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韶华 第149章

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标签: 女强 爽文 重生 穿越重生

  剩下的乱民,也不能再发还原籍,直接被押去了附近的矿山里。

  这一场民乱,也成了大梁乱世的序幕。

第242章 序幕(二)

  朔方郡民乱,足以被载入大梁历史。大梁日渐衰败的国运,就此如雪崩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太康七年夏,天气干旱无雨。受了旱灾的郡县,已多达二十多个郡县。如果在大梁地图上做标记,大半个北方都零星地有了红色。民乱一起接着一起,就如星火燎原,愈演愈烈。

  朝廷也在积极应对,一边派兵平乱,一边积极拨粮赈灾。北方诸多州郡,便是受旱灾影响小一些的,也最多勉强自给自足,根本抽调不出多余的粮食,要从两湖两广调粮。

  百姓们哄抢买粮,大户们也惴惴难安,各自买粮存粮。粮价很快疯涨到了原来的三倍。朝廷要征粮,也是困难重重,派出去征粮的官吏们,有的秉公办差,有的趁机贪墨,还有的和粮商沆瀣一气私下勾结,从中大捞银两。

  得知征调来的粮食只有预计的三成远远不够赈济北方旱灾时,以温和好脾气著称的太康帝,怒不可遏,指着负责征粮的户部官员破口大骂。

  户部钱侍郎哭丧着脸,跪在地上挨骂。

  王丞相沉着脸上前,拱手道:“钱侍郎办差不利,请皇上另择能臣前去征粮。”

  一旁的安国公脸色也十分难看。这个钱侍郎,是他亲自举荐的。也算是太后党里的中坚人物之一。去两湖征粮,办砸了差事,现在闹到要摘乌纱帽的地步,无疑是对太后党的一记重击。

  太康帝铁青着脸:“王丞相打算举荐何人?”

  王丞相不假思索地张口:“臣举荐户部潭郎中。潭郎中在户部当差已有十几年,沉稳持重,办差老道。”

  “请皇上立刻下旨,让户部先送粮去北方受旱灾郡县,三成粮食也是救命粮,不可延耽搁。另外,再请皇上派潭郎中前去征粮。双管齐下,才能尽早平息北方混乱。”

  安国公按捺不住,站出来为钱侍郎求情:“钱侍郎办砸了差事,确实该重重处置。不过,眼下北方二十多郡县大旱,需要大批官员前去赈灾。臣恳请皇上,让钱侍郎将功补过,先去赈灾。等旱灾平息北方安定了,再处置不迟。”

  太康帝余怒未消,重重哼了一声:“好,今日朕看在郑尚书的颜面,就允了。如果钱侍郎办差再出差错,朕连他的脑袋和乌纱帽一同摘掉。还有郑尚书,也要一并被重罚!散朝!”

  被喷得灰头土脸体无完肤的钱侍郎,大哭着跪地谢恩,战战兢兢地退了出去。

  王丞相也退了朝,在经过钱侍郎的身边时,不轻不重地哼了一声,瞥了一眼。

  钱侍郎身体微微一颤,不敢抬眼和王丞相对视。

  安国公很快过来了,对钱侍郎低声道:“随我一同坐马车。”

  待两人一同坐上马车,钱侍郎再也撑不住,用袖子抹了一把额上冷汗,低声诉苦:“国公爷,征粮一事,不是下官不用心。两湖官员,大多是丞相党羽。下官前去征粮,个个推三阻四。”

  “还有那些大粮商,畏惧丞相威风,丞相不点头,他们就不交粮。下官用银子买,也只买了这三成的粮食回来。”

  “王丞相也实在可恨可恼。赈灾的粮食,关乎着数万百姓生死。他为了一己私欲,根本不顾百姓死活啊!”

  钱侍郎说着,眼泪都下来了。

  安国公一脸晦气:“都这时候了,说这些有什么用。北方已经闹了两年旱灾,不知饿死了多少人,流民乱匪越来越多。再这么下去,半壁江山都要乱了。皇上现在已经彻底急了,谁能稳住局势,谁就能占上风。王丞相就是窥准了这一点,下手又狠又准。皇上又对王丞相十分信任,这时候,难道我要去皇上面前说王丞相暗中派人阻挠你征粮不成!”

