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第32章

作者:御井烹香 标签: 布衣生活 励志人生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第71章 谢向上作茧自缚

  两军交战, 尚且不斩来使,按说黄大人怎么也算是衢县那边的头面人物,就不说好吃好喝地款待着, 也不该叫一个半软禁状态的使者自己去做活。他的身份根底刚才已是交代明白了, 是浙江道镇守太监王知礼的门路, 只要对此时的官制稍有了解,便该知道王知礼的权势是多么滔天, 买活军倘若想和衢县贸易, 那就非得结交王知礼不可。

  至少, 至少也不能把黄大人得罪得太死——倘若能追回陆平, 彼此结下了这份交情, 待黄大人返回王大珰身边美言几句, 实在是彼此都有补益的好事, 至少在朝中议论该剿还是该抚时,便多了一个自己人为买活军说话不是?

  谢向上不是个完全没有政治素养的兵士,他这话不过是和黄大人开了个玩笑——他对黄大人是多少有些善意的戏弄的, 数得出来的便是几个,为黄大人买了口味太咸的卤粉,而自己吃着那松软酥香的烤饼,中饭时也有意夺走了菜汤去拌饭吃,这些黄大人可都记在心里, 这话也不过是要让黄大人微微发窘, 不得不承认身上的确没有银两, 要和他们商量着赊欠几日而已。黄大人能够会意,但心中却又不同的想法, 欣然道, “若是要做活, 那也没得办法,便只有做活来抵了?——可有什么适合我做的活?”

  他这样说,谢向上倒是窘在那里了,轮到张局长、许科长幸灾乐祸地笑起来,许科长对谢向上道,“向上,你抓瞎了吧?早说了,徒逞口舌之快,没什么好处。他若是去做活,你不还要跟在一旁看着他,还怎么偷闲看书?”

  他们这些军士,随口都是‘口舌之快’这些文雅的典故用词,但另一方面却又很不文雅,黄大人已发觉买活军这里,只有名,没有字,而且也不用别号、尊号,大家彼此称呼只有几种,不是叫职务就是叫姓名,和外头那复杂讲究的礼仪截然不同。

  谢向上也有些后悔,张着嘴挠了挠后脑勺,但没有办法,话既然说出口了,也只好一路上给黄大人介绍他们这里的工作岗位。“我们这里的军岗、吏岗你自然是不能做了,都是要通过考试的,便是民岗,通过考试之后一日也有25文,没有通过的,便只得20文。”

  “贵客你住的那是好房子,一日便要15文,三餐,你吃的那卤粉2文、馄饨2文,中午两菜一汤,算我和你匀,那也要5文,晚餐再5文,这里是14文了,你若找不到一日30文的岗位,便还是倒欠我们。”

  他满脸的晦气,试图说服黄大人干脆破罐子破摔,等衢县这里来使者为他捎银子,不过是几两银子,便可在许县住好几个月了。但不料黄大人却很有自食其力的精神,不拘做多做少,总是要试着去做一做,“有什么一日30文的岗位呢?”

  30文的岗位,多数都要通过考试,20文的多是粗活,第一个便是现在大量在招工修路、建房,由于黄大人没修过路也没建过房,只有力气还可以,便只能去做些搬运的粗活,第二个则是在新开张的摊贩处打个下手,那些开张多年的脚店都有自己的学徒伙计,目前倒是暂都还不缺人手。

  黄大人说自己会写字,能帮忙记账,谢向上笑道,“是呀,但城里的识字班没停过,如今这些店里的伙计自己都能记账了,便不像以前那般,缺个识字写字的人,而且贵客你也只能做几日,他们是不收这样的工的。”

  如此说来,黄大人连去城门口当门丁都是不得的,因为门丁要登记入城人口,有时还要验看身份,而且要会说本地的土话,他浑身的武艺,竟仿佛没了用处一般,一时不由大是萧然,还是经由张局长说情,让他在城门口帮着做些维护秩序的工作,冲抵食宿。谢向上因此不得不跟黄大人站城门,风吹日晒的,令他大觉晦气,埋怨黄大人道,“哪还有贵客这般不会享福的。”

