老师下乡这件事也是司空见惯的——仇粟粟去的是客户人的村寨,她又是岭南闻名的客女,闽西、闽南、岭南乃至南洋一带,客女以其独特的习俗,是非常有名的:客女不但不缠足,而且也不束胸,普遍高大健壮,是干活的好手,而且一个个吃苦耐劳,由于本地的田土贫瘠,为了养家,男人成亲后不久,不是外出经商做货郎,就是去做工,长年累月的不在家,只是寄钱回来,家里家外的事情一把抓,又能下地干活,又能纺织绣花,一个客女撑起一个家庭,在闽西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但凡是能干粗活的人,必定都是有一把子力气的,仇粟粟便是一个典型的健壮客女,否则她也做不了泥瓦匠,这样的客女,走山路还算是事吗?而且,理所当然的,仇粟粟去的村寨,也多是女性农户为主,女老师下乡是恰好的事儿,倘若都是男老师去,那反而还会激起乡民耆老的忧虑呢。

  就这样,仇粟粟上半个月在某家土楼,下半个月在某家土楼,很快便如鱼得水地当起了扫盲班老师(一整月都在乡下加政审分效率高),她算是很喜欢自己的工作的,虽然闽西一带,相比云县在物质上要清苦得多,而且风气要保守太多,但是也可以轻易看得出来,买地给闽西带来的改变——虽然分家立户,这方面的工作进展得十分迟缓,但和仇粟粟离家讨生活时相比,百姓的生活也有了不小的提升。

  首先,男村民们有许多都回来了,因为本地的作物产量有了提升——闽西地贫,种稻米,所得的还不够一家人吃的,所以从前男人必须外出找饭辙,可现在,闽西大量种起红薯来了,似乎是因为六姐认为这个地方适宜种红薯的缘故,一开始就大规模地铺开。

  红薯倒也的确真的适应闽西的气候,于是汀州府这里,吃饱饭很快就不是问题了,甚至因为粮食上的富裕,就连牲畜都比平时要养得多,日子可不就眼见得好过起来了?

  就算男人还是要做工,但也可以在附近的州县做工,随时回家探望。甚至于,很多胆大如仇粟粟的客女,也抓住了买地鼓励女子出门做工的机会,勇敢地进城闯荡去了。并且因此——发家致富不敢说,因此在城里过上了殷实日子的,也为数不少呢。

  甚至就连土楼的松动,也都是生活水平上升的证据——土楼这样的建筑,如果真的有那么好,怎么不全天下都住土楼?实际上自然是不如一家一户单独一个小院的,但闽西这里,自古以来就是穷凶极恶的地方,地势险峻,人烟稀少,可以这么说,在买活军进来之前,‘客无好客’,来的不是自己人就是盗匪,或者是来寻衅滋事的土著——福佬、潮汕人。往往是敌人多而朋友少,不偏不倚的商旅,一年也难见到几次。

  这样的地方,单独分户居住那就是给盗匪送菜,只有以家族为核心,团结在一起,把住所和碉堡进行统一,建起坚固的土楼,一旦遇敌,老弱病残才能放心躲藏,让壮年族人出去抵御作战。为了这个目的,便只能忍受采光的缺陷,还有生活上的不便了。

  直到现在,买活军进来之后,粮食产量一提升,立竿见影来历可疑的‘盗匪’,就要少得多了——这也没什么不可说的,仇粟粟也是客女,遇到荒年,她家中的大人也会乘夜神秘外出,带回来一些新鲜的粮食……现在长大了回头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不去抢就只能坐等着阖家饿死的时候,很多人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而每逢冬日,寨子里的客户男子,都会和其余寨子里的男丁一起,联合起来,穿上盔甲,南下广府道去‘做买卖’,现在想想,这哪里是做买卖?其实就是去抢掠盐粮!

