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韶华 第190章

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标签: 女强 爽文 重生 穿越重生

  太和帝:“……”

第314章 新帝(二)

  郑太后在一日,这后宫里就是郑太后说了算,根本轮不到李贵妃。

  论辈分,郑太后为长。做媳妇的对上婆婆,天生就居于劣势。更不用说,李贵妃只是贵妃,不是册立过的中宫皇后。放在宫外,就是贵妾之类的身份。哪里有底气和执掌了数十年后宫的郑太后对上?

  论权势,郑太后耳目遍布宫中,暗中结党营私,能和丞相一党分庭抗礼。别说后宫,就是在朝堂,郑太后说的话也极有份量。

  所以,李贵妃只能是大梁第二尊荣富贵,郑太后在一日,就一日牢牢压着她。

  刚登基的天子,默默品味着亲娘话语中暗藏的深意,不知为何,额上冒出了一丝冷汗,良久才低声道:“皇祖母一直对我疼爱有加,如今我初登基,要倚仗祖母之处更多。”

  说句刺耳难听的大实话,便是要过河拆桥,也得先过了河才行。

  现在他这个天子刚登基,自己的真正班底就是几个嘴上没长毛的伴读。想掌控朝堂,得重用安国公,得倚仗郑太后压住王丞相。

  哪有先拆桥的道理?

  再者,大梁以孝治国。郑太后的身份摆在这儿,他这个长孙,得代父尽孝,做给天下人看。

  李贵妃也有些后悔失言,清了清嗓子说道:“这是当然。你得好好孝敬你皇祖母。”

  母子两人对视一眼,便将话题扯开。

  “今日登基典礼感觉如何?”李贵妃轻声笑问。

  “之前就演练过两回,今日一点都没出错。”太和帝低声道:“我今日第一回 坐到龙椅上,激动得很,好在忍住了没失态。”

  “今日忙了一整天,你一定倦得很,”李贵妃柔声道:“早些安置歇了吧!明日还有大朝会。”

  太和帝点头应下:“母后也早些去歇息。”

  ……

  此时,姜韶华正在景阳宫里和郑太后说话。

  “今日一过,哀家的心也就定了。”郑太后欣然叹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登基,坐稳了龙椅,大梁的人心也就安定了。”

  改朝换代,历来伴随着动荡难安。平州大乱,和太康帝的驾崩离世不无关系。

  只是,太和帝运道着实不佳。以她前世的记忆,震惊大梁压垮百姓的蝗灾噩耗,很快就要来了。

  姜韶华心中无奈长叹,面上却露出欣喜之色:“娘娘说的是,我早就盼着这一日了。”

  郑太后伸手拍了拍姜韶华的手背,目光愈发慈爱:“你是个好孩子,没辜负你祖父的期待厚望,也没令哀家失望。”

  姜韶华深谙郑太后的心思,说出口的话格外顺心合意:“我一个没及笄的黄毛丫头,能挺直了腰杆站在金銮殿,都是太后娘娘撑腰的缘故。百官们倒是想刁难,看看我身后的太后娘娘,也就纷纷闭嘴消停了。”

  郑太后莞尔一笑:“你这丫头,不知怎么生得这般伶俐讨喜。哀家确实为你撑了腰,也得你有这个能耐本事,才能走得稳当站得牢固。”

  姜韶华抿唇一笑:“这都是向太后娘娘学来的。以后娘娘可得多多教我。”

  郑太后被哄得呵呵直笑。

  赵公公悄步进来,在郑太后耳边低语数句。

  姜韶华离得近,耳力又格外灵敏,将赵公公的耳语听得清清楚楚。李贵妃去东宫一事,自然瞒不过耳目遍布宫中的郑太后。

  “儿子坐了龙椅,做亲娘的,心里哪有不欢喜的。”郑太后扯了扯嘴角,眼里却没多少笑意:“颂儿是个孝顺孩子,以后自会孝敬亲娘。”

  姜韶华笑着接了话茬:“堂兄时常私下和我说,他心中最亲近最依赖的是祖母。便是孝敬,也是先孝敬祖母,然后才轮到生母。”

  赵公公在心里给郡主比了个大拇指。

  瞧瞧郡主多会说话。尤其是祖母和生母两个词,用得妙极了。

  论出身,姜颂是庶出的皇子。李贵妃一直都只是贵妃,天生就矮了一头不止。在郑太后面前,还能翻出风浪不成?