  黄大人咬了口芝麻烧饼,倒是颇为淡然,问道,“我们中午吃什么?”——他早严正抗议谢向上为了自己方便,老给他买些滞销点心的行为,饮食都要和谢向上看齐。

  谢向上只好一边抱怨,一边筹划着中午如何能节省时间,又吃到相应美味的午饭。现在他和黄大人的日程是同步的,半日上课,黄大人上初级班时,他在隔壁给中级班的学生上课,不上课的半日便都来城门处。毕竟是朝廷的鹰犬特务,没个人盯着也不像话,虽然鹰犬本人没有生事的意思,盯着他的谢向上也十分的懈怠就是了。

  买活军的扫盲班看来是三个月一期,农忙时,乡里是不开的,先在城里开班,之后便择选了那些本地本就有学问,又亲近买活军的年轻读书人到乡村里去开班,和城里的学生轮换,因此中级班的课程是若干时间重复循环的,这样才能让所有中级班的学生都受到教育。

  若要了解一座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守城门,从来往人丁的絮语中,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到这些居民的生活琐事,对城里商贸的繁华心中也有把握,黄大人在城门口站了两天,算是开了一辈子没开过的眼,闽北之地一座小小山城,竟是车水马龙,商贸繁盛到了极致,一车车盐从城内被运了出来,一运就是半日,还有臭气哄哄的猪苗、牛犊、驴驹,在浙江道也少见的铁制农具,甚至是贵重的铁锅,都从许县往外运送,运进来的货物则更大宗,竹子、木头,棉花——浙江道的棉花是多的,衢县那里的棉花只怕全都往这里运,还有各式各样的矿,石灰、铁、铜、锡……买活军对外卖的都是值钱而又难得的东西,很能卖得上价格,往回买的货则普遍很廉价,他们当然养得起女童了,他们哪里会缺钱呢!

  还有许县的居民,虽说黄大人从前未曾见过他们,但想来和衢县那里的百姓也是差不多的,瘦小——昏聩,脸上总是有一种麻木的表情,仿佛缩在厚厚的、肮脏的壳里,说着拗口的土话,外乡人和他们之间有一层厚厚的隔膜,他们只能通过本地的吏目去间接地统治这些人,很可能一个县令到了本地,做了四五年的官,始终对本地的民情一无所知,甚至不曾和一个百姓谈过话。他们虽然都长着差不多的面孔,但却实实在在地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但在许县,在买活军这里,事情不一样了,百姓们胖了,许多少年人长高了,衣衫也比以前要洁净了一些,是有余钱买了换洗的衣衫,也有余力浆洗衣物了。而更不同的是他们的神色——买活军的扫盲班只有两种课,算学和拼音,而且这和他们的报酬息息相关,经过三个多月的教育,至少城区的百姓们已然都掌握了这两种技能,并且一旦掌握了,便等于他们可以通过拼读,朗读出县里每日更新的皇榜。

  这皇榜现在贴得到处都是,而且每天都来换新的,除了衙门里的公告之外,还有些笑话、传奇小说什么的,以及一些趣味的算学题,和陆大姐在船上出给他们做的很像。别的都可,笑话和传奇小说是非常受到关注的,百姓们总是聚在一起用拼音读着皇榜,读着读者,他们的官话便很会说了,他们和黄大人这种官户之间的隔阂似乎逐渐的消失了,在许县,人和人之间默认都会说官话,是可以彼此沟通的,就连进城来做活的农户们,他们彼此间也不再以乡帮结党——

  这一点黄大人第一天就留意到了,他此刻才知道为什么。在这时,这是一件很出奇的事,因为农户们在农闲的时候出外做活,是一定会很自然地分帮结派,本村人,或者几村的乡亲公推一个会说官话的能耐人作为首领,他们本人并不能直接和东家交涉,因为不会说城里的土话,而东家也可能听不懂他们说的话。

  如此一来,那能耐人的收入自然要比旁人高,在村里也会更有威望,而村落的凝聚力也会因此更强,在活计不够,彼此争抢的时候,以村落为单位去打群架还能增加胜算。

  是的,那些做活的人,以前是常打架的,因为这一带是山区,这种好勇斗狠的风气,在山区是最多见的,因为有时能不能豁得出去,便是生与死的差别。春耕时争水、秋收后争活,有时是争水车、争牛,争田,争财……不争便要饿死人,如何能不争呢?