  当然了,除了这种忙时耕作,穷时客串一把盗匪的某家寨之外,真有一些盘踞山林,不事生产的匪寨,也被买活军逐一捣毁了,在仇粟粟这里主持扫荡工作的,是个叫胡三红的女将军,她的风采可真是教人难忘,仇粟粟到现在都还记得,她从河里洗衣服回来,一眼就看到胡将军带着一队人下山,红缨枪尖挑了一个匪徒死不瞑目面容狰狞的人头……

  有了这样坚决的扫荡,这样丰厚的收成,和这样繁多的工作机会,汀州府的治安,这几年来已有了极大的好转,于是大着胆子分户别居的农户,也逐渐地增多了,这当然是件好事——不过,也有人感到有些不称心,那便是家寨中的耆老们,虽然他们在组织农事上,非常积极地向着买地靠拢,但是其余的改变,难免削薄了他们的权威。而客女进城做活的事情,对于有些耆老来说,也是很不好接受的,对于离家的客女,有些极端的家寨,甚至不许他们再回来呢。

  不过,仇粟粟虽然是个‘不规矩’的离家客女,但是,她在自己工作的西湖寨、黄金寨,还是很受到欢迎的。因为下乡之前,他们这些乡村教师都统一受过培训,绝不会牵扯到这种争议话题之中,更不会鼓动女子离寨进城做工。其中道理,仇粟粟也很明白——外来人口说三道四,有什么好果子吃?要知道大多数时候,教师都是唯一一个在村中长期起居的外人,是没有什么帮手的。倘若对什么吃人的规矩看着不悦,那也要先想想,这规矩连他们自家人都吃,要吃了你一个外人,是不是更容易些?

  谨守着这份警醒,她虽然自己走南闯北,最远都去了之江道,绝对不算是一个安分的女娘了,但在两个寨子,倒还算是如鱼得水,没有在这上头惹来寨中耆老的不悦,仇粟粟确实不是栽在‘鼓励女子外出务工’这件事上,她被人推下山崖的原因,其实连她自己都有点迷糊。

  “仇姑娘,你看着好些了。”

  吃过简单的早饭,情报局的王主任又来看望她了,他是个笑口常开的人,几句寒暄,便让仇粟粟的情绪有了一点提升,也让她对于那段记忆本能的回避情绪,稍微平复了一点。

  顺着王主任的问话,“我们再从头开始,把那天发生的事情都再讲一遍吧”,仇粟粟点了点头,开始了又一次回忆。

  “事情要说起来的话,可能是从我被推下山半个月以前开始的,那天我去上课的时候,遇到了两张生面孔,说是外地回来走亲戚的妇女……”

第551章 中式恐怖故事(上)

  在客户寨子的土楼里,一楼就是一族,一族就是一寨,规模较小的寨子,一座圆圆的土楼几乎就是全部了,兴旺发达的寨子,则是一个圆接着一个圆,犹如阵法一样往外扩张,里头多是一姓——就算这一姓之间的亲缘关系已经十分疏远了,内部也矛盾重重,但不论如何,只要居住在土楼里,那对外就是同仇敌忾的战友,同时也是鸡犬相闻的邻居。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很值得信任的自己人,是决不能留在土楼过夜的,甚至连踏入土楼内部,都障碍重重。会出现在这里的生面孔,当然也只有本姓外嫁出去,回来探望父母的女儿了。

  仇粟粟在土楼内有一个房间居住,主要是因为她女先生的身份,她是个有心人,自己也是土楼里长起来的,很熟悉在其中生活的规矩——想想看,数百人住在一座土楼里,如果人人都肆意妄为,那该是多么的矛盾丛生?

  在土楼内,规矩是十分严格的:决不允许在土楼中心的广场上大声说话,也不允许在上头养鸡养鸭,平时在走廊中相遇,小辈要礼让长辈,要保持房间的整洁,不允许随意挑起口舌……一切的目的,都是保证土楼的安静,除了偶尔的婴啼之外,这里几乎听不到什么人大声说话,尤其是晚上太阳下山之后,就算是一家人谈天,彼此也是近乎耳语——隔墙有耳,在土楼这还不是一间,而是许多间,就连走路用力了一点,木地板那嘎吱嘎吱的声音,都会惹来隔房老人有意无意的咳嗽。