  说着,一声长叹:“你这户部侍郎的位置是保不住了。也罢,先将功折罪,熬过这一关,再图日后。”

  钱侍郎押着粮食去赈灾,这一边,潭郎中火速去征粮。

  说来也奇怪,钱侍郎累死累活征不到粮食,潭郎中去了之后,征粮一事十分顺畅。不出一个月,大批粮食就陆续运往北方。

  太康帝在朝堂上大肆赞扬潭郎中,将潭郎中升做了户部侍郎。倒霉的钱侍郎,一边赈济放粮安抚百姓,一边还要写信恭喜潭郎中升职。

  个中悲催,就不细述了。

  最悲催的是,钱侍郎前脚接到粮食,后脚在运送途中就出了岔子。这一批粮食,竟被一伙民匪抢了去。

  钱侍郎当晚就悬梁自尽了。

  此事在朝中闹出了轩然大波。

  安国公愤怒指责王丞相暗中捣鬼,谋害朝中重臣。王丞相冷笑回击太后党为了争权夺利,举荐庸碌无为的官员,累及民生,危害朝堂。

  郑太后闯进金銮殿,怒斥王丞相。王丞相拒不承认,且犀利回击,说郑太后乌鸡司晨后宫干政。

  太康帝大怒之下,在龙椅上昏厥了过去。

  ……

  消息传到南阳郡的时候,南阳郡上下正在收红薯。

  这是玉米红薯推广的第一年。南阳十四县,不管受没受旱灾,都种上了玉米和红薯。

  一个月前玉米丰收,南阳百姓们家家的粮囤里装满了玉米。便是家中粮食不够吃,县衙里屯满了粮食的数座太平粮仓,也给了百姓们安全感踏实感。

  红薯的收成,更胜过玉米。

  便连信佛虔诚的雉县百姓们,在白云寺佛像前祷告的时候,也要加上一句感谢郡主。

  姜韶华的声名威望,在南阳郡几乎到了顶峰。

  陈长史道:“今年南阳郡玉米红薯推广并丰收,郡主也该写奏折送去朝廷了。”

  姜韶华点头:“好,我这就写。”

  十二岁的姜韶华,个头长高了不少,饭量也比以前更大了些。身形依旧纤细窈窕,那些进了腹中的饭菜,都化为力气,藏在纤细的身体里。

  这一封奏折,姜韶华心中酝酿已久,此时提笔挥毫落墨,笔尖在纸上如游龙。不过盏茶功夫,奏折就写好了。

  姜韶华冲陈卓笑道:“陈长史看看,这份奏折写得如何。”

第243章 序幕(三)

  陈卓笑着点头,接过奏折细细看了一回,赞道:“郡主写得很好,不必再改了。让人送去京城吧!”

  “稍等一等。”姜韶华快速道:“我还要再写一封信给太后娘娘。”

  这两年多来,姜韶华每个月写信给郑太后,每年郑太后生辰,都送上厚礼。维持着良好的关系来往。

  敬献玉米红薯是大事,献给朝廷才是正理。不过,得先给郑太后送个信。再打个时间差,让郑太后先在太康帝和太子面前说一回,出一出风头,顺便在朝堂再增加一些份量。

  姜韶华做这等事十分熟稔顺手。

  陈卓看在眼里,颇为欣慰。

  郡主渐渐长大,对南阳郡的掌控力一日胜过一日。如今麾下得用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他这个王府长史,依旧是郡主之下的第一人,每日忙于公务。不过,他已经不是唯一和必须的那一个。陈瑾瑜马耀宗锻炼两年,办差都很麻利。卢琮更是后来居上,将推广新粮一事做仔细稳妥。

  这是好事,将来他致仕了,郡主也不愁无人可用。

  可心里,难免有些失落。

  姜韶华一抬眼,就见陈卓目光复杂的看着自己。她心念微转,便猜到了是怎么回事,忍着笑哄道:“我才十二岁,还有两年多才及笄。王府离不得陈长史,我更离不得。”

  陈长史果然被哄乐了:“郡主,老臣是老了,还没成老糊涂。再为郡主效力当差个十年八年,也没问题。”

  姜韶华笑道:“那好。我们主臣两人相互扶持,书写一段南阳佳话。”

  陈卓哑然失笑:“陈舍人去年写了蔡县令小记,今年年初写了马县令小记。看来,接下来就是陈长史小记了。”