  黄大人从浙南过来,对本地的民风再清楚不过,同样是出来做工,哪怕都是一县的,有时候两村间也是大家泾渭分明,绝不混淆,甚至彼此视如寇仇,闹出血案都有。而许县汇聚了临城县、丰饶县、衢县三地的外来户,还有本地过了春耕来找活做的农户,四地人马,下头不知多少派系,多少方言,只是因为彼此语言不通,都很可能产生摩擦。

  但他在城门口站了两日,却看到了显然是虎山那里来的隐户——他们是最瘦的,肋骨根根都分明——用还有些丰饶县口音的官话,和许县本地的一个农户笑着攀谈了起来,他们应当都是修路的,刚一起做了半日的工,又上了半日的课,正彼此恭维着,许县人恭维丰饶县人做活卖力,而丰饶县人便恭维许县人课上得好,脑子比他灵活。

  这在从前,是决计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们两个人按理都不会说官话,彼此见了面的气氛应当是很紧绷的,但现在却十分的友好,两人彼此很谈得来似的,许县人邀请丰饶县人和他一起去吃晚饭,吃完晚饭去澡堂,“勿要小气,洗澡能花多少钱?买活军的老爷们是最喜欢洁净的!那些算学,是有口诀的,我教你!”

  这段友谊便这般萌发起来了,黄大人初时拼音,已觉厉害,但如今亲眼所见,才知道自己依然是想得浅了,再看城内外出入的健妇,那些剃了头的女娘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每日早晨买活军在城外跑步时的动静,从城门丁口中听说的各处人马去向——现在还有许多人是他没见到的!都去原本的林场伐木了,听说六姐还缺人手,她要建纸厂,买活军要造纸……

  买活军治下的人口恐怕是要远远多于自己的预计!黄大人立刻察觉到了这一点:四面八方,太多人赶到许县来谋生了,而且许县也并不是买活军唯一一处对外的窗口,他们还有云县,云县也和浙东接壤,浙江道自然也会有许多渔民前去投奔……买活军这里,他原本以为最多两万人口,如今看来,不止!只怕要翻上好几番!

  现在丰饶县处恐怕也会不断有百姓翻山过来,还有衢县……买活军还在不断收买女童,难道还不足够么?!这样的蕞尔之地,到底能养活多少人口!难道六姐真有个米口袋不成?

  黄大人想见谢六姐的心思越发迫切了,虽然他们从未谋面,但仿佛在心底他已把谢六姐当成了他的一个友人,一个同事甚至是一名上官,有太多设身处地也难以理解的问题,他实在想亲自诘问谢六姐,这些问题是谢向上无法回答的,就连陆大姐恐怕也不具备这样的视野。他们虽然都很能干,但却还小,见识有限,但谢六姐不同,黄大人从她的手笔中品味出了太多太多,他俨然已把谢六姐当成了此道的高手,迫不及待地想和她过一过招,请她解开自己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几个难题。第一个自然还是粮食:这么多的工人,她真的都能养得活么!

  又过了数日,谢向上带来了两个消息,极大地缓解了黄大人的焦虑,他等待的两件事都有了解答:第一,谢六姐终于抽出空来见他了,第二,原来谢六姐让他等了十天并非是因为她要拿架子,而是买活军前段时日的确有事——他们把吴兴拿下来了。

  “金家那个小娘很高兴呢!”黄大人听到两个买活军的女娘一边出城一边彼此地议论着,“她这次可是要高升了,论到政审分,谁能和她比?!”