  郑太后果然展颜笑了起来:“你这丫头,以后说话可得注意些分寸。李贵妃以前是太子生母,过了今日,就是大梁太后。册封典礼,内务府已经在准备了。明日见了她,你就得改口,可别失了礼数落人口舌。”

  姜韶华乖乖应是。

  在郑太后眼里,姜韶华这颗棋子实在顺手好用。对于有用的棋子,郑太后丝毫不吝啬宠爱和青睐:“都快子时了,哀家得歇下。你今晚也不必奔忙了,就在景阳宫里再歇一晚。”

  能在景阳宫里留宿,代表了郑太后的宠爱和支持。这对眼下的姜韶华来说,是极其有利的事。

  姜韶华笑着应下,亲自伺候郑太后安寝,然后才去安置。

  前世她出入景阳宫无数次,对这座寝宫熟稔至极。此时迈着轻快的步伐进了寝室。

  银朱荼白都等得困倦打盹了,推门声一响,两个丫鬟的睡意顿时不翼而飞,齐齐起身迎过来。

  “奴婢已经备好了热水。”

  “宵夜也备好了。”

  姜韶华笑着嗯一声,吃了三人份量的宵夜,沐浴更衣,很快沉沉睡去。

  一夜无梦。

  隔日照例是五更起身,穿好礼服去上朝。

  今天是太和元年的第一次百官大朝会,声势浩荡,百官齐至,丝毫不弱于昨日的登基典礼。

  穿着龙袍的太和帝,在众人的簇拥下缓步而来,略显年轻青涩的脸孔刻意地板起,竭力展露出帝王威严。

  众臣在礼部尚书的指挥下纷纷跪拜新帝,高呼皇上万岁,心里少不了唏嘘无奈。

  天子确实太过年轻了。过去的一年多来,也没展露出什么过人的执政能力和天赋。放在少年郎中,也算得上出众。不过,对一朝天子来说,仅仅这样,却是远远不够的。

  这位年轻气盛的天子,能坐稳龙椅吗?能弹压住众臣吗?能将郑太后隔绝在政事之外吗?能稳住大梁北方混乱的局势吗?

  一连串的疑问,在众臣的心头萦绕。最终,都化为对大梁未来的忧心难安。

  ……

第315章 蝗灾(一)

  大梁的大朝会,每个月初一举行一回。平日处理国朝大事,都在小朝会上。

  大朝会规模浩大,京城七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广阔的金銮殿容纳不下这么多官员,低品级的官员们默默往后排,有的甚至站到了金銮殿外。

  按着大朝会的惯例,众臣对龙椅上的天子歌功颂德,再启奏一番天下太平之类的废话,也就可以结束了。

  太和元年的第一次百官大朝会,却被一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扰得人心惶惶。

  “幽州送来急报,燕郡里闹了蝗灾。春耕种出的青苗,被蝗虫啃了十之八九。请皇上过目。”

  一份轻飘飘的奏折,送来的却是沉重无比的噩耗。

  太和帝握着奏折,手背因过于用力青筋毕露。

  蝗灾二字一入耳,众臣面色齐齐一变,竟不约而同地看向立在藩王中的少女身影。

  这个少女,纤细窈窕,厚重繁复华美的郡主礼服映衬得肤白如玉胜雪。一双黑眸,闪烁着哀痛。

  正是去岁上奏折献新粮粮种并预言过北方将起蝗灾的南阳郡主。

  当时太康帝还在世,王丞相看了南阳王府的奏折,根本不屑一顾,当众指责南阳郡主是流言惑众居心叵测。

  然而,这一份幽州燕郡来的奏折,却生生扇肿了王丞相的脸。也令南阳郡主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皇上,”姜韶华在众目睽睽之下张口,出乎众人意料地并未对着王丞相冷嘲热讽,而是一脸凝重地表达了对蝗灾的忧虑:“燕郡离京城路途遥远,这奏折在路上便要半个月时间。燕郡遭了蝗灾,朝廷得尽快赈济抚民。不然,只怕会和平州一样大乱。”