  于如此的氛围之中,土楼那一圈圈的圆环,仿佛也就成了一个个晦涩的迷宫,其中发生的一切都是悄无声息的,人们的言语也是如此,低声而诡秘,在檐下耳语中互相交换着窃窃的议论,真实被严密地掩盖起来,展现在外的,永远是经过重重压制,完全符合那因生存的必要而形成的严苛规矩——千篇一律的沉默与顺服,个性早已被外在的困苦磨砺殆尽,倘若不是生活了一段时间,对他们已十分的熟悉,那么,你会很难分辨那些蓝衣的身影,他们的发式、衣着、步态,都是那样的相似。

  仇粟粟的扫盲班,是开在土楼中央围成的广场上的,开在这里有很多种的考虑:第一,这里的天光好,而且能容纳许多人一起上课,第二,这里的传音好,在这里,哪怕是轻声说出的一个音节,都会立刻传遍了整座土楼,哪怕在屋里都可以听得很分明。

  这样一来,不但方便了仇粟粟的教学,以及那些在家打理家务的妇女,用耳朵跟着学习,也起到了一个监听的作用,让她完全没有机会说出什么不恰当的话来——事实上,选择这一处作为教室,还是仇粟粟主动要求的,她知道只有这样,土楼里的老人家,才会赞成客女们、孩童们以及留在本地的儿郎们来上课。

  当她搬出黑板,在广场上朗声解释着拼音、阿拉伯数字,算数的时候,仇粟粟也习惯了,土楼二楼、楼的走廊里,时而会有客女一边做家务——或者是纳鞋底,或者是缝缝补补,一边坐在栏杆边缘往下看。时日久了,这些客女们在目光相会时还会对仇粟粟笑一笑,她也逐渐地把所有人都认全了——仇粟粟在土楼里长大,是很懂得分辨客女们微小的差异的,也因此,当两个生面孔的客女,站在楼梯一侧隐蔽地打量她时,仇粟粟一下就识别了出来,而且,她感到这两个客女的目光中有一种让她不那么舒服的恶意,似乎她们对仇粟粟的存在,很有几分反感和忌惮。

  这是她老家来的客女吗?难道西湖寨的女儿还嫁到邱家去了?仇粟粟有些吃惊,但她很快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客户之间的婚嫁,往往是很保守的,两姓时常世代联络有亲,一般来说,他们不和本地土著通婚,对于一些相聚遥远没有往来,又或者彼此有愁怨的客姓,也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就仇粟粟所知,西湖寨、黄金寨和她本家是素来没有往来的,所以她才选择了这两处。

  至于其中的缘由,只看她现在的姓氏就晓得了,仇粟粟作为一个客女,去云县谋生无疑突破了相当的阻力,而且,因为所有的客户家族,其成员都有先天的政审分劣势——他们没有分家,还住在一起,所以仇粟粟还改了自己的姓氏,改成了同音的仇姓。黄金寨有些单独开户建房子出去住的,也是出于这个考虑,虽然还和土楼同姓,但他们的政审分已经加上去了。

  而且,这些人家还受到县里吏目相当的重视,吏目曾一再言明,如果这些开户分家的农户,发生了什么意外——就如同仇粟粟也一样受到这番话的保护——那么,全村人都会被株连扣分,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两次的话,黄金寨很可能就要被买活军列为逆贼了。

  这两个寨中的族长、耆宿,都曾经被邀请去县城看仙画,看阅兵,对于寨子是否能抵挡买地的大军,他们心中是有数的,正是因为这么一番话,寨子里勉强保持了和平的氛围,那些独立出去的农户,也还可以踏进土楼的大门,甚至和别的学生一起来上仇粟粟的课。仇粟粟也因此,在上完课之后,有了个稍微能自由一些的落脚点——她有时候都觉得,客女们如此忙忙碌碌,成天田间地头的忙活,是否也是因为土楼内的氛围实在是太压抑,让人除非不得已,否则实在不想返回的缘故。

  “我也看到了,好像是嫁去林寨的两个姐妹。”

  这一天下课之后,仇粟粟便去土楼外独立的小院子里,和她的学生小黄一起摘毛豆,同时打听起了那两个客女的来历,小黄倒是认出了她们,“林寨和我们西湖寨是时常结亲的……但现在又不是正月初二,‘转妹家’,不知道她们突然结伴回来做什么。”