第72章 黄大人灵魂诘问

  买活军既然拿下了吴兴, 那么……那么这一两年内,倘若风调雨顺的话,的确是不会太缺粮食了。黄大人虽然未曾到过福建道, 但对这一带的地理人情也是有认识的, 吴兴那一带地势更加平坦,是闽北有名的粮仓, 也因此,日子一向都比外头的好, 浙江道这里的江县, 若是有农户活不下去了, 都会往吴兴那里, 试着去拼一条活路出来。

  按说这样富庶的地方, 又是山路连绵, 应该没那么好攻打才对,买活军刚拿下了许县不过几个月,春耕一结束又抽调人手取了吴兴, 看来在攻打许县的战争中,的确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反而壮大了自己的势力。黄大人自然对买活军如何用兵也很好奇, 那所谓的‘金小娘’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谢向上的说法, 他虽然没有见过金小娘,但也隐隐约约地听过一些她的事情,这个小姑娘是临城人士, 老家在吴兴, 既然他的那些买活军姐妹们这样讲, 那么必定是她, 或者她家,在买活军攻打吴兴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喽。

  若是从前,自然是金小娘的父兄立了功劳,泽被到了家人身上,但今时今日,到底是谁泽被了谁还真不好说,买活军麾下的女娘,比陆大姐更能干的或许不多,但只差她少许的还真不在少数,黄大人这几日在衙门内外见到了许多女娘,谢向上说她们都是来算账盘账的,“我们买活军喜欢让女娘做账房,女娘算学好,她们有耐心,对复杂数字不容易出错。”

  这是无从反驳的道理,因为‘外头’的女娘是不太会算学的,也从未有人对她们施以算学教育,所以无法验证这个说法的真伪,而且似乎又还有一些普遍的认识佐证——“不都说女人会算计嘛!会算计那必定也会算账喽!”

  黄大人觉得男人——尤其是那些朝廷中的大臣,算计起来比娘们是只高不低的,不过他也不会在这些事上反驳谢向上,谢向上嘴巴很松,没必要坏了他的谈兴。

  “你们是怎么拿下吴兴的?”他公然又套谢向上的话,做得并不隐晦——因为不管他隐晦或直白,反正谢向上都会上钩的,这个买活军并不是愚笨,只是丝毫不在意被套话。“也和拿下许县似的,里应外合?斩了个本地的乡绅?”

  许县陷落之后,消息不可避免地会往外扩散,衢县这里已听说了几个版本,因为他们靠近消息源,所以还不算传得过于光怪陆离,可以分析出一些东西,临城县那里的消息传到衢县往往就夸张失实,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了,譬如说谢六姐会仙术,能差使天兵天将,大年初一还请了南天门下来,让仙女为众人演了歌舞……这种消息只能令人发笑,大部分有见识的官僚都是听过就算,压根不会予以采信。总之,黄大人此前便已大概知道买活军拿下许县的过程,只是还想从谢向上嘴里多听一点罢了。

  “吴兴最大的乡绅好像就是金家,他们应该不至于被斩吧,有金小娘从中斡旋,或许还能得一大笔筹子,之后不论是做买卖还是做吏目,都比旁人走在头里——这就是祖宗福泽呀!”谢向上知道得却也不多,挠着头啧啧地赞叹着,“这是他们运气好,有个族人在临城县做官,倘若没有金小娘他们一家,那么许县的张地主就是他们的下场。”

  “到底他们也有佃户的,难道就真个丝毫无法抵抗买活军了?”

  “这是自然,”谢向上却很平淡,“吴兴的农户难道就没听说过六姐稻吗?连你们衢县的都听说了罢,好些小地主家还私下来买种子,只要种了六姐稻,投入买活军那就是迟早的事,黄大人你是个聪明人,仔细琢磨一番,是不是这个道理?”

  亩产比老稻种要翻了几倍,又必须每年新育种,无法自留种……黄大人想了半日,越想越是心惊,竟无一语可以反驳,而且他也实在看不出该怎么阻止衢县的农户来许县弄种子——在农户们来看,哪怕能种一年的高产稻都是好的,大不了下年再种自己留下的老种子。但在主事者看来,这期间的差别太大了,种过了高产稻,如何还能回得去?

  “你们的育种地在何处?”他根本连面子都不要了,直白地这么问着,“难道就不怕官兵盗匪前去攻打吗?”