  安国公毫不迟疑地站了出来:“臣以为,南阳郡主所言极是。请皇上立刻下旨,让户部拨粮去燕郡。”

  户部纪尚书面无表情地上前两步,拱手启奏:“户部为了筹措军饷,已经竭尽全力。现在实在无力拨粮。”

  工部周尚书愤而指责:“纪尚书执掌户部,掌管大梁税赋钱粮。现在燕郡遭受蝗灾,纪尚书不思如何想法子,张口就推托。这般没有担当,根本不配做户部尚书。”

  众臣皆是一惊。

  姜韶华目光微凉。

  这个周尚书,是王丞相一手提携的朝廷重臣。平日里不声不响,关键时候便冲出来为王丞相顶缸。

  这一手,立刻将众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赈济安抚燕郡百姓这一事上,自然就不会再有人提及王丞相去年无视南阳郡主奏折警告提醒的尴尬了。

  事实上,现在确实不是追究责任的时候。燕郡遭受蝗灾,那附近的地方又如何?还有受了两年旱灾的北方诸郡县,会不会也起蝗灾?

  平州战乱已经祸及五六个郡,现在再来一场蝗灾,大梁还能撑得住吗?

  “我配不配做户部尚书,还轮不到你一个工部尚书来说三道四。”纪尚书是三朝老臣了,还是先皇后的亲爹。当今天子私下得恭敬地称呼一声外祖父,腰杆硬得很,立刻便喷了回去。

  周尚书冷哼一声要回击。

  坐在龙椅上的年轻天子,按捺不住站起身来,怒道:“都给朕住嘴。”

  “这等时候,应该上下一心,群策群力,想办法赈灾抚民。哪有时间精力做口舌之争。”

  纪尚书和周尚书各自悻悻住口,拱手请罪:“臣一时义愤,失言了,请皇上降罪。”

  “臣告罪。”

  年轻的太和帝,总不能在第一次大朝会就重责当朝高官。意思意思地呵斥两句,也就罢了。

  此时,王丞相终于站了出来:“皇上,蝗灾从燕郡而起,接下来不知还有多少郡县要遭蝗灾。还得尽早应对。”

  去年要是重视韶华堂妹的奏折,提前做好预备,何止于现在惊慌失措手忙脚乱?

  太和帝心里涌起不满,语气不免淡了几分:“王丞相以为应该如何应对?”

  王丞相老而弥坚,脸皮厚度也是一流,在这等完全不利的情形下,方寸不乱,沉声道:“老臣以为,蝗灾已成事实,此时怨天尤人都无意义。朝堂要尽快拿出赈济安抚燕郡百姓的措施。”

  “平州打仗,不能缺粮草军饷。幽州蝗灾,也要拨银买粮。”纪尚书幽幽叹息:“不是户部推托,是国库实在空虚,拿不出银子来了。皇上尽管派人去户部查账,或是另择贤臣来做户部尚书。臣甘愿拱手让位。”

  “纪尚书稍安勿躁。”太和帝不得不耐着性子安抚:“朕知道户部艰难,不过,眼下这等情形,正需要纪尚书这等持重老臣撑着户部,也替朕撑过困境。”

  王丞相张口接了话茬:“正是,纪尚书可不能在这个时候撂挑子。时局不易,大家都想一想办法。”

  纪尚书对上王丞相也不怵,硬邦邦地顶了回去:“好在今年边军暂时没要求增加军饷,不然,就是将我这个户部尚书的头砍了,也挤不出银子了。”

  这是直刺王丞相心窝。

  谁都清楚,边军的左大将军是王丞相的人。每年几百万两的巨额军饷,少说也得有两成送进了丞相府。

  王丞相目中闪过不快,淡淡道:“现在说的是遭受蝗灾的燕郡要赈济,不相干的事,不必闲扯。”

  说着,肃容拱手:“臣有一言,京城离燕郡路途遥远。拨银买粮耗费时间不说,运送途中损耗也是个惊人的数字。倒不如就在北方买粮种,送去燕郡,让百姓们补种一茬。”

上一篇:春棠欲醉(锦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