  这两个陌生的客女,很快便消失在幽深的土楼中了,小黄和仇粟粟都再没看到她们的身影,小黄好奇地向妯娌们打听时,只收到了含糊其辞的回答:“好像是回去了吧。”

  “没有看到她们来……”

  这样的答案,当然是无法让人信服的,但妯娌们的态度却又是那样的讳莫如深,让人无法继续再追问下去,只能任由其飘散进土楼内仿佛亘古不变的空气里。仇粟粟感到,从那天起,土楼内的氛围似乎更加不安起来了,人们对于她这个无辜的扫盲班老师,似乎也重新燃起了提防,客女们频繁地交头接耳,用极微小的声音讨论着什么,但是一旦察觉到仇粟粟的眼神,便立刻停止了说话,摆出了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仇粟粟毫无头绪,只能加倍的谨言慎行,表达着自己的善意,说实话,这多少也有点儿自保的味道,因为她有一种感觉,似乎寨子里对于买活军的态度,正在变得抵触而负面,曾经一度消散的迷信氛围,又再度笼罩在土楼深处了,仇粟粟不止一次,看到戴着斗笠的客女,拉着妯娌姐妹的手消失在小房间里,随后,屋子里便传出了喃喃的念佛声,还有一些仿佛在宣讲佛经善恶报应故事的嘟囔。

  当然了,她不能干涉土楼内部的信仰,而客户们一向是非常虔诚的,不论男女,对于祖宗和神佛的信仰都异常坚定,或许是因为在这样困苦的土地上,他们需要神佛保佑着风调雨顺才能生存下去,常年来形成的一种习惯吧。说实话,仇粟粟对于这种事是很看不惯的——在她看来,大家当然都应该崇拜六姐喽,不过,她并不敢明目张胆地表现出不满,反而尽可能和蔼可亲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们,只是增多了读报课的频率,希望把买地那种不拜神佛拜六姐的态度,潜移默化地烙印在土楼之中,作为对这种风气的反抗。

  就是在一节读报课后,仇粟粟遭遇了意外,那天是她换班去黄金寨的日子,仇粟粟要独自走半日山路,翻过一个小山头,如果有人恰好要过去的话,可以和她同行,但她也是常来常往的——仇粟粟不是个弱不禁风的妹子,她是个典型的客女,家族来自北方门阀,为避战乱南下,而且这千年以来,一直固执地在北地客户内部通婚,这为她保持了高大的血统,她不必吃太多也可以长得很高。

  到了云县之后,仇粟粟可以吃饱了,几乎是半年时间就长出了一身的肉,做泥瓦匠时,她的工资很高,也有了打熬身子骨的条件,如果是本地的南人土著,哪怕是男丁,只要他们一直以来吃得不是太饱,仇粟粟也可以凭借身高的优势,在一对二、的战斗中占到上风。

  这样的一个女娘,才有下乡做教师的资格,仇粟粟是不畏惧独身走山路的,她就是这么从邱寨走去的云县。但是,一人独行,有时难免失了守望,仇粟粟也确实有些大意了,她行过山边一处高崖时,走到崖边去采摘崖顶那株桑树,桑葚结了一树,看着就让人生津止渴——也就是在这时候,有人从背后把她狠狠一推,推下了山崖。

  “你和寨子里的学生谈起过那桑树吗?”

  “谈起过的。”随着不断的回顾,以及自己‘脑震荡’的康复,仇粟粟的记忆越来越清晰了,她说,“我和两边寨子的学生都提起过那桑树,说我很期待桑葚成熟,可以采些来和大家分享……那时候的确是桑葚成熟的季节。”

  的确,她是不免有些失落的,因为这也意味着,正是仇粟粟的学生们把这个重要的情报透露给了凶手,才让她落得如今这个下场——现在所有人都以为她已经摔死了,至少,黄金寨和西湖寨的人,如果没有去镇上的话,是很难打听到端倪的,如果不是仇粟粟运气好,遇到了去山间放套子的猎户,她确实是活不了的,甚至更惨的是,死也做了个糊涂鬼,仇粟粟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是为何而死,被谁所杀,她完全没有丁点儿线索。

  “那节读报课,都读了什么报,你都说了什么话,学生们都有什么反应……现在记清了吗?”