  姜韶华嫣然一笑:“陈舍人文笔一流,人物小记也写得精彩。等过两年,我就让她写一个郡主小记,到时候南阳纸贵,争相传看,也是一桩趣事。”

  正在说笑,陈瑾瑜蹙着眉头进来了:“郡主,京城传了消息来。”

  陈瑾瑜当差两年,今年已有十五,性子稳重了不少。陈长史便逐渐将京城明面上的消息往来交给了她。

  至于暗线来往,陈瑾瑜眼下还不够资格。

  姜韶华见陈瑾瑜神色凝重,心里咯噔一沉:“拿过来。”

  陈瑾瑜应是,呈上一份书信。

  姜韶华迅速翻看,面色倏忽一沉。

  陈卓心里也是一个咯噔。能让郡主面色倏变的,绝非等闲小事:“郡主,出什么事了?”

  姜韶华深深呼出一口气:“皇上卒中了。”

  什么?!

  陈卓面色陡然变了,顾不得主臣尊卑有别,伸手拿过书信。

  ……

  数日前,太康帝在龙椅上昏厥不醒。

  太医院一众太医施展浑身解数,才从阎罗王手中抢回天子性命。太康帝昏迷四日才醒,龙体无力,不能下榻,不能动气,要静心调养。朝中诸事,不得不托付给年轻的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临危受命,倒是颇有担当,每日上朝理事,下朝后就在太康帝身边伺疾。

  郑太后和王丞相也暂时罢手,朝堂勉强安稳下来。

  不过,谁都知道,这安稳只是暂时的。党争到了这一步,谁也不甘后退,谁也不肯罢手。

  “党争误国!”陈长史看完后痛心疾首:“太后娘娘接连插手朝政,王丞相不容大权旁落,一直争斗不休。以前也就罢了,在朝堂里斗一斗。现在北方接连大旱,流民遍野,乱民四起。他们还斗个不休!”

  “是啊,”姜韶华长叹一声:“钱侍郎是太后党的人,去两湖征粮,王丞相授意之下,两湖官员从中作梗。钱侍郎因此获罪。潭郎中一去,就什么都顺畅了。因为,潭郎中是王丞相的人。”

  “朝堂里忙着党争,丝毫不顾北方等着朝堂赈济的可怜百姓。粮食迟来一个月,不知要饿死多少人。”

  “这伙抢走粮食的乱匪,到底是民匪,还是受人指使,也无法追究了。”

  “钱侍郎死了,太后党遭受重创。王丞相一党扬眉吐气,夺回了朝堂大权。最终,付出代价的,是无辜的百姓。”

  陈瑾瑜听得愤慨不已:“都到这时候了,他们还要争还要斗!都是一派私心!以我看,太后党也好,丞相党也罢,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陈卓瞥一眼义愤填膺的孙女:“官场历来如此,不是非黑即白。想做事,就得先掌权。站到高位,说话才有人听。”

  像郡主,就深谙其中道理。

  这两年多来,郡主真正做的事,其实只有一桩。那就是整顿南阳郡官场,掌控所有下属。

  所以,在南阳郡里,郡主说了就算。一道公文下去,十四县无不照做。由蔡县令打头起了内卷竞争的风气。县令们甚至争相攀比,个个干劲十足。

  朝廷的最大问题,其实在太康帝。身为天子,驾驭不住臣子,也管不住自己的亲娘。结果,权臣要当政,太后也想掌权,斗个不休,误国误民。

  不过,再平庸无能的天子,只要稳稳坐在龙椅上,朝堂也是安稳的。现在太康帝卒中,年少的太子被拎了出来,能不能稳住局势,实在尚未可知。

  姜韶华沉默片刻,才道:“我们离朝堂太远,顾不得也无法顾及。眼下,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南阳郡的百姓填饱肚子安居乐业。”

  “陈长史,你写一份公文,传至各县。让所有百姓用今年收的玉米红薯去县衙换粮。”

  陈卓反应极快:“郡主是想将今年的玉米红薯都做粮种,推广至北方所有州郡?”

  姜韶华点了点头:“是,只要朝廷肯全力推广新粮,我们就将今年的玉米红薯当做种粮献给朝廷。好在这两年各县都囤足了粮食,足够百姓们吃饱。明年再种一茬玉米红薯,也就能将灾荒熬过去了。”

上一篇:春棠欲醉(锦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