  其实这也是很难的,按黄大人的猜测,育种地一定在彬山,此处背靠高山,前方接壤的几个县城如今都是买活军治下,即使发生战争,买活军也有大量的时间安排育种农家,保证始终只有买活军掌握了这样的丰产仙种。事实上,倘若这个消息传到京城,并且得到验证,黄大人可以肯定,朝廷对买活军肯定是以招安优抚为主,只要肯交出仙种,封妻荫子都不在话下!恐怕还会给谢六姐封个菩萨、真人的名号,也是未可知的。

  这不是黄大人该问的问题,但谢向上居然也没有发火,而是指了指脑袋,有些狡黠地说道,“自然都在六姐的脑子里——六姐在何处,六姐稻就在何处,难道还能跑得了吗?”

  ……无懈可击的回答,难道……难道……

  黄大人不免又想起了‘三个口袋’说,米口袋、盐口袋、糖口袋……难道这竟有几分真实么?

  他越发惊疑不定了,一路思维散逸,心不在焉地跟谢向上一起牵了驴子往外走去——吴兴被拿下之后,不免有许多杂事待要收拾,谢六姐这几日终于回到临城县,可以抽出时间来见他,黄大人也因此得以到临城县去见识一番,他们从衙门里领了驴子,把包袱装了上去,这便要动身了。

  但谢向上并未把黄大人带到东城门,而是难得地带他绕到了南面,这里是黄大人前几日没来的地方,他在城里还是不能随便乱走,要听谢向上的指挥。

  南城门这一带很新,有许多房子应当都被拆了,可以看得出来,这里是原本的贫民窟,都是窝棚,谢向上说这些人现在都得了筹子,买了新房居住。许县的房子这一阵子是很便宜的,因为供应很充足——原本张地主家的房产大量涌入了市场。

  而南门口这里还能见到水泥工程的余痕——新起了一排排的紧凑民居,都被圈在了砖墙里,最外端是一排很大的房子,带了大院,此时还是空荡荡的,谢向上道,“这是我们这些孤儿上课的地方。”

  他话里便涌现出了很深的感情来,为黄大人指点着,“后头那些房子都是孤儿们的宿舍,男女分开,丰饶县来的女孩子在前头,她们要出来上课了。”

  说话间,宿舍的木门被人从里头打开了,几个买活军的女娘走了出来,身后是排成一列的女孩儿们,个个都是光头,穿着厚厚的布衫,她们的脸上和裸露的脖颈上,有些地方呈现出一种怪异的嫩红,这是由于原本的污垢在身上积得太久了,要洗掉便对皮肤造成了擦伤,或者有些是常年发的藓刚被治愈不久,还在痊愈之中。

  由于刚到许县没几日的缘故,看不出气色上太大的变化,但应该的确最近是吃得饱了,因为走路的步伐较为有力了起来,治疗还有些年纪小的孩子已有些一蹦一跳的模样。

  并不像是虎山上的流民,来到许县之后便只有快活。这些女孩儿们脸上的神色多数是怏怏的,还有些孩子的眼睛很肿。谢向上并不避讳这些,而是对黄大人说,“想家了,这些孩子在家都还算是受宠爱的。”

  这些小女孩在家的确应该是还算受宠的,而且家境也还不错,在丰饶县不算是最穷的人家——最穷的人家是养不活女孩的,真正不喜女婴的人家也不会养活。

  虽然这些年来,丰饶县的年景也渐渐地坏了,本来养得起女孩的人家,现在也养不起了,因此她们平时是吃得不太饱的,但父母的教育和爱护并不至于完全匮乏,或多或少也是一份庇护,此刻背井离乡,来到了许县,生活上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想家是人之常情。黄大人点点头,他对这一点没什么怀疑,“她们现在都做什么活呢?”