  不比她的感慨,王无名却似乎对于这个幽暗恐怖的故事,没有太多的反应,而是很自然地继续问着,“是这份报纸吧?两个月以前,宣布《新婚姻法》实行的报纸……我给你带来了。”

  他从怀里掏出了一份报纸,送到了仇粟粟面前,鼓励她,“读读看,或许能想起更多呢?”

  “我试试……”

  仇粟粟用受伤的手臂做支架,把报纸撑在胸前,“我看看,头版……不,我一般读报不读头版,读笑话栏目多些……但是,但是那天不同……那天,有一个学生请我读读头版……”

第552章 中式恐怖故事(下)

  读报, 也是乡村扫盲教师最常用的扫盲手段,不管身在何处,学生们总是对读报纸有兴趣的, 小说、剧本、笑话、游记, 甚至是发表在最后一版,最新成型的所谓‘社论’,都各有感兴趣的人群, 当然了, 对于农户来说,第二版的农事新闻, 包括农业种植小窍门也不容错过。仇粟粟经常在中心广场读报, 每次上读报课, 走廊里开门聆听的人家也会变多,偶尔还能在族长的住处,看到他的烟锅明明灭灭——族长当然是识字的, 但是, 族长不像是仇粟粟, 半个月可以回一次镇上, 能得到最新的报纸,如果他拉不下脸来朝仇粟粟讨要的话,他也得从读报课上收听买地最新的消息。

  “其实, 托我多订一份报纸就可以了, 但他一直都没有开口, 在土楼里, 可以很容易地感受到他们淡淡的排斥,因为我们买地的官府,和敏朝比, 虽然也有好处,但管得实在是太多太细致了,我想,对于寨子来说,无疑是感到受到的约束比以前要强,而且从前他们是从来不交税的,但现在要交保护费了……不论如何,我在寨子里的行事是很小心的,很少对这些事议论什么。”

  仇粟粟的声音有些低沉,她似乎又陷入了回忆中,在被推下山崖后,她的记忆出现了相当的模糊和混乱,拼凑是需要努力的。“那天,那天请我读头版的是阿霞——阿公的儿媳妇,我想,或许是阿公的意思,所以我就给她们读了《婚姻法》新规定的实施……”

  她望着报纸,轻声念着,“和从前的规定相比,需要注意的是,对单身生育的收紧,如果单身生育,需要面临的种种后果……”

  这都是法律条文,当然,和任何人都有关,以后,客户人家的婚姻也要受到规范,但是这其中主要的改动,尤其是针对单身生育的那些,仇粟粟认为和黄金寨没有太多关系——这是规矩森严的黄金寨,规矩不但束缚女娘也一样束缚男丁,不论是纳妾收房,还是认契弟,这些对南人来说司空见惯的风流事,在客户人家都是欺宗灭祖的大罪——认契弟是足以动用私刑处死的,而未经长辈允许,在外纳妾、收二房,做两头大,也一样要逐出家门。

  客户人的婚姻是相当稳固的,不像是榕城、泉州那边的土著,和离再嫁已极常见,客户人的风气保守质朴,宗族之间团结凝聚,一向为世人称道,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女子敢单身生育呢?仇粟粟几乎是漫不经心地读完了头版报纸,并且应一个小媳妇的要求做了解释:

  “为什么要这么规定呢?倒不是因为维护旧式的礼教……”

  这也是买地衙门的要求,吏目们和教师们是不允许曲解政策用意的,比如这样的政策,当然可以用违反礼教来解释——单身产子,在旧式的道德体系中来看,当然也是令人侧目的事情,如此,对她们做出一定的限制,老脑筋们又能说什么呢?但是这样地解释了之后,会给日后更多的政策推行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衙门的要求是,要么不谈,要么就只能按照学习材料上的思路去解释,这叫‘统一口径’,仇粟粟回镇上的时候,当然也收到了新政策的解读指导,她完全是照本宣科。

  “因为我们买地的女娘,既然可以出去做事,也是能赚钱的,那么,她们在家庭中承担的职责,就有赚钱、家务、产子、育儿四个方面,而男丁只有赚钱、家务、育儿三个方面,所以在孩子出生之后,在女子休养生息的六个月里,男子要承担绝大多数的育儿责任,这个家庭才算是有来有往,能够稳定。”

  “否则,女子岂不是吃亏了不成?再说,倘若只有女子要休产假,男子不休,那东家岂不是觉得雇女子要亏了吗?所以,男子也要休产假才算是公平的,而通过不结婚来回避休产假,岂不是和六姐的用意背道而驰了?”