  “喏,”谢向上为黄大人指点,“洗衣、烧火、抬水,扫地、做饭、倒官房……她们现在的工作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照料好,让照顾她们的人手减少一些,这就是最大的贡献了。”

  这就是经过事情的人才能交流的话题了,因为这些活现在都只能用人手去做,而且效率是不高的,哪怕是壮年男子,在此时要完全独自生活也非常吃力,没有相对较高的收入是办不到的,而女娘乃至小女娘就更难了,尽管这是城里,已经有人卖柴、卖水,可以免去一大部分繁重的劳动,但要把水从水缸里的储存,变成能入口的热水,把脏污的衣裳重新变得清洁,让官房里不要长出蛆来,都需要很大的工作量。

  成年人体力较好,可以兼顾工作,小孩子能在半日学业外把自己照顾好就非常不错了,黄大人觉得这很合理,买活军的女娘对这些小女孩很严厉,这就更让他放心了,倘若她们对孩子们呵护备至,又有许多人手内外照应孩子们,黄大人反而要疑神疑鬼,因为这些小女童起码在十年内根本无法回馈太多价值,而众所周知,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过分的优待很可能就藏着更高昂的价格。

  这些女娘十岁以后便要出去做活了,到了那时候,她们的劳力也有了长进,不再需要这么多人收拾内务,便会被安排到各处里打下手,由考试成绩决定,是去‘纺织厂’做些轻省的活计,还是去商铺、衙门里帮着算账、登记,还有些女娘也会被安排去给后勤打下手,并没有特别的限制,“男孩怎么样,她们就怎么样。我们这里一贯是这个样子。”

  从谢向上的表情来看,他说的是真话,他还举例说,“这一批和盐队出去的女娘里,黄姐就是孤儿,她自小力气大,永远也吃不饱,十岁后主动和六姐要求,要去出力工,因为出力工可以尽量吃饱。六姐也就让她去了,她那时才十岁,已经能和大半个成人相比了。”

  黄大人听着,点头不语——他们并没上前去和女孩们打招呼,因为女孩们并不知道黄大人记挂着她们的安危,生怕她们被魔教当做了祭品,反而很畏惧这个衢县的税曹。谢向上又带黄大人去食堂绕了一圈,食堂里吃的是糙米饭,虽然是米饭但磨得不细,还混了一些买活军这里很爱吃的,叫土豆的粮食——这些孩子吃得不是那样好,这就更让黄大人放心了,吃得不太好,便能长久吃,长久饱,这是做过事,对如今天下这个世道有些了解的人,都能得出的结论。

  他们从孤儿院出去之后,便牵着驴子上了路,由于载的行李并不多,还能偶尔骑一骑驴,不过两个男人都并不热衷:其实不论是骑驴还是骑马,都并不是什么很轻松的事情。有经验的骑手,在陌生的坐骑上是不会放松腰上那股劲儿的——骑马的姿势和扎马步其实很像,要用腰腹的力量,以前脚掌蹬着马蹬,使自己处于随时能站起身的姿态中,这样便可以用腿劲儿驾驭坐骑的速度和方向,所以骑马也需要一定的体力。如果完全塌腰坐实了,随着马前进的节奏晃着身躯,不一会腰就酸了,而且要坐实了非得把足弓套进马蹬不可,这么做也很危险,如若惊了马,坠马时便不能及时抽足,可能会被马拖行致死。

  若是条件允许,在这四月间,牵着一匹驴儿大步地走在坚实的道路上,没有踩一脚泥的顾虑,鼻子里闻到的除了驴身上带了青草的味儿之外,没有太多的异味,其实是令人很愉快的感受。黄大人和谢向上年轻力壮,脚程比一般人更快,一路谈笑着走了大半日,水泥路上,并不湿滑,也不崎岖,平坦宽阔,他们都觉得很轻松,在日暮之前,便看到了临城县的城门。

  谢六姐还在开会,谢向上进去禀报,黄大人只能在外头先等着,不少路过的买活军都好奇地打量这个“外头来的特务!”,但他们说不上太不友善,黄大人也就一一微笑示意,过了不久,一个叫小吴的马脸姑娘出来,把他上下看了几眼,哼了一声,请他进去。黄大人心想这小吴举手投足倒是很有大珰范儿,说不定便是谢六姐身边的后勤大总管,犹如司礼监大珰一般的地位。

  “好的,知道了,知道了。”

  谢六姐显然是非常勤政,非常忙碌的,黄大人进去的时候上一拨人还没走,手里捧着一本册子和谢六姐说些什么,谢六姐有些不耐烦地回答着——她们彬山女娘都是一个范式,黑、高、壮,在南方人眼里或许是胖,但黄大人会看人,他晓得那胳膊虽粗,但却不是肥肉,而是一团团能发力的活肉。这样的女娘不论是种地还是当兵似乎都是可以使人信服的,不像是南方这里的娇小妇人,显见的没有做力气活的能力。