  “六姐不喜欢偷奸耍滑的人……所以对这样的人,要予以惩戒……”

  “如何惩戒?”

  “送到远方,在身份卡片上标注字眼,期满才消去,这期间,不准离开远方的居住地……这后果还是比较严重的,也拿不到路条,十六年后,等到孩子成年了,才能再返回。”

  “孩子刚生下来就要迁徙,若是……若是夭折了呢?”

  “那就在生之前去把婚书补了,或者生下来之后再补婚书,交罚款、休婚假,办法不也多得是吗……难得生了个孩子,让自家的男人回家照顾一段时间,又有什么不好呢?”

  说到这里,学生们很多都不以为然地笑了起来,但并没有说什么,她们的面部表情似乎是这样说的,“他能帮得上什么忙?只会添乱!”——而这话在寨子里也不无道理,客户人家的男人们,在家里往往是不发挥任何作用的,他们的作用主要发挥在寨子外头,在他们寄回来的钱,带回来的盐、铁、米粮之中。

  但是,现在,这样的男人在买地可不时兴了,因为买地不缺盐铁,而且女娘也能自己出去挣钱,所以,在仇粟粟看,客户人家的男人,假以时日恐怕是难以娶到老婆的,而且,倘若不改了老式的规矩,他们就注定难做官,连生意都做不大——

  现在的大生意,哪有不看政审分的,她是要考吏目的人,最清楚这里的门道,在大家的条件都接近的时候,哪怕只少了一点,都会决定胜负。做生意和考吏目也是一个道理,想要做和衙门打交道的大生意,那就得按六姐喜欢的方式生活,若是弄虚作假,被情报局发现了,罪加一等,不但生意没了,保护费还要再加三成,叫你把之前的好处都给吐出去了才好。

  不过,仇粟粟是不会在这个话题多发挥的,她绝不会犯众怒,对客户人家指指点点,这些话题很快就过去了,她甚至没有太多的印象,因为没有人和她争辩——争辩,当然也是土楼里不允许的行为,一切冲突在土楼中都是被严格禁止的,她见到的只有永远的窃窃私语。

  女人们的髻鬃散发着刺鼻的发油味儿,在空中不断的晃动着,一段段的红色头绳时隐时现,她们对仇粟粟指指点点,脸上的表情复杂而微妙,似乎对于这个政策也有自己的见解,但是,你去询问的话,她们又绝不会透露的,只会回报以一种熟练的微笑,就像是她们被公婆呵斥时,所浮现的一种温顺而又忍耐的笑容。一看就知道,她们熟练地掌握了土楼的生存技巧:永远不暴露自己特有的看法,完全随大流行事,没有声音,绝不出头。

  那天的课程就这样结束了,读报内容很快地转移到了笑话版,学生们被她依次叫了起来,大声地朗读着仇粟粟事先看过并指定的笑话——不易理解的,过激的笑话会被事先筛选,仇粟粟在教学时一直处处小心,绝不会让笑话触怒长上。于是每个笑话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们先辨认着拼音,结结巴巴地读一遍,随后再流利地顺一遍,往往在这时候,听众才能回过味来——

  楼上、楼下,直接、间接听讲的学生们大多都会开怀大笑:这是土楼中难得的快活时刻,女人们短暂地流露着真诚的快活,几乎把明哲保身之道完全抛诸脑后,她们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就像孩子一样前仰后合,而这快活的浪潮,在圆壁中往往能回荡反射,荡漾好几个时辰,这一天楼里的氛围都会比较轻松,女人们做家务时,时不时还会停下来,重复着笑话的一部分,把自己和孩子们又都逗笑起来,只是当然不能如听课时那样放肆了。