  除此之外,她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谢六姐并没有特别的漂亮,也不像一些奇人异士一样突出地丑,她的气度粗看似乎也很普通——如果把她当做一个老道的官僚来看的话,她的气度的确是普通的,但她今年才十五岁,而且是流民之后,所以这普通中便又有了一些不凡,但这也就是全部了,从她身上看不出什么仙人该有的异处。

  “黄锦衣卫。”她主动招呼黄大人,“请坐!”

  买活军这里是不讲什么礼仪的,黄大人一早就注意到,除了兵士之间的军礼之外,大部分买活军的吏目彼此见了对方都是互相点头,或者彼此拱拱手,上司和下属之间最多也只有下属拱手而上司点头这样的区别,不像是阉党见了面,下属要对上司行大礼,而西林党见了面至少也彼此作揖——买活军这里人都很粗野也很忙碌,所以他们就随便点点头也就了事了。

  黄大人也就入乡随俗,冲谢六姐拱了拱手,两人隔了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坐了下来,谢六姐待他一坐稳就扔出了一个消息,“黄锦衣,你要找的陆平我们已经抓到了——倒不是吊你的胃口,我们也是下午才收到的消息,他手里的东西我们也搜了出来,估计这几天能送到临城县。”

  她说话的语速很快,好像有许多事等着她在决断和思考,至少就表现出来的情景来看,谢双瑶是个精力非常旺盛的统治者,而且有过人的能力,至少是过人的敏捷。这是让人羡慕的,敏朝的皇帝已经不上朝很久了。“这个人可以送给你,他对我们没什么用,东西也可以还给你,我猜它对我们也没什么用。”

  谢双瑶表现得非常自信,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傲慢,她凭什么肯定陆平手里的东西对自己无用?黄大人先拱手表示了谢意,谢双瑶又说,“不过我希望你能解释一下他手里到底拿了什么东西,还有这东西为什么对你的大貂珰这么重要,此事是牵扯到了阉党与西林党之间的争斗吗?”

  黄大人在开口之前,先深吸一口气,他在心底回想这几天的见闻——在许县这些天里,他看到的东西,直接决定了黄大人此刻采取的态度。而恐怕连黄大人自己一辈子也都说不清到底是什么细节打动了他,但这一刻,他做出了他的选择。

  “六姐之意,下官已然知晓。”他说,起身拱手道,“但下官斗胆,剖白陈情以前,也有一句话想问六姐——”

  “你问。”

  “倘若六姐真是天人降世,以图救苦救难,”黄大人问,“那么为何会在彬山降生呢?身在此处,该如何图谋天下?为何不拣选别处,此处交通之难,北伐之难……难道六姐在降世以前,对此竟一无所知吗?”

  这个问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连谢双瑶的眉头也是一挑。室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第73章 可恶,又被她装到了

  如果想要一统天下, 又能够择选降生地的话,应该在何处落脚呢?按如今天下的大势来说,倘若在北方, 大概是不成的——北边的日子如今尤其地不好过, 天气太冷了,还常起瘟疫、虫灾, 又有建贼、西贼、闯贼的滋扰,一个平民百姓家的女儿, 倘若能维持着性命便已很不错了, 想要培养自己的势力, 哪怕有高产的稻种也是不成的, 北方并不种水稻, 除非能拿出高产的麦种来。

  但即便是有了麦种, 想要在北方建立起听命于自己的政权,难度也是很高的,北方靠近朝廷, 自然受到的影响也更大一些。而且北面的方言不像南面这样难懂……地势也多是一马平川,气候又干燥, 官道不难修葺更不难保持, 自古以来,北方天然地便更容易处于官府的统治之下, 也很容易受到上级政权的干涉,这都是六姐这样的神仙也无法改变的现实。

  在那样的地方,莫说成立什么买活军, 高产麦种的消息一传出去, 官府便要差人来请谢六姐了, 在那样的平原上, 他们就是逃又该怎么逃呢?人力无论如何也比不上马力,而官府的物力集中起来,总是比刚冒头的买活军要强一些。