  至于男人们,他们当然也感到兴致勃勃,不过,因为老师是女子,他们在课堂上是很不活跃的,而且留在土楼里的男人的确不多,除了那些无力再外出工作的老者,客户人家的男人还是很习惯出门谋生的,他们的孩子多数是在秋收、年节回乡时制造出来的,相处时间也很少,几乎只是信中的一个符号,只有回乡养老以后,和孙子孙女倒比和儿子女儿亲密一些,所以,客户人家是很隔代亲的,有时候孩子实际上的父亲,其实可以算是自己的祖父——祖父们既然不出门去做事,那么,识字与否,其实也就无关紧要了,他们来上课的不多。

  “上完了那天的课程,我就回去我的房间里收拾行李,因为第二天早上我要去黄金寨……”

  仇粟粟的回忆逐渐清明了起来,“我记得,我去找阿春,阿春是黄金寨嫁过来的,上回她说她给她妈妈绣了一个荷包,请我帮她捎带,于是我就去了西面二楼,那边我平时是不太去的。我见到二房四姑的房间门是虚掩起来的,但里头有人——屋内有人的话,房间门从来都是不关的,不然大白天都得点蜡烛,闽西的蜡烛比云县贵……所以我很好奇地看了一眼。”

  “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我看到里头有好几个女人,她们聚在一起正在说话,但是房间里很暗,我看不到她们的脸,我还看到屋角的佛龛前好像有人供香——火头红红的,一闪一闪……”

  仇粟粟有点儿头疼,她按着太阳穴,“我还看到佛龛里不是摆着五通神——黄金寨、西湖寨几乎都信五通神,五通神的神像是彩色的,但是那个神像通体都是白色的,我……我……”

  大概是时辰到了,她在早饭后喝的汤药中,安眠的成分发挥了出来,仇粟粟突然很困,她挣扎着和困意、头疼对抗,喃喃地说,“我很在意,但没有表现出来,她们突然间都回头看我,眼睛在暗处,好亮,像是……像是动物的眼睛,我对她们笑了笑就走了……我问阿春拿了荷包就回去吃饭睡觉……然后,然后就是第二天……”

  然后,她再也想不出来什么了,在低沉女声的安抚下,沉沉睡去进去了梦乡,沉溺在了梦魇的纠缠中,王无名在笔录本上飞快地记下了她说的每一句话,随后站起身,对护士点了点头表示感谢,转身走出了医务室。

  一走出医务室在的房间,一股热气顿时扑面而来——便是王无名日常办公的偏院,也没有畜力风扇的待遇,冰块更是付之阙如,情报局的医务室毕竟是常常有重伤患的地方,条件要比普通的办公室好得多。

  不过,虽然屋内渥热,自己也是一晚上没睡了,但王无名却依然精神奕奕,他回到办公室后,把仇粟粟前后几分口供都取出来进行比对:“这一次回忆的细节变多了,至少多了一个名字,二房四姑,这一点很重要,聚会在她的房间。”

  “那个白衣神像——无生老母,这是很有可能的,仇粟粟不知道她为何被害,她身处迷雾之中,只能告诉我们她看到的东西,但是,我们的视野比她要更高一些——汀州府的回信已经到了,情报局同仁汇报了一个重要情况,需要引起重视:在西湖寨这一带,有一种特色的婚俗,那就是男方虽然给付彩礼,但只是先少少给一点点,婚礼也是不在结婚当年办的,女方收到彩礼之后,也不给女方筹办嫁妆,把这定金一样的彩礼留在自家家里,只是单独把女方送到男方土楼去共同生活。

  直到生下第一个男孩之后,再按程序,三媒六证,举办规模盛大的婚礼,有时候钱财不凑手,办婚礼的时候,孩子都已经很大了,可以被母亲牵着,重新嫁回到寨子里来,这一次,男方才会支付大头,女方也才会陪给嫁妆,意喻这门婚事已经稳定。男女双方都可以放心给付彩礼嫁妆,不必担心亲事不成,双方在财产上扯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