  有史以来,反贼都是从偏僻之处开始起势闹事,这不是没有道理的。若是一处地方物资丰饶,和外界的交通又相当的不便,远离了政权中心,那就很容易滋养出反贼来,譬如说现在正起势的西贼、闯贼,就都是从关中发家的,天府之国原本就是用来形容关中的词语,可见彼地物产之丰厚,而现如今也都各自转战陕南、四川等地,这都是物资丰饶,而和京城距离十分遥远的所在,尤其是有大片的平原地区,可以发展农业,这正是争霸天下的根本。

  谢六姐呢?她原本是山东人,是山东闹蝗灾闹瘟疫,因此才流落到了福建道,而不论是山东还是福建道,在黄大人来看都并不适合建筑政权,山东距离京城太近,地势多平,叛乱会被轻易地调兵平定,而福建道更不必说了,赣东、闽北、浙南这一片都是山区,即便在这里养了成千上万的兵马,想要影响天下大势,何其难哉!

  “不论是三省的官员还是厂卫,对买活军不以为然,都是有原因的。倘若买活军这样一支军队出现在浙北、赣西,甚至是闽东、闽南,都会引发诸公更多的关切。”

  买活军的兵士都很有学士,但谈话时不喜欢拽文,以简明易懂为主,这是黄大人早发现的习气,他自然予以迎合,遣词造句尽量平实,往买活军平日里的谈吐靠拢,口说手比,形容着天下的地势,“因为赣西有扬子江,而浙北便靠近松江了,地势也要平坦得多,哪怕是闽东闽南,也能容易地去往广府一带,那一带有羊城港,是如今朝廷唯一一个对外开放的关口,对朝廷来说是至关紧要的所在。”

  “若是江南道出了这么一支叛军,那就更要紧了,因为江南道的叛军,不管是在哪里起势,都可以很容易地去到彭城,彭城有铁有煤,四通八达,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往上走则入山东道,山东又是物产丰饶的好地方,山西则有煤,这些地方的叛军,倘若放置不管,数年内便会大成气候,为朝廷心腹之患。”

  “而浙南闽北这山区的叛军?也不过是比彩云道、贵州道这些汉少夷多、山高水远的地方要稍微好一些而已,对朝廷诸公而言,用不上费太多的心思。”

  “大体来说,山区的叛军被轻视,道理都是一样的,山里的田很不好种,多数只能用人力,在山间开辟梯田,出产再多也是有限,而且从这些地方要到别处去,尤其是要到北方去,异常的周折不便,也没有长江运输之利,哪怕是将自身的领地经营得如同铁桶一般,也很难走出山区,对朝廷来说,终究不过是疥癣之疾,固然也还满讨厌的,但无论如何也误不了大事,无非是少收一些税赋而已,但话又说回来了,这一带的农户很少,所收的税银本就无足轻重,也不多这一抿子,也不少这一抿子。”

  黄大人所提供的见识,对谢双瑶和买活军来说应该都是珍贵的,他们并没有生气,而是听得很入神,黄大人也就乘势问着,“如果六姐没有移山赶海的仙力,无法重铸山河地理,这便都是不可动摇的事实,那么请问六姐,倘若真是仙人降世,又为何择选了这样一处地方呢?下官自从到了买活军治下以后,自忖对六姐的种种天人之策,颇能领会其中之妙,唯独此事却是横亘心头,再难得解,还请六姐开示!”

  说着,他站起来作势又要行礼,但被身旁的买活军扶住了——这是出于谢六姐的示意,她饶有兴致地望着黄大人,并不掩饰自己的欣赏,“你是个很有政治眼光的人,胆子也很大,黄锦衣卫,我接触到的县令普遍都不如你。他们问不出这样的问题,也没胆子做这样的试探。”

  要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起码对于天下地理要有一定的认识,这就不是大多读书人擅长的点,八股文也不考这些,而他问这些问题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试探谢六姐的来历,以双方的身份来说,这的确是很胆大的。如果不是从买活军种种的施政纲领中,揣摩到了谢双瑶的性格,黄大人也决计不会表现得如此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